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仙游的意思

时间:2017-03-30 05:58:1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仙游县划入城镇人口范围的村、社区等名单

仙游县划入城镇人口范围的村、社区等名单

为了规范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经征得省厅就业处的意见,按闽公传发

[2002]708号划定“城镇人口”作为“城镇户籍”和“城镇居民”等的城镇登记类型,

①原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固定工、非农户籍的全民合同制工人),因户籍 迁移到农村的需要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时,须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公安部门出具的非农等体现“城镇人口”证明才能办理。

②女50周岁以上的,因符合社保补贴而需要办证的,统一由失业股办理,并注明“只享受社保补贴”印章。

③原则上按户籍所在地办证:⑴在本县内就业的;⑵市外户籍,但在本地交费的(该只能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办证)。

(二)社保补贴:①市内按户籍所在地补贴;②市外户籍在交费地补贴,但应出具《再就业优惠证》或公安部门出具的非农等体现“城镇人口”证明。

仙游县劳动就业中心

2014年8月10日

篇二:莆田话

莆田话(莆仙方言)百科系列

第一篇:历史起源

莆田话,通用于莆田市境内,目前使用者约有500万人。学术上称莆田话为莆仙方言,最早出现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并在南朝隋朝逐步发展成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数次人口大迁移,其中有一部分中原汉人南下福建,带来了当时的古汉语,在莆田地区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莆田话。因此,莆田话的本源是中原正统的古汉语。在莆田话中,几乎每个读音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古汉字。 历史上的莆仙地区(莆田、仙游合称)开发比较早。据史载,早在7世纪,这两个地方都已置县,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立兴化军(后为兴化府)。发展到宋代,这里已有3万多户人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长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而且创造了自己的地方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莆仙戏,是流行于这里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它不但保留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风俗与思想,也保存着许多方言语汇。甚至直到今天,莆田话和台湾话仍有超过50%可互通,对于联络两岸感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千百年来,莆田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二县组成的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更有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中央政府各部部长)近70名——这些还不包括移民外地的莆田人。可以说,莆田市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举名邦。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标准普通话的日益普及,莆田话的推广和传承受到严重冲击,莆仙地区已渐渐没有了那种淳朴而又古老的乡音氛围。由于当代莆田人多数在外地经商,除了涵江、仙游、湄洲、南日等地区的还在说莆田话之外,在莆田市区等较发达地区的人们、以及90后新生代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说标准普通话。有鉴于此,历史悠久的莆田话很可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2010年12月2日,莆田市委召开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设时,参会同志认为,《建议》既要体现中央、省委精神,又要结合当地实际,既讲普通话,又讲莆田话。要加强保护莆田话,避免因无人使用传承而日渐失传。作为福建莆田人,大家应该自觉参与到保护莆田话的行动中来。

第二篇:发展演变

莆仙方言(莆田话),是古代闽越族原住人和不断南迁的中原汉人产生文化交融的产物,经过千百年来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据史载,汉武帝时朱买臣率兵南征东越王余善,部分汉兵就在莆仙地区定居下来。汉朝末年,长江江南的汉人始入福建,这些汉人讲的是闽语的原祖古吴语(江东话)和古楚语,此时闽语(福建话)还未形成。晋朝永嘉之乱之后,大批华北和中原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期的北方口音,福建汉人的语言开始发生大变化,这是日后的闽南语的雏形。五代时期,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迁入莆田地区,是较大规模的中原士族进入莆,也为莆仙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科举名邦、海滨邹鲁”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基因。唐初,漳州发生“蛮獠啸乱”(土著暴乱),朝廷派兵入闽镇压之后,陈政、陈元光(开漳圣王)子孙四代镇守漳州100多年,促使闽南语在此时期形成。当时莆田地区尚属泉州行政管辖,通用语言为闽南语。公元979年,宋太宗在今日仙游县北部的游洋镇设立兴化县,建兴化军,翌年划泉州的莆田县和仙游县来属,自此莆仙地区与闽南地区分离,本地语言开始脱离闽南语母体,独立发展。而且,由于莆仙地区毗临福州地区,两地居民交

往密切,莆田话又逐渐受福州话的影响,慢慢丧失原有的闽南特征,增加福州话的味道,特别在音韵上表现出向闽东靠近的趋势,其自身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进而发展为一种独立方言,兼具闽南语和福州话特色。到了近代,莆田话更进一步向闽东靠近,原有的鼻化韵全部脱落,而与仙游话在韵母体系上产生差别。 可以说,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莆田话才演变成了具有闽南话和福州话过渡色彩的方言。不论是从外地人或莆田本地人看来,这里的方言确实既不属于闽南方言、又不属于闽东方言,而是一个颇具特色、自成一系的独特方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言普查之后,研究闽语的专家学者把这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同闽东方言、闽南方言进行详细比较后,提出了分立莆田话区的主张。

