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葡萄酒文化论文

时间:2016-09-08 11:13:2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葡萄酒文化论文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题目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论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我们逐步走向小康,小资。人类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品位。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今葡萄酒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它不仅是餐桌上的浪漫点缀,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

关键词:葡萄酒、历史、文化、发展

一:葡萄酒的历史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7000多年前的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可能最早开始栽种葡萄,而古波斯(今伊朗)最早开始酿造葡萄酒。但这并不说明人葡萄酒是人类的发明。只要一串成熟的野生葡萄掉落在地面上,在短时间内便有可能成为葡萄酒。从这个角度讲,葡萄酒的诞生是大自然的杰作,葡萄酒的历史远比人类文明史要长。人类发现了这种神奇的饮料并开始有目的地栽培、驯化野生葡萄,酿造葡萄酒,并将这种技艺传播开去。公元前3世纪左右,海上开拓者将之带到希腊诸海岛,随即传人高卢(今法国);同时,罗马人也从希腊学到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的技术,罗马帝国进行殖民扩张将这种技术传遍了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15世纪至16世纪,这种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19 世纪中叶,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葡萄栽培和葡

萄酒酿造。

二:葡萄酒文化的形成

随着葡萄酒进入人类文明并与之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并得以广泛传播。这种葡萄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宗教的兴起与发展,海内外殖民扩张,政治经济贸易往来,文化艺术的传播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尝试着去了解葡萄酒文化的时候,也必须先去了解人类文明入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 “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代诗人王翰所作的中国人几乎耳熟能详的诗句是葡萄或葡萄酒这种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在中国,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的技术的传入应归功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也。”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三朝发展,这种技术得到较好的发展,葡萄酒文化也逐渐形成发展,并到达一个顶峰。但当时只有极少的地区如凉州能栽培葡萄,加之交通并没有像现在那么发达,葡萄酒只能作为一种流传在王孙贵族以及部分文人之间的珍贵饮料,没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没有成为大众饮料。因此,葡萄酒文化在古代中国的普及有很大的局限性。明清两代葡萄酒业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直到1892年张弼士创建张裕葡萄酒厂,中国葡萄酒业开始工业化生产。然而大多数酒厂在长时间的内外战争中遭到严重的打击,逐渐衰落下去,纷纷倒闭。新中国成立之后,葡萄酒业得到政府的重视,才慢慢的再次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受欢迎的饮品。因此,

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还没来得及形成深入民心的浓厚的属于本土的葡萄酒文化,可以说存在着文化断层。

从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词句等,狭义上的葡萄酒文化则仅指葡萄酒品饮的礼节,风俗,逸闻等。中国本土的葡萄酒文化并没有得到全面地发展,多数停留在简单的论述及文人们的饮酒逸事上,没有发展出如白酒类似的酒俗酒礼,没有让中国人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而西方国家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中,葡萄酒文化得到了全面地发展。因此,中国人在饮用葡萄酒时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会受到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引导。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葡萄酒的消费又会受到中国人固有观念和习惯的影响。

三: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追求自给自足。这种封闭保守的农耕文化与西方提倡的开放,个人解放与自由的游牧或海洋文化是有着强烈的反差的。因此,表现在饮食文化上,中西方的酒文化也便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注重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搭配,而多数西方国家如法国,美国,英国饮食结构偏向动物性食品,肉,蛋,奶占较大的比例,高脂肪高蛋白,而饮用葡萄酒有助于消化,适量引用能预防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西方独特的饮食结构使西方国家更偏向于饮用葡萄酒。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饮食在人们心目中已经远远超出了物质层

面的享受,而被赋予了更多情感方面的意义,而且超越了其他一切物质的重要性。尽管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见面打招呼从“你吃了吗”逐渐转变成“你吃了啥”,这种问候方式的转变丝毫没有动摇饮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恰恰更加说明其重要性。这种情感体验表现在餐桌上,中国人喝酒讲的是一种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只要有恰当的理由,中国人就会以此表达友好。这种本来不太合理和健康的方式却渐渐成为中国人默默遵循的规矩。不管你酒量如何,上了餐桌,你就得遵守这不成文的规矩。要不就会被视为对对方的不敬,“敬酒”不吃就得吃“罚酒”。酒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至于酒本身味道是好是坏已经无关重要。

