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庆阳民俗文化有哪些

时间:2017-03-09 14:32: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曾是"黄河古象"、"环江翼龙"的故乡。我国最早出土的第一块石器,就发掘于华池县的赵家岔。市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达1500余处之多。4000年前,流传于世的《黄帝内经》早已造福于人类。夏代,周族部落在庆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先周文化。《诗经》在《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豳风·东山》等篇中都描述了周人在此地的生活情景。

东汉安定监泾人王符著《潜夫论》36篇,在为传世名书。晋代,北地泥阳人傅玄,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曾著《傅子》120卷(篇)。

唐、宋时期,由于佛教的发展,造塔建寺、刻石造像、树碑作文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明、清之际,以民间文化艺术为主体的文化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事、传说、歌谣、对联、迷语、笑话、寓言等民间文学及以及民歌为主的音乐事业发展较快。民歌、唢呐、社火遍及全市,民间剪纸、刺绣、织编、纸扎、雕塑等继续发展。戏曲班社活跃,逐渐走向专业化。同时,文化名人辈出,很有影响的有李梦阳、王纶、吕经、吕颛、张钦修、钱旭东、韩鼎、赵邦清、刘之蔼等50多名。

民国时期,秦腔戏曲艺术,进入兴盛时期。

陕甘宁边区时期,市内文化艺术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文艺的服务对象、表现形式、内容上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一批为现实革命服务,且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演唱作品涌现出来。新宁县南仓村刘志仁、环县农民孙万福、新正县农民汪庭有分别创作秧歌剧和新民歌《高楼万丈平地起》、《绣金匾》及《边区十唱》等,在陕甘宁边区到处传唱,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文化事业经历了稳定发展、曲折发展、遭受损失和蓬勃发展4个阶段。

1949至1957年为稳定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各级党政部门将文化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各县文化馆普遍建立,全市有4个电影队在城镇、农村广泛放映,8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相继成立。市、县均采取不同形式,多次举办培训班,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政治、业务水平,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

1958至1956年为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年代,在"左"的思想干扰下,不切实际地提出了一些"战斗"措施及"大放文艺卫星"的错误口号,致使文化工作偏离了正确方向。一些县的群众文化工作出现了盲目冒进、浮夸、强迫命令的作法,造成了不良影响。1959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工作陷入低潮,群众文化萧条冷落。1962年,全市撤销了100多个1958年以来成立的公社书店和文化站、室。1963年,撤销各县剧团。1965年后,各县文艺团体又有新生,文化活动日趋活跃。

1966至1976年为遭受损失阶段。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全市文化事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全市文化机构有的瘫痪,有的撤并。不少文艺工作者受到批判斗争和错误处理。古装剧全部遭禁。许多文化革命前的优秀影片停止放映。市、县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室的许多图书,被视为有各种问题停止发行、借阅。文艺创作遵循"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原则和"路线斗争"、"阶级斗争"的基调,出现了大量形式主义、公式化、概念化的文艺作品,影响和降低了作品质量。

1977至1985年,为蓬勃发展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二为方向",市内文化事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此时,一大批被禁锢10多年的古装剧目及电影片目得到解放,满足了群众的渴求。全市9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休及277个放映单位在演出场次、演出收入方面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室内影

院、剧院增至34座,其中新建农村集镇影剧院8座。90%的乡镇在其所在地建起了露天剧场。电影放映设备数量增加,并不断得到更新。市、县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相继成立。一批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处理的人员,经落实政策,重返文化战线工作。社火、皮影、木偶、剪纸、刺绣、民间唢呐等活动再次活跃起来。全市95%的乡镇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乡会。至1985年,全市有业余剧团32个,皮影、木偶队120多个,社火队490多个,唢呐班50多个,乡镇文化站125个。

