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司马迁与史记

时间:2016-09-05 14:27:2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

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2.《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 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

的观察和思考。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帝王的重视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2、主观条件:家庭的影响: “读万卷书”,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

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次漫游的经历: “行万里路”,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

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3.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

的著作。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

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2、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特殊的写作立场: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

酷的命运、对古老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

立场。对历史、社会 独特的理解:《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3、《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

学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的戏曲、小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史

记》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和伟大成就

司马迁(公元前145--87)字子长,龙门(陕西韩城)人,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16岁时即位,与司马迁相始终

写《史记》重要三点:

1、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祖先司马氏“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时期太史令,祖父司马喜——司马绎——司马昌——司马 ——司马错(与张仪同僚),并非全为史官。 司马谈很有学问,“学天官于唐都,受昌于杨河,习通论于黄子”。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与他博览群书有关系。而且与他漫游祖国各地有关,曾三次出游。三次出游,司马迁东到泰山封禅,西到陇西,北到内蒙,南至昆明,阻击踏遍黄河、长江、 江流域。

(1)第一次20岁左右。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南、山东。到过湖南沅、湘水(到过江西庐山)。写出《屈原列传》,是保存最早的屈原资料,到过九巍山,舜埋葬之处;到过会稽山,探禹穴;到过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庙堂;到过淮阴韩信故乡;大梁访察信陵君;到过徐州(当时楚汉相争战场)。回来后任为郎中。

(2)第二次,汉武帝派他去西南,“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 邓、 、昆明”。在这些地方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对后来写列传大有帮助,如《西南夷列传》《货 列传》,回来后父亲病重,赶回洛阳。

(3)第三次(公元前110年)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并“率师巡边”,到了呼和浩特、辽西碣石等地。

出游活动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所到之处考察了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强棵,访问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和旧故老,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从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体会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述《史记》和他的政治见解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3、遭李陵之祸: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攻击匈奴,李陵带五千骑兵分头进攻匈奴,李陵兵步行30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被匈奴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迁弩齐发,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随即又调8万骑兵,众寡相差太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伤过半,被迫投降。

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食不甘味,让群臣共议,大臣门以为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通过平时李陵为人认为),而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触怒汉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故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有责怪李广利之意。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让人审理此案。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刑。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钱,又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这对司马迁精神上是极大摧残和耻辱,曾想到自杀,然而为了责任没死,他认为:“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从古代现任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判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著述《史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纷争、割据,至秦始皇时统一,然而都是十分短暂,汉武帝时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正式形成,各项具体法令制度建立起来了。对以往历史作全面总结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司马谈临终对司马迁的遗嘱可看成是时代要求的体现

时代条件:汉武帝比较重视文化上建树,“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这种情况下,一种新体裁著作应当时要求产生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这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自诩很高,自己称为孔子第二,《史记》成为第二部《春秋》。从这意义上《史记》既是他的天才独创,又是时代产物。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和年间(公元前104年左右)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52万字的巨著。全书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构成。

清朝学者赵翼说:“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是表以采时事,八书以评制度,列传以人物”。

本纪:是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政绩。表: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记事。 书: 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是先秦和诸侯国和汉朝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记载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五种体例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构成《史记》全书的完整的体系。

《史记》开始称为《太史公书》,三国以后始称《史记》,为何叫《史记》?——唐朝 张守节《史记正义》:“古者有史记言,古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司马迁兼之,故谓之《史记》”。

《史记》有三家注解:刘宋裴《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2、《史记》的思想倾向

1、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史记》市一部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了当时所谓占星术、望气术、鬼神之传、相信迷信神仙的思想。

“八海求神仙,终无有 ”。《封禅书》记新 平以望见上,说长安东北有神气称五彩,《史记》说新 平可言会神者皆作也。

2、嘲讽了汉朝统治者鼓吹的天人感应说、君权神授说。

天人感应:违反上天意旨,天灾异警告(董仲舒)(司马迁主张天人相分)。

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司马迁表示怀疑“天道”,在《伯夷列传》中认为伯夷、叔齐二人品德高尚都饿死深山,所以作者认为常常是善人恶报,恶人得善报,品行不端正的人飞黄腾达。反之,则遭祸害。因此“余甚惑焉”。

这不仅表现历史家思想复杂性,也表现进步思想。

3、基本的历史观

(1)能自觉总结、研究经济问题。

《平淮书》记载各地区经济情况;

《河渠书》记载夏禹以来水利工作;

