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上海市工程技术大学

时间:2017-03-13 14:51: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期刊目录

上 海 工 程 技 术 大 学 文 件

沪工程科〔2012〕3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关于印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定重要 学术期刊及论文分类的办法(2012版)》(试行)的通知

各院、部、处、室、直属单位:

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提升我校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办

学内涵的提升,鼓励教职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结合我校科研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定重要学术期刊及论文分类的办法(2012版)》(试行),经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公布。

特此通知。

附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定重要学术期刊及论文分类的办

法(2012版)(试行)

二○一二年七月十九日

主题词:科研 学术 通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2年9月11日印发 1

附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定重要学术期刊及论文分类的办法

(2012版)(试行)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升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教职工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特制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定重要学术期刊及论文分类的办法(2012版)》(试行)。

第一条 重要学术期刊源数据库包括:

1.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2.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光盘版、网络版;

3.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

4.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

5.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含扩展库);

6.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含扩展库);

7.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STJCR)。

9.《科学引文数据库》(SCD);

第二条 重要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包括:

1. 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网络版;

2.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科技会议论文引文索引文摘数据库》(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PCI-S),原名ISTP;

3.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CPCI-SSH),原名ISSHP。

第三条 学术期刊的影响度大小以“折算影响因子”计算,将各期刊的影响因子按学科分类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转换至

[0.000,1.000]区间,折算影响因子的数值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最高折算影响因子为1.000。若某种期刊同时出现在多个学科分类中时,取其最高折算影响因子。

第四条 学术论文分类包括:A类学术论文(含A1子类、A2子类)、B类学术论文(含B1子类、B2子类)、C类学术论文和D类学术论文;以上学术论文分类中A类学术论文为质量评价最高等次,B类学术论文其次,余依次类推;A1子类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等次高于A2子类,余类推。其中,C类及以上学术论文仅指正刊,不包括正刊以外的其他版本。

第五条 A类学术论文包括:

1.A1类学术论文为来源于下述学术期刊源数据库之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

(2)《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光盘版数据库,仅限国外期刊;

(3)《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

(4)《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数据库。

2.A2类学术论文为来源于下述学术期刊源数据库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C,核心库)来源期刊现行版数据库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现行版数据库的并集库(折算影响因子≥0.5)(见附表1)。

第六条 B类学术论文包括:

1.B1类学术论文为来源于下述学术期刊源数据库之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1)《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光盘版、网络版数据库,网络版仅指收录的论文;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C,核心库)来源期刊现行版数据库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现行版数据库的并集库(0.35≤折算影响因子<0.5)(见附表2);

(3)其他:国外英文期刊。

2.B2类学术论文为来源于下述期刊数据库(或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的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1)《工程索引》网络版收录会议论文(Engineering Index,EI)数据库;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现行版数据库;

(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现行版数据库;

(4)《科学引文数据库》(SCD)现行版数据库;

(5)《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STJCR)现行版数据库(折算影响因子≥0.5)(见附表3);

(6)其他:英文期刊。

第七条 C类学术论文为来源于下述学术期刊源数据库(或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的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

2.《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STJCR)现行版数据库;

3.《科技会议论文引文索引文摘数据库》数据库(CPCI-S);

4.《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数据库(CPCI-SSH)。

第八条 D类学术论文包括:

其他正式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

第九条 学术论文最高评价等次原则,若某篇论文同时属于上述第五条至第八条的多个学术论文分类时,取其最高评价等次。

第十条 学术论文分类一般采取年度版本制,原则上每1~2年调整一

次;在特殊情况下,经校学术委员会的专题会议讨论通过,可以作临时调整,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定重要学术期刊及论文分类的办法》(20xx版调整版)名义发布。

第十一条 本规定经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由科研处发布施行。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2年7月19日起施行。

篇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毛概调研报告

城市选择对就业的影响调研

0 引言

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这种就业难是存在结构性偏差的,应届生就业难,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企业招聘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中小城市的企业更为明显。这种结构性偏差程度因企业的规模、性质、所在的城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而异。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开展针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北上广曾是无数大学生逐梦的地方,然而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安放青春。2014年初,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公布网络招聘大数据信息。其中,2013年,90后高校毕业生里有61%主动逃离一线城市,前往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而这个数据,在2011年时还是46%。 无独有偶,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对于期望的工作地点,46.9%的学生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二线城市明显受热捧。 就业城市的选择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会选择何处城市就业时我进行这次调研的主题。

