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汉语哲学典籍翻译探究

时间:2017-11-16 16:43:54 来源:免费论文网

汉语哲学典籍翻译探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典籍,探究,哲学,翻译

汉语哲学典籍翻译探究 本文简介:摘要:汉语哲学典籍的外译能够促进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陈荣捷英译《道德经》为例,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陈荣捷英译《道德经》的路径选择以及他独特的翻译标准两方面,分析译者陈荣捷如何充分把握本国的文化特点,使译文保留了原滋原味的中国哲学文化,让西

汉语哲学典籍翻译探究 本文内容:

摘要:汉语哲学典籍的外译能够促进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陈荣捷英译《道德经》为例,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陈荣捷英译《道德经》的路径选择以及他独特的翻译标准两方面,分析译者陈荣捷如何充分把握本国的文化特点,使译文保留了原滋原味的中国哲学文化,让西方读者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关键词:汉语哲学典籍翻译;文化自觉;《道德经》

一、前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世界各国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如何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渐凸显。汉语典籍翻译是把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汉语哲学典籍的外译。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读和阐释最合适的汉语典籍材料,从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国外得到传播。

二、汉语典籍翻译的文化自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2007)就讨论过“文化自觉”,他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罗选民,2012:64)根据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论述,“文化自觉”的涵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文化自觉”包含对本国文化的自知之明。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因此,作为文明古国的一员,理应对本国古今文化精髓、文化特点有一个充分的把握。第二方面,“文化自觉”包含文化适应以及文化创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期,各国思想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每一个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应该对世界文化大熔炉有着自主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时代、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型文化。第三方面,“文化自觉”包含文化自信。世界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我们既要尊重他国文化,更应该认同和看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优秀的汉语典籍是中国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最能反映中国古今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因此,汉语典籍翻译是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的论述,可将典籍英译的“文化自觉”归纳为:在全球化语境下,着重研究与翻译有关的跨文化现象,在不损害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译介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典籍,满足西方受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成昭伟张祝祥,2015:64)

三、陈荣捷英译《道德经》的文化自觉探析

(一)陈荣捷英译《道德经》的路径选择

翻译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的路径总的说来包含以下三种,“以西释中”“以中释西”和“以中释中”。不少西方译者在英译汉语典籍作品时采用的是“以西释中”的路径,即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或术语系统来阐释我国的本土经典。(马冬梅,2015:97)陈荣捷不太钟情于这种使用西方模型来阐释汉语典籍的方式,他主张“以中释中”的翻译路径。他认为在英译汉语典籍作品时应保持汉语本身的语言特点、文化特点及文学形式,这样在凸显中西方哲学不同的同时,让西方人了解原滋原味的中国典籍文化。20世纪30年代英国译者韦利曾翻译出版过《道德经》英译本,在翻译《道德经》时,韦利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翻译路径的倡导者。韦利从20世纪初就开始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学作品颇有研究,由于韦利受西方基督教等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他的中国作品英译本总能找到一些英国特色,“以西释中”是韦利阐释中国文化的路径选择。比如在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中,他将“道”译为“doctrine”,“天”译为“heaven”,而“doctrine”在英语中可以指“基督教义”,“heaven”指上帝在天的居所。韦利对这两个词的解读对于西方读者来说,确实可以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引起的误解,但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韦利的阐释失去了太多汉语原文的文化特色。而陈荣捷采取的是“以中释中”的路径,这种路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谈到任何问题都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尽溯其源。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陈荣捷译文为:Heavenandeartharenothumane(jen).Theyregardallthingsasstrawdogs.Muchtalkwillofcoursecometoadeadend.Itisbettertokeeptothecenter(chung).在此例中,陈荣捷译“仁”为“humane”,译“中”为“center”,但同时又分别在括号中加上拼音“jen”和“chung”,以此提示西方读者,某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来解释,因此辅之以括号中的中文拼音,即便如此,这些汉语词汇还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英语译文。这种在括号内标注拼音的方式不仅能以这种特殊的形式保持汉语原文的语言特点及文化特点,更能很好地向西方读者传达中国的哲学文化。依据之前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的概述,陈荣捷“以中释中”的翻译路径选择要求译者更要看重本国的文化,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并且给西方读者传递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对本国文化的传播产生实质上的效果。

(二)陈荣捷独特的翻译标准及其在英译《道德经》中的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陈荣捷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翻译标准,“翻译老子等,不特使西方学者有第一手资料,而为提高翻译标准,有词必释,有引句必溯其源,四德六艺等必详举其目,人名地名必加注释。尤重要者,不特多多参考各家注疏,……不偏一家,而译文间以评语。”(温军超,2015:14)例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陈荣捷的译文为:Canyouconcentrateyourvitalforce(ch’i)andachievethehighestdegreeofweaknesslikeaninfant?此例中,陈荣捷在翻译“气”字时运用了在括号中加注拼音的方式,这更好地传达了汉语哲学典籍文化。除此之外,陈荣捷还对这类富含中国文化的词汇进行了寻根溯源的尝试,目的是让西方读者更理解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特色。对此例中“专气”的阐释,陈荣捷除了加注了拼音,另外还以注释的形式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Theconcentrationofch’i(vitalforce,breath)isnotyoga,asWaleythinksitis.Yogaaimsattranscendingtheselfandtheexternalenvironment.Nothingofthesortisintendedhere.ItistruethatintheHuai-nanTzu,chu.12,thestoryofYenHui’s“sittingdownandforgettingeverythingisrecitedtoexplainLaoTzu’ssaying…”(马冬梅,2015:97-98)。这种加注拼音并加以注释的解读方式体现了陈荣捷“有词必释,有引句必溯其源”的翻译标准。陈荣捷对汉语哲学典籍中的词汇做了如此到位的解释,不仅让西方读者明白了这些特有的中国古代词汇的涵义,更能让他们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译者首先要对本国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之后再以合适的方式阐释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典籍,使西方读者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这就是哲学典籍英译“文化自觉”的内涵。

四、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审视陈荣捷的译作《道德经》,会发现作为中哲西传的大师,陈荣捷在向西方传播道家思想的伟业中功不可没。陈荣捷在翻译《道德经》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释中”的翻译路径,并且建立了他独特的翻译标准,使中国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被西方人们所了解。译者陈荣捷的汉语哲学典籍翻译一方面促进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另一方面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63-66.

[2]成昭伟,张祝祥.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思想对典籍英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5,(2):62-65.

[3]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16-23.

[4]曾春莲,付晓玲.文化典籍外译与文化自觉[J].语言与翻译,2010,(4):57-60.

[5]马冬梅.陈荣捷英译《道德经》的杂合特点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6):97.

[6]温军超,陈荣捷与《道德经》翻译[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

作者:何芳 谭晓丽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汉语哲学典籍翻译探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15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