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深度报道初探

时间:2017-10-23 10:08:29 来源:免费论文网

深度报道初探 本文关键词:初探,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初探 本文简介:龙威论文网为您提供最专业的社会科学论文发表服务,如您需要发表社科论文可在社会科学期刊栏目查找您需要投稿社会与科学杂志  深度报道初探  叶晚瑾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intrests),它揭示了新闻的

深度报道初探 本文内容:

龙威论文网为您提供最专业的社会科学论文发表服务,如您需要发表社科论文可在社会科学期刊栏目查找您需要投稿社会与科学杂志

  深度报道初探

  叶晚瑾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 “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intrests),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联,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泛性)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和运作方向。

  关键词 深度报道 现状 趋势 研究 探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1深度报道的界定与特性

  1.1深度报道的界定

  从新闻业界的实践来看,有关深度报道的理解可谓分坛杂出。这些理解有一个共同之处——对深度报道多停留于感性认识。所以它们大多是一些描述性的定义。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在思想上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更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解释性报道,一种“大报道”。而在港台业界,深度报道则被指认为是一个与动态消息(或“硬新闻”)相对立的“软新闻”概念。而中央电视台对“焦点访谈”所作的介绍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办的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对“新闻调查”栏目的介绍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办的长篇深度报道节目”。可见,在中央电视台的视野中,深度报道既可以是灌注较多主体化概念的电视新闻评论,也可以是一种篇幅较大的新闻综合栏目。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写作》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更倾向于强调:深度报道是新闻执着于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陈作平在《新闻报道新思路》中指出:“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应过多地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即便是一条消息,只要它立意高远,对问题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报道”。以上这些观点都认为深度报道概念属于非文体的范畴,是一种新闻运作的理念。

  1.2深度报道的特性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不同,以深刻和全面为主旨追求的深度报道,有着独特的品格。它贯穿于报道思想中,体现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各方面,具体可分为:内容的深刻性、方法的科学性、题材的重大性、报道方式的多样性。

  (1)内容的深刻性。深度报道实质上是对新闻信息的拓展和延伸,其拓展和延伸集中体现在对新闻事物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它依据新闻主体对客观事件认识的深入程度,由此及彼、由事及理,深入新闻事实内层,揭示其实质含义;不仅要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还要分析、阐释“为什么”,既要深刻探讨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新闻事实的实质和意义、影响,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及趋势,从而给读者以启发性的哲理。正是在这种拓展和延伸中,深度报道给受众的接受感觉是信息大,信息质量高,能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多种需要,是它区别于一般的“纯新闻”报道,从而确立它在读者心理上的“深度优势”。

  (2)方法的科学性。思想的科学性指的是报道者要在科学的认识论指导下,善于将复杂的新闻事实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进行整体而多维的透视,即思考问题、权衡利弊要动态而不是静态,要联系而不是孤立,要全面而不是片面,要纵深而不是平面。具体讲,进行深度报道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要人为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必须放弃那种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进行深度报道要多视角、多层次地立体、整体思考问题。离开思考的科学性,就根本没有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方法的科学性还体现在采写方法上。新闻学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方法体系,但新闻学的相邻学科,比如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特别是社会学中的不少研究方法可以被深度报道实践所用。深度报道的很多类型,比如调查性报道、精确新闻报道,在采写上通过借鉴、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对所报道的问题和现象的深入、透彻的分析、揭露。

  (3)题材的重大性。深度报道在题材上有明确的选择方向:深度报道所反映的事件或问题,无论其题材、主题和对生活干预的强度,都是比较重大或重要的。

  以美国普利策国际新闻奖为例。“从1916年至1987年间的获奖作品来看,国际报道侧重于政治、军事(战争)题材,地域侧重于欧洲。被报道的主要国家有:前苏联(1930年、1931年、1946年、1947年、1949年、1954年、1957年、1961年、1973年,共9次);德国(1916年、1932年、1938年、1939年,共4次);法国(1929年、1940年、1944年、1944年、1964年,共5次);朝鲜(1950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共5次):越南(1963年、1965年、1968年,共3次);中国(1941年、1972年,共2次)……”选取的题材基本上都是美国人最关心的国际时事。

  《焦点访谈》的片头——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较准确地概括出新闻深度报道类节目的选题范围。题材的重大性,还有一个传媒自身投入产出的问题。深度报道的采写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比如《华盛顿邮报》采访“水门事件”、《费城问讯报》采访警察贪污腐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全国各地乱收费现象时,都派出了精兵强将,整合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力量,全力以赴。因此,做好深度报道,首先取决于对新闻题材的判断,做到精心选题。

  (4)报道方式的多样性。深度报道作为一种能够深入、系统、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既要报道表面的事实,又要揭示事物的本质,预测发展方向;对新闻事实的表述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而且还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