四:东西方差异

相比之下,西方人则多为了喝酒而喝酒,更注重喝酒的过程,注重对酒本身的品尝和欣赏。在宴会上,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酒杯高举齐眼,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喝多少酒则随个人喜好,轻松自在。

仅从餐桌礼仪上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人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葡萄酒种的搭配、葡萄酒种与菜肴的搭配;讲究在恰当的温度范围内饮用香槟酒,干红,干白等各种葡萄酒。另外,他们在斟酒,倒酒,品尝,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严格的要求。这些可谓繁琐的餐桌礼仪显然还不能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五: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

篇二:葡萄与葡萄酒文化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10工程管理1班 姓名:吴雨宣学号:201041915101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对比

课程名称:葡萄与葡萄酒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葡萄酒文化论文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对比

学 生:吴雨宣 东方科技学院10工程管理1班,学号:201041915101

摘 要: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差异:历史回顾、酿酒工艺的对比、酒文化核心的差异;世界葡萄酒行业改革:欧盟葡萄酒行业改革、旧世界国家代表法国葡萄酒行业改革、新世界国家代表澳大利亚的行业改革。

关键词:葡萄,葡萄酒,酒文化,功效,储藏

葡萄酒的品种很多,因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生产工艺条件的不同,产品风格各不相同。中西方葡萄酒文化与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展望我国葡萄酒工业的未来,还是叫人乐观的。总之,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葡萄酒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一、中外葡萄酒文化的差异

(一)历史回顾

1、近现代中国葡萄酒

中国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并在烟台栽培葡萄。这是我国葡萄酒业经过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贮酒容器也从瓮改用橡木桶。1914年,公司正式出酒,即在当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最高优质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所产的红葡萄酒、白兰地、味美思,以及用欧洲著名优良葡萄品种命名的“雷司令”“解百纳”葡萄酒等荣获金质奖章,自此烟台葡萄酒名声大振。此后,太、原、青岛、北京、通化相继建成葡萄酒厂。这些厂的规模虽不大,但我国葡萄酒工业己初步形成,葡萄酒的消费面扩大。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的摧残,官僚资本的掠夺,我国的葡萄酒业难以生存。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对葡萄酒的研究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还不是非常繁荣,研究范围还比较窄,主要是葡

萄酒栽培技术的读物。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有更多的学者对国外的葡萄酒,特别是对法国葡萄酒予以介绍。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兴起“葡萄酒热”,葡萄酒产量和消费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葡萄酒方面的研究空前高涨。

2、世界葡萄酒发展历史

葡萄酒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酒了,它的历史超过一万年,因为葡萄 极容易自然发酵,人类的祖先从葡萄的自然发酵中发明了现代文明之一的发酵技 术,这是葡萄酒酿制的开始。葡萄酒除了被用来作为祭祀的用品,也作为饮品,葡萄酒是耶稣圣血的象征,在天主教的宗教仪式中,葡萄酒有不可或缺的地位。17、18世纪商业的勃兴,促成了中产阶段的兴起,也为高级葡萄酒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玻璃瓶与软木塞的普遍使用,让波尔多及勃良第等地开始生产品质卓越的久存型葡萄酒,19世纪中白新大陆传进欧洲的根瘤蚜虫病几乎完全摧毁了所有欧洲的葡萄园,这是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灾害。80年代,才找到根绝的方法。有关葡萄酒酿造,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得也在十九世纪开始科学性的研究,使得酿造技术大幅提升。20世纪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有长足的进步,不仅酿造的过程更能精确控制,而且发展出各种新式的酿造方法,让欧洲以外的新兴葡萄酒产国在葡萄酒业快速成一长,成为欧洲葡萄酒的主要对手。但另一方面,葡萄园的天然环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酿酒工艺的对比

