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时间:2016-09-01 14:36:5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8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不懈探索,历经种种挫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之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运动的奇迹,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是使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使中国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实现社会现代化,达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此,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提出或实施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一系列主张和设想。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改变中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沉沦的命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工人阶级为依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式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和起点。

然而,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早期,以李立三、瞿

秋白、王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照搬照抄马列主义,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不顾中国具体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开始独立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第一次伟大社会变革时期,围绕着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和各种“左”、右倾错误思想斗争的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毛泽东同志主要从事农民运动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调查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省农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以及党在民主革命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基本路线。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代表的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著作,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遵义会议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时

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内容涉及哲学、统一战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等各方面,特别是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伴随着中国革命决定性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毛泽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关于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十大军事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的新发展,关于政策策略理论的新发展、关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并提出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却逐步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误入歧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曲折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曲折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第二次伟大变革时期,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分析世界发展大势,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邓小平理论即以邓小平为主要创作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邓小平理论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逐步形成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在这个时期,邓小平领导全党果断抛弃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方针;打破封闭半封闭状态,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这些实践和思想表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正在逐步形成。

从党的十二大以后到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得到了全面展开并形成轮廓。在这一阶段,我国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问题,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把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概括为十二条基本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总体轮廓。

从党的十三大以后到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党的十三大以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经受住了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进。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新的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并使用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在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到党的十六大的十三年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高举

篇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期末试卷A卷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期末考试A卷(开卷)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应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谈谈学习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体会。(50分)

1、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的底气。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提出“三个自信”,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这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

二、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谈谈学习体会(50分)

这是因为: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是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层次比较多。与这些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从我国实际出发,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而且还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是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展起

来的,它们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它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由此,才能使各种经济形式在不同层次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注意事项:独立完成,学习体会部分雷同成绩0分;

篇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谈谈学习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应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谈谈学习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体会。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段弯路。遵义会议之后,党理论准备和实践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党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在理论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在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中国革命性质、特点、动力、对象和前途,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初步探索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从而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围绕怎样使社会主义具有充分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它固有的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与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怎样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主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实现了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辨证统一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应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

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党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理论引导的作用,为今后的发展鼓足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增强底气,认清前进方向,自觉担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才能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根本成就、鲜明内涵及基本要求,深刻领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底气来源,尽一切我们所能做到的:敬岗爱业、自信自强,增强我们的底气,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坚持三个自信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创新精神,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36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