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家国情怀读后感

时间:2017-03-24 06:10:1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后感

读《沈浩日记》后有感

看了沈浩同志自著的《沈浩日记》后,发现了该书以日记的形式,以时间为轴线,真实记录了沈浩的人生观形成的轨迹和内心独白。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既有人之常情又有高尚觉悟的精神境界,看到了沈浩在基层农村为民呕心沥血的光辉干部形象。沈浩同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基层干部的楷模,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学习沈浩同志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沈浩同志生前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的先进事迹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我们年轻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教材。

2004年2月,沈浩同志放弃了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前往小岗村任职。 6年来,沈浩同志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克服种种困难,扎根农村,尽职尽责,辛勤耕耘。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既不能在年迈的老母身边尽孝,也难以为心爱的妻子助力分忧,更无暇顾及年幼女儿的学习生活。选派期满时,面对小岗村民以摁手印方式的真诚挽留,面对组织上的殷切期望,沈浩同

志毅然作出了留在小岗村、继续干下去的决定。这6年,沈浩同志为小岗、为群众贡献了很多,对家庭、对自己却亏欠了很多,他这种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

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向榜样致敬,向楷模学习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乡尹庄村大学生村干部 张超

提及“安徽凤阳小岗村”,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了“包产到户”,它“中国改革第一村”的盛名传遍祖国大地。

而今,再提到小岗村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这么一个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他离开省城合肥,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来到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一干就是六年。六年来,他的身影遍布小岗村的各个角落,村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无不闪着他关切的眼神。六年来,美国GLG集团、广州从玉菜业集团、深圳普朗特集团等企业已经于今年上半年先后落户小岗,博园园生态农业项目已完成前期企业注册,投资近亿元的小岗村培训中心项目也正在洽谈中??这些大项目、大企业的落户,为小岗村未来的快速发展蓄积了无穷动力。新形势下的小岗村在沈书记和村民们拧成一根绳的热火朝天的辛勤耕耘下,不但成为了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标杆式农村,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新时代的现代化新农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在沈浩书记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之下,小岗村正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然而,当小岗村正踌躇满志地走向新的发展的春天的时候,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呕心沥血带领村民们奔向幸福生活的好书记沈浩,为小岗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沈浩,却永远地离开了!沈浩书记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这些天来,电视、网络、广播上对沈浩书记的报道铺天盖地,这些报道如一股股清泉,流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与正气了。在当下轰轰烈烈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的,沈浩书记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沈浩书记离去的噩耗牵挂着人民群众的心,他的优秀品质涤荡着太多党员干部的思想,他的光辉事迹激励着太多大学生村干部。作为我,在悲伤之余所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如何以沈浩书记为榜样,在大学生村干部这个农村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身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已有两年时间。期间,满腔的热情也曾被农村的现实打到过,也曾在毫无头绪的工作中低迷过,但经历思想波折之后的自己还是调整了心

态,把“与其整日哀叹大事做不成,不如每天坚持小事做不停”这句话作为了自己的工作方针,发挥特长,力所能及地做着一些工作。给村里的孩子辅导功课,为家庭贫困的孩子争取资助金,到各个部门为村里协调建设项目,带村民出外考察致富项目,和村民合伙创业力争带头示范,大旱之年和村民一起克服万难抗旱救灾,把“舞动漯河大家跳”这一文艺形式引到村上??因为真心付出,所以收获丰硕,自己这些不起眼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我和父老乡亲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他们的好口碑。但和沈浩书记相比,我自知差距不是一点点,学习了沈浩书记的先进事迹以后,我拥有了干事创业的新动力,为民服务的思想也进一步端正,下决心以沈浩书记为榜样,在自己所在的尹庄村做出更大的成绩。

学习沈浩书记,我对他日记中发自肺腑的心声特别留意。从他“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取小岗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他为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他“无论如何都要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上级组织的领导和支持,团结带领 ‘两委’班子,使小岗发生巨大变化,小岗人走上小康之路。”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他勤奋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他“搏!一生青春有几何?青春又有几回搏?事业艰危,治学坎坷,四化宏图,先辈重托,一代精英的铸造,全靠

篇二:《感动一个国家的人物》读书笔记

《感动一个国家的人物》读书笔记

高一(3)班 江鉴航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美妙的诗篇,总有一种经历伴随着我们的感动,总有一种情感触染着我们的思想,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感动一个国家的人物》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深受感动,震撼心魄的好书。

《感动一个国家的人物》讲述共和国发展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的崇高思想和先进事迹。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人物画卷,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长歌史诗。阅读全书,让我真切地受到了一个国家在经历起伏跌宕时,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利益、社会的价值而不畏艰险和劳苦、奋发图强的精神与毅力。

