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分析

时间:2018-03-23 09:08: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分析 本文关键词:街区,利用,分析,历史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分析 本文简介:内容提要:历史街区是不同时期历史遗存的积累或某一历史时段风貌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在历史街区内建立纪念馆是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的重要方式。历史街区内纪念馆建设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旧如旧,坚持正确的保护观;二是立足全局,树立整体观;三是纪念馆建设要与历史街区的功能相协调;四是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分析 本文内容:

内容提要:历史街区是不同时期历史遗存的积累或某一历史时段风貌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在历史街区内建立纪念馆是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的重要方式。历史街区内纪念馆建设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旧如旧,坚持正确的保护观;二是立足全局,树立整体观;三是纪念馆建设要与历史街区的功能相协调;四是充分考虑历史街区的环境容量。

关键词: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纪念馆;保护性利用

一、历史街区与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

(一)历史街区的概念

历史街区是历史地段的重要类型之一。学术界关于历史街区概念的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基本存在以下3点共识:一是历史街区不同于单个文物保护单位,是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地区。二是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较完整。三是历史街区在现实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仍具有活力的地段。国务院1986年批示的《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申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的通知》中指出:“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①

(二)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

1.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街区是不同时期历史遗存的积累或某一历史时段风貌的集中体现,而且反映了现实的多样性生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历史街区记载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人物,也是研究建筑、街区、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历史载体。一方面,历史街区具有真实的物质实体,包括标志性建筑、地域特征的建筑和建筑群以及古树名木。另一方面,历史街区具备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蕴含宝贵的地域文化,诸如传统商业文化、居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庙会、杂耍等民间艺术,从多角度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2.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历史街区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既包括街区的平面形态、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空间格局,也包括街区中原有的活动场地、设施,如街巷、院落、小桥、铺地等人工环境以及古树名木、山石河流等自然环境,还包括记载了城市居住、生活文化的核心信息的历史建筑。同时,历史街区内包括口述、地方习俗、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彰显着历史街区的特色。为了保持历史街区的活力,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必需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的资金投入依靠商业性开发来筹措。这样,保护和开发之间就存在矛盾与冲突。保护原则要求不折不扣地保存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市场却遵循利益驱动法则,绝不会牺牲商业利润去迁就保护原则。由于保护性开发会带来很多矛盾与冲突,在旧城内分布的保护对象在大规模改造中是很难保留的。历史街区记载了过去,现在仍发挥着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其保护性利用。保护性利用是兼顾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适度开发与利用,因此它是历史街区的发展理念。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中,可以依托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街区的资源和功能,在整体考量下对街区内部做必要的调整,从而促进街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当前,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更侧重于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价值,促进街区发展。

