免费论文网 首页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的下一句

时间:2016-09-22 07:08:0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学问,从问开始

龙源期刊网 .cn

学问,从问开始

作者:屠珍珠

来源:《启迪·教育教学》2015年第05期

我国古话说得好: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不学不问,没有学问。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由此可见,无论中外,大家都一致认定提问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老师只关注学生能不能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有多方面,既有利于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活动式学习,从模仿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变,也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期末复习阶段,我将已经批改的讲义发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订正,有问题提出来。谁知我等了半堂课,也没有人提问。试着问一个学生,发现她根本就不会。再问,你为什么不提问呢?她只是头更低了。回办公室和同事讨论下,大家深有同感。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敢问”,“不会问”一系列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呢?在此,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粗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

中国人最怕丢面子。学生不敢问,就是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或是提得不恰当,引来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埋没了许多创新和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态度要亲切温和,语言中要鼓励学生自信,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学生克服障碍,营造出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安全之后,才有可能提出问题。

我之前教过一个活跃的班级,师生关系非常融洽。讲完平行投影性质后,我设计了一个求金字塔高度的相关习题。居然有调皮的同学当场提出“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吗?”此问题一出,别的稀奇古怪问题接踵而来。“金字塔真的有诅咒吗?”“埃及人为什么要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寓意是什么?”等等。当时是我工作的第二年,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我强行制止学生提问,严肃批评“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从此这个班的学生再也没有在课堂上提问过。现在想来,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是一个好现象。教师可以适当调侃这些跑题的提问,借机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爱动脑筋。金字塔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大家解开。在座的诸位同学,谁以后很厉害解开了未解之谜一定要打电话告诉我。现在还是先解出老师的习题吧。面对偏题的提问,大家一笑而过,最为可行。

二、让学生乐于提问

质疑兴趣是让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挖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作为切入口,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一旦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不论他的问题是否得当,首先要肯定他的表现。教师在表扬学生时,不仅要富有感情的语言,还需要有肢体语言,如赏识的表情和手势等。因为学

篇二:六年级上学期课后简答题

六年级上学期课后练习题

1、《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答:这首诗从祖国山河无比壮丽、特产闻名壮丽、民族风韵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这五个方面赞美祖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

2、《郑成功》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突出中心的作用。

3、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答:悲愤欲绝:绝:气息终止,死亡。悲愤欲绝的意思是形容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与世长辞:辞:告别。与世长辞的意思与人世长久地告别,即逝世。

4、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答:因为老师想让肖邦永远记着祖国,所以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5、什么事“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答:弥留之际的意思是病重快要死的时候。因为肖邦至死也不忘自己的祖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所以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6、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

答:因为诗人最遗憾的事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但他相信宋朝的军队一定能收复中原,所以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负荆请罪”的意思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愿意受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8、“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了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9、“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劝不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这句话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

10、“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格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又一次表现了崇高的品质。

11、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答:从女店主的话中,读懂了女店主对丈夫的理解与安慰,对人间真情的感叹,对生活的乐观。

12、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做题目。

答:因为文中的乔依,他曾多次受到他人的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之手是天经地义的,印证了“爱之链”的主题,也希望我们能像乔依一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友爱之手,把爱之链的故事延续下去。所以课文用“爱之链”做题目。

13、理解词语的意思。

嗷嗷待哺:指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要强好胜;指事事不甘落后,愿意为了成功付出努力,喜欢胜利、成功。 节衣缩食:指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惴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

14、勃朗特姐妹的成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勃朗特姐妹的成功经历对我的启发是:勃朗特不畏生活的艰辛,不畏社会环境的恶劣,不畏世俗环境的歧视,发奋努力不懈奋斗,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所以,如果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之时,也应该坚强面对。

15、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霍金是怎么认为的?你对霍金的回答是怎样理解的?

