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霜降吃柿子阅读答案

时间:2017-03-15 06:38:2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5年浙江省学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2012年浙江省会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姓名班级

一、(本题有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误选均不得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暴殄天物(tiǎn)奴婢(bì)粳米(jīng) 鞭挞(dá)

B.怙恶不悛(qūn) 饿殍(piǎo) 关卡(kǎ) 鞑靼(dá)

C.呼天抢地(qiāng)觐见(jìn) 菲薄(fěi)愤懑(mèn)

D.未雨绸缪(miù) 觊觎(jì)成绩(jì) 裨益(b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B.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随着 “十一”黄金周邻近,杭州长运四大汽车站调整预售票时间。

D.浙江省将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环境违法问题整治作为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重中之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老舍先生虽然获得过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________,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奖,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一大遗憾。

(2)当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WAP平台越来越及时、越来越立体化地为人们提供着各种________。

(3)这个年轻人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能力强,对自己要求严,深得老领导们的________,很快就独当一面了。

A.题名 资信 尊重 B.提名 资讯 器重C.提名 资信 尊重 D.题名 资讯 器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这种模式,如果还不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B.科技引领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苦练内功,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科技创新时代发....

展的新要求。

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点小错误在所难免,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D.李晓的文化散文,曾有十多篇在《学语文》杂志上发表,因为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作者才连篇..累牍地写下去。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B.成都老百姓和海内外游客在天府广场不仅可以感受到巴蜀神韵,还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C.专家表示,中国加快制定国家气候战略与中国以及世界气候日益变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D.日前,本市将陆续向全市所有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免费换发《综合社会保险卡》。

6.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7.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屋瞻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笑傲江湖》)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

8.下列不符合对联要求的一项是

A.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B.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C.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D.人影独立不随桥边流水去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孤眠枕上梦魂回到故乡来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既来之,则安之.C.且庸人尚羞之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恐惧殊甚B.且相如素贱人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敛费财以送其行B.樊啥覆其盾于地 ..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C.吾尝终日而思矣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昔人云:将以有为也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齐谐》者,志怪者也

13.对下面《论语》节选中“君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A.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 B.指的是有地位而且道德高尚的人。

C.指的仅仅是有地位的人。D.指的是作君主的人。

14.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证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B.《我的四季》:“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C. 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此处运用了排比手法,连用三句“会对故乡??失望”,强调了作者对故乡落后的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故乡真正彻底的失望和悲叹。

D.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此句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1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

A.?寻寻觅觅?写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三句叠词各有侧重。

B.?乍暖还寒时候?描写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的感觉,这正是春天的时令特征。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处的雁使人顿生物是人非、寄思怀乡之感。

D.?淡酒?不敌?风急?,词人如此行文,比借酒浇愁的传统说法更为精妙。

16. 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华清宫①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①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檐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天气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这些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虽然多情的明月依旧出没其间,玉阑纵存,但已无人相依的情景,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二、(本题有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水浒杭州梦许丽虹

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最早是从杭州的?街谈巷语?中诞生的。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之事。从北宋事件发生到明代成书,其间经历了近300年时间。在?水浒?孕育、发展、成熟、问世的过程中,从未离开过杭州这个地方。

现今的老杭州人,面对施耐庵,或许也会自叹弗如。《水浒》中有很多地理上的错误,尤其写到北方时,错得离谱,从水泊梁山到陕西华州,竟然几天就到了。但是,只要一涉及杭州,无论地名、风物、俚语,如数家珍,而且精细到令人惊奇的地步。

施耐庵对宋元时期盛行于杭州瓦子、勾栏里的?说唱技艺?有很好的吸纳,《水浒》前半部明显保留着将那些说唱连缀起来的痕迹。如3-8回由《花和尚》演变而来;12-17回由《青面兽》演变而来;23-32回由《武行者》演变而来。这些说唱,经过诸多说唱艺人的长期演练,不断搓揉完善,已经相当成熟,以至于施耐庵搬来即用。也正因为这样,《水浒》中的故事很容易改编成精彩完整的折子戏。