二、纪念馆建设是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的有效方式

(一)历史街区内纪念馆建设

纪念馆是博物馆的一种类型,是人类精神的载体,承担着对前人精神的传承和后人纪念的缅怀。但是,与博物馆相比,纪念馆具有一些不同之处,如依托原址建立、突出精神功能等。当前,大多纪念馆在原址上建设,较为真实地保留了历史的场景,其感情渲染氛围更强,更能深刻地传达纪念精神。历史街区内有许多建筑被列为文保单位。通过培育历史街区的博览职能,在历史街区中新建纪念馆,将一些历史建筑置换为纪念馆,保护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并加以展示,不仅能保护好重要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更能充分发挥这些历史建筑、遗迹本身的价值。对历史街区甚至一定范围内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进行考证,并结合街区文物古迹保护及环境整治,可以通过事件发生地、名人故居、街区小品、文化博物馆等多种方式加以展示,利用历史事件及名人效应为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锦上添花。例如,在对绍兴市鲁迅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就重点突出了鲁迅的名人效应,并通过对历史街区中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等名胜古迹的保护与利用,展示鲁迅当年的生活及其作品中的场景,现在鲁迅路历史街区已成为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二)历史街区内纪念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历史街区保护与文物保护的最大不同就是建筑物特别是民居,如果不继续使用就无法保持其风貌及其活力。因此,对于历史建筑最好的动态保护方式就是使其处于使用的状态。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技术的变革、价值网络的变化,很多使用方式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况且,不同的使用单位对于历史建筑的使用有不同的态度。由长沙近代优秀建筑的毁损、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来看,历史建筑若不能由原业主按原功能使用,则应尽可能地由文物保护意识较高的文化教育部门使用。从现状看,保存较好的建筑多为文化、宗教、教育建筑,这些建筑相对稳定,没有因商业利益驱动而反复装修改建,那些破坏严重的则多为政府机关和商业场所。因此,历史建筑的使用者应做出调整,纪念馆使用则能对历史建筑实施最大程度的保护。在历史街区建设纪念馆本身就存在很多优势。历史街区一般具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这就给予纪念馆更真实的历史感。同时,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街道以及人文环境与纪念馆互相补充,具有一定的综合效应。当前,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更新中,开设纪念馆及相关展览成为吸引追求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含量的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的参观点。历史街区中的名人故居、古典园林等名胜古迹往往也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引线,它们能够作为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触媒”,极大提升街区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来。依托历史街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的主题性博物馆与纪念馆成为更新历史街区传统功能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历史街区内纪念遗址的建筑本身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见证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见证了它们所经历的历史时期的人的创造活动,它们参与了文明进步的过程,是其所在地区历史和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以纪念馆为中介,通过相关展览设施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进行集中展示,使人们能够直接地了解街区乃至地域的历史文化。例如,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的会址。八七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具有非凡意义。同样,纪念八七会议也是党史上的大事。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馆舍利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会址所在地的原有房屋建筑,不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当时汉口租界的建筑风貌。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各国的文化日益交融,且走向趋同。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试图通过建造“标志性建筑”而提升城市定位,导致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对于一些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应当基于发掘当地历史文化、重视和保护历史建筑以及传统文脉。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迹是城市历史街区中的珍贵宝藏,纪念馆建筑的开发是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历史街区寻找自身文化魅力的重要机遇。纪念馆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又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促进城市进一步集聚和自我更新。

三、历史街区内纪念馆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相关统建,当前我国纪念馆大多数依托遗址而建立,其中位于历史街区内的纪念馆又占相当大的比重。历史街区内的纪念性建筑大多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纪念馆需要应对文物保护、旧建筑改扩建、城市更新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

(一)修旧如旧,坚持正确的保护观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本身就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其本身就是文物古迹或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建筑。能够依托此历史建筑建设纪念馆就意味着这栋建筑本身比一般的历史建筑保护多了一份纪念价值,更加注重精神性与真实还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报告做出批示强调,“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也就是说,对纪念馆类历史建筑的维护、维修应本着维持其原貌的原则进行。对此类历史建筑的动态保护的原则应是采取“整旧如旧,益寿延年”的方针,采取在维护其原貌的基础上保持其活力,使之能够实现自己的功能,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采取维护其原貌、整旧如旧的原则。因此在不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适当改造,使得这类建筑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纪念馆,这样才能保持其活力。在历史街区中破坏性的历史痕迹是必然存在的,纪念馆的维护和维修要从历史街区整体考虑,要能促进和发展历史街区的活力,使它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历史建筑维修的原则是保持其原有外貌及内部结构和功能,也就是“修旧如旧”。以武汉为例,在武汉的历史街区中,存在很多历史建筑,它们已经基本或完全丧失了原有的建筑使用功能,我们在保护与更新这样的建筑时,在延续其外观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恰当的功能置换将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例如,著名的历史建筑大智门火车站,曾经被改造成一家名为“动力火车”的舞厅,这样的功能置换与外观改造不仅不是对原有建筑的保护,相反完全是一种破坏。近年来大智门火车站已经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完成了外观上的修复,基本恢复了其历史原貌。如今,老火车站外观及建筑主体基本完好,如能兴建纪念馆,展厅(候车大厅)和工作间(配楼)均可直接利用原有建筑,无须大量的建筑投资,而且新的功能与整个旧租界区的文化氛围相符,这将是一种很好的再利用方式。博物馆及相关展示设施的展示主题对于街区博览职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难免带有开发性质,因此,必须坚持在正确的保护观指导下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街区保护的同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没有正确的保护观,单纯地把开发工作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则必然给历史街区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二)与街区历史风貌协调,树立整体观

