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边城摘抄300字

时间:2017-03-14 06:45:2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边城故事梗概

<边城>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二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满。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大老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是二老唱的。半个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大老在跟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大老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因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在摆渡时,遇到二老,老船夫有心招呼他,二老由于手足之情,不能忘记哥哥的死,便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又硬着头皮到顺顺家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诸多不顺和碰壁使老船夫更加为翠翠的命运担忧。这时,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可二老因心中想着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为理由,远走逃避。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自己的夙愿落空,他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躺在床上死去。老船夫死后,渡口的木船上,只剩下翠翠一个人了,但翠翠却明白了许多老人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悲痛并没有使她走母亲走过的路,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终日为来往人摆渡,同时,她守候在渡船上,等待着二老的归来。

篇二:边城杂感

《边城》杂感

王艳玲(2011年12月30日)

最早的时候,还是在十年前大学的课堂上,听现当代文学老师提到过沈从文及其他的《边城》。当时尽管听得朦朦胧胧,但我还是怀着一腔热情,从图书馆找来了这本书,并且认认真真看了一遍,摘抄了里面自认为好的句子。

那个时候的第一遍阅读,是艰涩的,枯燥的,失望的。艰涩在于看不懂里面的景物描写,枯燥在于没有老师说的那么好,总觉得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不过更多的还是失望,对沈从文失望,怨他不写一个圆满的结局;对翠翠失望,嫌她不大胆拦住要走的傩送;对爷爷失望,嫌他在孙女终身大事面前不干脆;对大佬失望,嫌他在爱情面前不能洒脱一些;对傩送失望,怨他辜负了爱他的翠翠……总之,太多的失望,太多的埋怨郁积于心头。

以至于毕业后,走上讲台,面对课本中的《边城》节选,我两次选择了“删”,以时间紧张为借口。当我面对一双双渴求而又迷惑的眼睛跳过这篇课文时,心中的不安也一次又一次郁积心头。

随着读书节的举行,学生也响应号召每人买了一本《边城》,作为第一本名著开读了。这一次我再也不能“略”了。于是陪着同学,我又一次拿起了它……

这一次与往年不同的是,我不再埋怨失望了,更多的是理解与感慨。

我似乎理解了沈从文,他对凤凰的爱,对凤凰人的爱,是那么的深沉,深沉到那里的妓女都是可爱的。那一张张纯朴的面孔,那一句句质朴的交谈,那因为别人付钱答谢而生气的表情,还有市场上卖粽子的大妈真诚赠送粽子的热情,卖肉师傅故意割给好肉而少收钱的诚挚……我深深地印在了心底。这里的每个人,包括那条黄狗,他们的心都是那么的纯净,净得容不下半点瑕疵。这才是真正的爱,邻里之爱,乡情之爱。

这样蓝天一样的纯净,如今哪里还能找到?我们看到的是无利不起早,无钱不开门;看到的是为了一分钱的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丧失量德。为了钱,可以出卖朋友,兄弟,甚至自己的爹娘。为了权可以出卖良知,再认爹娘。利欲熏心,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这些词形容不为过。所以我爱《边城》,爱《边城》中一个个纯净的面孔。 我理解了那还未真正开始便结束了的爱情。虽然苦,虽然悲,但却是真实的,唯真实,唯悲,才美丽。翠翠的任其自然,一厢情愿,执着,恰恰是她“纯”的一种表现。大佬的举动是让人敬佩的,他选择的是退出,是成全,成全别人。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退出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尽管付出的代价大了点。傩送的离开,我也很能理解,为了不伤害别人,他也许只能这么做。你也许认为他伤害了翠翠,但试想想,如果那种情况下他提出跟翠翠在一起,顺顺夫妻会怎么看待翠翠,认可么?村人怎么看……流言蜚语的日子更能折磨死人,所以暂时的伤害或许是为了长远的幸福。虽然傩送走得并不那么潇洒,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磨砺,他会最终释怀的。

我理解了爷爷的优柔寡断,尽管那是错误的。爷爷的不干脆恰恰体现了他对孙女的爱。女儿的前车之鉴,让他不愿意再看到第二个翠翠的“牺牲”。所以他选择了民主,让翠翠自己作主。愿望都是在心中往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尽管有时候与现实悖理,而且爷爷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为理解,所以不必再追求结局的圆满。文学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人物的悲剧总是含着美丽。此时此刻,我心中更多的是平静。为着那份理解,为着那份纯净。

