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药学习感悟

时间:2016-09-19 15:04: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医学习感想

中医学习感想

11151990148盛雨琴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高考结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个程序猿的我,居然会改变主意报考中医专业。

中医,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实施,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相、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

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现在,西医院远远多于中医院,在大多数人认识中,有了病就是去医院检查,

然后吃点药,中医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也是只有在经过多方折腾病也没有痊愈后,才想起来去看看中医。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了一个中医的自述,看得我目瞪口呆。感到生孩子绝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种有如?神六?发射的高科技程序。

(她先叙述产前检查,我说:?完了,非给你剖腹不可。?我知道这种情况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她说:?是啊,人家说了,这是必需的。?人家西方医生还很以人为本哪,刀口在下腹部,还是弧线形,考虑到让你还能穿比基尼。她说,手术室为抑制病菌温度很低,做完手术又用凉水给她进行了全身清洗,我说:?完了,你非发烧不可。?她说:?人家说了,这也是必经阶段。?我听了真是叫苦不叠,谁说生孩子就非得发烧呀?医院赶在她发烧之前先给她挂上吊瓶,这样她就不至于烧死。一听用药方法和饮食,我说:?更完了,你非没奶不可。?她说,医生说了,这也是正常的。好在西方服务设施完善,什么都想得很周到,哺育孩子不成问题。我告诉她,她的确?享受?了一番西方的一流科技服务,但除了挨了一顿大可不必的?收拾?外,没得到任何好处。 )我推崇科学,但还没有推崇到为了享受高科技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去整治。 现代人对医学产生了被治的依赖性。对科学的信奉使人们不能?我的身体,我做主?。每年,单位体检,都能掀起一场治病浪潮。因为没有人是没有?毛病?的。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子宫?挖?出去了。阑尾?切?下去了,把胆?摘?除了,还事。有扁桃体,蛀牙……医生说身上的痣全应该挖光,以防癌变。

看一条美国科技报道说,发现早产儿在保温箱中的成活率很低,而要是帖着人的皮肤保温,成活率却很高。这让我说不出的晕。在中国,七个月的早产儿的成活率一直很高。过去的人,穿很宽松肥大的棉裤,母亲让把早产儿放在贴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裤兜住,也都兜活了。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虽然我还没有开始学习关于中医方面的知识,但是自己也会在图书馆找一些关于中医方面的书,我喜欢在安静而温暖的图书馆的角落里,恭敬而虔诚的接触这个神秘的国度,偶尔我也会迷茫,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好医生,然而我知道,救人性命第一要有一颗慈悲之心,普济天下也许太过遥远,但是怀着一颗救世济民的心去学习中医,我相信自己会学好,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健康和幸福的好医生。

篇二: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现在,我就将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几百味中药各有各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等,要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很不容易,此外,中药数目众多,内容繁杂,术语难记,又容易遗忘,更容易混淆,以至于张冠李戴,初学者常感到困惑和烦恼。其实,掌握一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中药学入门的一把钥匙。经过学习参考和不断琢磨,自己也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以功效为核心,结合药性,全面理解。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主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不要逐个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其中,功效是核心,掌握了功效,结合性味、归经来理解其功效,以功效来推导记忆其相应的主治证,以药性、功效来体会其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充分分析,全面理解,就能对每一味药物了如指掌。

例如,清热泻火药的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又根据各药物的归经不同,我们可以推知其所清火热之邪的存在部位。石膏归肺、胃经,则清泻肺胃实热;知母能入肾经,故能泻相火;栀子归心、肺和三焦经,故能清泻三焦火邪,并可泻心火以除烦;夏枯草归肝、胆经而能泻肝胆实火等。补虚药中,麦冬归脾、胃、肾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肾阴,降虚火;石斛归胃、肾经,故能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滋肾阴,降虚火。这些诗根据性味归经来理解功效,我们更要学会利用功效推导相应的主治证。以大家最熟悉的麻黄为例,其功效是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那么其相对应的主治证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来,依次为外感风寒表证,咳嗽气喘和风水水肿。其他的药物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巧妙记忆。如此,只需记住功效这一核心内容,我们就将其它内容全部记住了,既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不容易忘记,还避免了枯燥无味,机械背诵之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反复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每学完一个章节,我们都要反复思考,有必要对其中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利于知识积累,并使之条理更为清晰。如补虚药这一章的内容很多,它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节,我们就可以先对每一节进行总结,再综合这一章进行归纳小结。如补气药中补肾气的有人参、西洋参、山,补脾气的有白术、白扁豆、大枣、蜂蜜;补阳药中脾肾双补的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等;再深入到整章内容,阴阳双补的药物有鹿茸、紫河车、巴戟天、蛤蚧、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等。

