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cctv4海峡两岸今天

时间:2017-03-17 06:39: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海峡两岸》观后感

《海峡两岸》观后感

——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情

电视访谈节目《海峡两岸》分为两个版块:第一部分是“热点扫描”,主要报道当日和近期台湾岛内的 热点新闻。第二部分是“热点透视”,当日或近期涉台热点深度报道及两岸专家对此事的评论,并对两岸各个层面的交流交往进行跟踪报道。

海峡两岸通过两岸互动进行实事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最及时的聚焦报道。同时,节目还专门开辟了以政府官员及最顶尖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论空间,实时点评最近一段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的风云变化。

海峡两岸让我们了解了台湾的人文、地理、政治……让我们对台湾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让台湾人民也对我们有了认识,还让我们增加了对对方的信任。

两岸报道作为国家新闻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媒体宣传声音与口径要求异常严格。《海峡两岸》清晰再现台海事件真相的同时,传递国家意志与声音,成为两岸舆论“标杆式口径”。《海峡两岸》第一时间真实记录标志性台海事件,成为观众了解两岸时事评论的“第一渠道”。其中不少节目话题和内容被其他媒体大量引用,形成海峡两岸的时评之风尚,并成为

国内两岸时事评论报道的标杆式媒体,是观众了解两岸时事的“第一渠道”。

篇二:海峡两岸终于有共同的国旗了,统一前兆?

海峡两岸终于有共同的国旗了,统一前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重视海洋|蓝牙4.0应用开发.宝通动感科技摘自: 参考消息

8月8日,“两岸海洋战略圆桌会议”,经过密集讨论,达成多项共识,并由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团长张亚中宣读了会议共识。全文如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重视海洋,没有两岸在海洋上的战略合作,未来的复兴之路必然充满荆棘,两岸和平发展趋势亦将受到影响。

两岸目前所面临的海洋挑战日益险峻,应积极推动海洋战略对话与合作.

就两岸海洋战略的思维、目标、内涵、文化、作为、路径等进行探索,以有效追求两岸共同海洋利益。

“两岸海洋战略圆桌会议”建议与鼓励,两岸海商渔船在海域悬挂中华旗。两面旗帜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中华旗”

两岸海域的主权为中华民族的祖权,由两岸所共有及共享,双方在制订海洋战略时亦应顾及彼此的利益与福祉,相互提供优势,协助维护双方在相关海域上的治权,以共同治理的态度面对两岸未来的合作。

两岸不应将冷战时期美日等依其国家利益所主导形成的东亚海域秩序安排视为理所当然,而应从历史、法理为依据,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在钓鱼台列屿及南中国海应有的合法权益。

两岸共享整个中华民族的海域权益,有责任用知识为基础、以实力做后盾,共同合作维护整个中国海域的主权与主权权利、在国际海洋区域进行合作,维护两岸的共同利益。

会议建议,两岸可增进东海与南中国海油气开发做为两岸海洋战略合作的突破口,共同推动研商成立两岸海洋合作架构。

会议建议,两岸可订定海洋日,以彰显重视海洋之决心,亦建议以郑和下西洋之起程日,即七月十一日为中华海洋日。

会议建议与鼓励,两岸海商渔船在海域悬挂中华旗以凝聚两岸为共同体的一家人认同共识,会议亦建议两岸政府主动视中华旗船只为当然保护标的,以维护两岸人民之民族利益。

篇三:专题4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专题四、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望(2课时)

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荐,两岸协商取的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一年来,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的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化,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尤其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生效,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当前国际上和台湾岛内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一、2010年两岸关系不断深化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2009年,两岸关系全面改善。2010年,在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指导下,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 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谈时,回顾了两岸关系一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就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发表了六点重要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六点重要意见是:关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关于两岸经济合作;关于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关于涉外事务;关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关于国共两党交流对话。胡锦涛总书记还分别对每一点意见,作了一些阐述。“六点意见”涵盖了两岸关系所有领域,回答了两岸同胞共同关心的问题,描绘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蓝图,阐明了我们为之努力的政策目标。)

1、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

第一,双方坚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而政治互信的深化又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马英九从2008年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抛弃李登辉、陈水扁分裂路线,认同“九二共识”,强调“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为两岸累积政治互信奠定了基础。2011年马英九在题为“壮大台湾,振兴中华”的元旦讲话中表示,“两岸炎黄子孙应该透过深度交流,增进了解,培养互信,逐步消除歧见,在中华文化智慧的指引下,为中华民族走出一条康庄大道。”2010年7月台湾“立法院”审议ECFA时,面对民进党“亲中卖台”的攻击,马英九坚持ECFA符合两岸特色,非国与国的经济协议,显示其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2010年7月,国共两党在广州共同主办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形成22项共同建议。论坛举办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双方就两岸增强政治互信及持续开展两岸关系达成共识。2010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日本出席APEC会议期间会见连战,表明两岸已经在APEC场合建立了稳定的互动机制。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副主席会见了台湾前“外交部长”钱复。两岸执政党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形成机制,极大增进了两党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岛内舆论认为,两岸高层之间的互信与默契不断增强,是1949年以来从没有过的。