现阶段我国的葡萄酒企业的酿酒工艺、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无论是像张 裕、王朝、长城等大型葡萄酒企业,还是诸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葡萄酒企业,酿造葡萄酒的设备,生产葡萄酒的工艺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原辅材料等等,基本 上都是与国际同步的,大都引进的是国外最先进的设备,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 的辅料。可以说在技术和设备上,国产葡萄酒已近接近或者等同于国际水平。此外,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世界在校和培养学生最大的葡萄酒专业人才学府之一,同时,全国多所农业院校或开设葡萄酒工程学科、或开设葡萄酒研究机构、或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酿酒人才,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科技进步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在技术规范方面,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逐渐与国际接轨。自2003年起,国家正式废除了半汁葡萄酒的标准,禁止企业生产含水的葡萄酒。这意味着葡萄酒业向规范化又迈出一大步。

(三)酒文化核心的差异

酒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与文化一样,由于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在中西方呈现出其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民族特性。现在仅从酒史、酒器、酒礼及酒德四方面对中西方的酒文化进行粗浅的对比。酒史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无论祭祀、加冕、喜宴、聚会还是政治斗争,都离不开酒。我国的酒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第一大酒国。西方国家以葡萄酒和啤酒著称。有人认为葡萄酒和啤酒首先是在西方国家发现并酿造的,中国葡萄酒和啤酒的产生和规模生产都比外国要晚。“1996年,西方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人类于七千年前饮用葡萄酒。美国考古学家也证实,在扎格罗斯山脉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发掘出一个罐子,这个罐子产生于公元前5415年,里面有残余的葡萄酒”。至于啤酒,“有文献表明,此物起源于四千年至六千年前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在两千年前的巴比伦模纳比时代,就已编著出《啤酒酿造法》,南巴比伦国王模纳比亲手撰写而成”。 酒器方面酒器是指盛装酒的器具。酒器的历史与酒的历史同样悠久且种类繁多。酒器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酒器的生产技术、材料及外形可以反映出当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中国人历来就十分重视酒器的使用,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酒器使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西方的酒器虽然没有中国这么丰富,但也有其特色,而且,西方人讲究在不同的场合,饮用不同的酒,要选用不同的洒杯,像葡萄酒杯、白酒杯、白兰地酒杯及香槟酒杯等。中国的酒器形象、优美;西方的酒器轻巧、方便,虽然差别比较明显,但各有其文化特色。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酒器已经少见,西方的酒器开始在中国受到欢迎,这也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酒礼方面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礼数,礼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酒不成礼”,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与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把与酒有关的礼数称为酒礼。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我们发现,虽然中西方在酒文化上各有特色,但是人们对酒的喜爱是相同的。从物质角度看,酒在人类的交往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从文化角度看,酒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各民族的文化盛宴添加了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可以说,酒为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搭起了一座桥梁。掌握中

西方在酒文化方面的不同,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展受地理因素、技术因素、需求因素和文化交流因素等诸多因素影响 .在中国酒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内的研究尚待深入。

二、世界葡萄酒行业改革

了解了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差异后,我们还应该了解近年来葡萄酒行业的改革。

(一)欧盟葡萄酒行业改革

2008年8月开始为增加欧盟葡萄酒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解决葡萄酒过剩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决定对行业进行改革,实施行业改革方案。改革的核心问题 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新开辟葡萄园的制度体系、禁止在酿酒过程中以加糖 的方式提高酒精含量以及对每个国家提供的葡萄酒业补贴的数额。方案确定在未 来五年陆续拔除二十万公顷葡萄园,至2010年禁止种植葡萄树拨款十亿欧元补 偿种植商。对于欧洲北部和中部各国来说,在酿酒过程中加糖是一种惯常做法,但在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中海地区,这一做法是严格禁止的。在法国北部的香槟等产区,则允许添加糖。在欧盟的27个成员国中,约有20个国家对可能实行的禁糖令持反对意见。