答; 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可霍金却觉得自己依然拥有很多很多:手指能活动;大脑能思考;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亲人和朋友;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霍金能正视命运,乐观向上,不愧是令人折服的科学家。

16、“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答: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危险与机遇面前望而却步,从而成了懦夫。

17、“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

答:“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也要读。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所以女孩子也要读。

18、理解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刁难:故意是人为难。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耍赖:使用无赖手段,课文指“我”的调皮与淘气。

调皮蛋:是对调皮孩子的昵称。

19、“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姥姥剪得多,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技艺娴熟。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只要肯花时间,肯花功夫,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20、对《牛郎和织女》这篇民间故事人物的评价如下:

牛郎:勤劳善良;

织女:善良,敢于追求美好生活;

王母娘娘:心狠手辣,专制无情;

老牛:善解人意。

21、我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选一个你熟悉的讲给别人听。

答: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故事内容讲的是白素贞与小青是一对姐妹,白素贞是修炼多年的蛇妖,后来白素贞认识了书生许仙,白素贞与许仙都是心地善良的人,而法海却分不清谁人谁妖,执意妄为,执意去拆散他们,后来,白素贞却被压在雷锋塔下,而许仙却在塔外,每天都在外面打扫。白素贞被镇于塔下,但她相信等塔倒了,就可以见到许仙了。

2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答:这样的话出现了四次。因为要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与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所以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23、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答:这株柳树神奇在听挺立在高原上,是壮观的一方独立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居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作者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是因为柳树那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的品格。

24、“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柳树,而且是写人。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25、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答:因为作者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是为了衬托、对比,突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6、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答:这两句诗描绘的情景是:太阳已经偏西,金色的阳光洒满广阔无边的碧绿的草原。白色的蒙古包外,穿着各色衣裳的蒙古族男女老少正在和客人们话别,充满热情的手握了又握,载满牵挂的话说了又说,蒙古族人们目送客人们走了很远,还在挥手告别。

27、读巴金爷爷的信,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我得到的启示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活着就要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28、辨析词语,然后造句。

争夺:争相夺取。造句:晓明和小刚为了争夺参加比赛的唯一一个名额,各自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争持:争执而相持不下。造句:小红和小丽为了谁刷碗这件小事而争持了半天,实在不应该。

29、“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们多做点事。”这句话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句话表达了钱学森的一片爱国热情,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们多做实事。

30、“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会去的。”这句话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句话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他很穷,需要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建设。

31、《钱学森》一课,按时间顺序,课文的第一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

答;按时间先后顺序,第一自然段应放在文章最后。因为把它放在文章开头是一种倒叙的写作方法,他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所以放在文章的开头。

32、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答: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有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因为林肯的谦逊、朴实、不卑不吭、宽容、正义赢得了大家的感动和掌声,所以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

33、《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做题目,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诗人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人的智慧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而得来的,所以用《观书有感》做题目。

34、说说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答: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5、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

(1)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6、《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答:课文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岩这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只有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查阅书本;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37、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答:我还懂得这些大自然的文字:(1)地上的蚂蚁忙着搬家,告诉我们出门要带雨伞。(2)大眼编队南飞,告诉我们秋天到了。(3)盛开的桃花,蝌蚪在水中游泳,告诉我们春天到了。我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仔细观察等方式获得。

38、人们为什么喜欢读报?

篇三:学问

学问

【词义】:系统的知识。也泛指知识:学问渊博|很有学问。学问,学问,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词,但意义却不小哦!要想学成,就要在学中问,问中学,不懂要问,懂的要教别人。故学问焉!

所以只要你弄懂了“学问”,你就有了学问,自然就是“知识就是力量”了嘛!也就是成功了!

丹咪敬上

【基本解释】:

1. [learning;knowledge;scholarship]

2. 系统知识

3. 泛指知识

【详细解释】:

1. 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汉 贾山 《至言》:“学问至於刍荛者,求善无餍也。” 唐 韩愈 《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

2. 知识,学识。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宋 苏轼 《登州谢上表》:“而臣天资钝顽,学问寡浅。”《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无论你有多大学问,未必强似公公。” 老舍 《茶馆》第二幕:“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 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得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七:“凡成一种科学的学问,必有一个系统,决不是一些零碎堆砌的知识。”如:这是一门新兴的学问。

