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目标管理技术创新下的学生管理研究

时间:2017-11-16 16:46: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目标管理技术创新下的学生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目标管理,技术创新,研究,学生,管理

目标管理技术创新下的学生管理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探讨目标管理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目标管理技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建议:设定科学目标以引导管理创新、实施科学激励机制以保障管理创新、重视执行及效果以落实管理创新和以“高位推动”助力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关键词:目标管理;高校学生;学生管理一、目标

目标管理技术创新下的学生管理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探讨目标管理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目标管理技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建议:设定科学目标以引导管理创新、实施科学激励机制以保障管理创新、重视执行及效果以落实管理创新和以“高位推动”助力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校学生;学生管理

一、目标管理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一)目标管理与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的体现

一个管理者所秉承的管理理念是进行管理活动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到各大高校都尝试着把目标管理理念引入学生管理工作。比如,中山大学把职业规划理念引入辅导员激励,设立了从助教辅导员岗位到教授辅导员岗位的职业通道,并对各个工作岗位提出了明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授辅导员岗位也制定了具体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比如每学年,深入课堂、学生宿舍及其他学生学习、生活等场所,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活动20次以上,教育工作时数80学分以上等[1]。再比如,北京大学制定了《北京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建立了内容包括对学生违纪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学生违纪事件发生率、理论研究成果等八个方面的、科学系统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评估考核体系。

(二)目标管理理念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文本中的体现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也逐渐意识到了目标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其下发的政策文本中也隐含了目标管理的理念。比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切实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完善辅导员、班主任评优奖励制度和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但总体上看,教育主管部门科学管理意识仍然存在不足,并未明确提出将目标管理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实践的政策文本,这也是当前目标管理等科学管理理念未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学生管理激励存在的不足

(一)目标管理技术流于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逐渐引入了目标管理理念,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受到领导者个人能力、贯彻目标管理决心和治理结构约束等因素影响却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把目标管理技术应用于学生管理人员内部激励与学生管理实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管理激励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制定明确激励目标,并将其全方位贯彻于管理内部管理员工的相应意识与能力。第二,重视目标设定、缺乏实施过程控制与监督。激励机制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进而造成基层管理者应付了事,没有工作激情和动力。第三,考评奖惩制度不尽合理。缺乏与基层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协商,进而造成考核奖惩制度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地起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二)重视学生的激励,忽略基层管理主体的激励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虽然日渐注重对作为管理客体——学生的激励,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层和基层学生管理主体,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激励。一方面,辅导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上涨空间也较狭窄,不足以形成持久经济激励效果;另一方面,辅导员也极少能得到职称或职务晋升的机会,绝大多数辅导员只能一生做辅导员。这进一步造成了辅导员岗位人才流失,很多辅导员工作多年后觉得晋升或获得自己理想中的工资待遇无望就会辞职。这一方面造成人才流失和新人招聘与培训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连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三)贯彻目标管理理念过程中缺乏人性关怀

目标管理技术要求在组织实施管理激励机制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充分尊重员工个人的不同需要,不仅要适当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注员工个人的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部分高校虽然形式上引入了目标管理技术或理念,而在具体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却缺乏人性关怀,忽视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学生个人需要的充分尊重,更不用说做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既是组织目标难以得到基层管理人员和学生认可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组织目标管理理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三、以目标管理技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设定科学目标以引导管理创新

1.科学设定组织目标并将其内化为管理人员的价值和信念。管理创新起始于管理者秉承理念的变革。目标管理技术的成功应用,同样需要学校领导具备坚定的意志去贯彻目标管理理念,在征求中层和基层学生工作管理者意见基础之上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将目标管理理念内化为中层和基层学生工作管理者的价值和信念。这是目标管理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个步骤。作为一个多层级的管理体系,将目标管理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实践,首先要让各层次管理者自身认同组织目标,并把其内化为自身的工作目标。这就需要领导者在确定组织目标时广泛征求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一线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协商与沟通减少分歧,力求一致。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领导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要革新学生工作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理念,让其树立和接纳目标管理、人本管理等科学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2.加强调研与沟通,科学设定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在做好针对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者的目标管理工作以后,目标管理技术的下一步就是科学设定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学生工作管理的目标要结合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立德树人以及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需要来设定最终目标。这也就要求在制定目标时广泛征求不同师生的意见,避免领导“一言堂”。目标合理和科学,并被管理人员和被管理者接受和认可是组织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的根本性保障;缺乏认同,管理人员就会缺乏忠实执行管理任务的动力和激情,被管理者——学生也会千方百计地规避或虚化管理规章制度的影响,进而使得目标管理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管理激励作用。