1 调研

1.1 调研主题

城市的选择对就业的影响

1.2 调研对象

在校生和已毕业三年内的工作人群

1.3 调研方式

现场问卷、网络问卷、网络访谈、文献查阅

1.4 调研时间

2015年5月至6月

2 调研内容

调研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在松江大学城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一共收集到120份有效调研问卷,其中有66人是男性,54人是女性。大一的学生只占17%,大二的占42%,大三的有36%,而大四的仅占5%。据2014年北京大学与某生活网站发布的《2014年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有78.3%的毕业生意愿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仅有21.7%的毕业生意愿在北上广就业奋斗。通过问卷,凡是上海户口的学生,毕业以后均想留在上海工作,外地生源中有50%学生表示会选择上海这类大城市,他们中大部分认为上海这类大城市就业可选择范围广,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压力就是动力,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考上了这里的大学旨在以后在上海工作;40%表示会选择回家乡或者去二线城市,他们认为二线城市发展虽不如一线城市快,但二线城市生活压力小,质量高,部分学生觉得家乡熟人多,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第二次调研是利用网络问卷对在校生及已大学毕业三年内的工作人群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82张,其中120张为已工作人群,62张为在校大学生。53%为男性,48%为女性。据京市教委公布的《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截至2014年10月31日,在2014届北京地区高校已就业毕业生中,有45%的京外生源在京就业,是京内生源人数的两倍左右。扎堆在一线城市就业,依旧是当下许多大学生的选择。在被调研的已毕业三年以内的工作人群中,60%的被调研者都是工作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20%被调研者工作在非一线省会城市,16%被调研者工作在二线非省会城市,仅4%被调研者工作在三线城市或者县级地域。在被调研的在校大学生中,50%表示毕业以后会去北上广深发展,30%表示愿意去非一线省会城市发展,20%表示会去非省会二线城市发展,无人表示意愿去三线及县级地区发展。在选择毕业之后去某城市的原因调查中,40%被调研者认为该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20%被调研者认为他们若是去那里工作,生活条件、质量都会很好,25%被调研者表示他们在那里地域人脉广,可以发展的路子就很多,更有利于发展,还有15%被调研者表示无所谓,听从父母安排。40%被调研者认为地域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30%被调研者认为地域不影响其就业选择,还有30%表示不清楚未来的发展。

第三次我调研了两位我认识的毕业的学长和学姐,旨在了解他们当初选择现在就业城市的综合因素,发现每个人选择就业城市因素的都各有不同,父母的期望,家庭的压力,工作的条件要求都是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选择。大学生在选择时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世界的发展,时间空间的转变,想法就就会改变,选择更为宽广,局限性较低。 3 调研分析

根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腾讯发布的《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48.8%的被调查者希望去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工作,25.5%愿意去地级市工作,14%愿意去直辖市工作,7.8%愿意去县级城市工作,只有1.3%的人愿意去乡镇工作。

2010年《新周刊》整理的放弃北上广深的十个理由: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拼的是智商,二线城市拼的是情商;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适合青春的前5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的最后5年;一线城市是“飘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1]。究其原因,我认为有这三点:房子、户口和幸福感。二线城市框架正在拉大,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二线城市容纳的行业越来越多,就说明企业数量在逐渐增加,并且‘北漂’、‘南漂’的感觉不好受,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虽然二线城市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工资水平,但二线城市的消费水平不高,生活压力也没一线城市大。这也是大学生在“家门口” 就业创业呈上升趋势,更多毕业大学生逃离一线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工作的重要原因。

然而,尽管大学生回归二线城市的趋势上升,还有有近半数的人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首要考虑的是薪资福利,占比超过4成,其次是职业发展及培训机会和工作地点。在工作地点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整体倾向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占比达到48.4%。同时,有34.4%选择非一线城市就业,主要原因是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职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太快。选择一线城市就业,虽然会面临一些压力,但一线城市的起点更高,就业机会相对更多。

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企业招聘也相对较困难。主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不太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为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技能,但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这种情况下,企业宁愿多花一些钱从行业内部招聘。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前几年基本是锻炼和成长的过程,很难独立操作。应届生期望值高流动性大毕业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很多在大城市生活习惯了,对工资、食宿、工作环境等要求都比较高。应届大学毕业生两年内离职的情况还是比较多,流失率高,按企业说法则是“成活率低”。企业从发展经营需要,多会倾向选择有经验或技能的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心态多比较浮躁,不愿抱着付出和学习的态度去工作。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智联招聘网对2354名应届大学生进行的就业调查显示,在毕业去向上,家乡城市成为受访毕业生就业地的首选,占30.4%,超过第二选项“北上广

深等一线城市”0.4个百分点,家乡城市超过北上广深成为受优先选择的就业地[2]。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对家乡还是比较依恋的,毕竟家人朋友、各种人际关系都在这边,心理上也会更轻松一些。也有部分人认为工作的好与坏不取决于在哪个城市,而取决于所处的岗位和领导,以及你能从工作中学习到哪些东西。

我国当前所存在的一系列制度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预期净收益,从而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以及再就业决策。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快速增加,他们初次就业流向很不均匀,再就业时流动成本很高,流动的难度加大,这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初次就业决策[3]。研究表明,大学生倾向以自身生源地为界限对劳动市场的地域进行二元划分,职业发展机遇和家庭因素在就业地的选择中最为重要,地区特质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弱,生源地和个人观念都与就业地的选择显著相关[4]。

图1.影响就业城市选择的各因素及其重要程度[4]

大学生选择一、二线城市就业的倾向十分明显,消除生源地因素后,选择一线城市的人数比例略高。生源所在地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倾向于把自身生源地以上等级规模的城市划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如来自一线城市的学生只把一线城市作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来自三线城市的学生则把一、二、三线城市都作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性别、学校声誉等属性可能在实际的流动中成为一个阻碍或促进流动的因素但在意愿选择中其作用尚不明显。

选择到一、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期望高于选择到农村或中小城市工作的大学生;同时,大学生认为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选择到城市就业的概率就越高,且这一概率从中小城市到一线城市逐渐递增。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城市的一种普遍认知,即等级越高、规模越大、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越是社会精英聚集的地方,越有可能实现生活的理想和个人价值。尽管大学生普遍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但这一变量与就业地区的选择无关,意味着即使就业困难,大学生仍然不愿意放弃理想的就业地区而退而求其次。一线城市对大学生最具吸引力的特征依次为职业发展机遇、社会资源与公共服务水平和收入水平。二、三线城市在就业选择中的优势则是家庭因素和相对较小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还不具备显著影响,因此和城市相比具有物价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的农村地区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城市选择中,家庭因素具有较大影响,这里的家庭因素指大学生本人与家人共同生活、居住的考虑。

图2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的首要因素[4]

4 调研结果分析

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青年选择一线城市工作、生活,是青年理性化的表现,当一线城

篇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新办本科专业依托学科一览表


上海市工程技术大学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55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