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时间:2016-09-08 16:37: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篇二: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我看大学生功德

【摘要】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然而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不对称现象,它 根源于社会、网络、教育以及其自身认识等方面因素,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措施重 视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

【关键词】社会公德;重要性;功德状况;大学生;公德教育

一、什么是社会功德?

(一)关于社会公德的价值涵义,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众多界定。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它规范和调节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需要。它的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主体,其社会公德素质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面貌和状态。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

(二)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民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德”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并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整个社会的公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如果这些失范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形成人们、特别是新世纪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增强生态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大学生更新节约观念,努力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资源的低效利用和过度消耗。上述种种具体要求得以贯彻和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培养学生,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综合素质好。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方面基础素质的增强,而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则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公德意识,缺乏对自己行为承担一切责任的勇气,那么怎能谈得上全面发展,怎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三、功德状况如何?

(一)功德概况

踩着年轻的稚嫩来看古老的社会公德,我不寒而栗。道德的沉重让我不能轻松地说出口,即使如此我还得谈,社会公德,它的现状,以前与将来。

当到处传来的污言秽语侵蚀我们的心,无礼狰狞的面孔让我们感到恐惧和悲哀,公交站牌处争先恐后留下无奈的叹息??

当公共汽车上老人和抱小孩的妇女颤抖摇晃的身子背后只剩下漠然的扭头;一个老人或妇女边追赶着小偷,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边喊着求路人帮帮忙,却最终仍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她已精疲力尽了??

当街头的公益广告牌被故意损坏,文物古迹上到处是“名家”的 “信手题词”;有些人在家里千方百计节约用电、用水,在单位却对“长明灯”、“长流水”满不在乎,视而不见,甚至化公为私,自以为聪明地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更甚至把公共设施视为“发财致富的源泉” ??

当黄河长时间断流,沙尘暴肆虐,洪水、干旱、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频频,自然向人类复仇??

也许,我们该反思了。今天,我们应该何去何从?社会公德的现状应如何改变?社会公德的明天要如何创造?

(二)功德状况对比。

1、昨天

正如今天在我们脚下,我们需要把握的是今天,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然而我们也需要昨天的回忆,快乐的成功的给我们慰藉,让我们更加快乐地投入学习和工作,痛苦的失败的会给我们经验教训,使以后的路少些不必要的迷茫一样,看到社会公德的现状,我们似乎应该去汲取一些老祖宗的智慧。

古人早已为我们这些后代提出了期望并以身作则。儒家伦理始终主张:人们应该以血亲私德为本根,实现恻隐仁爱的社会公德,如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论语"学而》),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把“仁义礼智”的实质性内容归结为“事亲”、“从兄”(《孟子"离娄上》)等。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学礼,无以立”。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孟子期望人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所有这些大公无私、仁爱和谐、谦敬礼让、恪守诚信、言行如一、廉洁自律、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的中华名族优良道德传统深刻的影响了华夏子孙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然而,它的作用似乎在消退。

2、今天

文章开头提到的现象相信是每个人都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的。社会公德缺失引发我们的思考。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我们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根据2007年十月下旬我们在北京大学医学预科的同学中进行的社会公德问卷调查,我统计数据得出了以下结论:

(1)认为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程度是很严重的人数在每个问题中都占最大的比例。因此,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较强的公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公德的行为认识持积极态度。

(2)大多数学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的现实意义,能够做到礼貌待人、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坦诚相见,尊老爱幼、敬师亲贤等,并能在行为层面上付诸实践。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弱点。

(3)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违反社会公德行为时,同学们表现出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的不满。例如,对考场作弊,乘车时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行为根据评分办法只分别得到3.937和3.162的分数。而服务行业态度冷淡和出言不逊则分别得到4.025和4.266的分数。由此,我们有必要接受社会公德尤其是公德与私德的教育。

还有,作弊成为公开的秘密;乱扔纸屑、随地吐痰;个人衣着考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把着背心、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视为生活小事;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着奇装异服认为是个性发展:在宿舍内违章用电认为是个人自由,无碍公共安全;旷课逃学、互抄作业习以为常??

