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

时间:2016-09-02 14:31:5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上传《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题

《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题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姓 名: XX

所在学校:河海大学函授本科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201X级

学 号: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这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总体小康想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改革攻坚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等各领域内的改革,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原则,总揽全局,使所做的一切,都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变强大做出贡献。

关键字:现状,改革,发展,稳定

Abstract: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overall well-off to comprehensive well-off transition stage, the career of Party and country development is standing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it is the cruci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is the key stage of reform, China is still in the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Therefore, correct processing reform, development, stable relationship is very necessary.Both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other fields of reform,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follow the experie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principle, overall situation, make everything, can provide social progress state into a powerful contribution.

Keywords: current situ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stability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紧迫性和其重要性。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个重大关系。这12个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意义的12对矛盾。其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又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更是直接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现今的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2年之后的今天,在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上升以及GDP达到世界第二强的关键时刻,就更需要也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有效的途径。改革开

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实现两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解决好涉及长远性、全局性的两大课题,即;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中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他又说: “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 他向全党提出: 改革“ 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 。并且说:

“ 我是主张改革的,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

在谈到改革的基本内涵和内容时邓小平同志认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他还进一步阐述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恨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 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 力”而且是“ 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他又说:“ 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从小平同志的这些精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 改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恨本动力, 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手段和途径。

二: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发展,是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以及文化实力。归根结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只有也必须坚持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重改革,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有效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大国,理应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

前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没有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和享受应有的尊严,反而被视为"东亚病夫",尝尽了"落后挨打的"滋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因此,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充分显示出发展起来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发展了,我国才能尽快摆脱落后,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也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更加稳定,社会主义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次,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应牢牢把握机会,抓住机遇,争取经济更上几个台阶。

三:稳定是前提

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没有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和改革,试想一个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国家,人民会有心思去大力搞发展,搞改革吗?怕是个个都逃离这个国家出去,当国际难民了。所以,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稳定包括路线和方针两方面,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直白的说,路线和方针的稳定,即代表了国家政治的稳定,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稳定不光是有利于国家政局和党的政权,而且还有利于经济文化等下层建筑的发展和稳定——包括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的稳定以及教育、人权等方面的稳定。

因此,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更无法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首先,改革是否成功,既影响发展的进程, 也影响社会的稳定。邓小平同志说:“改革的意义,就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

其次,发展是否健康, 既影响改革的进行, 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能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减少改革的风险,有利于检验改革,有利于推进改革。如果发展不顺利、不健康,尤其是发展速度太快,形成"过热",反而又会影响改革。

其三,社会是否稳定, 既影响改革的推进, 又影响发展的进程。稳定,是社会上一种相对平衡、均衡协调的运动状态。稳定是指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人的稳定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政治稳定是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

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稳定的作用,并把稳定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他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当然,这里的稳定绝不是指死水一潭,了无生气,这就要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改革发展与稳定辩证地结合起来。

五: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遵循的主要原则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总而言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立是全局, 把握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稳定的程度, 使三者协调地向前推进,这就是使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 而且是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想始终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必须在今后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全局上,从总体上把握住方向和战略。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篇二: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概论》

题目

姓名

专业

班级

日期 2014

课程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一) 年3月10日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被统一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它的革命性。“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的改革理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和核心。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科学地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导向和成败得失,是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论。深刻地启示人们,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大胆地试验和创造,包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不在于一般地提出了改革问题。任何

一个社会都要进行改革,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也要进行改革,恩格斯在理论上作过分析,毛泽东在实践上进行过探索。而邓小平同志不把改革视为只是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渐进的量变,而认为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性的变革”,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观点。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他说:“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把现实存在作为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基础,要求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决策,作到有的放矢。他认为,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必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使决策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因为客观实际总在不断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尚在探索中,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对策,作出新的决策或修正各完善以往的决策,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如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作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萦记心头,把人民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着眼点。他认为,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理应是党的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经常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他在解释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时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

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即使本世界末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决策主张就是直接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总结和提高。如他自己所说的:“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鲜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认为决策不仅要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而且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决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邓小平是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思想巨人。他强调研究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但他的眼光总是瞄着世界发达国家为参照系;他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回顾与总结都是为了改变现实,走向未来;他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贫穷与落后,有“开除球籍”的危险,因而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所有决策的基本目标。始终强调,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正因为他具有发展眼光,始终把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放在世界坐标中考察,所以能够深思远虑,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提出各种既切合实际,又合乎时代要求的方针和措施,创造性地解决种种棘手的难题。