看完了书,同学们说,不懂,傩送到底来不来?看过了电影,大家只是一个劲的唉声叹气。问为什么,他们说结局不好,太惨了,应该续一续,哪怕让二人见个面也好……

我听到了当年的那个我的心声。回报的只是理解的笑一笑。说什么呢?再读一遍吧,我祈求。

…… ……

篇三:摘抄

史铁生感到 , 人有三种根本的困 境 : 一是孤 独 , 人生 来注 定只能是自己 , 无法与 他人 彻底 沟通 。 二 是痛苦 , 人 生来 有 无穷的欲望 , 而实现 欲望 的能 力永远 赶不 上欲望 的能 力 ; 三 是恐惧 , 人生 来不想 死 , 但总 是要走 向死 亡

雪莱说 : “ 最美 丽的 曲调 总不 免带 上一 些忧 郁 。 ”哀伤和忧郁的情绪是人 类的 天性 , 把这 种天 性倾注 于笔 端 , 让瞬间的美化为 永恒 , 则 只 有通 过 高超 的作 家 之笔 才可 能 实现 。

正如他自己所说 : “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 那可

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 选山地作基础 ,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 精致 、 结实 、 匀称 , 形体虽小而不

纤巧 , 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 一种`优

美 、 健康 、 自然 ,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边城》 的故事充满了人类的友善和道德的完美 , 然而沈从文在 《长河题

记》 里说 : “《边城》 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 , 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 , 30 年代 , 湘西根本就不存在《边城》

这样的美好领域 。"

沈 从 文 常说 自己写小说是在组 织梦境,《边 城》就 是沈从 文 组 织得

最美妙动人 的一 个梦境。他说 《边城》 是“将我 某种受压抑 的 梦写在 纸上”

的故事,是“纯粹的 诗,与生 活不 相粘 附的诗” 。对 于 这 种来 自于 生 命深 层 的诗 意体验的梦幻世 界,沈 从文 说:“只看 他表现得对 不 对,合理不 合理,若处置题材表现人物 一 切 都无 问题,那么 这种世界 虽 然消灭 了,自然 还 能 够生 存 在我 那故事 中,这种 世 界 即 或 根 本没 有也 无 碍 于 故 事 的 真实。

对于以城市为代表、以近现代西方为样本的现代文明, 作者 也确实一直存在某种怀疑和不信任。他坚持称自己是一个 “乡下 人”的这种行为就已表明了其对城市的不认同感。在他的眼里," 城 市中人生活太忽忙, 太杂乱, 耳朵眼睛接触声音光色过分疲劳, 加之 多睡眠不足, 营养不足, 虽俨然事事神经异常尖锐敏感, 其实除了色 欲意识以外, 别的感觉官能都有点麻木不仁。”②而造成以上那种情 况的就是“这一个现代社会”。与此对照, 在现代文明影响之外的乡 村却充满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③他的 整个文学世界, 很分明的体现了他那种城 \ 乡二元对立的哲学观。 他曾明确的提到只要读者对比的看他的这两类不同题材的作品, “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 城市与乡村的好恶, 知识分子与抹布 阶级的爱憎, 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④等等的原因了。

但湘西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改变了。一九三四年的冬 天, 作者曾回到湘西, 发现“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 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 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 所摧毁, 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⑤而同年 十月,《边城》刚刚发表。湘西变了, 那美好而自然的人性已经消失 了, 人们不再言义, 而只愿取利。从这个意义上说《边城》,

可以说是 一本怀旧之作, 是一本讽刺现实之作, 是一个“乡下人”对城市文明 的那种高傲态度的不平之作

那么《边城》里的哀伤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是什么令作者在 读完这篇小说后说出了:“觉得很难受, 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人事 就是这样子, 自己造囚笼, 关着自己; 自己也做上帝, 自己来崇拜。生 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沈从文在《废邮存底》中说“伟大神圣的悲哀并不一定有 一摊血一把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痛苦是微笑的表现的。”他 在评价作家凌叔华的创作时曾说 :“??作者在自己生活的 一个平静的世界里,看到的悲剧, 是人生的琐碎的纠葛,是平 凡现象中的动静, 这悲剧不喊叫, 不呻吟, 却只是沉默。 在所 写的人事上??却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的影子在。”


边城摘抄3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62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