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公路人的家风

时间:2017-03-23 06:16:2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伟人家风素材整理

素材积累:伟人家风 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每个人的家庭都为他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安全、教育、交际及娱乐活动,社会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本身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一些名人为保家声不坠遗传家训,价值体系里足见文化人的高尚操守、济世情怀和家国责任思想。

历史上,有很多有作为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家风。譬如:“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是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家风;“勤奋、俭朴、求学、务实”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做官不许发财” 是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家风;而“不经商、不赚钱。低调做人、清廉”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家风;“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是刘少奇的家风;“守法,低调”是邓小平的家风??

勤奋,俭朴,务实,清廉,自立,诚实,正直,守法,低调??读这些大人物的家风,无不令人动容、令人心生感慨。在这些千差万别、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风”里,或许从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完全可以找到“家风”的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

“崇俭”:崇尚节俭之风

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哪怕再忙,也要腾出时间照顾孩子,不请保姆,自己亲身洗衣;在穿着上,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在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

“崇廉”:崇尚廉洁之风

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俗话说:“官贵廉”,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之子,习仲勋形成的习家家风,无疑熏陶了习近平。习近平说,“学父亲做人,为人坦诚、忠厚”,“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1986年12月5日,中央为了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专门组成一个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为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为副团长的中央代表团,乘专机赴西安出席修葺一新的张学良公馆开放仪式。当晚,代表团一行住在陕西宾馆,第一顿接风饭,即按习老的意愿吃羊肉泡馍。按照习仲勋团长要求,他不单独开套间由省领导陪著吃饭,而是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在一个大圆桌一起进餐。饭桌上仅有几道凉菜,然后每位前面多了一大碗羊肉汤和一个馍,让每位来宾自己手撕馍往汤裡放。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身处西北大地还是茫茫岭南,无论是身为县委书记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都对群众赤诚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的端端的。”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学的是法语,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一九八三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习仲勋严肃地对女儿说,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一句“夹着尾巴做人”,足见习仲勋对自己名誉的珍视,对党性的遵守之严。

“崇勤”:崇尚勤劳之风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委员长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严格要求。他的女儿朱敏,一九五三年从莫斯科师范大学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开始她和父亲住在一起,朱德委员长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职工宿舍去,并给她讲这个方面的道理:“你们住在我这里,对你们没有什么好处,会使你们脱离群众,滋长优越感。你们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要和群众在一起,要能够吃苦。不能吃苦,总有依赖思想,就会变。”后来,朱敏怀孕分娩,生了第一个孩子,产假刚满,老人就催促她去上班。他对女儿说:“我们都是搞社会主义革命的,也要互相帮助嘛。你去上班,孩子就放在我这里,我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惦记。”并一再叮嘱说:“你去上班后要住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有时朱敏想孩子想急了,就悄悄地跑回家去看看孩子。委员长知道了,很不高兴地批评女儿不听话,不安心工作。朱敏只得遵照父亲的嘱咐,在学校里安心工作。每逢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和自己的孩子。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清末湘籍人物曾国潘,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Zhǐ)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潘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崇学”:崇尚饱学之风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曾用莸杆画地教他识字。由于他勤奋自学,又从名师,后来文章名冠天下。欧阳修学识渊博,自不待言。长子欧阳发受其父严谨求实学风的影响,少年好学,后也颇有学名。二子欧阳,也继承乃父的学风,饱读经书,持之以恒,文词很有才气。俗话说:“学贵恒”,可见,这种“崇学”的家风着实可学。

“崇实”:崇尚诚实之风

姚明,1980年生于上海市徐汇区,前美国NBA篮球运动员,中国篮球史上里程碑式人物,是原中国国家篮球队队员,曾效力于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和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休斯敦火箭。姚明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华人运动员之一,曾获7次NBA“全明星”,被中国体育总局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篮球杰出贡献奖”。

姚明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他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郭沫若,中国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了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用蜂腰格嵌入侄媳妇的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

“崇国”:崇尚爱国之风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中共党员。曾被选为第一、二、

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人民艺术家”、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女儿常如玉说,母亲去世前碰上非典,虽然她也没钱,但是她要去捐。出门前给她穿鞋的时候,她手扶着门框她就说,这个非典是国家的灾难啊,我就是想给年轻人提个醒,就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务实、刚正、虚心、为民 名人家风家训各不同

鲁迅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病重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七岁的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学成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了个无线电专家。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荣耀的,紧随一生的又是重负的,“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谨言慎行,失去自由和自己。

陆游陆游家训由四十多岁开始写,一直到八十余岁在不断增补,共二十六则。其中陆游的训示有“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宦途不及务农好,不做官可以躬耕谋食,即使生活紧张也不要做坏事。 林则徐“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钱玄同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也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

郑板桥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以此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徐渭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因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了,也想好好读点书了,可惜因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地读书了。徐渭这是告诫子孙:要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朱厚熜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就将他关在书房里,反复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才领悟了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