4. 道理;水平。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学问。” 王汶石 《大木匠》:“我 桃叶 的眼力可真不错,挑得有学问。”

【附录】:

我们经常听人说,某人有学问,某人没学问。“学问”一词很吓人,可以打倒人,也可以因此被打倒。但什么是学问,众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我据说是个没学问的人,经常被火眼金睛的革命小将临空揪斗一番。但是俺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自两槐夹井以来,毕竟跟大大小小真真假假有学问的人打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交道,所以对“学问”一词也不免有几点个人的斟知拙见,下面就排在这里就教于方家。

一个人要“有学问”,首先必须“知道的事情多”。即多知、多闻。有些知识分子知道的事情很少,连灯泡都不会换,连邓丽君都没听过,连韭菜芹菜都分不清,不以为

耻,反而宣称自己是“学者”,认为那些见多识广的人是“不务正业”,按照这样的逻辑,白痴就是最“务正业”的了,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了。这真是学问的退化,文明的悲哀。这里所说的“多知多闻”,可以是“知道很多领域的事情”,比如孔子,从朝拜礼仪到驾车射箭都知道,既懂军事,也懂“政治经济学”。这叫“广博”。今天的很多人,看见某人是数学系的教授,就以为他必定不懂建筑学,这是现代人的愚昧。我上大学时,数学系的朋友整天研究萨特和弗洛伊德,也没耽误他上博士,这就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没有一定程度的“博”,是什么学问也谈不上的。

另外,多知多闻也可以指“在某个专门领域知道得比别人多”,这叫“专深”。例如我们大家都有些医学知识,但是医生就比一般人知道得更多,因此他在医学领域内就比我们“有学问”。即使他出了医疗事故,也仍然比我们外行有学问。千万不要发现了大作家的一个错别字,就汪汪狂吠,贬低其人格,觉得人家不如自己。现在的这种浅薄青年实在是太多了。再如刘心武讲《红楼梦》,许多人骂他是野狐禅,骂他无知,其实刘心武的研究可能比那些资深的红学家要弱一些,路子也未必正确,毕竟他是作家出身,但刘心武总比一般的中文系大学生有学问吧?他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我看也是超过许多古典文学教师的。刘心武至少称得上是《红楼梦》专家的。

需要注意,广博和专深并不是对立的。有些人可以在多个领域都很专深,古人往往如此,现代人也不少。所以,切不可认为一个铁匠做出的沙发就不如木匠。福柯、巴尔特这样的大师,我们能说他们是哪个专业的吗?一个在某一领域比较专深的人,对相邻领域也必然所知较多。举例来说,一个文史哲专业的大学者,应该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心理、社会、政治、经济等诸方面都具有博士、至少是硕士的水平。所以,我们这些略有成就的小学者,没有任何骄傲的理由,我们距离真正的大师,还差得远呢。假如一个物理系的本科生想当然地在物理问题上随便教训一位化学系的教授,那就是不懂道理的“轻狂”了。

其次,多知多闻,可以算作有“学”。但光凭知道的事情多,还不能就算“有学问”。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知道的事情都很多,上知中南海,下知八宝山,有些司机的渊博程度已经超过了外省的局长和教授,但他们多数不能称之“有学问”。为什么呢?因为必须把知道的事情消化整理为系统的“知识”,才能称“学问”。用老百姓的话讲,那得“说出来一套一套的”。有些人被取了外号叫“张大学问”、“李大学问”,就是因为他们的谈吐比较系统,所掌握的信息连成了体系。

现在网络发达,可以搜到很多信息,浏览很多文章,这表面看起来是好事,其实害处也很大,使很多基本功没练好的青少年胡乱吞咽了一些信息快餐后,就自以为很有学问啦,动不动就“豁然开朗”,然后就去趾高气昂地教训别人。说他们没有教养他们可能不爱听,其实就是分不清“信息”和“知识”。今天读点张爱玲,明天读点张恨水,并不等于就知道了“现代文学”。今天读点水浒,明天读点金庸,并不等于就掌握了“武侠文学”。信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转化为“知识”,不然我们花钱上学干啥?在家里自己读书不也能“获得信息”吗?大学里主要不是学“知识”,而是学“获得知识的方法”。我当年要考大学时,父亲很困惑:“《红楼梦》和《资本论》你都读了,难道世界上

