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哲学小论文

时间:2016-09-07 12:11:1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哲学论文

让信仰和哲学造福所有人

研硕2013 -6班 李雨田 2013020651

摘要: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志,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诗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什么学问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学和信仰。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现代人普遍对哲学与信仰敬而远之,没有看到他们的真正价值,本文将用通俗一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哲学与信仰,力求能改正人们的大部分被偏见,让人们认识哲学与信仰,用其指导人生造福所有人。

关键词:哲学 信仰 宗教 关系 应用

一哲学的含义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马克思……”谈到哲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人,很多人还会联想到“存在,意识,唯心主义,剩余价值……”甚至“疯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脑袋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胡子的老头在那对着一个极简单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觉哲学神秘,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么是哲学呢?中文中的“哲学”一词最早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英语的“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从这个字面含义的角度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国的大学者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给出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学习马哲时,还会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接触更多的资料后,你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呢?没有定论,这几种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算最精确最全面的,这只是个定义罢了,给出这样的定义作用就是在交流时把“哲学”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了哲学的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思考,获得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它。说的再简单彻底点,哲学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来获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证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认为哲学家高深莫测,有点知识的还会认为任何哲学家无不具有力图统驭他人思想的欲望,同时也带有霸权特征的排他秉性。认识基础与气质差导致形成各以自身观点为知识中心的思辨立场,并且一定要以这样的知识前提去规划和改造全部知识体系,以力图击毁或调整所有哲学认识,说的直接点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改造颠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观,把自己奉为圣哲。不可否认,哲学家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这种对哲学家敬而远之的心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较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系统化观点并得到众多认同这的人。而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从事的,只是没有把它当成哲学式的逻辑思考对待罢了。一些从事哲学学习,研究,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和大众谈及哲学时,他们有的会提及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的极尽之处,哲学的终极困惑,哲学无法超越的追求……还会提及很多的哲学家,哲学观点,很多哲学命题,哲学悖论等,让人产生哲学神秘而深奥不是常人可为,从事哲学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觉。也许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哲学就是做这些事的,那他的认识与哲学的本质含义是有偏差的。也许他是在机械地搬运别人的观点,扮演了两脚书橱的角色,那么他是悲哀的,几本书,甚至几兆的存储空间都能将他代替,可能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不自知。也许他认识到了哲学的本质,但故意将它神化顺便显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把

哲学只当做谈资那真是买椟还珠了,还在靠别人的一点肯定,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获得,但刻意为之就不好了)

一般来说,学习哲学,从事哲学思考,可粗略分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爱好者阶段,内心接受哲学,养成思考的习惯,愿意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平日见到哲学类思辨的文章、学说、讲坛会自然地了解,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学习哲学。第二层次是哲学学者阶段,要有意地对哲学进行学习,对哲学中三史六论都有所整体把握,对著名哲学家及其言论观点有大体了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逻辑思辨结构和有较的逻辑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务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则是哲学家阶段,对哲学有深层次的认识,对哲学史料掌握丰富,逻辑思辨能力强,在一定思考领域或层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著书立说或自成一派。

二 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有些迷茫,还可能首先会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觉得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总体上被认为是无神论国度的大环境中。其实信仰与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还要坚定,只是你没认识到罢了。关于信仰的定义也有多种,但依然和哲学定义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另外,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可以理解为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必须接受,才能成其为真。正是这种自由接受给信仰带来了确定性与个人性格。在此意义上,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和突破这一局限的向往的精神关系,是信仰者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义的一种承诺。而且人的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寄托,它是要被自愿接受的,不能假装或强加,它并且无法靠逻辑证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它的存在会对自己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根本性的影响,一句话通俗点概括就是:信仰是人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事物或观点,并且他不会随意改变,信仰者会在它的前提下审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必要强调一点,信仰是没法直接明确证明的,能证明的那叫知识。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别,此处暂不详述。

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信仰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在此列举几种较为合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有这几种途径产生:一,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三,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象及整个自然的无知让人生活在未知中,从而产生恐惧,为了安抚这种恐惧逐渐创造出神话人物或至善领袖以此为媒介或对象与未知进行交流来安抚内心,最终形成信仰。四,对未来以及死亡的迷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加以思考用自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内心,形成信仰。五,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或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观念逐渐形成信仰。六,对已有信仰的继承学习得来,比如生活遭受重大变故,长期受某种文化熏陶,从已有知识观念中顿悟等。

了信仰的含义,那信仰有哪些种类呢?信仰的分类也不是单一的,在此我将其分为三大类,宗教信仰,对象性信仰,观念性信仰。并对这三类信仰以旁观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图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有整体性了解。

所谓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有系统完备的宗教仪式、冥思、祈祷和艺术形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解读;二、有明确的教条和信众三、有自己特有法条的道德要

