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历史人物传记范文

时间:2016-09-01 10:57:5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人物传记范文

人物传记范文

婚礼五天,抗洪抢险,奋战一线,披一身无畏惧的胆识。

大灾之后,全力秋收,劳苦奔走,树一柱不褪色的旗帜。

近日,哈拉海农场的秋收工作初步告捷,农场在7.18洪灾之后,各部门相互协调全力做好秋收工作,确保农场粮食颗粒归仓。无论是在抗洪的一线还是在秋收的现场,各个基层作业站工作人员们都奔波其中。夺取这场秋收的胜利,保住农场万亩水田,每粒稻米和每颗玉米中,都凝结着这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的汗水和辛苦。

在这其中,有一个个子不高的90后年轻大学生,穿梭在人群之中,昼夜奋战在一线,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第一作业站统计兼技术员李旭。

李旭,1990年3月出生,2011年7月参加工作,一直从在农业生产工作,服务在一线。他身兼两职,每份工作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常年奔波在农业一线,耐心为种植户们排忧解难,是哈拉海种植户们的亲密朋友;每项工作都认真负责,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是部门负责人的得意助手;怀赤子之心,服务职工群众,是最美的哈拉海基层工作者。

43个昼夜奋战抗洪一线

在2013年7月18日,哈拉海农场遭遇第一次强降雨,加之上游三个水库同时泄洪,农场内各个沟渠、堤坝、排干不堪重负,灾情十分紧急。农历六月初六,也就是公历7月13日,李旭刚刚回老家举办婚礼。得知农场出现险情,李旭不放心那些精心培育出的水稻秧苗,第一时间回到农场,与农场干部职工一起抢排洪水、抢修堤坝。溃堤的地点进不去车,他就徒步近15里到达漏点,扛沙袋、筑洪堤一刻也不松懈。午饭就在抗洪现场吃几口方便面、喝几口水,然后一刻不停歇地继续抗洪抢险。

农场在洪水发生后,第一时间设立的强排泵站,24小时不停歇抢排农田积水,李旭说自己年轻,主动要求负责洪水的晚间监测和泵站的巡视。在坚守抗洪抢险的43天里,晚上基本没回过家,困了就在车上躺躺,渴了喝上几口矿泉水,饿了找饼干充饥。他的新婚妻子不放心,总是一有时间就陪他一起坚守在强排站,为李旭和与他一起值班的种植户们送去点热乎的饭菜。在抗洪抢险工作上,李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带领种植户们日夜守护着大堤,保护着哈拉海农场的农田,保卫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李旭的突出表现,在这次抗洪抢险工作中不仅展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风采,也体现出一名基层干部的英雄本色。每一个和他并肩工作的同事,无不被他所折服,每一个种植户,无不对他钦佩。颠覆人们对90后这年轻一代吃不了苦、担不起责的误解,成为了青年们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榜样。

现如今,洪水已经退去,秋收也到了尾声,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说起7.18特大洪灾中的经历,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是我的责任”。

87户水田完成黑色越冬

在哈拉海农场秋收时节的一片片农田里,随处可见紧张收割的人群与往来整地的机械。让粮食颗粒归仓,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李旭就在秋整地收割现场,监督指导整地,挨家挨户讲解今年灾后秋整地工作的最佳方法和注意事项。秋整地工作是一季管两年的农业生产重要环节,秋整地任务完成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明年春耕生产。为了让种植户们认识到秋翻秋整地的科学性与重要性,李旭与他的同事们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采取工作队入户、悬

挂标语、出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督促种植户提早检修农机具,备足燃油等物资,把秋翻秋整地的有关知识讲给种植户们听,写给种植户们看,教给种植户们干,激发种植户秋翻秋整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针对今年灾情大、秋收进度慢、秋收难度增大,哈拉海农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帮助农户加快秋收和秋整地,李旭身为基层管理人员,身先士卒发挥好带头作用,与农场党员干部一起助农秋收。遇到受灾严重收割机械无法作业的地带,他们就穿起雨靴、拿起镰刀,帮助种植户一颗颗地抢收水田里的庄稼,保证粮食早日颗粒归仓。李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时组织秋收秋整地工作。帮助种植户协调机车,抢抓封冻前的有限时间,积极完成秋整地工作任务。忙完了这块地,李旭又先后到其他几块整地现场去看作业情况。他身兼数“职”,即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深入一线连夜奋战抓紧带领农户抢收农时,做到太阳不落他不回。截至目前,在他负责的第一作业站,累计有87户完成秋整地工作,保证了 22707亩稻田黑色越冬,为明年的春播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李旭一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刻苦勤奋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哈拉海农业生产工作第一线,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刻苦钻研业务,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农场农业生产实际,编写各种生产试验总结,为更好服务职工群众打下基础。自从春播工作开始之后,他就没有休过一次周末,农业工作繁重,特别是身为农业技术人员,水稻各个生长阶段都需要倍加呵护,加上今年的严重涝情,水稻后期的培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李旭丝毫不松懈,奋战在一线,服务在一线。