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调查显示,做得很好的大学生没有超过16%,但有20%以上的大学生做得不好。2003年,南京市7所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问卷调查表明,考试作弊现象普遍存在。67.2%大学生承认自己在考试中作过弊,56.7%的被调查大学生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存在。

再让我们看看在2008年奥运会即将举办,中国将向世界展现自己的历史机遇即将到来之时,我们的社会公德正在遭受怎样的危机。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还有,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昨天到今天,从文明的野蛮到野蛮的文明,从孔孟时期到网络时代,我们在破坏中前进,但曾经破坏的东西还没有修复。就像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这个社会需要公德,因为人们希望和谐幸福,殊不知都已被揉成碎片??

我们要质问:是谁在承诺又是谁在背弃?是谁在警告又是谁在陷落???

3、明天

明天要靠今天的努力。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细节构成的。作为大学生,在这里提出对社会公德五项基本内容的希望。

(1)文明礼貌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文明礼貌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也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比如,我们与外国友人的交往就必须了解、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

(2)助人为乐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其实,“助人”也就是“助己”。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当他人遇到困难时,热情帮;遇到有人恃强凌弱时应该挺身而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传递爱心,传递温暖。

(3)爱护公物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财物,不化公为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有关通信线路、交通设施等,还要包括保护文物古迹;敢于同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4)保护环境实在一点,我们不说保护环境,就单说保护我们的游赏对象,为自己留下

一片满足心灵需求的净土。有不少的旅游者不辞穷苦,爬山涉水,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智慧,得到享受。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在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的地方“陶冶情操”呢?保护环境,首先要增强环保意识。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做法已经被验证是极其愚蠢的。据有关部门测算,治理太湖至少需要投入2000亿,利害关系可想而知。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其次,要努力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5)遵纪守法遵纪守法,就要知法,守法,护法。

四、大学生公德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公德认知”与“公德行为”分裂

在学校“大学生公德行为的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学生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守信、团结友善、遵纪守法五方面的公德认知是好的,但表现在公德行为方面却不那么尽如人意。

(二)“公德小事论”使得社会公德倍受忽略

在调查中,许多同学认为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的公德是小事,不足以长篇大论,更不用造大声势。的确,“公德”是“小事”,然而公德是 “小处见大”的小事,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小事。量变和质变的原理告诉我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善与恶的区分不是以其大小,而是以其性质,善不会因其小而成为恶,恶也不因其小而成为善。如今大学生犯罪率的不断攀升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弱化不无关系。所以,公德不是小事,如果每个大学生都不把社会公德看作小事,都把“不偷盗、不贪图、不攀比、不撒谎”、“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团结友善、遵纪守法”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我想大学生就不会如此频繁的触犯法律。

五、大学生公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公德行为失范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的、时代的,还有教育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的影响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在社会公德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等都会造成公德行为的行为不利或不行为。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容易造成大家比较自我的个性,常常是“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答案补充

二)网络的影响(三)教育的影

六、教育对策。

昨天,今天,明天??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提上去就是对社会负责,希望我们有一个好的修养,不要求达到彬彬君子的境界,但至少要是一个有涵养的人,因为我们是当代的大学生。

我拥护,我赞成,我学习,我习惯,我还要传授,一个伟大的工程,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堡——社会公德!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任重道远,全民社会公德意识的普及迫在眉睫!相信社会公德的明天比今天令人欣慰。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

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在谈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三: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姓名: 年级: 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目 录

摘要...............................................................................................................................3

关键词.......................................................................................................................... 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7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8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8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9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9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9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0

九、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政治…………………………………………………..10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1 十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 十二、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1 十三、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1 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2

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3

参考文献......................................................................................................................14

摘要: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十年中,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事实表明:“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 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产物,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和比较后所选择的革命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代表、发展观、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必定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

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那么邓小平同志则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理论认识上的大胆创新和飞跃,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也实行市场经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理论,形成了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这些重大理论认识上的创新和进步,既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又是我们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和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予以发展创新的结果。可以说,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也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经济学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南。

(二)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因为“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性运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而我们要构建中国经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更离不开中国几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所以中国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又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理由是:首先,“中国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我们一直强调走中国自己的路,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这一系列的举措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是中国独有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色经验。其次,“中国经验”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到现在为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第二次飞跃,以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是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这三次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理论成果的巨大勇气和宽广的胸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与共的关系,我们建立中国经济学就是要坚持马克思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92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