求和生活方式;四、有神圣的著作、神话的历史,以及个人的宗教信念和经验。宗教的产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径外,还得有信仰者对教义,戒律,仪式等宗教特质进行归纳统一最终形成。此处对宗教不作深入分析,只简要说明他是信仰的一种实现形式。宗教种类繁多,教义各有不同。比如基督教的人生而有罪,现世救赎观念;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道教的现世报应及崇尚自然观念等,它们虽然分门别类,但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都可作为信仰指导人生。对宗教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堆积式的列举意义不大,下文还会阐述。

对象性信,仰顾名思义,对象性信仰即有明确的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仰实现形式。这些对象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开业祖师,甚至一件具体物件。他们没有宗教系统明确的组织分工,没有固定教义和统一参拜仪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坚信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改变,自己通过虔诚的祷告能与其沟通取得相应回应。

观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属于某一宗教,只是一种坚定的观念,但却具有自那样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观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运、缘分、道、因果或相信有来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等。没有固定教义,没有参拜对象,无法证实,无法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但他们始终恪守这种法则并以此审视安排人生,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将一些朴素的崇拜或追求当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将信念和信仰等同对待,还有的对宗教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要么神圣要么荒谬这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义并正确对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 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篇二:哲学与生活小论文

哲学与生活

有人说:“哲学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导航,展示思维的行程。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无时无刻的不在指导着我们前行。

我仅以生活中最常见的哲学思想做一简单的介绍,看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同时看我们该如何学习和运用它们。

一、辩证的思维

关于在大学是否谈一场恋爱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就应该辩证的看待。因为谈恋爱是有了利弊的。恋爱的利有:(100到200字) 弊端有(100字左右),因此,对于恋爱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应该坦然处之,不能刻意的去回避和专门的去尝试它。如果遇见了对的人,、、、、、、、如果没有遇见对的人,、、、、

二、发展的思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应该发展的看待任何人和事物。举例:、、、、、

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不积跬步,不及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滴石穿”“厚积薄发”等都是讲的质量互变的道理。自己举例:(100字)如身边某个成绩交叉的人每天坚持学习,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有就是某个人坚持锻炼,由一个身体素质很差的人,到成为一个运动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我们应该多去学习哲学,让我们更加的有智慧,让我们能在生活中遇见各种事情时,能够以理性的思维去处理它,最后让我们做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开朗有智慧的的青年,让我们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篇三:哲学小论文

哲学小论文

——“对立统一”规律

学号:913115450126

姓名:安宁

王籍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人描写林静,不直接从“静”入手,而是从其反面“噪”下笔,用蝉的噪声反衬林之静;描写山幽,不直接从“幽”入手,而是从其反面“鸣”下笔,有鸟的鸣叫反衬山之幽。噪与静、鸣与幽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构成和谐的统一,意境高远,富含哲理。若用“寂静无声”“了无人迹”等词语来描写林静山幽,则过于直白,毫无诗意可言。据说,北宋的王安石也很欣赏这句诗,但在《钟山绝句》中将“鸟鸣山更幽”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友人黄庭坚看后大笑不止,评说道:“此点金成石之手也。臧可家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常识看来,一个人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诗人的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把生与死仅仅理解为肉体存在与否,毫无疑问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在辩证法看来,一个人的存在既指肉体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一个人的死亡既可是肉体意义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生与死又具有统一性。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腐烂,但精神可以永存,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肉体意义上存在,但却失去了精神支柱,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诗人用通俗的语,道出了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上面举的两个例子也就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得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在哲学上怎么理解最好有时是好的敌人”,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接、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首先,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其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趋势。好与坏是一对矛盾,他们既相互依存,没有好就没有坏,反之,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与坏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最好”本来属于“好”这一方面,而其是好的极致,但是如果达到到“最好”后人们开始骄傲,固步自封,不再继续前进,那这时候“最好”就会变成“坏”,就成了“好的敌人”,矛盾的一方变成了另一方。矛盾双方的转化最难的就是注意转化的条件,因为不是所以的矛盾双方都会转化,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转化,所以题干说的非常有道理,“有时”就体现了转化的条件,如果达到“最好”后还继续前进,那么最好还是好,如果不前进了,那就成为“坏”,这就是 转化的条件。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单表述。有一个西方的寓言故事很好的表明了这个道理,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阿凡提的故事故事揭示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

上升到一般,再用一般指导个别,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把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是认识的根本方法。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最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肯定与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运动本身就是不平衡的,但为什么物质的运动又遵循平衡规则呢?

我们知道: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绝对的平衡就是静止。既然我们承认事物的运动,实际上就已经否定事物的绝对平衡(即静止)了。我们讨论的物质的运动平衡不是指的绝对的静止平衡,而是事物运动过程中也即事物发展的平衡性。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那么我们就认为事物在运动方向上即前后是运动的,是不平衡的,而在其他方向上,或说上下、左右四周方向上是平衡的。这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事物不可能无规律的乱运动、或四散运动。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以上就是我对哲学中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


哲学小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78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