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心肝的意思

时间:2017-03-19 06:03: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2、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3、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4、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5、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

6、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

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8、痎疟:疟疾的总称。

15、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9、气门:指汗孔。

8、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9、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10、从阴引阳:针刺阴分,可引阳分之邪。

11、从阳引阴:针刺阳分,可引阳分之邪。

10、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12、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3、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1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5、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1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1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1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19、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即肌肉之间会合之处。肌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

20、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

21、煎厥: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22、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

18、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

24、肠澼:即下利脓血的疾病。

25、大偻: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证。

26、玄府:指汗孔。

27、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处伤寒为广义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

28、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29、巨阳:即太阳,特指足太阳膀胱经。

30、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证候。交,交争。

31、风厥:病名。指太阳受风,少阴气逆而导致的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症。

32、劳风:病名。指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所产生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青黄痰为主证的病证。

33、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34、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

35、著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36、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躄,两腿行动不便。

37、肠覃:病名。生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物。

38、石瘕:病名。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

20、暴注下迫:指急剧的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欲便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

21、真藏脉:是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等之类。

24、去菀陈莝:除去体内郁积陈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义,即除去。

25、缪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

26、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 39、鬼门:即汗孔。

40、净府:指膀胱。

41、脾瘅:病名。热也,由湿热困脾所致,以口中甜腻为其主要症状。

42、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

43、精明之府:精气神明之府。

44、虚里:为足阳明胃经除丰隆外又一大的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联络于肺。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27、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8、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29、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之假热证。

30、寒因寒用: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白虎汤治脉滑而厥之里热证。

大题

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简述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分)形与神俱。(1分)

方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2分)

2、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肾者主水”为肾在五行中主水,故有藏精功能。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肾藏先天之精,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亦藏于肾。

“故五脏盛乃能写”为五脏精气盛满,肾才能泻精。

3、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出的“四气调神”养生原则,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2分) 李时珍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地。” (2分)此外三种不同的认识: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的阴阳互制论。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2分)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的阴阳互根论。认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阴之基;秋冬养阴,以为春夏阳之基。(2分)三以张志聪为代表的内外阴阳虚盛论。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夏月伏阴”之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冬月伏阳”之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2分) )

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阳升降理论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1)生理上:清阳了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归六府。清阳实四肢,浊阴走五脏。说明清阳升浮之性而表现为向上,向外,升散;浊阴沉降之性表现为向下,向内,收敛。

(2)病理上: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状态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填胀”。此阴阳反常,病之逆从也。说明清阳之气不升而下陷,则完谷不化;浊阴之气不降而上逆,则胸腹胀满。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功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1分)。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2分)。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2分)。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壮火,少火的含义及其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1) 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平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2)气盛纯阳的壮火之品能消蚀,耗散人的正气,而使气衰,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生气养血,而使气壮,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7、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辩证如何法阴阳。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寃,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诊法如何发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8、 据《素问-天节藏象论》简述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模型。

心-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气之本,魄之变--其华在毛,其充在皮--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封藏之本,精之外--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太阴--痛于冬气。

肝--罢极之本,魂之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仓禀之本,营之居--其华唇四白,其充在肌--阴中之至阳--通于长夏之气。

9据《素问-五脏别论》简述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区别。

(1)“奇恒之府”:奇,异也。恒,常也。即异于常府也。因为功能上似脏,形态上似府,似脏非脏,似府非府,名日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功能: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能贮藏阴精。

(2)“传化之府”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场所,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功能:天气之所生也,其气向天,故写而不藏。

10、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及临证意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一句,不仅是对传化之腑的补充,同时说明肛门启闭正常,排出糟粕,不单是“腑”的功能,并且是受五脏支配的,魄门的启闭要依赖心神的主载,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而其排出糟粕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因此,肛门启闭是否正常,关系到五脏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临床上,通过观察大便情况常可判断疾病虚实寒热,甚至推断预后吉凶。治疗方面,不仅大便秘结或泄泻,要根据辨证的结论而分别治疗不同的脏腑,而且某些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调节肛门启闭收到疗效。

11、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五脏和六腑的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

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而不写,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意义:五脏藏精,多虚证,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六府,传化,多实证,治疗六府病多用写法。

12、据《素问-经脉别论》简述水液在体内的运化及代谢过程。

原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2分)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2分)

即:饮入于胃,水精上输脾,散经而归于肺,在肺的宣发作用下,清者敷布周身,在肺的通调水道和肃降的作用下,浊者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从而使水精布达周身脏腑经脉,整个过程需要四时,阴阳五脏的整体协调。

13、《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 “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道是发病规律。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阴的五脏之病内伤而为虚证。本句高度概括了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五脏藏精气,藏而不泻,静而主内,易于耗伤,故多不足;六腑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动而主外,故多有余。阴阳胃经之病,多病热证实证。太阴脾经之病,多病寒证虚证。后世有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1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脾不主时的含义。