《货殖列传》详细描述当时各地生产情况和交易情况。

还记载了一些发财致富的布衣匹夫,从而为中国历史学树立了经济活动的优良传统。

“凡编户之民,富什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仟则役,万则仆。此物之理也。”指出经济财富与人的社会地位关系。

经济与道德礼节关系:“礼生于有而废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则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重视人民群众和下层社会力量,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司马迁评陈涉起义“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

把陈涉与汤、武相提并论,并把陈涉列为世家,表示尊敬,以爱护的声调给予同情,这作为封建史学家可谓难能可贵。

《游侠列传》记载中、下层人物,记载救人之危、解人之难的侠义之士。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循吏,又往往失望。侠义之士往往同情弱者,反抗强暴,是人民的力量和希望,也表明作者的思想是朝下的。

《酷吏列传》记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群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兵库,释死罪,缚辱即太守、都尉,杀二千石……”记载农民起义,可认为司马迁同情人民起义,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3)作者重视整体、重视发展变化的观点,辩护华夏统一,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示历史观念与董仲舒不同。

董:天不变,道也不变。

迁:历史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

董: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迁:对吴起、商鞅变法给予肯定。称商鞅“居五年,秦国实强”“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肯定他的政绩是因为他的变革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史记》还叙述了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如:《朝鲜列传》《大宛列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及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后来这些少数民族逐渐加入汉族人民生活范围,使他们政治、经济向前发展。《史记》所体现的这种历史观念在它之前是没有的,是秦汉以来统一事业在文学史上的反映。

4、无畏的批判精神

《史记》不仅敢于揭露历史上许多暴君:夏桀、商纣、、周厉等的暴政、暴行,而且还敢于直接抨击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的皇帝,这在封建史学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对高祖刘邦,作者未抹杀其结束楚汉相争建立国家功绩和坚忍不拔的长处,但也没放过对于刘邦的虚伪、狡诈、无奈品质的揭露。如在被项羽追赶中刘邦就一而再、再而三把儿子孝惠、虐人鲁元推下车去。成帝业后又问父亲:“某之业孰与仲多?”“吾乃有 帝之贵也”。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避忌讳的描写揭露了刘邦作为开国之君的面貌,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对于“吕后残害戚夫人”,孝惠帝说“此非人所谓,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司马迁没有考虑吕后是皇帝的曾祖母,同志破了“为尊者隐,为言者讳”的教条,大胆揭露了吕后心狠毒辣的狰狞面孔。

《酷吏列传》批判了张汤、杜周等人的凶狠残暴,充当统治者爪牙的狰狞面目。与酷吏相对是循吏。张汤专门看皇帝脸色行事,“为人对诈,午智以御人”。“上所欲 者,因而谪之;上所释者,久微见其冤状”。

有人杜周:“三天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何故法乎?”彻底揭露了封建社会中法律的虚伪性,法令只不过是统治者任意杀人的工具。

5、热情的赞扬歌颂

《史记》遍及社会的各阶段、各阶层、各职业,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农民、妇女、工商业者、 隐士、游侠、刺客、医卜等。《史记》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客观描写,寄托褒贬和爱憎,作者寄予同情的有伯夷、苏秦、管仲、孔子、屈原、廉颇、蔺相如、鲁仲连、信陵君、候赢、荆柯、陈涉、项羽、李广、淳于 等等。

《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勇敢善战,廉洁爱士兵,一生官职卑微,最后自杀。李广:“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自杀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把人民战士对李广的爱戴和统治阶级对李广的迫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黑喊,歌颂了李广的品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歌颂了蔺相如先公后私高尚品德,而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爱国将领,申

明大义。

《屈原列传》一方面抨击了楚贵族卖国,又歌颂了屈原高洁人格,作者赞扬这些人物寄于自己政治理想和爱憎感情。

《刺客列传》歌颂了刺客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

曹沫劫齐桓公 专褚刺吴王僚 豫让刺赵襄子 聂政刺韩相侠累 荆轲刺秦王赢政

刺客们这种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封建统治阶级的气焰,给人民以鼓舞和小我。

总之,《史记》一书具有丰实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人民性,全书充满着反对暴君暴政,反对豪强酷吏的思想,洋溢着热爱人民,关怀人民疾苦的感情,歌颂了爱国爱民、尚义任侠、品质高尚的人物,揭露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和丑陋阴私,抨击了专制帝王、贪官酷吏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残暴行为,从而《史记》成为一部爱的颂歌、恨的咒曲。

因为在楚汉相争之中,项羽实际上成了当时支配政局的重要人物,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分318个王,刘邦也被其封为汉王,所以司马迁将其列入《本纪》,正是从这客观实际出发的,并放在《高祖本纪》之前来写,把他作为一个失败者的英雄来写,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封建历史正统观,表现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精神。