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政策都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制定的,都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改革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对不对,都要由实践检验,“拿事实来说话”。正象邓小平对一些外国客人所说的那样:我对自己作了自我鉴定,我既不是改革派,又不是保守派,我是实事求是派。我追求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

篇三: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

我体会,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观,可以概括为“十二是十二不是”:

1、理论的社会主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的社会主义,不是把书本当教条、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别论断为标准的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这是社会主义的灵魂,这是党的思想路线。没有这一条,就 谈不上破除“两个凡是”,就谈不上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左”的指导思想的严重失误,就 谈不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有了这一条,全党就能站在历史的哲学的高度,审视建国以来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程,深刻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情和要 走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起点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 以资本主义发达阶段为起点的社会主义。这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是中国 最大的实际,是邓小平理论的现实基础。我们过去一再头脑过热,急于求成,就是忽略了这 个基本国情,因而犯了“左”的错误。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必须社会主义和初级阶 段有机统一起来,既不能只讲社会主义而不讲初级阶段,也不能只讲初级阶段而不讲社会主 义。这是我们警惕右、特别要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

3、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照搬 任何外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理论。我们过去一度照 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吃了很多苦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结果苏联一解体 ,东欧就巨变,更是教训深刻。邓小平同志说得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 不能得到成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共 性,中国特色是个性。我们不照搬别国模式,也不希望任何外国照搬我们的模式。干社会主 义,全靠独立思考,独立自主。

4、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不 是以阶段斗争为纲的贫穷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 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即以发展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 理”的理论,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把全党工作着重点由抓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坚持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必须在 这个问题上有自觉的认识,有很高的觉悟,有极强的韧性,“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 北风”。一旦动摇,很快就会出大问题。

5、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是僵化封闭的社会主义。这是强国 之路的理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最重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 点”中的一个。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 解放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唯一正确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飞跃发展,归根到底是 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因为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地 实施改革开放,才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空前未有的生机和活力。6、邓小平理 论的社会主义,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不是搞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这 是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伟大目标,这是付出几十年沉重代价得出的沉甸甸的科学结论,这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计划时代的重大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于资本主义”的两个等式,苦了世界社会主义大半个世纪。只有邓小平同志有如此巨大的理 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敢于把这两个等式变成南巡讲话的两个不等式:“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 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经济手段。”这是多么震聋发聩的声音!有了这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才实现了社会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悄悄地告别了短缺经济,才有广大人民群众物资文化生产水平的显著 提高。

7、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不 是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这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从1995年起,我们就一 个劲地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急躁冒进地变革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结构,结 果越搞越被动。改革开放21年,既坚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不断地给个体、私营、民营 、外资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直到赋予他们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法 律地位。这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伟大历史贡献。

8、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长期共存、最终实现共同 富裕的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也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 义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才不断地激发和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取得了经济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9、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主 义,不是一手硬一手软的畸形社会主义。这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资文明与精 神文明重大关系的科学认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系统思维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的应用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行 之有效的重大措施和实际行动,才使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民族团结、社会进 步、政治稳定、科学昌盛、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10、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实现法治的社会主义,不是没有民主法制 搞人治的社会主义。这是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的必然要求。回想十年内乱时期,连国家主席、解放军元帅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真 是“无法无天”!邓小平同志大胆拨乱反正,既坚决纠正冤错假案,在“治标”上下功夫, 更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力从完善制度上解决问题,在“治本”上下功夫。改革开放21 年,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从未这样迅速,中国的政治环境从来没有现有这样宽松,广大人 民群众的心情从来没有现有这样舒畅。回顾建国以来50年,回溯中国历史5000年,才深深感 到,今天这个大好局面多么来之不易!

11、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坚持爱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狭隘民族 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主义。这是在和平发展时代维护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为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的必然要求,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重大历 史贡献。改革开放21年,我们中国既巩固了毛主席、周总理创建的外交格局,又纠正了一度 存在的以意识形态划线、以我为标准、四面树敌的“左”的错误,开拓了外交工作前所未有 的新局面。香港实现顺利回归,澳门即将回到祖国怀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 响日益扩大,海外侨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

12、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 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不是全盘西化、搞多党轮流执政的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 之本,是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政治 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 中国”,已成为建国50年来光辉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 共运遭到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中国站稳了,巍然屹立,坚如磐石;发展了,势如春潮,举 世瞩目。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12亿 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就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社会主义, 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就 是

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主义,就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就是全心全意为祖国 和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就是最终为实现共产主义 创造条件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 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再干一个五十年,我们就一定能够在21 世纪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新的胜利,铸造新的辉煌,社会主义新中国就一定能够迎来更 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观。


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41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