最有意思的是,施耐庵在《水浒》第51回写了?诸宫调?艺人白秀英演唱《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一情节。诸宫调是新兴于北宋汴京的说唱形式。据专家考证,《豫章城双渐赶苏卿》即是《双渐苏卿诸宫调》,系宋末元初杭州人张五牛、商政叔二人合编。该曲目上演后一直高居排行榜榜首,红透大半个杭州城。有心人就产生了疑问:北宋的白秀英怎么唱出了南宋人编的故事?都怪施耐庵太熟悉杭州的瓦子勾栏了,那些常在心头萦绕的曲目,不知不觉就从笔下溜了出来。

再来看施耐庵笔下的地名。宋江率领主力部队攻下秀州(今嘉兴)后,经临平山来到皋亭山,直逼东新桥扎寨,然后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杭州城。其中一路从北新桥取古塘,过桃源岭在灵隐寺屯驻。这?北新桥?,是杭州西北角一座普通小桥,古塘即今古荡,翻过桃源岭右转约四里就是灵隐寺了。这么一条小路,估计现在很多杭州人都未必知道。

当宋江和戴宗正在西陵桥(即西泠桥)上祭奠张顺时,宋军分两路来袭,其中南山一路在?定香桥?遇到李逵他们,军兵大半被杀下湖里去。当初不知这?定香桥?在何处,问了很多杭州人,未果,后来查了,才知就是花港观鱼大门口那座小桥。

宋江攻陷杭州城后,即经六和塔、五云山、范村,直杀过富阳。范村,即今梵村,位于梅家坞口的钱塘江边,是不过数十户人家的小村。从杭州打到富阳、桐庐,再直捣淳安方腊老窝,正是经过这里。这么细小一个地名,竟然描述得很准确。

还有,施耐庵说起杭州方言来,那叫一个地道!有人统计,仅《水浒》第24回?王婆说风情?,就运用杭州方言多达一百余条、五百余处。其中干娘、后生、物事、隔壁、胡梯、吃茶、菜蔬、点心等,穿越八百多年,至今还活跃在杭州人口中。而最具杭州方言特色的?儿?音,就有索儿、帘儿、担儿、梨儿、篮儿、瓶儿、杯儿、盏儿等三十多个。其赞潘巧云外貌:?黑鬓鬓鬓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竟然一口气用了十五个?儿?。

好个?杭州通?!让杭州人读起《水浒传》来,如此过瘾! (本文有删节)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今的老杭州人,面对施耐庵,或许也会自叹弗如”原因的一项是

A.《水浒》中,写到北方时,有很多地理上的离谱的错误,从位于山东西南部的水泊梁山到陕西华州,竟然几天就到了。

B.北宋的白秀英唱出了南宋人编的故事,说明施耐庵对宋元时期盛行于杭州瓦子、勾栏里的“说唱技艺”非常熟悉。

C.从北新桥取古塘,过桃源岭在灵隐寺屯驻,这么一条小路,估计现在很多杭州人都未必知道。

D.施耐庵说起杭州方言来,非常地道。《水浒》第24回运用杭州方言多达一百余条、五百余处。

18. 下列有关“诸宫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宫调是新兴于北宋汴京的说唱形式,是盛行于杭州瓦子、勾栏里的“说唱技艺”之一。

B. 《水浒》中艺人白秀英演唱的《豫章城双渐赶苏卿》里有“诸宫调” 的艺术。

C. 《豫章城双渐赶苏卿》,是《水浒》作者施耐庵时代杭州人张五牛、商政叔二人合编。

D. 《豫章城双渐赶苏卿》上演后深受观众喜爱,曾经红透大半个杭州城。

19. 下列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水浒”孕育、发展、成熟、问世的近300年时间,从未离开过杭州这个地方。

B.《水浒》尽管有不少地理上、历史上错误,但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名著。

C.《水浒》涉及杭州,无论地名、风物、俚语,如数家珍,而且精细到令人惊奇的地步。

D. 施耐庵喜欢杭州方言,最喜欢具有杭州方言特色的“儿”音,让杭州人读起《水浒传》来非常过瘾。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

苏子揪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苏子揪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挟飞仙以邀游 挟:偕同,带 ..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斟酒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往:前往 ..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侣鱼虾而友糜鹿B.举匏尊以相属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D.下江陵,顺流而东 ....