这个时期,还成立了庆阳地区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发展会员229名,年平均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300余件(不包括书法),其中在省级以上出版、发表、演出、展出、播放120余件,在地、市级发表、演出、展出500余件。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区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商品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人所认识和利用。与此同时,地区和各县相继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促进了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庆阳市的文化工作在全省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多年来位次靠前,近五年连续获得一等奖。全市有12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文化先进乡镇,有7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民间艺术之乡,正宁、西峰、庆城三县(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化先进县,西峰区寨子乡文化站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一)文艺创作演出成绩斐然。近几年来,共新创作各类剧目100多部,其中,大戏29部,小戏 、小品66 部,电视剧4部,电视文学剧本1部。上演新剧目38部,获市级以上奖励的30部,占上演剧目的80%。有13部剧节目在全国和全省获100多个奖项。现代陇剧《陇东娃》、通俗陇剧《黑白人生》、眉户剧《总盼月儿圆》、《高山情》、秦剧《李梦阳》等7个剧目在国家和全省各类评奖调演中共获53个奖项。小戏《抬轿》、《审狗》在全国第七届群星艺术节中分别获优秀奖,在全省群星艺术节中分别获银奖和铜奖,《黄花情》获第17届全国曹禺戏剧奖。2005年元旦前后举办了全市第五届新创剧目调演,推出了《香包情》、《教坛保尔》、《皮影缘》、《风情雨露》等优秀新创剧目。大型现代陇剧《绿叶红花》代表甘肃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荣获金奖,并于2006年晋京汇报演出,开创了我市自建国以来文艺演出团体晋京演出的先河。

(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近几年的春节社火汇演在全省的"文化春节"活动中独树一帜,地方特色浓郁。各个层次的创作、演出、展览在全国全省举办的相应活动中多次获奖。特别是连续五届香包节的成功举办,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命名我市为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和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命名五蝠皮鼓为庆阳一绝,环县为皮影之乡,西峰区温泉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中国民俗学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我市为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我市还被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列为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还在我市命名了91名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了96名甘肃民间艺术家,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了359名市级民间艺术大师。在2002年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西部名城"评选活动中,我市被评为"最有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各县区也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举办特色文化节会,环县成功举办了两届皮影艺术节,庆城县的赤城苹果节、宁县的九龙金枣节、镇原的潜夫文化节等各具特色的节会,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节会的推动下,庆阳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在国内的展出活动逐渐增多,国外市场在进一步拓展,2002年9月甘肃文化访美团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印第安纳州举办的甘肃文化周活动中,庆阳香包、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初露头角,颇受欢迎。庆阳的知名度在进一步提高。全市文化系统及有关单位紧紧围绕"节节有演出、处处有亮点、年年有创新"的工作思路,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举办各种演出活动。近几年来,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迎十六大、撤地设市、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召开等活动,精心组织举