脾不主时是指脾寄旺于四季之未各十八日,而不独主于一时。立论依据是脾属土,而土能生养万物。春夏秋冬四时皆靠土养,故脾土之气旺于四季,从而使胃土之精遍布周身,每时每刻都在灌溉四旁,这种说法突出了脾治中央,养四脏,反应 “土为万物之母”的重要性,也成为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后汉张机发挥为“四季脾旺不受邪”,使其更赋予发病学和治疗学上的意义。

15、《灵枢-本神》简述精,神,魂,魄的产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16、据《灵枢-本神》简述思维的处所及过程。

处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过程:意—志--思--虑--智。即,心有所忆为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为心有所忆或一念之生,但尚未形成定见的思维;志是意存之后,恒久不变的,并付助行动的思维;思是为实现意志而反复思考,随时调整和改变的思维;虑是在思的基础上,深谋远虑的思维;智是考虑周密而能正确处理事物的思维。体现了思维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的过程。

17、据《灵枢-本神》简述神与五脏的关系及五脏虚实证候。

五脏藏五神,五神功能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五脏病变可致情志异常,心肝两脏病变最易伤神。五脏虚实证候各有特点,脾肾之病又可影响诸脏,使得五脏不安。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肺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18、据《灵枢-营卫生气》简述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1)营卫的生成:营卫化生于胃所受纳的水谷。水谷入胃后,经脾的运化转输而传于肺,其精微中刚悍者经肺输精于皮毛的作用,布达周身体表,而起卫外之功,此即卫气。其精微中柔和的经肺朝百脉的作用,灌注五脏六腑,而起濡养作用,此即营气。

(2)营卫的运行规律。 营卫的一般规律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昼夜各行五十周次,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A营气的运行与行于脉中和太阴主内为特点,即按十二经的循环贯注次序进行,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其别行线循督任二脉,最后注于肺中而出手太阴经。

B卫气的运行以行于脉外和太阳主外为特点,每昼夜“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也是五十周于身。

(3)营卫的会合规律:营卫二者昼夜各行五十周次后,会合于内脏,此即五十而复大会,或曰合阴,此时与夜半子时,地点在肺脏。

19、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营卫二气与三焦的关系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概括了营卫与三焦的关系。营出于中焦是从生成和运行方面而言的,营气生成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的水谷精微,其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即起于中焦;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交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于上焦。

20、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含义

本条内容是指失血的患者不要再发其汗,多汗的患者不要再伤其血。理论依据是营卫血汗同源异名,汗味津液所化,津液又是血的组成部分,而营卫津血都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故称血汗同源。所以失血的患者必汗出无源,多汗的患者必津液亏损而血少,治疗血虚者就不能再夺其汗,治疗多汗的患者就不能在伤其血。

21、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散步之气伤人的规律。

外感 风雨---伤上部 病起于阳(外感表证)

三部之气 清湿---伤下部 所伤异类

内伤:喜怒不节---伤内脏---病起于阴(内伤里证)

即邪气的性质不同,所以首先侵犯伤害人体的部位也不一样。外邪伤表,内伤之邪伤里,即病起于阳,起于阴的不同。

22、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外感病的发病机制

文中通过“卒然逢疾风暴雨”有得病与不得病之对比,说明“两虚相当”是外感发病的机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从而反应出发病中正气的主导作用和邪气的条件作用。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虽有虚风邪气,只要人体正气不虚,就不能单独使人发病;“两虚相得,乃容其形”只有当人体正气内虚时,虚风邪气才能产生致病作用,形成外感病,从而阐明了风雨寒热邪气发病的机理。

23、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积病的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病因:寒邪;相关因素:猝然多饮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内伤于忧虑

病机要点:寒凝、气滞、血瘀、津停。

24、据《灵枢-生气通天论》简述阳失卫外,寒暑湿风邪气侵袭导致的病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25、据《灵枢-生气通天论》简述寒厥、煎厥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

寒厥:病因为烦劳过度,暑热引发;病机为亢阳伤阴,阴竭阳浮,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势急暴危重,难以遏止;主症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有目盲耳闭。

煎厥:病因为情志过激之大怒;病机为大怒伤肝,气血上逆,郁阻清空,属气血逆乱指实证;主症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有瘫痪。

26、据《素问·举痛论》论述九气致病的病因模式及导致气失常的变化。(九气致病理论)

九气致病包括: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这些是由情志因素所致。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是由外感邪气所致。劳则气耗,是由劳倦所致。

27、据《素问-调经论》简述阴阳虚实致内外寒热的机理

阳虚则外寒:寒客肌表,上焦不通,卫阳不达,失其温煦;

阴虚则内热:劳倦伤脾,脾失运化升清,清阳不升,浊阴部降,水谷滞留胃中,郁而化热;

阳盛则外热:阴邪束表,上焦不通,腠理闭塞,卫阳郁遏肌腠而发热;