(二)实施科学激励机制以保障管理创新

1.理顺管理体制,为实施科学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国内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结构基本相似,横向上多部门交叉行使职能,纵向上实行学校到院系的二级管理体系。学校层面接受校党委和行政统一领导,具体工作由一位副书记或副校长主管,并领导学生管理相关部门工作;在院系层面,由党委副书记领导辅导员与班主任组成基层管理队伍具体负责日常学生管理事务。此种体制下条块分割特征明显,纵向与横向沟通都相对不足,主要是纵向的行政命令链条,会带来相互推诿、任务传达失真、学生诉求上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组织目标认同度不足等严重问题。有鉴于此,要创新管理体制,为实施科学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尤其是针对现有条块分割学生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变二级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一级管理、条状结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淡化学生管理的“行政化”的倾向,改变目前学生管理事务条块状分割所带来的低效率、资源浪费、政出多门弊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弥合度,促进相互融合,实现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共同支持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2]117。2.管理者激励手段的创新。管理者同样需要激励,为了保证目标管理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创新手段与方法,通过工作设计、奖励表彰和职业规划等手段与方式做好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激励工作。价值与信念作为一种软约束,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目标管理技术在学生管理实践中的贯彻,实实在在的经济与政治奖励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具体来说,要通过奖励表彰、职业规划和工作设计来减少基层学生管理者重复工作所带来的枯燥乏味,增强其工作兴趣。奖励表彰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职业规划则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结合起来,让员工有动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设计,即工作范围扩大化、工作轮换合理化和工作丰富化等手段;具体来说,工作设计“是一个根据组织及员工个人需要,规定某个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以及工作关系的过程”[1]145,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3.学生激励手段的创新。创新学生激励手段要求高校进一步转变“重管制、轻激励”的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科学构建以学生个体需要为基础、以目标为定向的学生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定管理目标以后,组织领导者还需要进一步依据目标管理理念设定针对被管理对象——学生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设计原则方面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坚持以组织目标为定向,特别是一切规章政策的制定都要有利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在规章政策制定过程中广泛和充分地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沟通,力争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目标和实现目标路径上达成一致。

(三)重视执行及效果以落实管理创新

要以目标管理技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不仅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创新管理理念与技术,还需要创新对管理层工作的监督,也就是监督其政策执行过程,并对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效果进行及时检验。1.监督创新:注重对政策执行与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目标管理强调关注结果,但绝不能仅仅关注结果,也要注重过程的监督管理。同时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监督对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间而言同样是一种创新。具体来说,目标管理要求组织在确定实施方案后,在中高层管理者监督指导下、由基层管理者负责具体实施。但基层管理者,乃至中层管理者能否忠实地执行高层管理者或领导指定的目标或政策方案是一个值得慎重对待的问题。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与目标设立相比,政策执行或方案实施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任何高层领导的制度设计、方案计划,只有得到忠实地、科学地执行才能够“落地生根”,产生激励效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并不缺乏对科学管理理念与技术的认知与引入,而是缺乏有效的执行。为此,要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执行落到实处。或者说,组织各级目标设定后,需要通过过程管理监督政策或方案计划的实施,才能保障目标管理技术在组织内部起到预期的效果。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政策执行和方案实施创新而言,必须改变原有的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与监督的现状。学校高层领导主持设定目标以后,需要在学生工作部(处)等中层管理者的监督指导下,由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具体贯彻和实施,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按照上级要求,在尊重学生个体诉求基础之上公平、公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中期检查、巡视、暗访等手段督促政策方案落实,真正把目标管理技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2.评价创新:构建以定量为主与结果导向的客观考核指标体系。与其他科学管理技术相比,目标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重视成果管理、强调成果考核。成果考核既是实现组织激励、做出奖惩的依据,更是检验当期组织管理效果和在下一周期完善目标管理技术、提高目标管理水平的基础。对目标管理成果的考核关键是科学设计绩效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做好成果检验和评价工作。在具体绩效指标设计方面则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原则;二是结果指标为主、过程指标为辅原则。与定性指标相比,定量指标更直接、更客观,容易形成激励作用。比如,辅导员负责班级的就业率、突发事故率、获得奖学金比率等定量指标更方便于横向比较,也更具客观性从而令人信服。同时也不能忽视定性指标的运用,因为客观是相对的,比如突发事故率可能与辅导员管理能力完全无关,是自然灾害引起的;此时如果刻板地使用定量指标去评估辅导员管理工作绩效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做法。与结果指标相比,过程指标主观性较强,更难以客观评估,比如辅导员A每天投入10个小时在工作场所,但辅导员B每天只有8个小时在工作场所,但不能就此认定辅导员A比辅导员B的绩效更好、效益更高,因为它不能反映工作能力与努力程度。只有最后的客观结果才是更为客观和可真实测量的指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关注结果、放松过程,能够给管理人员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的自主权,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提高管理效率。

(四)以“高位推动”助力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1.党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支持管理创新。任何管理技术的应用都必须以组织环境的适应为前提。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需要组织内部变革,也需要组织外部大环境的支持。就目标管理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应用而言,其组织外部大环境主要是党和政府对高校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在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中国社会,“领导重视、高位推动”——上级行政部门,特别是上级领导的认可、肯定与支持是政策能够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管理部门能够从政策高度肯定目标管理等科学管理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支持以目标管理技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必将能大力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在近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家明确把“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作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3],自然它也是加强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下一步,还需要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采取明确的措施助推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以实现通过贯彻目标管理理念与技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效率与效益的目的。2.高校主要领导倡导管理创新。与党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支持相一致,在高校组织内部,以校长和党委书记为代表的高校主要领导同样要大力支持目标管理理念与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有意识地通过目标管理来创新高校学生管理。高校主要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带头倡导与推动目标管理理念与技术的应用,通过层层下达,才能真正把目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实现这一点有两个选项:一是选拔有目标管理理念与意识的人做高校主要领导;二是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文本的形式强制性要求高校主要领导贯彻实施目标管理技术。这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把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实处。综上所述,目标管理技术有助于激励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学生工作效率,也有助于实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同时,将目标管理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已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某些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但要想让目标管理技术真正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到贯彻和落到实效,首先需要高校中具备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并以绩效为导向的高素质领导主管学生管理工作,并需要在其领导下构建完备的目标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其次,将目标管理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同时关注对学生的激励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基层学生工作管理者的激励;最后,值得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不能“本末倒置”,过度强调激励而忽视人性与人类个体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漆小萍.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2]韦勇、郭俊.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分析及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3).

[3]凤凰网.国务院发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建设方案[EB/0L].

作者:卢燕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目标管理技术创新下的学生管理研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17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