22.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

三、(本题有3个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23.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是什么?(3分)

24.试结合全文分析朱阿这一人物形象。(3分)

25.德国兵和一只凶恶的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这一结局,具有怎样的含义?(2分)

四、(本题有3个小题,共12分)

2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4分)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论语》)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荀子·劝学》)

(3)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琵琶行》)

(6)千古江山,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7.将《赤壁赋》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篇二:2015 通州区中考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通州区2015年初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23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精.

神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人们不仅在追.

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而阅读能打开我们每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阅读能够不断地唤醒我们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并且_________。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应填的词语均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载体(zǎi)氛围(fēn) 焕然一新 ..

C.载体(zài)氛围(fēn) 涣然一新 ..B.载体(zài)氛围(fèn) 涣然一新 ..D.载体(zài)氛围(fēn) 焕然一新 ..

(2)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地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只有我们每个人坚持阅读,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升修养。下面与强调“要坚持阅读”这个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

A.“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B.“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C.“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

D.“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2.下面语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在白公馆、渣滓洞,在英雄受难的地方,人们仿佛还可以看到许云峰在老虎凳上的坚贞不屈;可以听到陈然朗诵《我的自白》时的______;可以感受到江姐怒斥叛徒时的______。捧起《红岩》,重读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_______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红岩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凝聚起一座_______的丰碑,用他们的生命铸就了不屈的红岩精神。

A.气势磅礴视死如归心潮澎湃流芳百世

B.大义凛然义正辞严肃然起敬永垂不朽

C.抑扬顿挫锲而不舍肃然起敬流芳百世

D.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心潮澎湃永垂不朽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1页(共8页)

3.下列选项中对语病修改有误的一项是(2分)

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河文化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呈现出新的载体和形态。②由于刘白羽、刘绍棠、王梓夫等人的影响,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③在通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运河文化为创作题材和汲取养分的源泉。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通州宋庄逐渐聚集了一批现代画家。④他们共同选择了通州大运河畔这块土地,生息创作,不仅深深影响了通州的艺术领域,还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画家村现象”。这些都是运河文化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产物。

A.①句中的“激发”应该改成“焕发”。

B.②句中应该去掉“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的“使”字。

C.③句中应该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后面加上一个“群体”。

D.④句中应该把关联词“不仅??还”改成“不是??而是”。

4.你去拜访一位书法前辈,他刚写完一幅作品(如下图)。你想由衷地对这幅作品进行赞美,下面四句话,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笔画敦厚,沉着稳健。

B.丹青妙笔,入木三分。

C.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字字珠玉,酣畅淋漓。

5.我国古代诗歌中不乏报效国家、热爱民族的诗句,辛弃疾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诗句是“可怜白发生!”南宋宰相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人生自古谁无死,”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贞。(每空1分,共3分)

6.古人写山的诗句不胜枚举,想必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句。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到“,行舟绿水前”;杜甫在《望岳》中写高山险峻,分割南北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登上山巅、清晨望日的句子是“飞来峰上千寻塔,。”(每空1分,共3分)

7.祝枝山,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相传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朋友请他留一幅字。他当即泼墨,写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朋友读完,大为生气。祝枝山一笑,说:“不必生气,你念错了。”于是大声地念了一遍,朋友转怒为喜。朋友和祝枝山都是怎么读的?请为这句话分别加上标点。(2分)