办了优秀青年演员大奖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专题文艺晚会、《辉煌二十年》文艺展演等一系列歌颂党、歌颂祖国专题文艺演唱活动,共演出剧节目200台(场),演职人员达万人以上,演出节目1000多 个, 观众20多万人次。此外,还举办多场明星演唱会,并有甘肃省情系陇原艺术团、西安市歌舞剧院以及国外演出团体吉尔吉斯坦国歌舞团、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国立芭蕾舞剧团也应邀来我市演出。还有省敦煌艺术剧院与省歌舞剧院的精品力作《丝路花雨》、《天马萧萧》也在我市多次演出,特别是中央"心连心"艺术团众多明星来峰慰问演出等,直接观众达30万人次以上,大大提升了我市群众文化生活的品位,促使我市文艺演出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全市注重发挥文艺专业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每年组织文艺人员深入农村进行文艺辅导,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参与人数和演出场次,送图书、写字、作画数量多,影响大。省上确定的知识工程也在逐步推进。全市的节日文化、社区文化、庭院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呈普及的趋势,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三)文化产业蓬勃兴起。近几年来,全市围绕庆阳民间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精心培育各类文化市场,全市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已组建生产营销民俗文化产品的企业104家,从业人员54232人,生产营销总件数为447万件,生产总值或营销额达到5509万元,多次在全省介绍经验,在2005年被甘肃省文化厅确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对外文化交流活跃,曾在澳门、北京、杭州、天津、格尔木、深圳、青海、兰洽会、西交会参展50多场次,小批量的民俗文化产品还在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家展销。庆城县赤城乡文化站成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公司、西峰区寨子乡文化站的庆阳民俗工艺开发中心、西峰区民俗艺术研究所、华池县以民俗文化产品经销为主的巧儿公司等以民俗文化艺术品为主的文化产业实体在竞争中不断发展,逐步成为特色文化产业的支柱。在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市上积极筹备成立了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和庆阳市民俗学会,为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并保持其持续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2006年5月全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我市召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我市的"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唢呐艺术"、"环县皮影戏"3个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环县皮影被列为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0个试点之一。"陇东红色民歌"、"庆阳香包刺绣工艺"、"庆阳剪纸"、"西峰唢呐文化"、"西峰荷花舞"、"环县道情皮影戏"、"华池南梁说唱"、"合水面塑风俗"、"陇东窑洞民居文化"、"道情戏"、"周祖祭奠"、"公刘祭奠"12个项目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0月,文化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讲话中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的申报我们从已公布的12个省级名录中遴选出8项,已上报到文化部。第二批省级名录项目的申报我们从已公布的市级名录中遴选出12项,已报到省文化厅。第一批市级名录已由市政府公布,共8类23项61个子项。8县区县级名录已经全部建立,第一批总计公布10大类189项。

(五)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市新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1个,投入资金2200万元以上,新建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文化广场8个,各渠道先后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搬迁修复文物景点5处,投入资金600万元以上,预计各渠道投入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5亿元左右,是"九五"期间投入的20倍以上。西峰、庆城、合水、宁县、华池、环县相继建起了文化广场,各县(区)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庆城县建成周祖森林公园;华池县建成了双塔森林公园;镇原县建成王符纪念馆、潜夫山森林公园;合水县建成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西峰区小崆峒碑林画廊已经落成。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建筑面积5429.36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庆阳市民俗博物馆工程计划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2814.33平方米,到位资金1150万元,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止目前,四

层已经封顶(共五层)。西峰剧院维修工程,计划投资300万元,即将竣工。

(六)文化市场管理趋于规范。全市现有"网吧"180家,从业人员559人;娱乐场所52家,从业人员329人;音像出租、零售门店147家,从业人员171人;书刊零售、出租135家,从业人员239人;业余文艺演出单位12家,从业人员200人;印刷业63家,从业人员326人。全市文化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共组建文化市场稽查队9个,稽查人员29名,特邀监察员9名。通过制定《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程序》、《庆阳市印刷业管理制度》、《庆阳市图书报刊零售出租经营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文化市场培训制度、上岗合格证制度、举报公示制度、督查督办制度等四项制度。并且,加大力度,整顿规范文化市场。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行动、音像市场"金风行动"、清查出版物市场等"扫黄""打非"专项治理活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健康发展。

(七)文博事业逐步发展。我市是全省的文物大市,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现已有各类文物单位2702处,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在这些文物单位中,古遗址920处,古城址267处,古墓葬538处,古建筑175处,石窟寺67处,古石刻180处,烽火台329处,近现代纪念址73处,近现代名人墓82处,化石点66处,其它5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即西峰北石窟寺、西峰南佐遗址、宁县政平塔、华池县东华池塔、正宁罗川牌坊、宁县湘乐塔,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全市现有9所博物馆和l处革命纪念馆,藏品28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99件,二级文物676件,三级文物4938件,等级文物总数达5813件。市博物馆馆藏文物63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49件。庆城、环县、合水、镇原4个县的藏品均在3000件以上。近几年,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不断加强文物安全工作,重点狠抓基础性的保护工作,加大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工作。使我市的文物工作做到了馆藏文物绝对安全,野外文物基本安全,初步改变了文物工作的被动局面,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也有了新的进步。

