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201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新高考新国学
2010-03-19 1426
201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2009年浙江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三)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2.文本探究(简答)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
10课讲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1.要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要将18个《论语》中的文言虚词用法集中整理、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自我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整理、掌握孔子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
5.要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
6.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
7.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训练,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8探究题具有拓展性,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9.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10.要有选择地钻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段落,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2009年浙江卷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习题演示
有问题的答案
1.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度,在正直仁义的基础上坚持适度,过积极会导致“文革”类错误,过于不够当然也不能成功。(张冠李戴;生拉硬扯;文字表达能力差)
2学生应自主思考。①这种教学原则可以充分分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使学生更富有创新精神。(过于简单,没有应有的分析)
3.尊师重教原则。孔子说要尊重天意,顺天意,四时行,百物生,一切要顺应自然,尊重长辈。只有尊重老师,老师讲了,学生才可以讲,这正是我们现在学的礼仪。(缺乏独立的解读能力,生搬硬套熟知的教学原则)
5 触类旁通的教育原则。孔子教育学生学会思考,不到想知道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面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孔子秉着开导、培养会思考的治世之才的宗旨,认为天地万物、四时更替,都没有说话,以此教育学生要学会思考。(以文解文,没有答题思路)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1.学生自悟,师者不言。赞同。因为学习的主体在于学生,学生自己领悟的知识往往比老师教导的印象深刻。师者不言,给学生自悟创造机会,就像天不言,四时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学生照样能够学习。
2.根据对话可以体现出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原则。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断创新,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可以体现出孔子作为师长的长远眼光和优秀教育方法。
3.诱导式教育,鼓励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知识,告诫学生知道要靠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会探究,而不是一味从
师。
课件下载
迅雷下载
篇二:论语教学课件
论语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激发阅读兴趣;
2、 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3、 通过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语句的分析理解,感知孔子语言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孔子言论的感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诗歌朗诵,自然入课
1、 播放《论语》的朗读范文引出“论语”、“孔子”。
2、 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55岁时就周游列国,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
《论语》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整理而成,记录了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
3、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
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教师范读这三句话。(幻灯片出示)
3、激发学生思考,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4、讨论:学习到底是“乐”还是“苦”?
和什么样的朋友交流才会“快乐”?
理解“愠”
5、齐读该句
三、学习之道
1、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幻灯片出示)
2,教师引读每句。
4、 提出思考:你对哪一句话最有体会?
5、 借机解疑:“罔”的意思,“好古”的意思,“谓”,“耻”,“敏”,“文”
6、 齐读以上几句。
四、背诵吟唱,品味升华
1、一起背诵这几句话。
生各自背诵,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背诵
2,、唱《论语》
一、诗歌朗诵,自然入课
播放论语范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这朗朗的读书声,他们在读什么呀?
生:论语
师:没错,他们正在朗读《论语》,那《论语》,同学们你们了解多少呢?
生:这本书是孔子所著
师:孔子,真的是孔子写的嘛?
生:不是
师:其实呀,《论语》这本书并不是孔子所写的,它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记录的是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它记录了孔子的语言,孔子的思想和他的文化。 那孔子你们了解他吗?
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师:昨天晚上呀,我做了一个很神奇的梦,我呀穿越了来到了两千多年以前。咦!前面有一颗好大的杏树,苍翠欲滴,像一把大绿伞,下面坐着好多人,在干啥呢?我走近一打听,原来今天是孔子学院的开学典礼,“孔子”我不由得大叫一声,心想我能见到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孔子,太好了。正当我激动不已的时候,周围全都安静下来了,只见高大英俊的孔子稳步走向讲台,他扫视了一下同学们的脸色,看到同学们神情专注地凝望着自己。我也迫切的等候着孔子的开场白,可他只说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讲完,就转头走下了讲台。看老师一走,他的弟子们就讨论起来了,我也给弄糊涂了,孔子为什么要说这三句话了,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聪明的你们能帮老师解答一下这个疑问吗?(出示幻灯片)先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生:(齐读)
师:请我们男同学一起读一遍,“子曰”起
生:男生齐读
师: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懂吗?不懂的和同桌讨论,想一想,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们相互讨论)
师: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三句话?谁来?
(师生交流)
师:看到了吗?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要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生气,也是要内心平静。这三句话都是叫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生:这三句话是教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
师:说得好!
师: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要教我们学习做人,他没有讲语文,没有讲数学,他讲要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快乐的君子,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才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最根本所在。我也在同学们的讲解中明白这三句话的道理,现在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好好地体会体会。
三、学习之道
师:正当我为知道了这三句话的道理而洋洋得意的时候,耳边传来了孔子学院的上课铃声,
我立马安静下来等着孔子来给我们上课。高大的孔子稳步走入教室,走到讲台前,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都是来干嘛的呢?都是来向我求学的,都是来向我求学问的,向我求道德的。怎么学习呢?今天第一堂课就和你们讲学习的道理,学问的道理。”孔子在黑板上出示了5句话。(幻灯片出示这5句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引读每句
生:每句跟着学读
师:我正想得入神,突然有人摇了摇我,对我说:“老师叫你呢?”“我”我吃惊极了,立马起来“干什么呀?”孔子慢条斯理的问我:“你对哪一句话特别有体会?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啊 !我当时就愣住了 ,怎么办呢?聪明的同学们,快帮帮我呀?你们能真正理解这几句话吗?真正理解孔子的“学习之道”吗?
(同学们交流讨论)
师:你们说的真是太好了,真是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呀!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呀,怎么这么吵呀?我睁开眼一看,原来是我的闹钟响了,原来我是在做梦呀,哎呀!
四、背诵吟唱,品味升华
师:虽然我的梦醒来了,但是孔子的语言,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他们语言都化成了名言警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的语言化成了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留在了我们的思想中,成为了经典,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延续下去,孔子的话将会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经典的语言不要读吗?不要诵吗?大家来背一背,诵一诵。
生:(学生各自背诵,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形式背诵)
师:今天学习了“学习之道”。学习要有选择地学,学习要有思考的学,学习要经常温习,要不耻下问,要快乐的学习,这才是学习之道。
孔子的语言穿越时空,孔子的语言温暖着我们。孔子的语言不仅要吟诵它还要传唱它,让我们在美妙的《论语》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让我们世世代代诵《论语》,唱《论语》吧。给大家听首歌。(播放《论语》)
下课!
篇三:论语十二章课件习题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例:阅读文言文,完成9~15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
灵公》)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①识: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亡:指不知
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
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
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答: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答: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答: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答:
15.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
示。 ⑤④③①②
答:
基础演练
(2015?安徽利辛初一月考)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朋自远方来 .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5)四十而不惑.
(7)人不堪其忧.
(8)传不习乎.
(9)博学而笃志. ( ) ( ) ( ) ( ) ( ) ( ) ( ) (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C.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4.用原文填空。
(1)亚奥理事会2011年10月13日宣布,南京市获得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权。
届时喜迎各国嘉宾,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喜
悦: , ?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3)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
是: ,。
巩固提高
一、阅读《论语》第一、四、五、七章,完成5~8题。
5.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曲肱而枕之
(1)学而不思则罔() .
(2)思而不学则殆() .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
(2)温故而知新(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8.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
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
答:
二、(2015?黑龙江五常市初一月考)按要求默写: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
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
与 、 、 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思想 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不惑( )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笃志( )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
19. 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
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
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_____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习,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三,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从,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论语二十章ppt课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25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排舞站在草原望北京
- 下一篇:美丽乡村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