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弦上的咏叹调txt

时间:2016-08-24 22:32:4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G弦上的咏叹调》也是巴洛克音乐最经典的代表作。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和严肃的德国人一样,其作品风格也是庄重深沉,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怀旧色彩的。

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音乐开始速度级缓。从第一段落起初开始,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意境和氛围。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颇具咏叹调富于歌唱性、长于抒发感情的特色。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旋律起伏较大,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让人联想到起伏的海浪,在风吹拂下的林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人感到安宁和舒适。

在全曲的最后,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在祝福。好像罪孽深重的人正在祈求上帝的宽恕,而上帝也用悲悯的姿态使人得到内心的救赎。难怪有人评价巴赫:他的信仰和他的作品一样,虔诚、崇高、纯洁、神圣,他的品德和他的信仰与作品一样,善良、崇高。

歌德曾这样评价此曲:“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对我来说,G弦是有独特意义的,它支撑着我走过了生命的黑暗期。我曾在失眠的夜晚听着它安详的曲调入梦,也曾戴着耳机在它的陪伴下在操场上跑过一圈又一圈。G弦是救赎,是希望,是信仰,是上天的馈赠。

以上,是我对《G弦上的咏叹调》的理解,或许有浅薄之处,但足以用来总结这一学期的音乐学习。

篇二:G弦上的咏叹调

创作背景

G弦上的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AirOnTheGString)》,此曲为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SuitesNo's1and3#09]OuvertureNo.3BWV1068inDmajor-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片段1)。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1.2004-央视电视剧《G弦上的咏叹调》(陈奕迅主演)2.电影背景音乐:大卫.芬奇导演的的著名影片《七宗罪》,深作欣二导演的著名影片《大逃杀1》都把《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背景音乐~成就了一段动人的场景!在宫廷舞会上,巴哈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哈出糗的时候,巴哈,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汉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之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管在多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完成最动人的乐章。

3这首小提琴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1845-1908)编写的。作品问世,立即闻名遐迩。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

家巴赫。威廉密将巴赫的《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的第十乐章加以改编,把第一小提琴声问作为独奏小提琴旋律,其余部分作为钢琴伴奏;又根据原作标题“咏叹调”而加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虽然这首小曲的流行程度早已超过原作,但是在巴赫诸多作品之中,这问管弦乐组曲仍是一曲质朴动人的佳作。

“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各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抒情的篇章。

第一小提琴象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模进音调(模进:指某一音调的音型,在原声部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时的高度都有不同,或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响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当然,要欣赏名曲得先从作曲家本身作为出发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一生对音乐艺术贡献巨大。他继承和发展了前

辈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交响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被推崇为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莱此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小提琴世界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是十八世纪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巴赫(Bach.J.S,1685—1750)创作。《G弦上的咏叹调》原是巴赫作曲的《D大调第三管弦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名为《咏叹调》,全曲流畅而优美,有诗一般的意境。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00多年后,著名小提琴家海密沉醉于乐曲所表达的童年般清纯、芳香、温婉柔和及其浓烈的人情味中,遂把这部合奏曲改编为弓弦乐器小提琴来演奏,并匠心独运,只用小提琴最低音的G弦来表现原曲更深层次的咏叹,同样忠实地体现了原曲内在的感情和丰富色彩。这是海密的一个出色而成功的移植。《G弦上的咏叹调》是巴洛克音乐最经典的代表作。乐曲开头徐徐奏出的旋律极简单,跟随音乐呼之欲出的却是整个的宇宙。高音旋律的小提琴在G弦上如歌的诉唱。有人这样评价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人与音乐沟通的最佳途径。或许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地方并不是他本身有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恃才傲物,而是因为他们勇于,敢于去发现创造生命的奇迹,并且将他们流注于世界,为人让作品出名,而伟人的作品给他们增加辉。我想这就是我对《G弦上的咏叹调》及巴赫本人的了解!

篇三: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

《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王轶娜 秦皇岛市第十七中学

使用教材: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适用手段:多媒体教学 授课年级:八年级 课 型:音乐欣赏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小提琴曲)

2.器乐:认识小提琴 3.表演:教师演奏.

4.活动:学生诗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配乐。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了解作曲家巴赫,充分感受这首

咏叹调的抒情性。

2.通过直观教学,认识小提琴。3.学画旋律线。

4.通过师生演奏促进对作品理解 ,使学生对乐器小提琴感兴趣。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 第二乐

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 通俗名曲。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 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 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 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 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 “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 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 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乐曲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特别少,器乐曲欣赏很难抓住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欣赏音乐 认识乐器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教学理解音乐。 教学准备: 小提琴、多媒体、教材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鉴赏与感受”,我们初中音乐课教学通过广泛的欣赏各种音乐形式的音乐艺术,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整体水平。八年级的学生正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古典音乐都会有自己的认识。

对于古典音乐这部分,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中接触的很少,我们教材的第四单元,是《西乐经典》,赏析的都是古典音乐中较有代表性的乐曲。

《G弦的咏叹调》是音乐家巴赫的代表作品,我在讲这节课前做了大量的设计和准备,反复研究乐曲挖掘这首曲子中的音乐基础知识。为了在课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上现场用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并且也是只用了一根弦来完成全曲。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使学生被这首乐曲所震撼,并认识了西洋乐器小提琴。最后设计的课堂活动真的是在教师给的惊喜意外又多的意外,因为《再别康桥》这首诗很著名,同学们都会背上几句,我又找到中国最著名的朗诵给大家欣赏,又是一个震撼,再来让学生配《G弦的咏叹调》来朗诵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这节课,我仔细认真的研究想了很多办法手段,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听了5遍音乐,制造了3个惊喜,最终让学生掌握了该乐曲的作者、音乐的基本要素、乐曲所表达的感情情绪。


弦上的咏叹调txt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82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