本书结构宏伟,作者以细腻的风格,朴实、流畅的文字,真实精彩地再现了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吴大观、邓稼先、袁隆平、王选??这样的科学家;孟泰、时传祥、雷锋、张华、罗盛教、欧阳海、焦裕禄??这样的时代楷模;苏宁、邓建军、林秀贞、李梦桃、杨怀远、吴登云??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或伟大或平凡的苦乐人生。他们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的在重要岗位上,但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体现了正直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一位位人物、一个个故事、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历程,充满着深厚情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客观生动地描绘了真实而亲切的共和国英模独特的人生故事。他们都向世人展示着家国情怀、无私奉献之心、爱业爱岗之心、舍身救人之心、助人为乐之心??向世人树立着时代道德的标杆,指引着我们去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书中讲道,从“中国火箭和航天之父”钱学森到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从“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到“敦煌女儿”樊锦诗,他们虽然有着不一样的人生,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历史洪流中,把推动共和国发展的强大责任放到了自己的肩上,他们是为国家而活,为社会而活,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活。

书中《常香玉》一篇这样写道:“常香玉1923年出生在河南巩义的一个破窑洞里。9岁时,为了不当童养媳,开始跟着父亲学戏,10岁就登台表演,13岁成为开封戏场的头牌。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她想:能不

能用我的血汗,用我的力量,捐献一架飞机来保卫我们的国家?当时一架飞机要15亿元,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但常香玉咬着牙,拼命义演,终于筹集到了15亿元,买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献给国家。后来,常香玉又捐建小学,为抗洪救灾捐款,为抗击非典捐款,还为北京奥运会义演,最后病倒在舞台上。” 常香玉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来没有要求回报,她这种感人的事迹在岁月中留下璀璨的一闪。

感动是永恒的,让我们在感动中去追寻他们最美的足迹,一如夜空中那个最美丽和璀璨的星星,永远照耀着我们的人生旅程。

篇三:读后感

读后感 《读者》2011 第17期《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一声枪响,多少嘶喊声在耳边响起,多少沸腾的热血在身上奔涌,多少无家可归的儿女流下令人心碎的泪水。那一声枪响是多少年沉睡的英雄最后的呼唤,是被无止境压迫的中国儿女用尽全身力气的反抗,抛开一切过往,我们要坚挺的站起,勇敢的走向未来。

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打响,意味着的不仅仅是战争,还有中国逐渐挺直的脊梁。那无数的鲜血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堆积而成,是牺牲了一个个家庭而换来的成果,虽然此战的最终结果依旧是失败,但却是历史上的进步。

当我看到那封家书的时候,我的心被重重的撕裂了,那平凡充满爱意的文字,却是蕴含了多少无法道尽的心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一份家书,更准确的说是遗书,放在一个青年的上衣口袋,在他死后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名字叫林觉民。最初听到他的名字时是在一部名为《辛亥革命》的电影之中,他由一位当代有名的男演员来扮演,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他一身所着的是一套与其他灰暗色调衣衫完全不同的白色中山装,那一抹耀眼的白深深的刺入了我的眼眸,那抹白色像极了一束光,从重重黑暗之中穿过,努力的去照耀着那并不宽广的地方,然而却是那样的刺眼。

一个深爱着妻子的即将成为父亲的丈夫,一个说着宁汝先死不教汝担失吾之悲的男子,怎么就这样拿起反抗的枪,决绝的走向战场慷慨赴死了呢?他告诉妻子:“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因怀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心,因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意,他并没有选择悠闲的躲在安静的角落,守着身怀六甲的妻子以及那还未出生的孩子,他选择了站在人前,去守护更多的人。“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一句如此慷慨的满怀悲悯的话语闻者且悲,而笔者又将是何等的哀伤“吾今死而无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在。”。尽管难以舍弃,尽管悲伤不止,但却没有动摇其为国献死的决心。有多少人能够死而无憾,而且是似乎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人,只是一句不独善其身,便将一腔热血洒满了黄花岗。

犹记得那一抹白色的身影,挺着一副不屈服的脊梁,拒绝妥协,拒绝怜悯,凭着几乎无法站立的双脚倚着凳子站立,鲜血不断从脚踝流下穿过锁链晕染着脚下的土地,浑身颤抖着却将身子站的更直,那倔强的身影是中国的脊梁,你可以欺辱,你可以压迫,但是它不可能弯。他充满硬气的语言,骄傲的眼神丝毫不为黑暗所侵蚀,只是怀着那一个信念,只是为了革命,为了建造一个崭新的中国,片刻也不曾动摇过,即使死亡头颅却依旧朝着新中国的方向。直到最后在海边被冲上了岸,然已被黑暗吞噬,浑身沾满了泥巴,早已看不清半点斑白,即使雨水不停的冲刷却也无法洗掉尸体上的黑暗。倔强不再,剩下的只有冰冷。七十二人的黄花岗依旧那么孤寂冷清,漫天阴寒酝酿着无尽悲壮。

