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巨人三传简介

时间:2017-03-22 06:13:4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名人传故事梗概

《名人传》导读

一、关于本书: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

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二、关于作者: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1915年,罗兰被

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

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

说"。

三、书中人物介绍:

(一)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

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

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

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

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

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

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

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

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

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

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

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二)米开朗琪罗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

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行政长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

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

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

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

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

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

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

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

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

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

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米开朗基罗的著名作品有惊世的《大卫》像、《哀悼基督》,以及西斯廷教堂的大

型壁画等。米开朗基罗晚年转向建筑设计,圣彼得大教堂即是他的另一心血结晶。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

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三)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

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

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

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

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

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

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

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

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

一个里程碑。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

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

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

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

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

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

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

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

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

(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

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

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

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

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

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

之中。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

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

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

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

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

上。

四、书中人物性格:

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

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米开朗基罗的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

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

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

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

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

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

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

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

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

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

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关练习

一、选择题(选择有误的一项)

1. A、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

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

B、使米开朗琪罗25岁一举成名的作品是《哀悼基督》(《耶稣死像》),这件作品用3年

雕成,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托尔斯泰九岁时就死了父亲,他的作品带有自传性质。

D、贝多芬最后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

2. A、贝多芬终生未娶,他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伯爵小姐朱列塔·圭恰迪尔。当时贝多芬耳

疾正在加重,极有失去听觉的可能。他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于是1801年贝多芬写

下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献给她。

B、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人,被人们称为“在艺术上最有毅力和雄伟气魄的人”。

C、“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

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这是是对托尔斯泰的外

貌描写。

D、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3. A、1804年,贝多芬接连写出了帝国的史诗,曾题为《波拿巴》的《英雄交响乐》,以及

光荣史诗《C小调交响乐》,即《第五交响乐》的终曲。

B、米开朗琪罗的父亲是演员,他6岁丧母,小时候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他从小

便备尝人生的无情和精神的孤独。

C、1879~1882年,托尔斯泰写成的《忏悔录》是他宗教狂乱的表白。

D、1501年,米开朗琪罗接手了一向没人敢雕刻,中止了四十年的先知者像,这便是我

们今天看到的《大卫像》。

4. A、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是他的父亲发现的,当年贝多芬只有4岁。

B、《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有 “欧洲的良心”之称,他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

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C、贝多芬失聪的原因的猜测有四种:肠炎、冷水浴、伤寒、仰面跌倒。

D、贝多芬和特蕾泽·德·布伦瑞克订了婚并与她结婚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她还爱

着贝多芬。

5. A、米开朗琪罗念念不忘莱茵河流域的故乡。

B、《复活》是托尔斯泰艺术上的一种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的也是最高的一峰。

C、《童年》是作者1852年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的一部,1863年托尔

斯泰全身心投入到描写1812年卫国战争的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创作,1869年《战

争与和平》完成问世,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D、被称为近代的《伊里亚特》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

二、填空题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 国音乐家 、 国画家和雕塑

家 、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

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3、罗曼·罗兰 的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 、

6、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

7、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 。

8、“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

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 的外貌描写。

“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

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9、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10、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

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

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片断中的“他”是指_________。

三、表述题

《名人传》中写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很多感人事例,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

一个典型事例。

答案

一、选择题

1、D把“贝多芬”改成“托尔斯泰”

2、C把“托尔斯泰”改成“米开朗琪罗”

3、B把“演员”改成“最高行政官”

4、D贝多芬和特蕾泽·德·布伦瑞克婚约解除了

5、A把“米开朗琪罗”改成“贝多芬”

二、填空题

1、 罗曼·罗兰

2、德贝多芬、意大利 米开朗琪罗、俄 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

3、《约翰、克里斯朵夫》

4、《第九交响曲》

5、《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胜利者》

7、老子

8、托尔斯泰、 贝多芬

9、《第五交响曲》

10、列夫·托尔斯泰

三、表述题

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

为了完成尤利乌斯二世的铜像,不懂铸铜艺术的米开朗琪罗从头学起,住在一间糟糕的屋子,和助手及铸铜匠等四人同挤在一张床上,连吃饭时间都没有,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使得铜像落成。

篇二:名人传 人物介绍

《名人传》人物介绍

1 贝多芬

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家却双耳失聪,他勇敢地战胜自我,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坚持创作。他一生历尽磨难和苦痛,却给人类留下了欢乐的乐章。

2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执着于艺术,他的一生就在不息的艺术冲动与创造中度过。他固执、脾气古怪、生性怯懦,但是他内心充满了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他用自己的艰辛痛苦、颠沛流离以及他的美德为世界带来了福运。

3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这位文坛巨匠一生耕笔不辍,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他博爱、仁慈、真诚、善良,他同情下层人民而向自己所处的阶级发起挑战,但是由于无人理解他,他因此而忍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

4 韦格勒和埃来奥诺尔夫妇

韦格勒和埃来奥诺尔夫妇是贝多芬的好朋友,直到老年,他们一直保持着最纯洁动人的友谊。夫妇俩经常给贝多芬写信,一只牵挂和关心着贝多芬的身体状况。 5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美丽而富有思想,不幸的家庭生活使她感到窒息。当她内心压抑的各种欲望都释放出来,她又为自己的堕落而苦恼。最终,她在挣扎与煎熬中卧轨自杀。

6 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是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是个淳朴、善良、天真无邪的少女,后来被涅赫留多夫蹂躏和抛弃后,沦落为妓女并且被陷害入狱。

篇三:名人传简介

名人传

《名人传》,由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法国)著,又称《巨人三传》,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1作品介绍

体裁:人物传记

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详细介绍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名人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

手,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基罗传

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

(在《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翻译为《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1564),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 Buonarroti Simoni。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

该传记分上下阕,上阕“搏斗”,下阕“放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

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蔽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

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小说家;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于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终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

过来。他创作出了《少年》(1857)、《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深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坚定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体现了“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与指引人。

人物性格

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米开朗琪罗的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

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2作者介绍

人物生平

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并于1915年 因《名人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故事 罗曼罗兰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


巨人三传简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39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