(八)积极推进试点,文化体制改革有新突破。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在陇剧团搞了改革试点,制订了《庆阳市陇剧团改革试点方案》和《庆阳市陇剧团改革试点方案实施办法》,认真开展定编、定岗、定员,通过考试、考核、末位淘汰、竞争上岗等办法,把原有的80人编制核定为72人,一次性压缩编制8人。艺术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岗位,一律实行全员聘任制,试点中,共上报分流人员17名,其中,提前退休人员12名,退职人员5名,现审批退休干部10人。其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也进行了一些深入的调研工作。

"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事业将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庆阳市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以繁荣艺术创作为中心,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多出优秀作品,进一步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规范文化市场,扩大对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推进全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建成特色文化大市。

"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主要文艺门类全面领先;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竞争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人才结构优化,高素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设施布局合理,现代化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文化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推动艺术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力争全市每年推出2-3台优秀新创剧(节)目,各艺术门类有精品问世;切实加

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大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大市的品位;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大力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文化设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庆阳市对外开放及与各方面的合作;加大对贫困边远地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推动县区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认真抓好人才培养与干部教育,建设一支适应特色文化大市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

源远流长的庆阳民俗文化

庆阳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浑厚,远在2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与中医鼻祖岐伯在此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形成岐黄之术的源头。周先祖不 、鞠陶、公刘在此"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举世瞩目的"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化石,发掘于境内的马莲河流域。标志着中国旧石器时代古肇始的华夏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庆阳市华池县赵家岔。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庆阳历代名人辈出,东汉思想家王符、西晋学者傅玄和明朝"前七子"李梦阳等,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影响。这里又是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于上世纪30年代创建了陕甘边区,成立了西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西北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之后,庆阳又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传唱不绝的《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3首革命歌曲,就诞生在庆阳。陇剧、荷花舞的故乡也在庆阳。闻名大江南北的《刘巧儿》原型封芝琴,是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红色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成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宝贵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再加上庆阳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当其它地方的古文化被后世文化覆盖而淹没时,庆阳却有幸保持了庆阳民俗文化别具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庆阳的民俗艺术蕴藏丰富、品类繁多。其主要的种类有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陇东秧歌、雕塑、编织、纸扎、民歌等等。这些艺术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受外来和现代文化渗透较少、个性突出,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被誉为庆阳民间民俗艺术"四绝"。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1993年庆城县、镇原县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特命名庆阳市为"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徒手秧歌之乡",环县为"道情皮影之乡",西峰区温泉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2003年又命名庆阳市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荷花舞之乡"。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民俗学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庆阳市为调研基地。2004年,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剪纸艺术家协会、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联合确定将庆阳市列为"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 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陇东红色歌谣、剪纸、荷花舞、环县道情皮影戏、道情戏、南梁说唱、合水面塑风俗、陇东窑洞民居文化、公刘祭典、周祖祭典等12项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在全国170多个候选城市中,庆阳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经济名片。截止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125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甘肃省民间艺术家"155人,市级民间工艺大师500人,有民间工艺美术能手数千人。

独具一格的庆阳香包刺绣

香包在庆阳很早就有,发现于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的一只保存完好、色艳如新的金代香

篇二:庆阳民俗论文

弘扬香包艺术 发展民俗产业

西峰区陈户中学赵佳丽

一.庆阳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潜藏,庆阳香包便是民间艺术的典范,它历史悠久,内容广泛,题材新颖,而且内涵也极为深刻。 庆阳,世界上黄土层最深最厚的地方,这里,曾是环江翼龙的故土,黄河古象的摇篮,农耕文化的起点,歧黄之术的源头,拯救过中国革命的老根据地??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庆阳所拥有的绚丽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如今这里是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中国徒手秧歌之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中国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皮影道情之乡。中国民俗学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把庆阳列为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