朋友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8.阅读唐代诗人杜甫《八阵图》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5分)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八阵图》赞美了一个人物,在杜甫另一首诗歌《蜀相》中也概括了这个人物的功绩,下列选项中同样描述此人的诗句是( )(2分)

A.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B.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C.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D.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2)《八阵图》中所赞美的这个人物让你感受最深的品质是什么?并结合古典名著中有关该人物的情节简要分析。(3分)

答: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2页(共8页)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9—12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颜渊》)

(丙)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

9.下列词语中的“道”与“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 .B.得天下有道 (丙文段《孟子·离娄上》) .C.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翻译:包围起来攻打这个国家

B.民信之 翻译:使百姓互相信任

C.亲戚畔之翻译:父母兄弟都会背叛这样的统治者

D.所欲与之聚之 翻译:(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为他们聚集起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译:

12.上面三个文段,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共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13—18题。(共12分)

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

肖复兴

①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都是两个字,简洁、平和。在所有用动词标识的,比如立春立秋的“立”,夏至冬至的“至”,或处暑的“处”,霜降的“降”,无一不是平和,很客观、中立的表明节气到来的意思,是一种诉说而已。唯一富有动作感和感情色彩的,是惊蛰。一个“惊”字,凸显这个节气的来头与气势与众不同,有一种惊叹的意思在内。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3页(共8页)

②小时候,老师在讲解惊蛰这个词的时候,说是天空打雷惊动了地底下的虫子要拱出地面了。老师的这个解释,强调了雷、虫和土地这样三者的关系。现在想想,觉得很有意思。如果不打雷,便惊动不了睡了一冬的虫子;如果睡了一冬的虫子没被雷声惊醒,便不会从冰封冻了一冬的土地里拱出来;而虫子能够从冰冻的土地里爬出来,是因为这时候的土地里的泥土已经变得松软了。雷、虫和土地这三者,皆因这个惊蛰的节气到来,而发生了如此密切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节气中,雷、虫和土地这三者才从静止状态变为动态,活了起来,有了生命。

③其实,在北京,很少能够听得到惊蛰时打雷的。惊蛰的雷声,应该出现在南方。但是,没有雷声的惊蛰,还能够叫惊蛰吗?那些小虫子怎么能被惊醒呢?惊蛰的雷声,应该像是起床的铃声,上课的钟声一样,准点准时出现才对。那时候,惊蛰的雷声,只出现在我的想象里。想象着雷声响了——小虫子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这样一幕戏的三部曲,有声有色,次第出场,动画片一样。

④小时候,不懂得这个生命就是春天的生命,是大自然万物开始生长的生命,是唐诗里早就写过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生命。

⑤那时候,就知道这个节气到了,冬眠的各种小虫子,该开始活过来了。那时候,在我居住的北京大杂院里,松软的泥土里开始有蚂蚁出来了,湿漉漉的墙上开始有小肉虫蠕动了,回黄转绿的蒙蒙树枝上开始有破茧而出的飞蛾,也开始有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飞来了。 ⑥即使后来到北大荒插队,这个印象依然很深,北大荒这个节气里,春雪还在,依然很冷,但我相信蹲仓蹲了一冬的熊瞎子也该醒过来了,能够从树洞里出来找食吃了。更重要的是,春耕开始备耕了。生产队的铁牛——拖拉机,一色火红的车身,拖着铁犁耙,列阵村头,就要下地翻耕土地了。

⑦在我小时候,有一个惊蛰吃梨的传统,觉得就像立春那一天要吃萝卜一样,是一种民俗,但我不明其意。老人们说,春天到了,这时候乍暖还寒,天气又燥,吃点儿梨,败败火。那时候,鸭梨存放一冬,都已经变蔫儿,要不就是心里发黑了,我们常吃的是一种叫做红肖梨的梨,那种梨水分充足,甜中带酸,黄色的皮上有红红的光晕,很鲜艳,很适合春天的色彩,应该是属于惊蛰的颜色吧。

