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建瓯历史天气预报

时间:2017-03-23 06:14:1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建瓯的历史文化

建瓯的历史文化

芝城之母--练氏夫人

芝城告诉我们,母爱是孕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再造生命,延续人类。 唐天祜年间(904~907),章仔钧撰“时论三策”献给闽王王审知,得到王的赏识,任为西北行营招讨使,配给步兵5000人,屯守浦城西岩山.有一次,唐将卢某托言借路经过山下,到时却忽然擂鼓攻打营垒,包围营盘.章派边镐、王建封两名校兵往建州求援,两校兵因雨延误时间,按军法应当处斩。练夫人出面劝阻说:“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时,怎好杀壮士?”于是,仔钧释放了两名校兵。后来,边镐和王建封投靠南唐。

南唐保大一年(943),闽国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次年,福州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立为闽王。不久,王氏旧部又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入福州为闽王,改殷国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此时南唐乘王延政入福州之机,派兵进攻建州。以大将查文微为元帅,命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并下令城破之日要将建州百姓杀尽。王、边二将听说章仔钧死后、练氏夫人迁居建州。此时建州危在旦夕,当设法保全昔日恩人生命财产安全。遂备金银财帛、解甲步行到练氏夫人家拜谢,并授白旗告夫人曰:“吾辈曾蒙夫人恩活,岂敢忘报。现唐兵将屠灭建州百姓,请植旗于门为号,当保全之。”夫人尽还金帛和白旗曰:“建州城中居民六、七万人,只有极少数是你们的敌人,郡等若记旧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杀,则我家愿与城俱亡,不愿独生。”二将闻言,深受感动,遂令收回白旗,并告全城居民以植杨柳为记,当可保全。夫人令子孙家人连夜遍告州民。第二天,南唐大军进城,家家门前遍插杨柳,兵卒均不敢犯。结果只杀了36个将士,并在城外大州放了一把火,报称“火烧一大州,杀了36条街人”。全城百姓安然无恙。建州人民感念练氏夫人全城大德,在夫人辞世后,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练氏夫人墓建于州署后衙(今工人文化宫前),并题碑曰“全城众母”。每届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至今千年,不少人仍保留这一习俗。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建瓯饮食--吉阳四宝

吉阳镇土层肥厚,加上丰富的降水、适宜的光照和优越的热量条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小气候,非常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建泽泻、水蕹菜、仙人草被评为中国最优农产品,和建莲子一起被誉为“吉阳四宝”,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说起“吉阳四宝”,她还与吉阳玉溪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曾经轰动整个古建州且颇具传奇色彩的闽北第一寿星——葛应忠。葛老著有《清初建州大事记》一书,详细记述了其亲身所见所闻之事,内容包括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期间的灾异、兵灾、匪患、天灾、人祸等。 葛老的传奇人生,也许鲜有人知,但是他的长寿却是乡邻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说来奇怪,他活了118岁,他的父亲活了108岁,玉溪村的百岁老人也很常见,这是为什么呢?据说他之所以能活这么久,就与他食用四宝有关。

建瓯名胜——万木林

从建瓯市区向西31公里处,有一片方圆189公顷万木荟集的常绿阔叶林,像一块翡翠嵌在闽北茫茫林海之中,她就是被中外专家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东南奇秀”、“绿色宝库”、“森林圣地”和“人与自然的结晶”的神奇古森林——万木林。顾名思义,万木林中古木参天、巨藤盘绕、群猴嬉戏、百鸟争鸣,她以其独特的森林起源、悠久的保护历史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世人所瞩目

万木林原为元末(1354)乡绅杨达卿逢灾年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营造的人工林,并于明初元末(1399)封禁保护,迄今600年。据《福建通纪》记载,元朝末年(1353年),那年霜来得特别早,导致当年晚禾绝收,第二年(1354年)全省大饥。建安(今属建瓯)地处山区,霜冻之灾更为严惩,以致春季正逢青苏不接。但是,当年正处在元前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蒙古族统治残酷。当时,家庭富有而开明的乡绅杨达卿想公开开仓赈灾,但怕会被认为有“收买民心”之嫌,且“不欲有名”,就想出在其祖坟山(当时称龙津大富山)出资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的办法来救济灾民。后来其孙杨荣在明初1399年乡试夺魁,翌年殿试中进士,后因五次北征和和督造北京故宫有功而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为明代重臣。在封建时代杨氏族人对此极为欢喜,认为这是杨氏先人种树赈饥的德荫。这片林就作杨家风水林封禁保护,并历代得到官方的承认,除了公益用材外,杨氏族人也只有保护之责而无使用之权。