由于莆田话区面积小,莆田、仙游两县之间来往频繁,故而莆仙方言的内部差异比较小,彼此可以通话。但莆田和仙游两地也有明显不同的口音,例如,莆田县一般无鼻化韵母,仙游县仍保存相当数量的鼻化韵母。因此通常把莆仙方言分成两大地方口音,即以莆田城关为代表的“莆田腔”和仙游城关为代表的“仙游腔”。除此之外,莆田非城区的地方也存在着“十里不同音”的有趣现象。例如,莆田沿海一带通常都带有鼻化韵,俗称“界外腔”;莆田江口一带受福清话影响,俗称“江口腔”;仙游机亭和园庄一带口音则受闽南话影响,挟杂“闽南腔”;而游洋、石苍、钟山、象溪、庄边、新县、大洋等山区乡镇的口音,则有明显的“山里腔”。在词汇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如莆田方言一般把“海蛎”称为“蚮”,枫亭却说成“蛾”,大概是指其形状如蛾虫;又如涵江常把“蜘蛛”称为“八大爷”,是源于一个蜘蛛织网迷敌拯救了明朝正德皇帝的传说。莆田方言称“儿子”为“囝”,仙游方言则叫“乃囝”等等,加上“乃”的称谓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如“乃父”“乃翁”等。

由于莆田话分化出了数种口音,很难评选出一致的正宗发音,如果一定要问哪个地区的莆田话最地道?或许还是以莆田城关话为标准。毕竟从使用范围上看,莆田城关的方言特色基本通行于莆田市全区各个角落。而莆仙戏的唱腔、道白,长期以来也以城关话为标准,所以,莆田城关话成为莆田话的代表是很自然的。

2014年8月,由莆田市政府领衔的标准莆田话发音录制工作正式启动,此举将填补莆田话教材上的标准发音空白。今后人们在学习莆田话时,终于有望采用官方出品的正规发音教材,这在莆田话的传承上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附:新闻报道《海峡都市报》2014.10.30政事版P04页(摘选)

经过一个多月的海选、初选、复选等层层选拔,备受关注的莆田话城关语音发音人昨日尘埃落定。老年组和青年组共计5位发音人,将代表莆田城关90多万人口(含荔城区和城厢区),用最具代表性的老青两代莆田话城关口音,以语音的形式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

莆田话录入中国语音资源有声数据库的采集工作,从今年8月开始筹备,共选取了4个调查点,分别是莆田城关、涵江区、仙游县城关、枫亭镇。发音人海选先从莆田城关开始,8月底开始征集报名。

百人报名 5人入选

莆田城关发音的海选,从超过100名的报名者中初步筛选出了20名入围选手,10月份复选,昨日最终确定,黄秀峰、尤如琴、陈秀云、欧欣欣和林俊杰为莆田话城关语音的发音人。其中,黄秀峰、尤如琴负责老年莆仙方言发音,欧欣欣和林俊杰负责青年莆仙方言发音,莆仙腔普通话则由黄秀峰、尤如琴、陈秀云三人共同负责。

语音录制 预计耗时两月

5位发音候选人,接下来的两个月将进行语音录制。据莆田学院的专家组成员黄国城副教授介绍说,5位发音人将分担不同的课题任务:其中,老年男发音人需要用莆田话翻译1000个字、1200个词、50个句子;老年女发音人需要用方言翻译《牛郎织女》的故事和自选的莆仙风俗的故事(如送秋习俗等);女青发音人与老年女发音人任务相同;男青发音

人,则仅需要翻译1000个字即可。最后,5名发音人还需录制40分钟聊天,内容必须和莆田有关。

黄国城副教授介绍,莆田话城关发音极具特色,在发音的“韵母”上,和其他调查点的莆田话均不同。“明年,预计将调查涵江区,涵江区和莆田城关发音极其接近,但在调声高低方面与莆田城关不同。”黄国城表示,选拔莆仙发音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记录莆仙话语音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

第三篇:发音特色 一、古汉语音

莆田话中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语音,也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词汇,一直被莆田话继续沿用着,只是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莆田话在词汇上除了大量继承古汉语词汇外,另一特点是词汇的通用性较其他汉语方言发达,特别是动词。如:莆田人的“打”字,可表达120多种不同意思的动作;仙游人的“装”字,则几乎可代替所有动词使用。

二、八个声调

在现代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古汉语的演变中,入声字已于元代消失了。但是,莆田话因受宋代白话影响比较大,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写旧体诗词时,分不清哪些字是仄声,用莆田话一读便知:音节短促不能拉长尾声的便是入声,入声属于仄声。

虽然分布在莆田市内各乡镇的口音略有不同,但概括起来,莆田话多由七个传统调类和一个新调类组成。

七个传统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大家可以试着用莆田话念一遍“诗时死四寺失实”,恰好是七个不同音调)。

篇三:古代对妖精的称呼竟然是这样的,别逮啥都叫妖精!

