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院士伴我成长

时间:2017-03-13 19:23:0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华老精神,伴我成长(征文)

华老精神,伴我成长

1. 引入主题

2. 介绍华罗庚的资料

3. 由故事引入华罗庚的一些品质,从而写出我们该怎么做(多段落)

4.在“3”中插入一些我的行为

5.在“3”中插入一些华罗庚为我国所做的贡献。

6.总结华罗庚的品质并写出心得

资料 华罗庚

(1910~1985)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

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

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可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他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

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

正在这时,他却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苦战猛攻埋头干,

孰能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材。

————刻苦,勤奋

篇二:4.15学身边英雄 做责任少年(6.1+1.2)

学习身边英雄 争做责任少年

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和大家相逢在新学期第四个升旗仪式中。担任本次升旗仪式的是我们6.1和1.2牵手集体。

6.1:有一些人,他们总关心别人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再奉献什么。

6.1:他们不高高在上,有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就是“2013感动中国十大文物“我们班级学习的人物。

6.1:本月是我们学校的“英雄足迹伴我成长”活动月,从本周开始我们将最近班级的英雄,在聆听一个个动人故事的同时,收获的是一份份心灵的温暖,文明的感动。

2、我宣布杏园小学“学习班级英雄 争做责任少年”主题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3、出旗,敬礼、礼毕。(出旗音乐)

6.1:在开学典礼上,我们六一中队向向全校师生表达了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我们的责任誓言,我们决心在本学期向班级英雄林俊德学习,将他的精神化作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6.1:在小学最后的阶段,拿出军人的气魄,勇往直前,为升入初中打好基础。一个月已经过去了,我们和牵手弟弟妹妹在自己的岗位上共同学习成长,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岗位感言吧。

4、请升护旗手自我介绍。(互相介绍,高年级主要介绍自己岗位工作的方法,低年级主要介绍岗位心得)

5、升国旗、奏国歌,全体少先队员面向国旗,敬礼!礼毕。(国歌音乐两遍)

6、唱国歌

6.1: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归。这是对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的颁奖词。今天吧。

(配乐《校歌》)

1 我是杏园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 我爱学校和班级,乐于助人为集体。

3 我有自己的小岗位,细心做事不怕累。

1 我爱自己的小岗位,每天坚持不放弃。

2 我的岗位我负责,做好小事爱集体。

3 我的岗位我负责,阳光自信陪伴我。

我宣布:杏园小学“学习身边英雄 争做责任少年”主题升旗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

6.1(1):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感动中国2012十大人物颁奖礼给林俊德的颁奖词

1.1(1):哥哥,林俊德是谁啊,为什么会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呢?

6.1(2):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他1938年出生于福建,由于家庭贫困,他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

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1.1(2):我知道了,原来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啊。他得了什么病去世了?

6.1(2):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陆续做了几件事: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完成了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在剧痛中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与基地领导几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向学生交接了两项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

1.1(1):这个人可真了不起,都生病了还在工作,想想我们,有一点点不舒服都不愿意上学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6.1(1):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那时林俊德已腹胀如鼓,严重缺氧,呼吸和心跳达到平常的2倍,他微笑着对护士们说“不用担心,我工作起来感觉不到疼”,护士们都哭了。两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在间或的清醒时,他仍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1.1(2):这是一位勇敢坚强的科学家,在临终前还不忘自己的工作。

6.1(2):临终前,林俊德交待: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6.1(1):林俊德是我们的英雄,为科学家树立了榜样,他的事迹更是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全国各地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敬佩之情。看到林俊德的事迹后,网友们在评选网站上纷纷留言。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位网友留言说:马兰人就是马兰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林俊德爷爷感动中国,他坚守马兰直到去世,我们支持林爷爷。

6.1(2):库尔勒网友“戈壁绿洲”留言说:林俊德院士用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挺直了民族的脊梁,才能活出人生的精彩;林俊德院士用生命告诉我们——只有战死的军人,没有病倒的战士;林俊德院士用科技成果告诉我们——只要敢于去想,没有干不成的事。支持他,他用事实感动了中国!

6.1(1):巴州网友“天边的红柳”留言说: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次见义勇为的行为值得赞赏,但像林俊德院士那样为了祖国利益,科研事业,兢兢业业,勤俭节约一辈子,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更难能可贵!作为一个为核事业奉献终身的伟大科学家,在生命最后一刻不停止工作,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也是这个社会呼吁的敬业奉献精神,这是一种爱国情结!一种大爱无私!一种朴素无尚!支持林院士!

6.1(2):一位央视网友留言道:我竟然将这20位候选人的事迹全部看完了。当我看到林俊德院士事迹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感动了,眼泪都在眼里打转,不谈贡献有多大,就谈他最后的日子坚持工作,就已经感动的没边了。我投他一票,以后每天投一票。

1.1(1):同学们,我们也要向林爷爷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节俭,不浪费,不攀比。

1.1(2):我们更要向林爷爷学习,学习上认真刻苦,做事情有恒心有毅力。

6.1(1):林院士是军人的楷模,院士的楷模,科研工作者的楷模!林院士将毕生的心血和才智都奉献给了崇高的核试验事业,一生无怨无悔,真正做到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

6.1(2):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和:你永远不会倒下!

篇三:企业精神

弘扬企业精神,共创美好明天

各位祥云家人们:

大家好!