历史街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建筑群、街道水系、古树名木、公共场所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街区风貌组成要素:(1)文物建筑的风貌特征,包括尺度、色彩、体量、风格以及材料、工艺等。(2)历史街区内绿化、空地、建筑的空间关系。(3)历史街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4)历史街区道路的格局以及空间特征。(5)历史街区的文化、历史特征。在纪念馆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5方面的因素。历史街区纪念馆建设要对街区各种资源要素、功能要素利用与整合,坚持与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历史街区的建筑除了那些已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以外,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可能被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街区内开发和建设纪念馆必须对历史街区整体保护,保护整个街区的历史传统风貌。在历史街区内部的整体协调性保护中,要努力维持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原有功能,或布置相近使用性质的建筑。历史街区内的整体环境元素包括建筑及周围环境元素,如广场、庭院等,都要从整体保护的角度得到认识,受到完整保护,共同组成历史街区的特色。纪念馆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的发掘,展示纪念馆的主题文化,营建具有内涵的人文景观环境。高质量的纪念馆外景观环境能够提高纪念馆的整体形象,必须从设计的整体性考虑,结合建筑风格和展示主题来设计纪念馆的景观空间。这样就能创造出具有与纪念馆特点相适应的环境风貌,而且还能充分体现纪念馆的形象特质。

(三)与历史街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互补

历史街区曾经历过的繁华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没落,其社会功能难免有某些缺失。例如南京门西历史街区,根据调查,居民普遍反映街区内严重缺失城市功能,如商场、超市、餐厅、娱乐设施、广场绿化、垃圾站、公共卫生、城市公共交通、停车、道路宽度等。根据《文物局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通知》,“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①”。从2008年开始,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纪念馆作为公共建筑可以为历史街区提供一部分功能,并有利于实现纪念馆与历史街区的融合。纪念馆可为历史街区提供的功能主要有:(1)纪念馆的公共服务区可考虑兼顾对外运营,甚至在纪念馆闭馆期间独立运营。(2)纪念馆内的观众服务区中可以设置社区协会的活动场所,丰富纪念馆的活动形式。(3)纪念馆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对外开放独立卫生间,作为历史街区内的公共卫生间。(4)纪念馆晚间闭馆后可保留一定的照明,以弥补历史街区内基础设施的不足。(5)如停车空间充足,停车场应酌情向社会开放,白天优先满足参观者和工作人员的需求,闭馆后应考虑准许街区居民使用,等等。

(四)人文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存在的容量限度,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环境可以正常发挥其功能,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整个环境质量就会降低,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历史街区的环境容量就是指历史街区能容纳人流、车辆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对于历史街区内的纪念馆来说,其建立能够吸引足够的人流与车流,给历史街区带来发展的机遇与动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过多的人流量会不可避免地给历史街区的环境容量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严重影响到历史街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例如,超过面积限额的人口密度的累积效应必将导致街区环境质量的快速下降。因此,在建设纪念馆的过程中,要通过环境改善整治,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最终提高整个历史街区的生活环境条件。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符合经济价值规律。现存的旧建筑是不同时代历史街区的象征,在市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既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但在诸多方面已不适应当代使用的要求,但加以改造、整修,配上现代设施而重新利用,则不仅经济上合算,还能重新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使得人们在其中既能享受现代生活文明,又能体验历史的变迁,与新建相比另有一番情趣。同时,对旧建筑的改建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还能保护历史文化环境,是一举多得的方法。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急剧变化,追求现代、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的正常愿望。历史街区内纪念馆建设除了要保护其物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并延续其历史人文风貌,创造出令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纪念场所,使街区中的人文价值得以发挥。所以,历史街区纪念馆建设在保护其人文传统风貌的同时,应该积极地赋予其现代化的功能,增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物质设施。

参考文献:

[1]杜蒙.历史事件纪念馆特质空问环境塑造与情感表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2]尹女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5.

[7]谭桓,吕典雅,朱谋隆编著.纪念性建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作者:陈昱霖 单位: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分析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29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