作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庆阳,所产的香包有着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鉴赏价值和欣赏价值。香包,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马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有佩带之意。全句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原所在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香包,用当地的话说,又叫“耍活”“绌绌、绌儿”。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一天小孩满身披挂香包,左右两肩,一边是老虎,一边为狮子,背上驮着青蛙或五毒,胸前挂满金瓜,绣球。学徒给师傅送香包,姑娘给情人投香包,小伙子抢香包,学生们提着棕子和香包,要赠给老师??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严格而言,香包是陇绣

的一大类,具有独立欣赏价值。而荷包又是香包的一种,实际生活中,二者混用,常也不分彼此。庆阳香包,是华夏民族“原生态”文化在该地区蕴藏积淀的结晶。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古老而神奇,纯朴的民俗风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溯根寻源,在今天看来,我们欣赏庆阳香包有着返朴归真的意义。香包是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艺术,充分显示着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悠古的地方风情及民族特色。这种民风民俗散发着古代文化的浓厚气息,是活的古文化,是一种生命力强悍的艺术形式。它散发的艺术魅力已远远超过工厂、作坊和成批设计制作的工艺品。民间美术中的随意造型,反映在表现形式上,更富于装饰美,除它本身的实用功能外,装饰美化是其重要特色。装饰不是简单的填空补白,人们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有意识,有选择地将装饰因素运用在自己作品中,以达到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主题思想美化作品的目的。她们以朴实的审美标准去组图,配色——鸟身上装饰云彩,虎身上装饰花鸟,鱼身上装饰莲花,猫身上装饰老鼠等等。从逻辑的角度去审视她们的作品百病不在,而仔细去琢磨,分析,其中不无道理:鸟在空中飞,伴着的是云彩;虎在林中走,有虫有鸟;鱼在水中游,伴着莲花和河草??可以看出,朴实的劳动群众用最简单却最丰富的艺术手法表现着生活,表现着美。这种平面装饰的图像在现代装饰中运用极为广泛,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艺术相通的一面。土生土长的显示着丰富的区域性文化的香包新承载的内容极为丰富,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老鼠嫁女等神话传说,神话人物,民间传说为内容的,也有以文史作品如:《诗经》

里教民稼墙的公刘,《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封神演义》里的哪吒,《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人物”,《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等为内容的。此外还有以宗教故事和人物为内容的,如佛教文化中的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弥勒佛,佛的高足弟子罗汉,济公和尚等。以宗教文化为载体的香包,散发着神秘、悠远的艺术魅力。还有一类是以花鸟鱼虫为内容的:比如植物类如莲花、荷花、牡月、金瓜、葫芦、石榴、梅花、柿子、大枣等多用来表现求子富贵,吉祥如意的主题;还有动物如蝎子,蜈蚣、蛇、鼠、牛、虎、兔、羊、马、猴、鸡、狗、猪以及鱼,狮子、青蛙、蝙蝠、蝴蝶、乌龟等,以表现避邪消灾,婚姻美满、幸福长寿的主题。而图腾崇拜,过年祝寿,祭祀等民俗在香包里也有鲜明的反映:麒鳞、凤凰、龙兽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物和吉祥物,在香包里多有表现;年画里的胖娃娃,体态丰腴的妇女,祝寿习俗中所献的蟠桃,黄金万两,招则进宝等等,散发着浓郁的民俗气息,让人感受出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翻开这一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面对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其实,这才是揭示人性欲望的艺术,表达思想信仰的艺术,展示生命活力的艺术。