古代对妖精的称呼竟然是

这样的,别逮啥都叫妖精!

什么是妖精?和鬼怪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悟空喊道,“妖怪,吃俺老孙一帮!”,而不是“鬼怪,速速拿命来!”这么说吧,妖可以修炼成精,但却不能修炼成鬼。

传说中的妖精都是以非人为原型,琵琶精、树精、猫妖、猪妖等等,但鬼以人为原型,吊死鬼、倒灶鬼、落水鬼之类。现在你知道小倩是妖还是鬼了吧。

那为什么丧乱天下,蛊惑纣王的妲己是个狐狸精?而不是什么猫精狗精的呢?嘿嘿,妖怪也分工各异,术业专攻的。

狐媚

狐狸精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大显族。人们对她的认识更多地源于民间传说中妲己这个九尾妖狐。而实际上,狐的形象和妖媚联系在一起是很早以前了。

《诗经卫风》中《有狐》篇记载: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翻成白话:一只狐狸慢慢走,风姿绰约求配偶。在那洪水桥面上,好比寡妇遇鳏郎。你这男儿我心忧,没人给你做衣裳。

《诗经》这儿还只是说狐之媚色,到了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中说道,“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名曰阿紫。化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也。”就此,狐凭着一身的媚色已经跻身淫妇之流了,后来的民间故事也多把狐和风流放诞联系在一起。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对狐精多有记载。

这会儿你知道为什么明代的《封神演义》把妲己设置为九尾妖狐了吧。

猴精

看到猴精你该想到孙悟空了吧,没错,大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猴精,也应该是所有猴精里面最近佛的一个,但狂妄自大,顽皮善变,偷桃嬉戏都是大圣身上遗留的猴精基因的体现。

大圣抡起棒子喊道“妖怪哪里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也是个冥顽待化的妖精。大圣作为好好修行,近佛近道的高级妖精,信奉一套不打不成器的妖精进阶理论,抡起棍子给那些就知道一天到晚魔人的小妖精们一个铁一般的教训——落后就是要挨打的。

另有一些猴精化人的故事,最早恐怕出自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故事讲越王向范蠡问及搏击之术.范蠢向他推荐了一越国女子。当这位女子应越王之召北上时,途中遇到一个自称袁公的老人,要领教她的武艺。于是,两人就在林中拾起竹捧比了起来,袁公败北,飞上树,化为白猿去了。

故事很简单,但已表现了猴精善攀援跳跃,爱逗戏的特点。《搜神记》、《拾遗记》中的猴精形象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就不多说了。

蛇魅

蛇在中国远古是图腾一般的存在,一些远古的天神形象就是和蛇相捆绑的,伏羲和女娲据说就是人面蛇身。

中国人所崇拜的龙的形象,由马脸、鹿角、鱼鳞、鸡爪等构成,其主体却是一条蛇的形象。

相比一些上古的传说,蛇精的银幕形象更为深入人心。

90年代由台湾和大陆合拍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曾经风靡一时,赵雅芝饰演的白素贞和其妹妹小青本是峨眉山修炼成精的白蛇和青蛇。白蛇在人间和许仙生了情,就好像在修道的漫漫长路上出了轨,蛇不能沾酒,不能近色,一旦靠近就显出原形。可就是这酒,这色才是人间的大美,人世对白蛇的诱惑和隔绝就在那一沾,一近之间。

只可惜二人不能携手白头,酒色人间对白蛇来说更是不能久留,法海不懂爱,但懂人,懂妖,懂人妖殊途。

龟报

乌龟在上古时代是通达天意的东西,《礼记》、《尚书》等多有记载拿龟背占卜,具体程序是拿龟背在火上烧烤,依据其产生的不同裂纹来确定凶吉与否。

所谓龟报指的是人因救龟而得福得禄。

《法苑珠林》收了一则《六度集经》里的故事,说的是广起弘愿,慈惠众生。他以一千钱买


仙游的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83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