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时间:2016-09-14 11:44: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思路与结构

浅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思路与结构

[摘要]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应把第2段列入第二部分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第2段是全文的“纲”,又是第3至7段的总写段。如此分法符合“缅怀功绩,评价贡献(概括评价——具体评价)”的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 思路 结构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普通高中教科书与广西中等职校教科书均收录。全文共九段:第1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及情景;第2段阐述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第3段写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4段写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第5段写马克思在其他领域也有独到的发现;第6段写马克思的革命斗争精神;第7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第8、9段指出马克思具有深远的影响,值得悼念。

教学时,有些教师把第2段与第1段合为一部分。这个组合方法可能受到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其中“课文鉴赏说明”第一点“理清文脉”是这样说明的:

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

显然,根据这个“说明”,第2段与第1段组合为一个部分,而且还不属于“文章的主体部分”。笔者认为,把第2段列入第一部分的理由不充足,肢解了文章的结构,不符合文章的思路。第2段不但属于文章的主体部分,而且地位比第3至第7段还重要。

首先,从思路来看。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们是亲密的战友,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一起战斗,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因此,文章的基调是悲痛悼念,文章的主旨是崇高评价。

篇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答案

高 一 年级语文 学科导学案 编号: 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 时: 一编写人:魏怀芝审核人: 魏怀芝使用时间: 班 级:小 组: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3.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法指导

品读领悟圈点勾画读写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

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

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自主检测

(一)积累词语

悼(dào)词 不可估量( )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答复 诬(wǖ)蔑

(二)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结构。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三)找出过渡句

研究探讨

(1)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

(2)第一段为什么要强调时间?

答: 葬礼需要交待准确时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牢记的时刻;表明马克思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还不到两分钟”,恩格斯的遗憾,即最后时刻没有战友、亲人相伴。

(3)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总领其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越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中心,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3)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什么不先写、重点写他在实践方面的贡献呢? 答:革命家的马克思几乎家喻户晓,不必详写。选材的需要。

(4)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请你从第五段和第八段举出例子。

答:副词 甚至 都 任何最整个

动词 “当作蛛丝一样拂去”的“拂”

补充

什么样的语言需要揣摩?

A总结概括的句子 。如第二段两个“对于”

B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 。如第九段的“这样”

C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

D含有关键词语的语句

E 运用了修辞的语句 “ 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 ” 对比

F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 。如第三段这个段落是个长单句,主干是“马克思发现规律”

请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揣摩思想内涵和感情。

质疑交流

你还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交流?

拓展延伸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也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对于今天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 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达标检测

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

②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地研究的。

A.探索 以至 浮浅 B.摸索 以致 肤浅

C.摸索 以至 肤浅 D.探索 以致 浮浅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

赞不绝口。

B.在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了种种议案,出神入化,喊出了群众的呼声。

C.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D.一些青年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就打退堂鼓,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耽误了多少青春。

3.“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利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加横线的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爱戴 ” 比“尊敬”更进一 步。“悼念”是对死者的怀念,不能放在前面。

4.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A.航天科学家曾希望这种撞击会激起六英里高的月球尘埃和碎片云,通过对它们扫描可以找到水冰的证据。但令大家失望的 ,两次撞击后,没有发现任何云状物的迹象。

B.一个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后,其劳动力市场恢复需八年左右。由于四万亿刺激计划大多投向“铁公基”,增加的就业岗位有限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劳动力市场有可能出现“无就业复苏”现象。

C.孔子具有极其深邃广阔的眼光,他所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不仅超越了一朝一国、一姓一君的保国安邦的狭隘界限,也超越了君民关系的思考,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事实吗?

D.“富二代”的家庭家族企业资产数相当可观,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崇尚奢侈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业余生活侧重于结交人脉、休闲休息和增长见识等方面。

答案 解析 否定不当

5.把下面一句话用否定句的形式来表达,但不可改变愿意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答: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莫大的损失。

写作 马克思小传

篇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设计(主备人): 审核人:授课时间:

学生姓名:学号: 课前批改: 课后批改:

一导学目标

1、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

握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重在训练思维能力和归

纳概括能力。

3、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结合课后练习,

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二 相关提示: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

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

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

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

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

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

无产阶级导师。”

2.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

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

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

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

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

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

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

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

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

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

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

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

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

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

《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

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

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

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3.悼词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的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即“论其

人”和“述其哀”。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当然具有演讲词的一般特点。演

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

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象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

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为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手段是语言,媒介

是感情,目的是感召听众。演讲词总体来讲,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好的演讲

词,决不会只局限于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

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就做到了这一点。当叙则叙,该议则议论,应抒情

则抒情。马克思的逝世,震惊世界,马克思的革命活动,需让世人清楚,这当

然需要加以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的历史功绩,需要给予评价,就

需要运用议论;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中。议论、叙述、抒情在段落中也是

如此,三者有机融合,结合得很完美。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讲话的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

力。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

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

者的悼念之情。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

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

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

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的巨大损失。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

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

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

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

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

现在语言上,

(1)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

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

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

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

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2)我们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这篇演讲词进行一些分析。

拈连。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

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

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此段文字中有两处用了

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

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

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

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

情。

借代。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此处用视觉上的“空白”,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结束,对伟大事业

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使语句顿生活意。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

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

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

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比喻。演讲者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

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

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

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

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

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递进。通篇演讲使用递进手法之处甚多,且处处恰到好处。历数马克思的重大

发现时,演讲者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

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进一退,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

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的实际革命活动时,演讲者又说:“老实

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了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演讲结束时,恩格

斯以十分委婉的语气断言:“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

一个私敌。”这一礼貌而朴实的语言,以转折递进的方法,中肯含蓄地颂扬了

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坚定和道德品质的崇高。

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使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

理的。

三 认知与探究:

(一)课前探究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

芜杂 卓有成效诽谤嫉恨 诬蔑 驱逐衷心 莱茵河 不可估量 竞相豁然开朗 诅咒 给予坚忍不拔浅尝辄止永垂不朽 辩证

2.根据悼词的特点,理清本文的结构。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境。

特定的环境: ;特定的场合:。

作者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字字句句都饱含了

对马克思的 。

4.画出文中表达作者这些情感的字、词、句、段。

(二)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

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

富于感情的语言。品读下列语句。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4.“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5.“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6.“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7.“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四. 导学过程。

(一)课文构思(不超过50个字)

1、从整体看,课文是怎样构思的?

2、文章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写马克思功绩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3、课文写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4、文章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主要从哪三个角度表现这一影响?

(二)内容分析

1.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交代马克思逝世时"让人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交代"在安乐椅上"逝世?

2. 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3."简单事实"指什么?与哪个词相对比?

4.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427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