⑧今年的节气有意思,雨水赶上和春节大年初一同一天,惊蛰又紧挨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后一天。雨水那一天,北京下了一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叫做“百年不遇水浇春”,惊蛰的这一天,莫非也能出现这样的奇迹,让我听到春雷鸣春的声音吗?那可是真的如放翁诗中所写的那样,雷动风行惊蛰户,湖海春回发兴新了。

⑨其实,不管这一天有没有雷声,惊蛰,前有雨水,后有春分,夹在这两个节气之间,它的角色就是来奏响春天的前奏曲的。

(2015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3.古人于节气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诗句属于表现“惊蛰”节气的一项是(3分)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D.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1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联系文章②—③段,比较分析原文②③段与链接材料之间表达效果的不同。(不少于80字)(5分)

【链接材料】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白雪覆盖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春光了。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4页(共8页)

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

15.文章题目“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寓意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少于80字)(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共14分)

海上丝路

①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中国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并且通过丝绸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明交流。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这条海上通道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实际上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丝绸之路。到了汉武帝时,中国的海船已经能远航印度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丝绸贸易,这是南海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我们的古人还不具备与狂风恶浪做斗争的能力,海上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在唐代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完成。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出了西域地区,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的交通枢纽。而唐宋两代特别是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元明两代,统治者更是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约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大规模船队下西洋(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航行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其中,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第一,南海航线:据史书记载,唐代时,我国的商船就已经可以到达阿拉伯地区。当时的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到了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以航行到美洲。南海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即以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是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第二,东海航线:最初的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朝鲜半岛到达日本。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5页(共8页)

篇三:2015海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2015.4

一、 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臵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臵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3分)

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

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

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

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分)

【材料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踏青、修褉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

命却可以永恒。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臵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HTTP://m.CsMaYi.Cn/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臵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臵,也让精神得以安顿。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就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是“君圣臣闲”“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

《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 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二、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3题。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余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废.

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予何敢厚非。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

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呜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甚矣!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

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

予言也夫!”

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取材于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有删改)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 俾:使 .

B.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庶:希望 .

C.可为篡杀者鉴 鉴:铜镜 .HTTP://M.CSMAYI.CN/

D.久干例禁干:触犯

10. 文中画线词语“穷神尽相”“不可枚举”,分别写出了《水浒》和《儒林外史》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语境加以解释。(4分)

(1)穷神尽相:

(2)不可枚举: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衷地称赞《水浒》章法奇巧,用笔精妙,穷神尽相,实乃野史小说之冠。

B.《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性情心术各异的鲜活形象,读者都可以从人物身上照见自己。

C.文中将《儒林外史》与其他奇书进行比较,以突出《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D.《儒林外史》塑造了心艳功名、痴迷富贵的一类人,中举发疯的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12. 作者认为“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自古以来,我国不乏这样的高士,其中有不慕富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来表明心志的陶渊明,有傲视权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张扬个性的李白。(3分)

13. 作者认为“《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请从中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14.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余 尝 为 诸 子 弟 言 士 生 于 世 可 以 百 为 惟 不 可 俗 俗 便 不 可 医 也 或 问 不 俗 之 状 余 曰 难 言 也 视 其 平 居 无 以 异 于 俗 人 临 大 节 而 不 可 夺 此 不 俗 人 也 。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

(取材于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5~18题。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兵书。④宰:坟墓。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16.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7.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情节和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

18. 从古至今赞美英雄的作品不可胜数,在作家笔下英雄人物各具风采:屈原诗中的将士“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堪称鬼雄;苏轼笔下的一世之雄曹操“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_” 英武豪迈,雄姿英发的周瑜“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神潇洒。(3分)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19~24题。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就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濡染了润泽的墨汁,我提了起来,踌躇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默契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chéng)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

没有性情濡养的拙(zhuó)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

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pàn),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

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

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他们甚至【相辅相成】。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汨汨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斓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

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遁,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纸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致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的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们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室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恶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


霜降吃柿子阅读答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67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