  从文体上看,有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多种单一文体,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通讯为主,辅之以特写、专访、消息、评论等体裁的深度报道。

  从报道方式上看,即可以有单篇报道,也可以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方式。

  2深度报道的历史与发展

  2.1深度报道朔源

  从深度报道发生、发展的历程看,应该是“西先中后”,其兴旺发达的程度也是西方高于中国。深度报道始自20世纪30年代,是西方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西方新闻业发展史,西方新闻报道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史前期、主观报道期、客观报道期与深度报道期。

  从理论上说,深度报道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末。但如果追溯起来,早期的调查性报道的萌芽应出现于19世纪末的“扒粪运动”。早在19世纪80年代,纽约《世界报》记者就曾伪装为神经病患者,进入纽约的疯人院做调查,从而揭发了那里的恶劣情况。但调查性报道的萌芽不能算是一种成熟的深度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时的揭露性报道依然没有完全从客观报道中脱离出来,缺乏深刻的分析和科学的精神;甚至,有时报纸只是借这种报道来发泄个人的情绪,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只在一时。进入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场曾是轰轰烈烈的“扒粪运动”归于寂静。从历史的高度回顾那一阶段的新闻史,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并不多。

  然而,进入70年代,深度报道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一大批记者和编辑在深度报道方面的努力,这其中包括解释性报道,新兴的预测性报道,还包括我们将要谈到的调查性报道。在70年代,不仅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投入人力及财力以从事调查性报道。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也开始认为他们自己是一种利益团体,于1975年组成调查性报道记者及编辑协会,彼此合作互通消息,并合力保护从事调查性报道的新闻工作人员不受到非法伤害。调查性报道不仅成为新闻界的重要报道方式,也成为了维护社会公益的一种新兴力量。

  2.2深度报道在中国

  纵观中国新闻史,中国虽然早就存在深度报道,但作为职业自觉,中国内地的深度报道则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目前,我国的深度报道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时期。

  (1)发轫期。历史的脚步走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国内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剧,不断变化的局势向社会主义提出了新挑战,而思想解放则为新闻界释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未有的思想活力,新闻工作者的独立空间越来越大,记者的独立思索开始有了现实条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深度报道首先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甚至《人民日报》这样一些中央主流大报中成阵容地出现并持续发展。张建伟的《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命运备忘录》,马役军的《福强玻璃店的新主人》,杨飚的《鲁布革冲击》等一批深度报道气势磅礴,忧国忧民,表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揭示社会矛盾,展现改革阵痛,揄扬正义,鞭挞邪恶,问题尖锐,一针见血,深化新闻真实,开拓广大读者的视野,激荡亿万群众的心灵,引发了一轮接一轮的社会大讨论,推动了包括新闻界在内的中国社会改革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这一批深度报道如长星行空,灿烂恢宏,为1987年赢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深度报道年”。

  (2)成长期。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高扬思想解放风帆,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社会变化使中国内地的深度报道再次走向活跃,在跨世纪前后渐次步入稳定的成长期。

  在这一时期,深度报道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报道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更加理性化,日常化。如王伟群的《北京最后的粪桶》、夏欣的《归来吧,妈妈》、艾丰等人的《资本运营: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余兰生的《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罗盘的《由谁教育富裕起来的人们——武汉汉正街第一代富翁追踪》、曾民等《红豆杉被毁真相》、江雪等人关于陕西省“枪下留人”与“夫妻家中看黄碟”的报道等新一批的深度报道,由政治、经济层面扩大到法治、道德伦理、民族文化、集体意识等方面,“热点新闻”中有冷静,“冰点新闻”中蕴激情,与我国的社会变迁、政经体制改革同呼吸,共命运,更为广泛、深入地激荡着读者的心弦。二是遍地开花,走入各类报纸,不再仅仅限于由上而下的推进,地方传媒开始出现有全国影响的优秀的深度报道。像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大众化报纸《楚天金报》就专门设立了与编委办公室、科教新闻部等平行的“深度报道部”,编辑“新闻故事”和“冰点焦点”两个版。作为《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作者之一,陈峰在《南方都市报》的岗位是深度报道记者。三是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深度报道传媒空间。如《南方周末》、《环球时报》、《南风窗》双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财经》双周刊、《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光明日报》“观察”栏目、《湖北日报》“特别关注”栏目、《河北日报》“新闻纵横”栏目等。

  注释

  ①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

  参考文献

  [1]南方周末.2002-12-5.

  [2]高宁远,郭建斌,罗大眉,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98:142

  [3]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冲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

  [4]杜骏飞.网络新闻学冲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47.


深度报道初探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03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