他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敦促自己用功读书。 名人家的孩子,倘不能如此,安分守己、有多大本事吃多大馍,当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一定要“败德坠其家声”,甚至逆其有名气的老爹,至少,他的“眼泪先掉下来”,至少人们会说,某某人咋会有那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有狄景晖(狄仁杰之子)任职魏州,很不争气,贪婪残暴,酷暴无比,被欺压的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迁怒于其父,将其生祠也给砸了;宋浑(唐代名相宋璟第四子)行为不检,流荡无行,成为社会渣滓,为人所不齿;龚橙龚“半伦”(龚自珍之子),他为英法联军带路,火烧圆明园,从而成就了汉奸的恶名。为此,赵翼无限感慨道:“此皆名父之子,而败德坠其家声,不可解也。”

《红楼梦》里冷子兴有过一点解说:“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荫袭地位、财富后,加上特权思想,就不再拿一般的社会规范来当回事了。对一般的伦常,自然可以“无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于法律,也是可以置身其外的。由此而滋生提笼架鸟,游手好闲、作奸犯科、丧家卖国,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最为可怕的是,眼下一些官员在“家风”问题上未能把握住自己。有的在蝇头小利上任由子女胡作非为;有的在重大问题上袒护纵容家人;有的任由亲属子女与他人争权夺利,甚至赤膊上阵为亲属子女索贿受贿;有的这里说个情、那里打招呼,为子女“发财致富”提供帮助;有的自己贪婪成性,以致家人学而跟之,步其后尘??这样的“家风”,是私欲膨胀的“家风”,是混浊贪婪的“家风”;这样的“家风”,不仅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且会毁了自己、毁掉整个家庭。

客观理性的说来,儿子有过是不该由父亲来背骂名的。近来围绕“二代”们演绎的一些公共事件,有其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一起孤立的事件,在“二代”们群体性嚣张的社会语境中,迅速放大为甚嚣尘上的公共事件,他们的老爹就会因为“教子无方”被置于社会舆论的炙烤之中。我们承认这种大环境,就事论事,也许更容易从中吸取教训。

这就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教育问题了。“二代”们的“问题”虽然出在这些出身于权贵名人家庭的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并不一定在他们身上。炫富、奢侈、寡善,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富人星人的“通病”。财富的无序挥霍和浪费,传统人文精神的流失,直接导致了财富伦理的不健康。快速累积财富的同时没有塑造起优良财富伦理,他/她们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无一不在影响着子女后代。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后代们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荣耀的家世名望,还有通过各种渠道集聚的“超国民待遇”。在被推上道德审判台的炫富和傲慢背后,是有关部门的失职甚至是纵容和庇护。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们的天生之“善”可以通过修身和教育,尤其是通过主要支持他的家庭教育而得以培养,并且有意识地把仁爱扩大到家庭之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为人父母者,在孕育孩子时就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思想准备。最后,能否一问,都在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子女能够遵守公序良俗,有的孩子就不能呢?如果说,金钱、名气是诱因,那么许许多多有钱、有名者的孩子们,许许多多都有着极高的素质,成为“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社会、民族的人”。他/她们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近日正式发布,提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概括。“有好家才能走得远”,千百年来,无数家庭认同并信守这个朴素的道理。中国有句老话“积善之家,有余庆”,好的家风就是无声教诲,惠泽于家庭成员。有了好的家风,孩子才有出息、才能成才;积德行善,家业才会绵延长久,兴旺发达。

篇二:最简单的家风

最简单的家风

一提起家风家训,一般人会说这是那些书香门第,达官贵人家才有的东西,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家会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训呢?不过……虽然我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长大,没有什么特别的家风家训,但我的父母却给了我一生受用的好家风。

“勤”,勤奋,勤俭。在记忆里,总听家里的老人说做人要“勤”。儿时的我并不能真切的理解“勤”的意义。

父亲常常给我讲关于爷爷的故事。爷爷年幼的时候帮人做过短工,拉过人力车,后来有了机会去工厂工作,而且爷爷是从重庆来到成都的,那时候还是以优秀共青团员的身份选派到成都的。父亲还告诉我爷爷来成都的时候唯一的家当就只有一床凉席和薄棉被。到成都后,由于单位离住的地方很远,每天爷爷要步行2小时去厂里上班,工作时间至少8小时以上,有时候半夜才从厂里下班往家走。一年一年爷爷勤劳的工作,在成都创建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几个孩子,再后来,爷爷老了,还没有退休就病了------肺癌。父亲说他用自行车推着爷爷去看病,可爷爷从医院一回家,仍想着去厂里工作。后来爷爷走了,父亲长大了。成年后的父亲任然像爷爷一样辛勤的工作,忙忙碌碌……当我长大工作后,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我工作几十年,和你爷爷一样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