可是这些悲壮不够,残破的中国还不能就此回复,但却也不能再这样令人欺辱下去了。我们的善于忍耐的民族和着满口的鲜血,大声的说着:我要革命!多少壮士巾帼抛家弃子,远赴他乡,只是为了拯救那岌岌可危的中国。不管耳边有多大的风雨以及嘲笑,他们心中都只有这样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何等的雄伟壮阔,为了脚下受尽屈辱的土地宁愿洒尽满腔的热血,不管牺牲多少人,都无法改变他们坚定的信念,定要将那苍天换颜色。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似乎很不可思议,但是这确实他们真真正正走过的路。我们无法想像当时是何等的艰难,只是凭借着几笔华侨的捐款,寥寥无几的枪支大刀,便攻向了统治多年的清王朝,这是何等的大胆且勇猛,虽然最终难逃失败,但却是为了以后的革命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那牺牲的众人,很多我们都不能叫出其姓名,甚至都未曾听说过,但是他们却拥有一个极其响亮的称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的墓碑至今仍树立在天地之间,他们依旧在遥望着天地尽头的那一道新起的鲜红。

记得杜甫曾经写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然终只是诗篇,而一句不独善其身却使得多少人从曾经鲜活的生命彻底变成了一抔黄土,多少家破人亡,多少妻离子散,我禁不住想问一句值得吗?可是我知道他们早已经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所有人,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他们热爱那或许在别人眼中只是被当作的玩具的家国,为此付出一切都值得。家国,家国,家即是国,国也即是家。没有国哪来的家,没有家又哪来的国?国破则家亡,我们怎能忍受着即将灭亡的家国之恨,卑躬屈膝的强颜欢笑,甚至在别人的国家里,看着他们一点点侵蚀我们的国家,一点点灭亡我们的根?于是他们奋起,他们不再期望那些强盗心生出一丝丝的怜悯,不再依靠那微弱的执拗继续沉默下去,他们要亲手打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过度,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是中国,而不是寄人篱下的奴仆。

第二封家书是来自聂荣臻元帅的。“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困苦也何堪?”只是简短的几句便已经深深的揭示出当时的中国所遭受的苦痛之深之切,而当时作为海外留学的一员,他说道:“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在今天,每日出国留学的人有多少,然而有几人可以说他们是为了同胞之均有衣食读书?更又几人能将这几句话变成现实?然而他正按着他曾说过的那样做了: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责,在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依稀能够看见有一道挺直的背影在昏黄的灯光中埋头苦读,正是为了以学救国。

也许并非是当代青年丢失了那份爱国情怀,只是物欲渐涨的世界以及已逐渐强大的国家、和眼下那份安逸使他们失去了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激情。和平年代,爱国已并不像当初那样成为一种刺痛的骄傲,不用以鲜血来证明自己的热爱,但却不代表不需要这份情感。国家并不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更是我们民族的集合,如果连这些都丢失了,那么我们的未来不可想象。爱国不只是一些人一些时候的一些想法,是应当烙印在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任何时候都不能遗忘,不能放弃,不能忘记的一份荣耀。百年前的中国人,他们的一份爱国,是多少沉痛的往事所造就的,是多少同胞鲜血屈辱而拼凑起的,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力。面对惨淡的中国,对自我命运的一种无力。我们不能等到失去家国后才想起爱国,不能在那个时候才想起我们是中国人。

第三封家书是一九四七年一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写的。语言通俗质朴,镇静、乐观却又有几份悲壮。无独有偶的是,这封信同样是写给妻子的,前半部分依旧是感谢以及道别,后半部分则是阐述自己希望子女接替自己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革命事业。作为一个普通的战士,甚至没有读过书,甚至不会写多少字,但却拥有着如此伟大的奉献精神,我们不得不说真得让人感动让人敬佩。尤其是他信中的那句话正好回答了我的疑问:“就是我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是为革命而牺牲的,是有价值的。”

我仿佛看见了那无数为了革命而献身的先烈,微笑着看着我,对我说着那一声“值”。他们用他们可能并不伟岸,并不宽广的身躯铺就了我们新中国的道路,为我们撑起了这一片巨大的天空。他们每一个人是那样的普通却又是那样的特殊,性格、人生、出事迥异却走向了同一条道路,并且永远不悔的走下去。面对着这样一个国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爱护呢?


家国情怀读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565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