又如有透疹功效的药物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有明目作用的药物有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有润肠通便功能的药物一般是带“仁”或“子”字的药物,如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瓜萎仁、苦杏仁、柏子仁、决明子、苏子等等。等学完了以后,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此外,个别药物还享有特殊的称呼和美誉,我们也可以将它们总结出来,如“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主一身上下诸痛”——川芎,等等

再次,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知识是系统的,而不是独立的、零碎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框架,中药学也不例外。只有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掌握它,才能加深对功效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才能深入学习,弄懂,学透。

比如紫苏、黄芩、桑寄生、杜仲、续断、白术均可安胎,但紫苏是行气安胎,白术为补气安胎,黄芩为清热安胎,杜仲、续断和桑寄生均属补肝肾安胎,其作用机理是不一样的。

此外,有很多人容易忽视总论与各论之间的联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总论与各论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关的独立体,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统一体。总论内容要联系各论部分的具体药物,加深对其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各论部分又要以总论部分为纲,

来指导每一章每一味药物的性能的学习。如以四气五味理论来理解厚朴、黄连的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以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来理解升麻、柴胡、牛膝的药性和功效特点,以归经理论来领会柴胡、白芷、山药的功效和应用等。

有人认为,“学药之苦,苦若服药”,而我觉得“实践出真知”,只要在学习中不断深化探索,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一定会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学习中药就不应是一件枯燥而困难的事。以上就是我对中药学学习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在今后的学习中感到快乐,并能快乐地投入学习。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学习中药药剂学的重要任务是能够将中药之城合适的剂型,而所制成的中药剂型必须是有效、安全、稳定、可控的,保证生产出来质量优秀的药剂符合医疗卫生的工作需要,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习了《中药药剂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普通药剂学中没有的知识,为我们以后的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中药药剂中的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可以发挥方药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的特点,液体吸收快,奏效显著,溶剂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同时汤剂的质量也有着诸多影响因素,如中药品质,中药粒径,煎药器具,火候,次数,用水等等方面,同时在汤剂的煎煮中也有很多的中药不能与群方一起煎煮,如矿石类贝壳类应先煮,而

藿香、薄荷、青蒿等宜后下,而阿胶、蜂蜜等宜烊化等等不同的煎煮方式,这些煎煮的工艺均影响着汤剂的质量,由此可见在中药药剂有今天的辉煌也是在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得到的。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在中药专业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研究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在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上进一步学习本门课程,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觉得很难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规律。每一类药材都有一定的鉴定规律,因为每一类药材都是一个器官,植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统一的规律。如根类有根类的特点,花类有花类的特点。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前面概述,就谈到本节的药材鉴别特点与规律,同时还可以参考复习思考题,来帮助学习。鉴定药材一定要参考历史,中药收载于古代本草中,经过历代不断继续、修改、增加药味与内容。古代本草是我国的伟大宝库,学习中药必须了解本草历史变迁,所以要了解一种药材首先收载于那一种七草,这必须要背下来。并了解从首载本草到今的药材其来源品种是否一致,要把握规律,将首载本草加以归类。

总之,自学过程中注意掌握学习方法,可以综观中药学的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中医药是宝藏。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近代科技兴起之前对生命特别是人,对于作为整体的生命,以及生命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过如此深入和持久不懈的研究,积累了无数病例,创建了