还有你不认识的字儿吗?”老人家以为大学生就是比中学生多认识五六百个字吧。为什么现代人如果不上大学就比较难成为“有学问”的人呢?就

因为现在的“信息”太多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不知道怎么“做学问”。所以大学里学什么专业并不特别重要,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人,研究什么都通。那种认为教育系毕业的就不能搞新闻、经济系毕业的就不能搞政治的人,一般属于学校里的可爱的白痴。还是普通老百姓看得准,给孩子请家教辅导数学,并不一定找数学系的,只要高考数学成绩好,历史系的也行。没有上大学的朋友也不必自卑,只要按照学术程序去自我修炼,一样可以成为大学者。梁漱溟、李泽厚就是榜样。不少高考落榜的朋友给我写信,我就是这么答复他们的。

再次,有了系统的知识,只能算“肚子里有学问”。那些知识必须能够灵活具体地运用,才算真的掌握了知识。背了五千个数学公式,却解不出五十道题,叫什么学问?拿了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却算不清水电费,叫什么学问?背了三万个围棋定式,连孔庆东都赢不了,叫什么高手?一台电脑有八万G的硬盘,装得满满的都是“正确而严密的知识”,可是286的配置,什么都调不出来,一敲键盘就死机,那些知识就成了死知识。现在的很多学者就属于这种“肚子里有学问”的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见鬼。学问做了五十年,讲点常识都不会。写了一本又一本学术著作,除了评职称填表用之外,连责任编辑算上一共两个读者。当然,能够达到肚子里有学问也已经不错了,即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总算“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一般不会过分迫害好人了。这也不全怪他们,应该怪他们的教育背景。

多知多学,博闻强记,自成系统,又能够灵活运用,这就叫“才学兼备”,已经可以说“有学问”了,区别只在学问大些还是小些而已。但对更高层次的真正追求学问的人来说,有才、有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有识”。即有“识见”,有发明,有创新。你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却不能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点新的思想,新的东西,你说的都是别人说过的话,引用的都是别人挖掘的材料,表演的都是师傅的节目,那未免有些对不起自己的生命。不过能够老老实实守成,在当今也算难得了。比如很多哲学系的学者,他们非常有自知之明,并不把自己叫做“哲学家”,他们只是“研究哲学”的人。知道黑格尔生于哪年,知道康德晚年写了什么著作,当然不能就算哲学家。什么人称得上哲学家,是不是一定要哲学系毕业,大家自己去想。鲁迅和郭沫若,都不是中文系、历史系出身的啊。

此处尤须注意,“有识”应该是建立在“有学”和“有才”的基础之上的。无学无才,却急功近利,非要追求“有识”,那只能是自欺欺

人的客里空。现在的很多酷评家和以骂人为英雄的老少爷们儿,其实是急于表现自己的“有识”心理造成的。今天骂骂钱钟书,明天骂骂查良镛,不想想自己吃过几碗干饭,只会像苍蝇一般在人家的饭碗上空盘旋。这样的“有识”往往暴露的正是自己的无学无才,无知无能。曾有学者根据我某篇荒诞作品里孔子念唐诗的情节,大骂“孔庆东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懂,给北大丢脸”。我只有苦笑一声:真给北大丢脸啊。很多人羡慕鲁迅杂文深刻老辣的见识,便以为“敢打敢冲”就能写杂文,不知道鲁迅是

积累了几十年的才学,杂文方写得那般空前绝后。要说勇猛锐利,现在的革命小将还能超过文革中的大字报水平吗?为什么大字报举而不久呢?没有才学做基础嘛。所以,完整的学问应该包括才、学、识几部分。而为了获得才、学、识,又需要德、义、勇等几项人品素质,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罗啰嗦嗦说了这些,说得很没学问,敬请有学问的高人批评指教。上帝的小舅子啊!

http://blog.sina.com.cn/u/476da361010002gz 学与问

学问的意义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瘟神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的下一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498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