史记的思想性:一、进步的民族观;二、进步的经济思想;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四、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1、塑造了丰实的人物形象:

《史记》大部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向读者战现了丰富多彩的的历史人物,其中有性格的任务有八九十个,有一部分是有典型意义的,如:项羽、李广、刘邦、陈涉、张良、韩信、廉颇、蔺相如等。

《史记》塑造人物特点:

1、为突出某一中心思想,为体现作者某一创作意图而精心选材。

项羽从起兵到灭亡事情很少,然而本纪中所写只三件事:钜鹿之战:羽兴于钜鹿之战,败于垓下之战。(写项羽星期,所向无敌,轻视刘邦),最后垓下之围而失败。作者抓住三件事,既刻画了项羽的人物性格,也把历史事件叙述清楚。

2、《史记》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常常使用“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目的是从文学上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另作者怕太露骨而受到迫害,又避免重复。

如:项羽享刘邦父,刘邦说的话“吾翁即若翁”都放在《项羽本纪》中写,而不放在《高祖本纪》中写。“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淮阴》事中”等。从这里可看出,司马迁在叙事中不再叙述读者看到的传中。

罪犯魏其逃到魏公子信陵君府上,信不敢收,其怒自杀,于《信陵君传》中写,放于《范 列传》中。

3、通过细节,琐事来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司马迁通过人物传记来小亿 历史,虽然描写重大历史事件,但也不忽视细节、琐事,因为它不仅是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文学作品。如:

李斯于包中,厕所见老鼠而发感慨。

项羽学术剑不成学万人敌,“彼可取而代之”。可看出羽少时便有奇异非凡的抱负,且直爽。 酷吏张汤少时为老鼠判罪。

篇二: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10 岁开始读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等人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同年,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

“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篇三: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人(现山西韩城)。

其父司马谈是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汉武帝时司马谈任太史令。司马迁10岁,是从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儒家经典。20岁,开始了第一次壮游。寻访传说中的遗迹和历史人物的旧址。回到长安仕为郎中,以后又奉使或侍从武帝,游历了许多地方,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广泛的游历,开拓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丰富了他的阅历,对后来《史记》的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其父的太史令之职,开始阅读国家档案,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将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武帝和众朝臣纷纷斥骂李陵。司马迁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司马迁的辩护,触怒武帝,他因此惨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i,这是人生的其耻大辱,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极度痛苦中,他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借以洗雪屈辱,求得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巨著。

此后,其事迹不详,大约卒于武帝末年。

二、《史记》的史学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被称为《史记》。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史记的取材,上自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包括了西汉王朝的所有地域。司马迁对3000年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倾注了作者全部的心血,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构成,首创以记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本纪-------叙述历代君王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表----------则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历史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书----------史天文、历法、水利等专门制度的记载

世家-------是世袭贵公子以及孔子、陈胜等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传记

列传---------是帝王诸侯之外的人物传记,还有记载了中国边远地区各民族的历史。

五种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表达体系。

1以人为中心观照、审视、记载历史

关注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人物的心灵和命运。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三教九流、平民百姓,这表明司马迁认识到不同阶层人物的不同历史作用,历史的发展是人对物资利益和生存条件的追求。

2、“秉笔直书”和理性的批判精神

不屈服于帝王和制度的淫威,描写人物,肯定其功绩,揭露其劣迹,甚至包括当代帝王。这种批判所持的是历史标准,他以巨大的人文勇气,摒弃主流价值取向和正统道德原则,让自己成为真实历史的观察者和叙述者。

三、《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是一部历史名著,同时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1、探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困境

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探究天道和人道的联系,通晓古今往来的历史演变。的写作目的,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也意味着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困境,这些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2抒发自我情怀

一部《史记》,处处浸透了作者本人复杂的人生感受、痛苦的内心体验和深沉的美学追求。

3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史记》中的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构成,故事又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各种人物按照故事进程和叙事逻辑粉墨登场,各显本色,彼此对照,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4对“死亡”这一文学母题的思考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基于对死亡的强烈关注和深刻思考,司马迁特别表现人物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在他的笔下,项羽、李广、屈原、荆轲等等,并无必死得理由,却自觉地为理想、为信念、为人格、为道义而献身。这是《史记》中最悲壮动人的篇章。

5真正的叙述语言

它抛弃了汉代文人普遍采用的铺张排比的手段,创造了简洁自然、通俗流畅、平易近人的散文语言风格。

2


司马迁与史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60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