2年多实战汗水挥洒良田

困境中,他是表率,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也是榜样。平时的他很好学。职工书屋是他的加油站,各类农业技术的书籍他都知晓,他的同事找不到的书,都要问他相关书籍放置在何处。而他读书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觉得自己的农业知识不够,害怕解决不了种植户提出的问题,耽误培育优质的水稻秧苗,误了农时就是误了秋收。他不仅喜欢借书,更喜欢买书。看书的时候,有了想法就想写在书上,所以一本书看完,总会把书写得密密麻麻,就不能还了,所以只好买。他很执着。他从参加农业工作以来一直坚持记录各种农业生产经验,翻开他的笔记本,从选种到施肥再到田间管理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应有尽有。有的是本农业书籍的学习笔记,有的是网上查找的解决农业问题的办法。他总说,这才是他最宝贵的知识财富。他很敬业。在农业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无论多么辛苦,只要上级指示要求做到的,李旭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很实干。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既然咱们干了,就得干出点名堂来。如果只图挂个名,还不如不干呢。”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可能就是这位年轻人的信仰,所以部门负责人与种植户们都十分信任他。他很诚恳。平时只要他看到什么农业方面的好书,就会热情地介绍给他的同时。提醒他的同事们要注意积累,还留作业迫使同事积累。同事们都很认可这位小同志。李旭他的好学、他的执着、他的敬业、他的诚恳,跟他在一起,他的同事们都觉得时时刻刻像有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在你推我赶中前进,这些都是他的人格魅力。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就要无私奉献,不能图名图利,只有在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家干点事,心里才会踏实。不善言辞的李旭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李旭正将青春的光和热奉献给了哈拉海农场,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他桌上常常摆着一本厚

厚的农业经验笔记,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难能的是,90后的他,一直这样坚持地做着。

用脊梁背负年轻一代的时代担当,用智慧武装有志青年的坚毅果敢,用汗水挥洒基层干部的青春热血。勤奋,奉献于平凡的事业;沉默,却又成就精彩———这就是默默奉献于农垦的90后大学生李旭。(王先锋 孙春艳)

篇二: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项羽本纪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汉元年(前206)十二月,项羽率军至函谷关。见关门禁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准备讨伐刘邦。此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的项王营)。刘邦有兵10万,号称20万,安营霸上。谋士范增劝

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素有交情,当夜策马至刘邦军中将范增的计谋密告张良,劝张良赶快逃避。张良马上将情况告诉刘邦。刘邦请项伯从中调解,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到鸿门。随后,项伯连夜赶回鸿门,劝说项羽。项羽认为项伯所说有理。第二天早晨,刘邦亲自来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于是指示项羽堂弟项庄来席前舞剑助兴,意在击杀刘邦。项伯见此情况,也拨剑起舞,并经常用自己身躯保护刘邦。张良也离席去叫樊哙,樊哙携带剑盾闯入军门,指责项羽要杀有功之人。后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脱身。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

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控制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禁止私学。第二年,方士卢生和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赢政闻知后派人追缉,侯生、卢生逃亡,赢政大怒,将有牵连的460多个儒生全部坑杀于咸阳。这两件事. 史称“焚书坑儒”,它钳制了思想,严重地摧残了文化。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他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人民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秦朝的赋税和徭役繁重,刑罚残酷,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就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奏的统治被推翻了。

吕太后本纪

吕后最怨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就命令永巷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同时派人召赵王进京。使者往返多次,赵国丞相建平侯周昌对使者说:"高皇帝把赵王托付给我,赵王年纪还小。我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起杀掉,我不能让赵王前去。况且赵王又有病,不能接受诏命。"吕后非常恼怒,就派人去召周昌。周昌被召到长安,吕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赵王动身赴京,还在半路上。惠帝仁慈,知道太后恼恨赵王,就亲自到霸上去迎接,跟他一起回到宫中,亲自

保护,跟他同吃同睡。太后想要杀赵王,却得不到机会。

七年(前181)正月,太后召赵王刘友进京。刘友的王后是吕氏的女儿,刘友不喜欢她,而喜欢其他的姬妾,这个吕氏的女儿很嫉妒,恼怒之下离开了家,到吕后面前诽谤刘友,诬告刘友曾经说:"吕氏怎么能封王!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收拾他们。"太后大怒,因此召赵王来京。赵王到京后,太后把他安置在官邸里却不接见,并派护卫队围守着,不给他饭吃。

七月中旬,吕后病重,就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吕产统领南军。吕后告诫吕禄、吕产说:"高帝平定天下后,曾和大臣们立下誓约,说:'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现在吕家的人被封为王,大臣们心中不平。我如果死了,皇帝年轻,大臣们恐怕要作乱。你们一定要握住兵仅,保卫皇宫,千万不要为我送丧,不要被人所制服。"辛巳日,吕后去世,留下诏书,赐给每个诸侯王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等都按位次赐给黄金。大赦天下。以吕王吕产为相国,以吕禄的女儿为皇后。

太史公说:孝惠皇帝和吕后在位的时候,百姓得以脱离战国时期的苦难,君臣都想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所以惠帝垂衣拱手,安闲无为,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罪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

夏本纪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帝颛顼,颛顼的父

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叫黄帝。禹就是黄帝的玄孙和颛顼的孙子。只有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不曾登过帝位,而是做臣子。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篇三:历史人物传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怆》、《月光》钢琴奏鸣曲和“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

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历史人物传记范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334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