建瓯酒文化

建瓯历来素有“酒城”之美称。据建瓯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酒具,以及秦汉时期酿酒、盛酒和饮酒用的陶匏壶、陶瓿、陶罐、大瓮、提桶、盅等,这说明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至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居住在建瓯地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酿酒和饮酒、用酒了。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徐恭生教授对文史资料研究发现,证实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从建安县(今建瓯)招募了3000多名船工,并采购带去当地的红酒2000坛。上溯到元代,建瓯的红酒就已有相当大的产业规模,说明建瓯红酒至少在明永乐年间已“香飘”五湖四海,隨着郑和下西洋而名扬海内外,“建瓯红酒”作为和平使者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的.建瓯人和红酒结下不解之缘,从城市到农村居家必自酿红(粬米)酒。红酒伴隨建瓯人的终身,凡是地道的建瓯人都在继续着传统习俗的传承,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红酒。满月、周岁、祝寿、结婚、考取、乔迁、入殓、出葬,无一不用红酒;就连死后,子孙在清明节为其扫墓、七月半中元节为其焚烧纸钱、作揖祭拜都要举杯敬洒酒;在古代行刑砍头或现代执行处决,建瓯的官方也会按照原有习俗,在死囚吃最后一顿饭时,让死囚喝一碗或一杯建瓯红酒,让其作自祭或生祭。

建瓯的酒文化独具特色出现了大量诸如“白酒红人面,黄金乌人心”、“隔暝(昨天)吃酒今朝醉”“无酒不成席”等以酒为媒揭示事理的方言俗语。划拳是建瓯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划拳”又称“对拳”、“猜拳”。建瓯划拳有十大拳种习俗:1“拳拳消”2.“抢三码”。3.“打通关”4.“插拳”

5.“输拳找拳”6.“哑仔拳”8 “加减正”9“一字清”10“打擂台”。建瓯的酒令很响亮好听: 一定发.二度梅.三星照.四季红.五子登科.六合人丁.七得胜.八仙漂海.九老寿.全家福。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酒市》一诗中写道:“家家麯米舂,楼头邀上客。花底觅南邻,一酌便还醇。诗传国风体,兴发酒家旗。”写的是建州的红酒醇香,讲的是建州(建瓯)历史上酒市酒家众多,延续至今不减,从我所知的过去金字招牌:“三六九、四海春菜馆”等到今天星级的“家兴酒家”等都在延续着建瓯的“酒风”。建瓯的酒令、酒仪、酒俗、酒习俗已成为建瓯酒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建瓯茶文化

说到建瓯,就不能不说下建瓯的茶文化,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建瓯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而建瓯茶叶的兴盛时期便是宋太平兴国初(976年)的团茶,从此北苑茶叶便由“前丁后蔡”时期开始名震天下。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然而当时的北苑斗茶传入皇宫,在皇帝的推广下传遍全国形成了中国的茶道文化。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发展高峰期。建瓯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当时建瓯茶以北苑为主,即现在东峰的百年乌龙茶园。北苑的黄金时代止于宋未。由于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被迫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

建瓯产茶历史悠久,五代闽国时东峰镇凤凰山一带方园三十里的茶园,就列为皇家御茶园,制作北苑贡茶,北苑贡茶代表了我国唐宋团茶制造最精端工艺,上贡时间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历时458年,留下了大量的记载建瓯茶业的史料。现已收集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大文豪写的关于北苑茶的诗词有75首,保存的记载北苑茶事的专著有16部,占宋代茶专著一半强,日本茶道源于北苑茶艺,建瓯矮脚乌龙品种是台湾青心乌龙的祖树等茶文化宝库,全国独一无二。

建瓯根雕文化

2009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后,福建省建瓯市17日又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根雕之都”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

建瓯根雕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当时,建安(今建瓯)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上大量使用了根雕艺术,雕龙画凤,装饰船只。历经宋、元、明、清数朝的积淀,其后出现了用树根雕刻的凳、桌、椅等生活用具。上世纪60年代末,建瓯根雕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台湾茶道文化影响,加速规模化生产的脚步。

建瓯历史文化丰富多彩,这些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历史文化还等着我们去探索!