时代在变迁,我不能理解走路2小时上班的感受,更不能感受连续几小时在憋闷噪音很大的车间里工作带来的负重。但我能做到和父亲一样勤劳、勤奋,用心去做事,为大家为小家。

“孝”,孝敬,孝顺。对“孝”的感受,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可以描述的。其实,家里父母很少告诉我你要如何的孝敬长辈,也并没有特别的强调你要如何学会“孝”。对于“孝”我记住的第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可是,父母从来没有说要怎么孝敬他们,即使是在我成年以后,也从来没有这样的要求。但“孝”在我们家一直都是不用言语的、深入骨髓的行为。

在我的记忆里,七岁时,外婆生病了,不太清楚生的什么样的病,但好像很严重。妈妈家里有五姐妹,那时候好像并没有一个说不管这样的话,而且从大姨到小姨,一天二人轮着守着外婆,甚至我的父亲和姨夫们也都会帮忙送饭照顾外婆。而且外公是那种旧时代的大男子主义,一点家务多不会,外婆一病,我妈和姨妈们除了照顾外婆还得给外公做饭、洗衣。当时的我刚上小学,妈妈要上班要照顾我还要去医院照顾外婆,每天忙的团团转,我不能理解。问过我妈一次“有姨妈在你就不去外婆那里吧?要不就少去不行吗?”。记忆里,妈妈回答了一句:“那是我妈!”。没有解释,没有华丽的词语,更没有对此呵斥我或告诉我要怎么做。“那是我妈!”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又是多么深情的一句话。

当时间一天天过去,当我已为人父母,当我的孩子叫妈妈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妈妈当时的感受。生命是一个转瞬的过程,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当我们的父母老了,我们长大了。当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叫一声“爸,妈”,或许我们才能懂的什么是“孝”。

其实,我们家并没有“孝”的家风家训。但父母照顾外公外婆爷

爷奶奶的一个故事和简单的话语。“孝”早已印在我心中。当然,“勤”也不过是父母对自己对我做事的态度的要求。但父辈的生活告诉我做人要“勤”。传承家风,铭记家训。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没有那么高深的东西,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行动,我们家的家风家训不过是父母带给我们的一个个感动。或许有一天,我的孩子也会说我的爸爸妈妈也给了我多少感动。

篇三:家风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明灯

家风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明灯

家风有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人格。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走进灌云县***镇***村,卢士明家就有着传统而独特的家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几个字响亮而有力地根植于他家祖祖辈辈的心中,更让后辈受益匪浅。

卢士明,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家中现有七口人,他在村电灌站已有十余年,对电灌站工作十分熟悉,能在农忙时节和日常缺水时期及时为村里解决用水问题。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总是能够心系电灌站,照顾到村民用水,从来不说一个苦字。他的这个认真劲不仅传承了祖辈,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中的每一个人,也经常教育后辈不能怕吃苦,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家风被传承了几十年,在他小的时候,祖辈就教导过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过蜂林,一味的退缩你就永远达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么积累经验,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呢?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就是因为这优良的家风,才成就了卢士明一家幸福温暖的家庭生活,不管是妻子还是子孙儿女都令人佩服。

他的老伴张连英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在家理家务事,和地里的农活,平时也经常在村里做些杂活补贴家用,处事大方,从不觉得辛苦,与村里的人能和睦融洽的相处。

儿子卢长军虽常年在外打工赚钱,但是经常打电话回家关心他们的健康与生活,卢长军其实身体不是很好,但知道自己肩膀的重任,上有老,下有小,不辞辛苦地努力赚钱,争取能够让他们一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儿媳谢广惠是一名30多年教龄的老师,虽然是一名代课老师,但是在教学工作方面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对待学生也是无微不至,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能很好的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她的学生都很喜欢她,她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大孙女卢薇薇毕业于河北省燕山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在江苏省普乐塑料有限公司工作,在工作期间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同事之间也能和睦的相处,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目前正在认真复习和学习,为即将到来的国考和省考做好充分准备,平时单位放假时在家也主动承担家里的各种家务,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二孙女卢笑目前在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就读,在校表现很好,多次获学校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在校的课余时间会去勤工助学,尽量不向家里伸手要钱,放假在家也会主动帮

家里长辈做家务,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孙子卢旺,今年以较好成绩于灌云高级中学毕业,也即将进入大学接受更高的教育,在校期间他能很好地做到遵守校规校纪,尊敬老师,并且认真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平时乐于助人,很受同学与老师的喜欢。

他们家一直按照遵纪守法,耕读两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祖上宗训对自己及家中的子孙辈进行严格要求。家中的子辈、孙辈也很好地继承祖上的优秀传统,能够爱工作、爱学习,做遵纪守法,待人和睦的好公民,祖上家训也必定会在年轻的一辈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风如细雨,润化每一个家庭成员;家风如微风,吹过每一处祖国山川;家风如阳光,照耀每一个中华儿女。这些规矩需要每一个成员去践行,并且代代相传,千千万万条家风的传承与创新才会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公路人的家风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50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