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托物寄情说课稿

时间:2017-03-13 14:51: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高中美术《托物寄情》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学基本思路 a、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借助课本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炼。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受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能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通过相关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组:图1~图4是中国画,并且有题诗和画面的内容相印证。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图》的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题诗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只要领会了诗的内容,画中形象的含义不难理解。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作于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第二组作品,包括两幅中国画和两幅油画,侧重于画面形象自身给人的心理感受。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任仁发的《二马图》后面有作者的跋语,直接点出了形象的象征含义: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 关于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教材中已有说明,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格斯顿原来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后来才画具象绘画的。他画的日常物品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从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孤僻的个性。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 第三组作品,是美术家创造出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形象,以期获得影响和共鸣的例子。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相对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要直接和明显些,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和前面的作品相比,这组作品的特点是,

一、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二、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胡一川和李桦的作品都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画面的诉求目的很明确。《怒吼吧,中国》用一个被捆住的农民来象征整个受压迫、受凌辱的中国人民。2、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通过查找资料或借助联想来熟悉一些基本的视觉表现惯例,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3、教学重点、难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理解视觉中的隐喻手法以及作品内容与美术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a、教材中的部分图像是有题画诗来补充说明画面含义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诗歌来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内容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画册中查阅一些关于名画,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及见解。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董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三、说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四、说教具与学具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学具:作业纸、笔。

篇二:《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

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 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 (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篇三:乡愁优秀说课稿

篇一:乡愁说课稿

《乡

愁》说课稿

黄爱玲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

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

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

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

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

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

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

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 根据本单元

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

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

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作者其人及

写作背景。

4、准确理解这首诗

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

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反复

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

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

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

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

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

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三、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

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

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

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

神生活。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

的音乐美。

诵读法:鉴赏诗歌

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

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

最后学生配乐朗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

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是指教师

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

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

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

华。

联想法:就是利用

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

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

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

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

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

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

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 。

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

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听读,—

—美美地听 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

《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 (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

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

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

乡愁。

(二) 朗读——美

美地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

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

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

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

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品味——美

美的品

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接着,让学生通过

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 。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

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 迁移——美

美的说

愁,有乡愁,离愁,

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

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

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

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

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三)深情朗读,

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

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

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

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乡愁》

——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

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 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

度上下功夫。

2、选取课文中任选

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

—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

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

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意象 托物寄情

邮票-小小——含

情依依个人故乡之思 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主题

坟墓- 矮矮——哀

痛沉沉升华

篇二:《乡愁》说课稿

乡愁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

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

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

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

的是中外现代诗歌

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

作品共同的主题—

—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

表现了诗人对祖国、

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

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作品的内涵,从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

化背景做出自己的

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乡愁》一诗语言

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

湛,充分体现了现

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

可以进一步培养和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

自己心中所想、所

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

陌生,也有自己的

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

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

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

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

及其象征含义。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于: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

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

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

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

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

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

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

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

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


托物寄情说课稿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55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