篇二:酒城福建建瓯历史文化

酒城建瓯历史文化

建瓯的酿酒业,是一个历史悠久、酿造有术、生意稳定的传统产业。迄至清代,手工酿酒工艺已臻精良之境。据考,明清时期,建瓯已有“犁花春”、“清河”、“西施红”、“状元红”、“金盘菊”等名品行销于世,其中又尤以“清河”为著其味沉厚,余韵悠悠,颇得时人喜好。当年曾有诗评赏建瓯清河诸酒道:“建州(建瓯的前身)曾习犁花春,所以河清润绛唇,西子状元红熟胜,由来尤物也难伦”。

长期以来,建瓯传统酿酒业生意兴隆,利润甚丰,故建瓯有俗曰:“第一富,酿酒库”。此语高度概括了历史上建瓯传统酿酒业的繁华景象。

清末民初,建瓯专营酿造的酒库(洒间)计有九户。其中“长春”、“复兴和”、“茂发”、“万益”4户是自产自销未代人搭醅的;另有4户“六合春”、“兴记”、“利记”、“宜泰”除自酿产销外,尚接受酒店搭醅;还有“聚成”一户是自酿代醅兼设酒店。这些酒库均备有整套手工酿酒设施,资金一般约为银元一、二千元,有的还吸收社会游资,扩大规模。各户年产酒量一般在2000-3000埕(每埕约150市斤)。每家酒库一般聘有一位师傅监制并指导整个生产流程;帮工3-4人,由师傅选择雇用。大的酒库还有一位资方委派的代理人,全权行使管理生产和批销业务,人称“掌柜”,也叫“掌盘师傅”。

除了专营酒库之外,当时建瓯还有搭醅酿酒兼开酒店的业主12

户,他们的店号是:“锦记”、“方俊记”、“周德铨”、“吴立滋”、“宜记”、“宜泉”、“怡记”、“灿记”、“裕美长”、“裕美香”、“味香居”、“王冬成”。

历史上建瓯酿酒业的传统酿造技术可总结为七个字三个方面,叫着:“一粬、二米、三师傅(指工艺技术)”。这三点相互关联,决定着所产酒品的优劣。

建瓯传统的酿酒季节,一般都在秋后至春尾,冬酿则最佳,其品质甘甜、芳香、醇口。违时多味苦酸涩,无人问津。建瓯传统酿酒用水,十分讲究。农村家酿,必取山泉;水清则无菌,酒质经久而不变,逾年愈醇。

民国初期,为了维护和协调酿酒业者的共同利益,建瓯出现了“酒业公帮”(后称酒业公会)组织。会址门向陶朱巷,后舍边门通城门坡,占地约达6亩。其间鱼池飞桥,花圃幽雅,小楼台阁,堂舍宽敞,其规模在当时居各行业之冠。

建瓯传统的酿酒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在福建白白酒行业,在省内起着领导作用;其中以素有福建茅台的“福矛”,及福建五粮液的“双龙戏珠”为代表。

1985年建瓯酒厂从贵州引进酱香型窑酒生产技术,开发了“福矛酒”;在多次获得省部级质量评比大奖之后,又进一步获得世界花都“92巴黎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双龙戏珠白酒产品于2008年面试至今,产品荣获闽、赣、渝、鄂、湘四省一市评酒会金奖;2011年中国白酒泰斗沈怡方及四川白酒专家组对双龙戏珠白酒鉴评后欣

然题词“双龙戏珠、闽酒之冠”的评价。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位老人,福建白酒领军人物----冯国华,福建省酱香型(福矛)、兼香型(黄华山米烧)、浓香型(双龙戏珠)白酒创始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得福建省劳模、福建省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振兴建瓯荣誉奖章;种种殊荣背后却是冯老的酒界生涯的真实写照。;1959年冯国华开始了他漫漫的酒界人生,直到今天他依旧与酒相伴,任然坚持在酒业战线。20世纪80年代冯国华出任建瓯酒厂厂长,他临危受命,相继开发了福矛酱香型、黄华山米烧兼香型白酒,使企业跃居全市“利税大户”。在任建瓯酒厂厂长时冯国华带领技术人员赴贵州学习取经,回来后结合当地情况开发出福矛窖酒,填补了福建省酱香型白酒空白。