记得在进祥云的第一天,我参加了晨会,和每天的程序一样,当主持人大声的问:我们的精神是什么?前辈们满怀激情的回答:追求卓越,至胜立德。当时,我就被前辈们的激情感化了,大家每天早上一样的口号,居然可以每天喊到我们的心坎上,那么的振奋人心!今天,在经过了几个月的企业精神教育、企业文化熏陶和自己切身的感受和理解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企业精神在一个企业的地位和追求卓越,至胜立德这八个字的真正含义。

一些世界著名的成功企业历经百年沧桑而依然存在,超越人类生命局限而永葆基业长青,不是靠个人的领导或是偶然性的投机,而是因为这个企业的创建者和后续的领导者,将经营这个企业看成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神圣事业,总是能清醒地思考企业的精神是什么。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一般的说,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

四十多年来,祥云从小到大,一路跨越式的发展,祥云人弘扬我们的精神,敢于瞄准世界一流、永不满足,敢于迎接各项困难挑战,追求优秀业绩,不断追求更高、更新的胜利,开创永恒基业。

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的核心是精益求精、思维创新、行为领先、至善至美,以一流管理水平、一流工作业绩,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超越用户期望。超越有起点,卓越无终点,卓越是无止境的,是动态的,因此,我们始终保持开阔视野和创新思维,与优秀企业对标,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全员拼搏进取与创新创造,实现公司高标准和超常规发展。

2000年初,作为国有企业的祥云前身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一时间,人心浮动,一些人已做好改换门庭,坐等外埠企业整体收购祥云的准备。关键时刻,32岁的总经理助理胡华文站了出来,他主动找到市委书记王楚平,大胆建言:“祥云人有能力挽救自己的企业,现在就拱手让给别人为时尚早。”王楚平被说服了,最后,通过他振奋人心的演讲,并给出了翔实的数据,精确的分析折服了全场的观众。他向大家表示:“不负重托,拯救企业。”胡总引入新的发展理念,制作彩色的“青蛙悲剧”图发给企业管理人

员,他在经济分析会上专门讲解“温水青蛙的悲剧”,激发管理层居安思危,继而进行一场全面深入的改革创新,短短几年时间,他以崭新的经营理念,使曾经步履维艰的企业划出了惊人的“上升曲线”:扭亏为盈,发展速度和经济指标成倍成长。

不懈的努力终于力挽狂澜,祥云年销售额由2000年的1.1亿元猛增到

2003年的3.1亿元。从此,祥云走上了高速腾飞的快车道。祥云再度崛起,源于改革,源于开拓,源于科技,源于领导班子那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精神!

至胜立德

我们致力于支农,惠农的工作,为农村、为农业发展,农民进步贡献力量。既然我们立足三农,不停追求新的目标,赢得新的胜利,不断向行业制高点突破。祥云必须始终与时俱进,在客户需求多变的超竞争状态中,在思想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领先群伦,凭借独特的产品、服务和卓越的品牌实力,赢得竞争。祥云人上下同欲,各尽所能,人尽其才,走上强盛之道,超越梦想,尽心至胜,立功立德。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唐人注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

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我们这一代祥云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德立身,按照品性、修养、行为的高标准要求自我,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让自我的精神修养达到更高的境界。通过立正身之德,建一代典章,开一代风气,为社会,为百姓造福,成为优秀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引领者,让祥云事业长青,永葆生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击“非典”,使中华民族又一

次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说:“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这位6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在“非典”一线连续72小时不眠,率领专家组会诊、治疗,穿梭于最初出现疫情的广东省。

。“我是沐浴着新中国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同龄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尚年幼,1998年特大洪水我没有机会,这次在与21世纪首场全球性传染病——SARS的战斗中,我请求组织上批准我作为第一批‘战士’到抗

击‘非典’的前线去??”这是一名54岁的老护士“态度强硬”的请战书。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负责“非典”病人的接诊工作,她把病人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包揽起来,甚至有时把别的同事关在门外。她感染“非典”牺牲后,她的丈夫知道她深深热爱自己的职业,惟一要求就是让叶欣最后穿上一套护士服,让她生时为一名护士,死的时候也是一名护士。 像这样的不为利益,不为虚荣,无私无畏??民族英雄比比皆是,有人可能要问: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们?

那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责任感,一种对企业精神的忠诚,一种源自内心的对企业的热爱。对于那些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的人,我想借用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一句话:“不要问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们为国家做了什么?”我不禁问自己:你为企业做了些什么?做的怎么样?我早已不再困惑,内心涌动着的是前所未有的愿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激情。我是幸运的,爱与企业精神伴我成长。我们大家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企业充

满前途和希望,我们的企业懂得:人,是体现企业价值的基础。我们的企业不仅仅创造利润,还不遗余力的去培养人、造就人,激发人的价值。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形成的巨大合力在推动着企业全速前进!携着梦想与爱心,在“追求卓越,至胜立德”的企业精神指引下,我们为自己是祥云人而骄傲!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共同燃起对事业的激情,在企业精神的照耀下,放飞每一个音符,跳动每一个旋律,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而我们生逢斯世,作为祥云人,不能单纯只为养家糊口的目的,而应该树立更高的目标。如要进取,要创造高业绩以及争取自我的提升(包括职位的提升和回报的提升),就必须要对工作对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敬业的精神,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弘扬我们的企业精神,可以让你不断在工作中改革和创新,这样我们的祥云才会蓬勃发展。大家唯有振作起来,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智慧,让祥云这个集体成为一个充满激情、朝气蓬勃的集体。当我们的企业持续发展时,我们的员工们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得到回报。

亲爱的祥云家人们,大家之所以要来到这里工作,首先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解决自己及家里人的生存问题;第二个目的就是从中寻求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第三个目的则是不断进取,以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回报社会。那就尽情地燃烧你的激情,释放你的情怀,放下你的一切包袱,树立你坚定的信念,在祥云这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舞台尽情展示自己。放飞你事业的梦想!

朱丹丹


院士伴我成长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56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