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家庭重塑

时间:2017-03-23 06:13:2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家庭介入模式的对比

篇二:什么是萨提亚技术:家庭重塑

NLP导读:什么是萨提亚技术:家庭重塑?

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案主透过家庭重塑的过程,往往能对过往经验和期待所产生之思想及感受产生巨大转变,放下包袱,更有力量地走向明天。

萨提亚语言模式:萨提亚透过极为优美和有力的语言模式,如流水般在不经意间帮助案主脱离困境。理查德·班德瑞和约翰·格林德更是从整理她的治疗录像带中受到启发,而后创立了NLP。在萨提亚课程中,你会亲自体验到萨提亚深入人心的语言魅力。

家庭重塑是萨提亚女士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的整合人们原生家庭中历史性影响及心理矩阵的干预方法。它帮助人们回答: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对自己有什么感受?

——在男女互动中,我是怎样应对的?

——我是否被爱?

——我可以信任吗?

这些都是基于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当我们诞生后,就要学习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以及期待别人怎样对待我们,也要学习如何在我们家庭里的规条下生活。我们的观点也是潜藏在当时我们的感受、期待和应对所发生的一切过程中。

萨提尔相信,小时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件事都会储存在我们意识或潜意识的某一处,我们当时并不觉察。我们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感受、观点、满足及未满足的期待的结果,也即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是从父母互动关系中学习的结果。人们一生应对困难的模式,几乎千篇一律地与不协调的童年成长经验有关。旧有的学习常常把我们注意力拉回到过去,以孩童不完整的视野看待事物,使得我们无法全然的真实的界定自己。无论在任何年龄段遇到相似的情境(人或事时),人类的身体里储存的那部分熟悉的记忆(能量)便被唤醒,整个内心的经验会浮现出来。

于是,萨提亚就是依据这种可能性而创造出了家庭重塑,这是一个通过直觉去敲击自我的意识和潜意识的智慧、而带出整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整合和改变的过程。敲击人们主观构建的现实,是家庭重塑的核心,任何改变都是从这里发生

家庭重塑会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及家人;

更有效地关照当下的情境;

帮助人们从童年的痛苦信息里释放自己;

区分过去与现在的经验;

重新理解我们经验的所有相关的部分;

运用其独特的历史资源整合所有这些相关的组成部分;

重新评估我们已有的正面和负面经验;

突破由信念、无知、无意识和误解的方式造成的局限,体验人们彼此接纳和关照的真正意图;

迈向丰盛的生命。

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改变家庭即改变世界

——维吉尼亚·萨提亚

以上是萨提亚技术:家庭重塑

篇三:《家庭历史与心理治疗:家庭重塑实务篇》读后感

《家庭历史与心理治疗:家庭重塑实务篇》读后感

我之所以为我

《家庭历史与心理治疗:家庭重塑实务篇》读后感

“家庭重塑是提供一个机会,让人用长大以后的认知能力与扩大了的事业,来重新回顾儿时的成长过程与家庭历史,以形成更新的形象。”这是家庭重塑的定义。细细咀嚼其定义,我恍然明白,与其说家庭重塑是一种心理疗法,不如把它看成是对自我进行追根溯源的一条有效之道。

时光突然倒转,恍惚间我看到了初中时代那个苦思冥想的自己: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等等有关自我意识的问题。还记得自己看哲学类书籍的沉迷劲,《苏菲的世界》里那只魔法帽中的上帝的兔子,周国平《无用之学》的迷惑??只可惜渐增的学习压力逐渐将这些问题占据,青春年少时的自我探索只好不了了之。但是,只要一闲下来,这些问题仍似不请自来的老朋友般跃上脑海,容你海阔天空地去遐想。在雅典德尔菲神庙的柱子上,太阳神阿波罗提醒人们时刻牢记“人,认识你自己!”是的,我想,无论是谁,究其一生都在进行着“我为什么是我”等类似的自我探索吧,只是有些人意愿强烈些,并用心对待,有些人故意避而不谈罢了。

看完家庭重塑理论篇,我似乎找到了“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的答案~

历史会被传承,家庭也一代代地延续。家是一个系统,个体则是系统中的一份子。系统如何运作,有何规则,其间的个体也会产生相应的运作,习得因应之道,像是绕圈运动,或步伐一致地追随,或千方百计地远离。

“一个孩子来到他的家庭,终其一生最大的目标是得到爱,而影响其一生最大的恐惧就是‘失爱’。”一个初生的婴儿,没有任何能力去照顾自己,唯有紧紧依偎在亲人的怀里才能生存。但是,在不同的家庭里,孩子得到的爱的分量和方式是各不同的:

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争斗;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忧虑;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责难;在嘲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胆怯。 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追寻;在鼓舞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信; 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判断;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关怀。”

孩子就是凭借这种天生自然的直觉,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赢得爱与逃离“失爱”。某种互动方式在他的生命中反复出现、经常强化,久而久之,个体的行为就演变成了家庭中固定的角色;而这些互动的规则则影响他至深,成为他一生追随的生存法则。这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的一套应对生存压力的方式,以帮助自己在不利的条件下保护自己,并得到利益。“这些因应之道,可能早就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毫不设防的情境下,渐渐地输入记忆中,像是设定好的程式,在某些感受相似的情境中,就会自动化地呈现出来。”

这让我回想起一个个案咨询。初一学生小A,女生,喜欢网聊和网游。正值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的青春时期,她总抱怨妈妈太罗嗦,管束自己多,毫无自由可言。虽然非常不情愿,但大多时候她还是会屈服于妈妈。当我询问其原因时,她说:“如果不按她的要求做,她就不让我上网,也不给我零花钱。”也许自小A懂事以来,就在无意识之中,一面压抑对妈妈的不满,一面又通过屈服来赢得自己的利益。可以想见,长久下去,成年后的小A也许难免习得这样的生存法则:压抑不满,屈服得利。而她所习得的因应之道也许就是指责别人,在面对压力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指责别人做得不好。

再如,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从来不缺乏爱,而是被溺爱。在他们的生存法则里,是“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溺爱的家庭造就唯我独尊的孩子。但是,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是社会去适应个人,终究是要个人来适应社会。因此,唯我独尊的生存法则会更容易在社会上受到挑战,更容易遭受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抱怨命运不公,让自己经受如此多的苦难,但是,仔细回想,这些挫折苦难又未尝不是成长过程中自我生存法则下的必然?

所以,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不是生命的偶然,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我们受家庭的影响深入脊髓,同时在与家人的互动过程中,习得了相应的生存法则和因应之道。真正地做一次家庭重塑之旅,在追根逐源的家庭互动图中,“我是谁,我之所以为我”的问题想必都能迎刃而解。这是对过去及现在的我的探索。

当然,探索完“过去”和“现在”的我,心理治疗的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出“未来”的我。但是,生命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难关,几十年的生存积淀又让我们很难再去改变自己。改变有可能吗?在家庭重塑大师萨提亚看来,“改变面对压力的因应之道,并非要求一个指责的人不要指责,讨好型的人与人针锋相对。人的改变就在于开放吸收新的行为模式,并且善用旧有的习惯,使自己更富有弹性,人生更有选择性。”当你对目前生活感到困顿的时候,就是改变自我的最好时机。这与人本主义的理念如出一辙,人首先要认识自我(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接纳自我(我就是现在的我),然后才是发展自我(我还可以是什么样的我)。

是的,松树永远是松树,但这棵松树是要长成一棵直入云霄的参天大树,还是长成黄山上独树一帜的迎客松,却与其适应当下生存环境的生存法则分不开。


家庭重塑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48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