阴盛则内寒: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血脉凝滞,胸中寒盛。

28、病机十九条及其理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①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藏神,主身之血脉,若火热扰心,伤及神明,灼伤阴血,筋脉失养,可见神识昏闷,肢体抽掣。

②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火邪内蕴,不得外达,阳盛格阴,火极似水,扰及神明, 而现真热假寒之象。 ③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性炎上,易扰气机,向上冲逆,如胃气上逆则可产生呕吐、呃逆、嗳气等证。 ④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热伤人,扰乱神明,多见烦躁不宁,狂言骂詈,殴人毁物,逾垣上屋等症。

⑤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火热壅滞皮肉筋脉,致血瘀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伤 在体合筋 筋失所养 肢体震掉 风木 肝 肝阳上亢 开窍于目 眩晕 清窍被扰 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不温身形则缩绻 寒水 伤肾 肾阳失其温煦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不温四肢则拘挛 ③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气上逆则膹 外邪 肺 肺主气 气机失调 肺气郁滞则郁

④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 泛溢肢体则浮肿 湿邪 脾 水湿不布 停聚脘腹则胀满

⑤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29、简述《素问-热论》关于热病的治疗大法

原文: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以“各通其藏脉”为原则,包括汗与泄。即病在三阳的表证,可用发汗法;病在三阴的里证,可用泄法。

30、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阴阳交的病症,病机

病症:发热,汗出辄复热,脉躁急,狂言,正不胜邪的危候 能食—为其恢复

病机 汗出不复热 脉静—邪去正安 正盛(顺证)

邪正交争于骨肉 得汗 不能食—胃气败,精无俾(死)

汗出辄复热 脉躁急—邪胜正衰(死) 邪胜(逆证)

狂言—亡神失志(死)

31、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劳风的病位,病因,病机,症状与治则。

病因:因劳受风,化热壅肺。 病位:肺。

症状:强上冥视,恶风振寒,唾出若涕,甚则咳出青黄痰块。 病机:太阳受风,卫阳郁遏,肺气清肃,痰热壅积。 治疗:救俯仰-宣肺利气,排除痰液,通畅气逆。巨阳引-祛除表邪,通利经气。

预后:1 体质: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2 能否及时排痰:痰出邪去则正安,痰阻气道,化脓伤肺,预后不良。

32、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主症与治法。

病因:风邪外袭。 病机:太阳感风,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

症状:汗出,身热,烦闷。

治疗:1 表里刺之(1)泻太阳,以散风热。(2)补少阴,以止气逆。2 饮之服汤,配合汤液内服。

33、据《灵枢。水胀》简述水胀,肤胀,鼓胀的鉴别要点。

相同点:腹胀,身肿。

鉴别:水胀:手按其腹,随手而起。肤胀:手按其腹,窘而不起。

肤胀:肤色不变。鼓胀:色苍黄,腹筋起。

34、试述《素问。东汤液醪醴论》所论水肿的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

病因:病发于内,非外感所得。

病机:阳气阻遏不通,不能化气行水,致使水湿内停充斥胸腹,泛溢形体,而形成水肿。

症状: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治疗原则:平治于权衡。

篇二:身体部位的比喻义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义。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

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

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

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

胃口:比喻食欲或食量。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

心腹:指亲近而信任的人,一般用于反面人物。

心尖儿:父母用来称自己最喜爱的儿女。

心肝:指良心,如“没心肝的家伙”;还用来称最亲热、最心爱的人,多用于年幼的子女,如“心肝宝贝”。

心脏:比喻中心,如“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

骨头:比喻人的品质、气概,如“懒骨头、硬骨头”。

骨干:比喻在集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如“她是班里的文艺骨干”。

骨架: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如“工地上耸立着楼房的骨架”。

骨肉:指亲人,如“骨肉团聚”。

腰杆:比喻靠山。

手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如“他逃不出我的手心”。

手腕: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如“耍手腕骗人”;也可以指本领,能耐。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

臂膀:比喻得力助手。

脚跟:比喻立场,如“站稳脚跟”。

篇三:古诗意思

敕勒川

朝代: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江南

?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这首诗的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

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村居

朝代:清代

作者:高鼎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和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浩荡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悯农(一)(锄禾日当午)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要珍惜粮食。

悯农(二)【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种下了一颗种子,秋天收获了万颗粮食。可是到处的田地都耕种了,还有农民饿死。 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鹿柴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 登鹳雀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春夜喜雨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咏柳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就蓬勃生长。

?

作者:王维 (唐代)

?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早发白帝城

?

作者:李白 (唐代)

?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晨我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只一天就到达了。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忆江南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清明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莺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行白鹭飞上蓝天。岷山上千年的积雪像嵌在窗上的图画,门前停泊着从很远的江苏一带驶来的船只。 春晓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到了早晨, 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

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古朗月行

?

作者:李白 (唐代)

?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心肝的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07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