第三,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愈来愈多,作用愈来愈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主要渠道。两会2010年签署了3项协议,达成多项共识。两岸有关职能部门高层进行业务沟通,是两会协商的主要补充。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增进互信、凝聚亲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

2、两岸经济关系步入制度化渠道

第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ECFA,标志着两岸在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上迈出历史性的步伐,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两岸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监理备忘录》2010年1月16日正式生效。6月签署ECFA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出现新的突破。一方面,台湾银行在大陆的办事处纷纷申请设立分行并正式开业,比如台湾第一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彰化银行等正式进入大陆。另一方面,大陆金融机构中国银行首次入岛。

第三,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月到11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727个,同比增长21%,实际利用台资22.1亿美元,同比增长37%。据台湾“经济部”统计,截止2010年11月底,台湾当局共批准大陆企业对太投资项目101件,金额1.35亿美元。

第四,两岸贸易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月到11月两岸贸易额达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9.7%。预计全年两岸贸易总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将首次突破300亿美元,从台进口将突破1000亿美元,标志两岸贸易迈上新的台阶。

3、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第一,两岸文教交流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增强。

第二,两岸文教交流层级不断提升。2010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身份在台展开“文化之旅”,创下两岸恢复交流23年来大陆文化界人士访台最高层级记录。同时,在大陆合理安排下,台湾全面参与上海世博会,这是台湾时隔40年后再度参与世博会。

第三,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湾学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台湾“立法院”于2010年8月19

日正式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学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的新纪元。

(“陆生三法”,是指台湾地区针对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承认大陆学历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修正草案。台湾立法机构2010年8月19日三读通过三部相关法律修正案,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及正式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陆生三法”的通过,意味着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终于进入操作性阶段。不包括医事学历在内的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也将在台湾获得承认。但是,法律还对大陆学生赴台作出种种限制,比如,不编列奖助学金,名额受到限制,来台不得打工等。)

4、两岸开始积极探索军事互信

2010年,大陆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讲话精神,与岛内有关机构、团体、人士积极沟通。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2010年4月,台湾前“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许力农率23位退役将领组成的新同盟会退役将领访问大陆。2010年5月10日,“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湾举行,这是两岸黄埔校友首次大型聚会。双方退役将领互访,就军事文化交流,建立军事互信,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有益探索,在岛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是30年来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实践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促进了两岸的繁荣和稳定,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累了有利条件。

1、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得到两岸同胞认同;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更加强大;第三,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

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大幅改善了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第一,大陆可以将过去应付“法理台独”的各种资源重新进行合力配置,集中人力物力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二,包括“藏独”、“疆独”、“法轮功”在内的境内外敌对势力,妄图利用“台独”挑起两岸紧张,挑动大陆人民对政府不满,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机会大幅下降;第三,“台独”势力妄图以“法理台独”逼迫大陆以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进而升高中美军事冲突的危险得以降低,中国与美日等主要大国级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持稳定,国家安全环境处于比较宽松的时期。

2、压缩了“台独”势力的扩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速台湾经济发展,并使得台湾民众获得实际利益。2010年台湾地区统计部门多次上调2010年经济增长预估值。岛内失业率从年初以来稳步下降,2010年10月份失业率跌落到5%以内,为4.29%。而大陆赴台采购团不仅采购金额高,而且逐渐导向中南部、中下阶层民众,特别是采取直销直够等方式,使两岸经贸发展更直接惠及台湾民众。2010年大陆对台采购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超过2009年的189亿美元。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2010年大陆游客赴台对台湾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28%,带来收入20.6亿美元。而ECFA的不断完善和逐步实施,对台湾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为明显,对台湾民众的实质帮助将越来越大。

岛内局势演变和统“独”力量对比进一步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两岸关系持续缓和与深化,成为马英九执政的政绩,提升了民众对马英九“拼经济”的信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的执政困局,增强了马掌控政局的信心和筹码。《中国时报》民调中心2010年12月28日公布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马当局施政中两岸关系的满意度最高,67%的民众觉得台湾与大陆关系变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民进党“反中呛马”,挑战马当局施政的正当性。

3、“美日台同盟”面临调整、解构的压力加大

李登辉、陈水扁时期配合美日“以台制华”的战略图谋,鼓吹“联合美日制中国”,为“台独”寻找保护伞。2008年5月以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cctv4海峡两岸今天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91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