(二)旧世界国家代表法国葡萄酒行业改革

尽管法国仍是世界上葡萄酒第一生产大国,国外市场比较稳固,但国内市场不太景气,政府有太多的管制。自1980年以来,法国人均葡萄酒的消费下降了一半多,从人均120L下降到今天的55L。法国葡萄酒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葡萄酒生产商面临缺乏市场的危机。面对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竞争,法国葡萄酒行业已着力实施改革方案, 相对于其他老牌葡萄酒生产国, 改革更为深入。 调查发现,本应是葡萄酒消费后备军的年轻人却不喜欢喝葡萄酒而更多的选择啤 酒、瓶装水、苏打水和果汁等饮料,曾经是餐桌上的常备消费品的葡萄酒却越来 越成为一种奢侈品。还有一些人受到法国反酒精运动的影响。因对酒后驾车有严厉的惩罚,加上媒体上禁酒广告的宣传,很多年轻人更喜欢喝酒精含量较低的啤酒。从根本上解决葡萄酒供大于求的问题,在未来5年时间内,持续进行葡萄拔除方案,缩减大约10万英母的葡萄园,或者减少欧洲葡萄总面积的10%,借此缩减葡萄酒企业的规模。过去,法国葡萄酒在世界葡萄酒家族中处于主导地位,

篇三:葡萄及葡萄酒文化论文

葡萄及葡萄酒文化课程论文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课程名称:葡萄及葡萄酒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论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学生:

(学院班级姓名及学号)

摘要:

葡萄酒是用新鲜葡萄经发酵酿成的酒精度较低的酒种。品格高雅,具有丰富的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与人类文明的相融,技术不断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素质的增长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国内葡萄酒市场需求量不断迅速上升。葡萄酒正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需求空间很大,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

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生活水平;消费观念;保健意识;文化素质;前景广阔;酒精度;鲜葡萄;消费者;需求空间;转变;增强;增长;营养;品格

一,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行业在产量、产品结构与质量和产品集中度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 葡萄酒产量的增加

消费习惯的改变带动了消费的增长,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葡萄酒迎来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和强大的市场潜力。从2000一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葡萄酒企业统计(全部国有及销售收人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每年年报的数据来看,自2000年以来,产量平均每年增值到15%-20%。2000年产量20.19万吨,2001年产量25.05万吨,比上年增长24%; 2002年产量28.86万吨,比上年增长

15.2%;2003年产量34.3万吨,比上年增长18.8%,2004年产量36.73万吨,比上年增长7%; 2005年产量约40万吨,比上年增长10.9%。

1.2 产品结构的规范化与质量的稳定提高

中国葡萄酒过去人都是以甜酒为主,经过近几年的产品结构调整,我国已形成全汁葡萄酒的产品结构,高档产品品种也日益丰富,这说明我国葡萄酒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已开始进入健康规范的发展阶段。目前国内些大型葡萄酒厂都在使用国际先进酿酒设备,一些关键设备都从国外引进,这大大提高了葡萄酒产业机械化程度。在酿造工艺上,由于积极地采用国外葡萄酒先进酿造工艺井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葡萄酒的酿制水平。我国葡萄酒行业始终把不断提高葡萄酒产品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近几年,国家葡萄酒监督检验中心对全国的葡萄酒检测结果表明,我国葡萄酒总体质量良好。

1.3产品集中度提升

我国葡萄酒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吉林、天津、新疆、北京、河南、甘肃、广西、云南等10个省、市、自治区,占总产量的93.8%,其中山东、河北两省仍为葡萄酒生产大省,其葡萄酒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带动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葡萄酒企业约有400一500家,具有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00多家,主要分布在葡萄产区及沿海地区。

1.4同质化现象严重

我们可以在各大超市、专卖店上发现,目前市场上的葡萄酒品牌虽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标签上标注的酿造品种几乎一样,赤霞珠遍布全国大小葡萄种植区,从而使多种葡萄酒品牌从颜色、香气、口感上基本一致,没有自身特色,个性化也不明显。从而导致葡萄酒缺乏市场竞争力,更没有进军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在葡萄品质方面还需改善。然而果农在利润