二、庆阳香包,不单单有其表象的“形”,而且有着更为深层的“意”。诸如“糊涂虫”香包,五毒香包,干岁香包等等,独具特色,魅力无穷。

1、“糊涂虫”是一种烟袋香包,又是针扎香包,糊涂虫香包是种独具特色,充分展示姑娘聪明才智和刺绣技能的民间艺术品。新婚不久,

婆婆把媳妇叫到面前,说给你好的丝线布料,剪刀交给儿媳,要求在烟袋上绣一只立体的,也就是两只翅膀能动弹的蝴蝶,会做就是一位巧媳妇,不会就是“糊涂虫”,把旱烟包叫“糊涂虫”由此而来。“糊涂虫”烟包,针扎,刺绣挂件,一般都用深色布料作底,彩色丝线刺绣,这样的绣品具有浮雕效果,装饰性很强,烟包周围或针扎边都用挑针或麦楞针法锁边,结实美观,装饰与实用结合,平面与立体结合,美观与智慧结合的民间刺绣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2、“五毒香包”,它是庆阳香包典型的一种,人们平时讨厌蝎子、蜈蚣、蛇、蜥蜴、蜘蛛,尤其是惧怕这些动物会危害小孩,奇怪的是,人们将这些动物做成吉祥物,给孩子们拴上“五毒”荷包,或驮在背上,或做成“五毒”肚兜,“五毒”马夹穿在身上,这种特殊的做法和心理耐人寻味。庆阳传统习俗把青蛙、蛇、蜥蝎当做神物,不妄加以伤害,以伤害,大人们总教育孩子们,遇见它们就应恭恭敬敬地送它们远去。因此端午节这天都佩戴绣有蛇、蛙的刺绣香包。其实“五毒”中的蜈蚣、蛇、青蛙等动物也都同生育有着某种联系,庆阳群众将蜈蚣遇之放生并视为吉利,它是一种图腾遗风,《抱朴子》上说“太吴师蜘蛛而结网”由黄土高原南迁到云南的侗族,把蜘蛛作为他们的始母神,随着历史的变迁,图腾崇拜,驱邪降魔观念渐渐淡化,作品却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福,“青蛙香包是端午节背在小孩身上的大香包,用绿色绸缎衬底,青蛙背上面,布贴裹绣着活灵活现的壁虎、蝎子、蜈蚣等。有跃跃欲跳之感,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青蛙内用棉花填充,装上丁香、山艾、细辛、

甘松、白芷等研为细末的香粉,彩色长丝穗,(穗与岁谐音,意义岁岁长寿)再系上几枚水银珠,看上去珠光宝气诱人喜爱,有些还把五毒做成五毒螃蟹和五毒娃娃鱼等形式。

3.千岁香包,是庆阳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件香包刺绣珍品,这件香包是2001年在华池县双塔寺二号石造像塔塔体内发现的。这座石造像塔建造于金大定十年,由此推算,这件香包距今将近l000年.所以称之为“干岁香包”。这件香包,制作精致,完全按照佛教经义,把虔诚向善的一面浓缩到小香包上,寓意深邃,巧妙无比.香包整体由黄褐色织锦而缝制,成荷叶状。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线,底部有写意性的凤爪纹饰,加上织锦素底隐形,莲花纹的飞针走线图案,集中衬托着主体海棠花的风彩,海棠花用彩色丝线绣成,叶的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变化丰富,整个香包造型雅致,做工考究,刺绣精细,别具匠心,时近千年,仍色彩艳丽如新。佛教以荷花代表清净,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香包以黄色铺底,以荷花作陪衬,以玛瑙,绿松石,宝珠等结串为带链,体现了佛教对佛祖及佛塔的崇敬虔诚,香包中心刺绣着四瓣花形的海棠花,叶片在四周围绕着,体现了众生向心的念义,寓意佛教修行达到最高境界。可见,简单的香包艺术不单单独具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和宗教,等其它意识形态相互联系,更增强了它的民族性和民间艺术性。

三.庆阳香包因其独特而承袭着,就其艺术风格而言,有它们所具各的个性、共性。其个性标新立异,追求独特。造型都千奇百态,


庆阳民俗文化有哪些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28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