退休后冯老怀着对酿酒事业的一身犟劲,在1995年由市工商联牵头组建了建瓯酒业有限公司(双龙戏珠酒业前身)。有了强烈的事业心,就有了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他,在花甲之年走上创业之路。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冯老一边苦心经营,一边虚心求教,一边悉心专研,开发出以“双龙戏珠”白酒为代表的多粮浓香型白酒。双龙戏珠酒由精选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红薯六种粮食为原料以包包曲为糖化酵剂,经过酿造、陈酿、勾兑、检测、包装、储存而成,原酒采用“跑窖循环”、“固态续槽”、“双轮底发酵”,及人工窖泥快速老熟“等发酵技术:通过“分层起槽”、“混蒸蒸馏”、分段摘酒“等操作;按照”量质摘酒,按质并坛“进行生产。为提高酿酒质量,公

司大力兴建传统酿酒泥窖,目前拥有传统酿酒泥窖80口,2007年投入资金进行洞藏窖酒储存山洞双龙洞建设,拥有洞藏面积1000平方米,可存酒500吨,六粮酿造、洞藏窖酒均属福建首创,面世以来受到白酒专家、各级领导及消费者的好评。

2011年邀请中国白酒专业协会副会长、酒界公认的“酿酒大师”沈怡方、四川酿酒协会会长陈吉福等6位国家级白酒专家赴建瓯对福建双龙戏珠酒业有限公司“双龙戏珠酒”进行鉴评。当天,专家们品鉴后认为,该酒窖香幽雅,陈香舒适;甘洌爽口,尾净余长;多粮浓香风格典型。成功的背后更是冯老默默无闻的奉献,52年的酒界生涯,年逾八旬的他总是在厂子里转悠,看着酒、闻着酒、尝着酒、谈着酒、仿佛到处都弥漫着“双龙戏珠”酒的馨香。他的一腔心血似乎都融入进了那流淌着的琼浆玉液。

由此可见,建瓯酒文化,正以它浑厚的历史底蕴,构筑起一座巍巍傲立于我国东南大地上的现代化“酒城”。

(注:以上资料由建瓯酒业协会及双龙戏珠酒业提供)

建瓯市经贸局

2011年10月13日

篇三:建瓯市概况

一、建瓯市概况

建瓯市简称“芝”,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根雕之都”。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国土面积4233平方公里,居全省县级之首;总人口54.5万人,居闽北县级之首。

一是闽国古都。建瓯有“八闽第一府,千名进士县”之称。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初年)设为建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置的四县之一,迄今有1800多年历史。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设都尉府;公元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设置建州;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经略使,“福建”由此得名;公元943年(闽天德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公元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建州升格为建宁府;1913年,并建安、瓯宁两县,成立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

二是林海竹乡。木、竹等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09%,林业用地面积529万亩,竹林面积131万亩,锥栗面积42万亩,获原产地域保护;茶叶面积11.3万亩,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闽北乌龙茶发源地,北苑贡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生态绿色食品十分丰富,有“酒城笋都”之誉,福矛窖酒被省政府评为“福建名酒”,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属省级生态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生态村25个。

三是交通枢纽。建瓯是江浙入闽交通要道,3条高速公路(浦南、松建、建闽)在“弓鱼”交汇,形成全省最大的高速互通枢纽;京台高速铁路境内里程58.6公里,2015年建成通车后,至福州不到1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还有横南铁路和拟建的衢宁铁路,1条国道、2条省道贯穿我市,是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四是文化胜地。为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岳庙(道教)、北苑贡茶遗址、建宁府孔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佛教圣地光孝禅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省级风景区归宗岩以及五凤楼、古城门、艮泉井等名胜古迹。挑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弓鱼、唱曲子、太保信仰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是红色苏区。建瓯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1926年夏,杨峻德等人在建瓯创立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揭开了闽北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1927年7月,闽北临时委员会在建瓯成立,直属中央领导,推动全省早期苏维埃运动。1949年6月,新福建省委在建瓯成立,张鼎丞任书记、省政府主席;7月28日,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在东岳庙创刊。2013年7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


建瓯历史天气预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49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