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少年闰土教案
《17 少年闰土》教案
方进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第一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查找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2、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识读。
2、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思考,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在读完课文后,集体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通过课前预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闰土讲的许多“希奇的事”等等)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3、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4、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
特点)
5、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6、小练笔,进行仿写:用一段话描写我班的一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
然后做猜一猜他描写的是谁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
五、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4)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5)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4、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 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行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2)、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3)、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三、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师: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课件出示三十年后闰土的外貌描写,学生读)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一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教学时我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比较有效。
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他是一个住在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他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但很健康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壮、可爱的农村孩子。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接着我出示两段人物描写,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我再顺势布置作业,用15分钟的时间描写我班的一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然后做猜一猜他描写的是谁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
篇二:《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优秀
《少年闰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1.教学内容: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2.教学重难点: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课文时代较远,有些句子还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片面的理解,对人物感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所以我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拉近与课文的距离,然后采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材料,并采用联想法、谈话法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四、媒体选择和设计
ppt
五、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师: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鲁迅)
学生搜集鲁迅资料,师归纳介绍。
师:本组课文就让我们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师:让我们先翻开导读,看看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生:本组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导读中的要求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拿出预习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交流。 (小组共同交流预习学案的内容)
师: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们小组内还有哪结不明白的问题呢?
(生质疑问难)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交流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请看大屏幕(出示导学案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内共同交流,合作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二)小组汇报交流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师:哪一小组先来汇报这第一个问题。
生1:我们小组从第四段可以看出他的样子:他正在厨房中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让我们来看一个闰土的形象。谁能具体地说一说闰土形象特点。
生2:从小毡帽的“小”字,我体会到他很年轻。
生3:从“圆脸”我能体会到很可爱。
生4:课文中说他是紫色的圆脸,我想问,为什么他的脸会是紫色的呢?
生5:我认为他肯定是经常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
2.闰土向“我”讲述的四件事情中,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哪个小组先来读一读。
(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
师:这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也已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呢?
(师示范读第一段)
师:月亮底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哪位同学起来将你的感受读给在座的同学听一下。
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 师: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2)师: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生: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
生: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
生: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四、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师: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生: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
(比如说:捉泥鳅、捉蝴蝶、打陀螺??)
师: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
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篇三: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
17课《少年闰土》,
二、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全文以“忆——盼——见——佩——思”为线索分为五段,其中第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
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还有,写文章的年代与当代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四、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和闰
土的深厚友谊。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五、教学重点:
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学习四件事,揣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自我介绍,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老师猜学生的年龄,出示图片引出课题:少年闰土
【设计意图:以“趣”导入,通过互相猜年龄,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介绍主人公的生活背景,
2.根据阅读提示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闰土向“我”讲了几件稀奇事?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
猹 看跳鱼儿)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概括课文能力。这样,学生就
必须要认真读书,缜密思考。】
3.师:在这四件事中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雪地捕鸟)
(1)指名读文。(2)用横线画出描写闰土动作的词语。(扫、支、撒、拉)做动作(3)课件展示闰土捕鸟过程(4)完成动词词填空(5)有感情的齐读
师: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根据这些动词做出动作,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4.师: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生:看瓜刺猹)
(1)自由读文,找出表现闰土勇敢的句子。(2)课件
出示(“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月亮底下,猹来了,请同学们轻轻的读,不要把猹吓跑了。(练习朗读)师:还从哪可以看出闰土很勇敢?(生读13段 )
师:虽然猹会咬人,而且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说明闰土不仅勇敢而且机智,分角色朗读
师: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所以虽然三十年过去了,“我”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这个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的画面,(课件出示:“看瓜刺猹”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 同时多媒体展
示画面并配乐朗读,体会文章意境的美。】
5.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1)课件展示海边贝壳图全班齐读
师:我们知道在海边的生活丰富多彩,捡贝壳是件多么有趣的事啊!老师这有许多漂亮的贝壳请大家欣赏一下出示课件贝壳
潮汛来时看跳鱼儿,看大屏幕展示跳鱼儿指名读。
师:你觉得闰土有什么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多识广
【设计意图:在教学“海边拾贝”时,(出示许多漂亮的贝壳课件)我采用欣赏、谈感受来体会闰土的知识丰富,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教学“看跳鱼儿”用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6.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闰土心里的四件稀奇奇的事,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如果你是少年鲁迅你会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
课件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我真( )啊!
【设计意图:自由填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体会鲁迅心中的感叹。】
7.正因为这样,所以鲁迅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
友,虽然他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分别时是多么地难舍难分啊!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交流讨论:令你难忘、羡慕、佩服的朋友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畅想未来
播放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四、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师: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凸现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 看跳鱼儿见多识广
《少年闰土教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79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月总结
- 下一篇:寻找成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