篇三:学中药学有感

学中药学有感

2012级临床医学20班18号鲍宝石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

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症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

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还有些中药具有涩或者淡味。 归经 指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简单说,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升降浮沉:指的是药性的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清利。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解表、散寒等作用;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补泻: 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的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如解表、泻下、利气、利水、祛痰、导滞、催吐、消积等。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通用名: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通用名:丑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平常服用中药汤,基本都以不冷不热的温服为主,但解毒、止吐、清热类汤药可以冷服。

中药的七情:中医上将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这七种配伍关系分别为: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相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非只有医者才要去学习和理解。特别是现在,人们普遍注意养生,那就离不开中医和中药学。 关键词:中药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养生

中国医药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国人民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古代,人们就很注意养生,并很懂得养生,嵇康为此还作过《养生论》,表达了很深的认识。养生是离不开中医药的,尽管不像中医药在治病方面占绝对地位;养生也是为了防病,从某角度上讲,防病比治病显得更重要。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系统间相互连结,以达到彼此间的协调和平衡。人体各方面都协调和平衡了,就不会轻易犯病了,这就是养生要达到的目的。

春天时,我们易犯“春困”,提不起精神,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除了恰当休息和运动外,我们也可恰当利用中药物。如清淡的香茶有醒脑助神的作用,利于减轻春困;而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等也是很好的外用解困佳品;当然,种养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时令花草亦可。春季也多发流行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我们一方面要注意个人卫生,多吃草莓、紫葡萄

等深色水果;另一方面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因为它们有抗感染功效,并可减轻呼吸道充血和水肿。春多雨,空气比较潮湿,亦易于诱发各种皮肤病。保持身体干燥和卫生是必须的,还要少吃 鱼、虾等腥发之物和各种刺激食物、油炸食物。

夏季气温高,人体流失的水分比较多,身体抗病能力减弱,易引起疾病。所以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尤其要多喝白开水,白开水才是最好的“药”。夏季气温高,病原菌滋生蔓延快,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容易使人对炎热的气候产生厌恶,食欲不振。中医认为,“夏季是人心火旺盛、肺气衰退的季节”。因此,在夏季我们应多喝凉茶,避免上火;亦可适当食用百合汤(原料:百合、白糖),因为百合汤具有养心、益肺、补中的效果。夏季对人体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暑湿之毒,而多吃凉性蔬菜,如苦瓜、丝瓜、黄瓜等,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有“秋老虎”之称。所以我们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以饮食卫生为重点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胃弱者可在早晨多食用百合莲子粥、黑芝麻粥等,以益胃生津;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对护肝益肺也有很大好处。我们也可以适当进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效果更好。另外,若感染肠道传染病,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尽量不用,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冬季气温偏低,若受冷空气影响,会导致气温骤降,霜冻等现象,易于诱发流行性感冒。所以,我们要避免受凉, 随天气增减衣物。冬季风高物燥,我们也要适当补充水分,多吃绿色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在中医药防治方面,应遵循协调脏腑,畅通经络、节欲葆精的原则,选择服用荷叶绿豆粥、萝卜生姜汤等清调养生粥,服用板蓝根、大青叶、藿香、薄荷等药物,能清热解表的作用。另外,冻疮在冬季也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北方。对于此,应当是以防为主,避免手脚受冻。在药物方面,,可在刚入冬时增加维生素A、C及矿物质的摄取,以提高肌体的耐寒能力;也可采用一些外用的药物,取中药三七、红花、赤芍、鸡血藤等,,适量水煎取液,在冻疮多发处擦洗,或用生姜片或辣椒涂擦易患冻疮的部位(除皮肤起水泡或溃烂者),,可减轻或避免冻疮的发生。此外,还应适当养血补血,枸杞、板栗、红枣都是很好的食材。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对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和合理的选取药物。有些人认为养生就是进补,认为越补越好,往往适得其反。其实,按照中医的哲学理论,精气是生命的本源,重在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谐统一。那么,我们的身心才能维持这良好的状态。


中药学习感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475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