的驱使下,盲目追求产量或对尚未成熟的葡萄进行提前采摘,从而使原料表现出果穗、果粒大小不一致;色泽欠佳,红品种着色不好;浆果含糖量低,风味淡而酸。果品不够安全和卫生(滥用各种不合格农药)等特征都会导致原料质量难以保证,从而影响葡萄酒质量。“葡萄酒行业利润丰厚”的说法,一时在业内、业外风声四起,被炒的沸沸扬扬。“丰厚的利润”自然吸引了许多行内、行外的投资者纷纷涉足葡萄酒市场,再加上国外的同行业进驻中国市场。葡萄酒市场风烟乍起、战火纷飞、动荡不安。我们关注一下结果,在促成行业规模运行的同时,更导致了整个葡萄酒行业竞争程度越演越激烈、营销成本剧增、投资者的利润显著降低。此外,葡萄酒文化气氛不浓郁也是一大重要原因。西方很多国家都有着浓厚的葡萄酒文化氛围,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饮用氛围。

二,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方向

葡萄酒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的产业政策也大力鼓励发展葡萄酒产业,因此,葡萄酒企业如何顺应潮流,在良好形式的推动下发展起来,这是每一个企业都应思考的问题。

2.1完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完善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质量是葡萄酒行业发展的重点。在今日葡萄酒市场剧烈的竞争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扩大产品出口为目标,重视葡萄基地的发展,建立起抵御各种风险能力的配套基地,为葡萄酒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优质原料,并逐步实现品种区域化、酒种区域化,生产出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的高质量、有地区特色的葡萄酒产品是每个企业势在必行的事。葡萄酒行业既是一个传统工业,又是一个新兴工业,国际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很多。中国葡萄酒的前期发展大都是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现有的品种、工艺、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葡萄酒业必须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样才能使中国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2 开发并规范葡萄酒市场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饮料酒的选择正在向背养化、高档化转变,葡萄酒的消费鼠在中国将会逐步上升。目前,国产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在90%以上 ,主要原因是国产葡萄酒的价位和口感适合国内消费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国产葡萄洒有良好畅通的销售渠道,发展前景看好。在中国,酒类市场有着其本身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酒种的国家,消费者对酒种的选择余地大,并且都有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要想改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时,葡萄酒的售价相对高一些。目前,消费葡萄酒的群体多以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为主,而日常百姓家的少,葡萄酒消费市场不大,市场的开拓可谓任重道远。只有我们的市场规范了,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才能使葡萄酒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2.3正确引导消费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很多东西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思维。日前国内消费者缺乏的就是对葡萄酒的个正确认识,只是盲目跟风。客观科

学地宣传葡萄酒的作用,积极介绍国外人士饮酒的方式方法,引导中国人正确消费葡萄酒是一件长期和细致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整个葡萄酒行业通过新闻媒体、杂志、报纸等对葡萄酒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普及,让广大消费者真正认识、了解葡萄酒,也使得我们国家成为一个葡萄酒文化气息浓郁的国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向全面小康水平的迈进,我国的葡萄酒事业还将呈现更好的发展空间,葡萄酒的综合利用和增值也是发展的一大方向。只有正视我们的不足和差距,并不断吸取国外好的技术与经验,尽快摆脱落后状态,才能把我国的葡萄酒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结束语:

曹禺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是明天的文化”。昨天怎么做,决定了今天的消费竞争局面;而企业今天做什么,将影响着明天的行业命运。中国葡萄酒只有构建属于自己的葡萄酒文化,不断提高国产葡萄酒的综合品质;尽快消除同质化现象,进一步完善葡萄酒产品结构,满足葡萄酒消费市场的个性需求,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独特的地位,也才能保持行业沿着健康的既定轨道前进,用丰富多彩的葡萄酒文化向社会和消费者奉献自然、健康的绿色葡萄酒产品。

参考文献:

贺普超主编的《葡萄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为绪共26章;

孔庆山主编的《中国葡萄志》,于2004年7月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九章;

富隆酒业的CEO沈宇辉先生组织编写的《葡萄酒鉴》,分为上下两册,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凯文.兹拉利编写的《世界葡萄酒全书》,2011年出版,共16开,由南海出版社出版。


葡萄酒文化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86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