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社会热点问题有哪些

时间:2017-03-09 07:15: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

一、问题:医患关系不和谐

二、发展历程:从几十年前受人尊重的赤脚医生,到今天的医患之间相互不信任

三、表现:

患者方面:

1.对医生言语攻击

2.对医生进行打击报复(哈尔滨第一医院 在读研究生王浩被杀 并不是个例)

3.对医生的不信任

4.医闹(心理分析:患者不满治疗效果、谋取钱财等)

医生方面:

1对患者的态度

2对患者的不信任

3医疗事故

四、原因: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认为:这是大小环境的影响造成这种紧张关系

(一个是大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这么大这么快的变化,我们的每一个人都适应不了,而且还有一个很特殊的,中国社会过去强调的是集体,市场经济社会强调的是个性发挥,所以我们从集体的观念到个性的发挥,这个过度我们完成的不够好,就变成了咱们的每一个社会的

中国人,大家都很着急,都急于要答案,都急于要有成果,并且对别人又不那么相信。总觉着自己可以,看别人的时候老带着有色眼镜(一个是小氛围,我们建的医院还不够多,有能力的医生数量也不够,医院门诊量太大,一个医生在短时间内看完了那么多的病人,分配给每一个病人的时间也就几分钟,大家排了一夜的对,然后看了几分钟的病,然后我们医生还得问病人要钱,说您公费自费的,医保的还是什么,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就让最不应该谈钱的一个群体,面对病人的时候,每句都离不开钱)

2.医患关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有80%是缺乏沟通

(医院要维持运转,必须要制定多项任务指标。换句话说,医生看病人数量越多越好。试想一想,一个医生在半天之内要看五六十个病人,没有沟通的时间。)

3.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

(某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给患者开不必要的检查,开大处方以从中获利,造成患者对医生所开列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戒备心理加强;而一些患者使用非法手段处理纠纷,也使医生惧怕纠纷缠身,有意识地规避医疗风险,进行防御使医疗。由此,本该一致抗击疾病的医患之间信任、协作,逐渐演变伟戒备、防范,严重的甚至走向独立)

4.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医疗体制改革之后,相应的医疗保障体制没有跟上,即使是后来实施的保障制度,但其覆盖面有限,也没有能够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由于医疗保障不健全,加重了个人看病发热负担,还加剧贫困地

区的贫困状况,使贫着越贫)

5.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主观期望值比较高。部分患者医疗消费意识比较强,认为付出了费用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五、解决方法:

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就会赢得患者对医生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

1)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

(2)患者方面:在医院里面,患者相对是弱者。需要医生的关心、爱护。我们认为,只要医护人员对得起患者,便几乎没有患者对不起医生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活动,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慢慢与医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3)管理防腐:继续执行党的卫生方针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医患双方的紧张局面。

(4)澄清媒体对卫生系统的不良炒作,多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医院的面东西,使社会上群众感到社会主义制度医疗保障。学习国内外、兄弟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

(5)在本系统内开展行风评议,自我剖析,在政治思想上内强素质,提高医护人员服务素质、态度质量。与晋升、奖罚挂钩。用组织纪律约束医护人员行为。

个人总结

个人觉得既然是社会热点问题,自然有其让人争论不休的地方。网上有很多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新闻、报道以及一些辩论赛;我看过一场央视经济频道的一档叫做《对手》的节目。有一期就是在哈尔滨医院王浩事件发生后针对医患关系做的一个辩论。辩论题目是“医患关系紧张谁的责任大一些?”。当时我主观上便觉得医生方肯定不利啊!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主观判断?而且我相信会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这样认为。事实上辩论赛上也提到了这一点。医生方提出了一个词叫做“医生妖魔化”。意思是现在的大多数人觉得只要有医疗事故便是医院方的过错,但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媒体、舆论造成的。当然我们客观的来看这不无道理,这点又涉及到大部分患者或者是正常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因为医疗事故是不能百分百的避免。但这也不能说归结于谁对谁错,医生的天职便是救死扶伤。一个医生让自己的病人死去,事实上医生也会愧疚。但患者家属觉得自己从进医院起,到现在落得个人财两空。心里不满,于是便有了医闹,医患关系恶化

那么这样看来既不是医生的错,又不是患者的错,那是谁的错呢?有人说是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说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资,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能够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那么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我觉得加大对医院、医疗的投资或许还不够。更重要的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以及服务态度。对医院加强制度化的管理。在美国,一个医生一上午的挂号上限是15,

篇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2个)

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1. 大学生自身学习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知识水平不够,综合能力较差

2. 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有问题,就高不就低

3. 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

4. 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的对接力度不够

5. 学校培养过程中没有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6. 校企之间交流偏少,就业平台和实习平台偏少

7. 政府的创业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8.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较弱,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9. 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未彻底转变为素质教育

10. 大学扩招后带来的影响

11. 企业用人制度不合理,薪资水平偏低,保障较差

12. 和整体就业形势有关,社会用工总的来说压力大

收入差距

原因:

1. “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影响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影响,忽视公平

2.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3. 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尚未全面显现

4. 一些垄断行业的暴力,工资水平高

5. 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对富人的税收制度

6.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对贫困人口的救济保障能力有限

7. 受自然地理等环境因素影响,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8. 一些企业主压低工资,没有把提高工资待遇摆在重要位置

对策:

1. 发展好经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2. 完善分配制度,在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3. 健全财税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

5. 限制垄断行业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6. 注重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7. 加强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加强法制化建设与监管,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监管

8. 加强反腐力度,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

篇三: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目录

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

摘要: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小受到的教育,谈人口问题必提“人多地少”,到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人口安全”,即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在内的人口问题,是中国客观存在的许多基本国情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人口政策或者说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的允许二胎的新政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实实在在地关乎社会细胞即每个家庭的利益,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所关注。

关键字:计划生育 二胎新政策 对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可以选择上述理论进行政策分析。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提出,从马寅初50年代发表“新人口论”[1]开始进行讨论,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的基本国情判断不明,“新人口论”的观点没有被接受,马寅初先生也受到严厉批判;60年代人口高峰出现后,人口增长太快的问题,开始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逐渐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政策,其后三十年只是对某些方面进行微调。计划生育现行政策一直实行到今天,基本格局未变,还于2002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从我国的国情而言,为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度的人口政

策,使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即是鉴于现时的形势,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得出应该调整现行政策的结论,主张采取适度宽松的人口政策,从而统筹人口发展以缓解人口安全的压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还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人口理论的发展

1、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认识到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他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他说:“我们的经济是计划经济,生育也必须要有计划。这两件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要给经济带来很多困难。”[3]

2、毛泽东的人口主张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 1973年7月,毛泽东又建议成立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地区亦相应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牵动亿万个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了。[4]

3、严格控制人口的政策出台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国内专家基本上是秉持马尔萨斯和“人口爆炸学说”的观点,在1980年前后提出了“生一个孩子正好”的口号。

4、现阶段对人口政策的争论

我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

人口政策又有了新一轮的讨论。人口计生系统的许多官员,还有部分专家学者鉴于我国人口总量仍然庞大,人均资源紧缺,继续主张严格控制人口以适应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实现中国人口总量的零增长。

概述上述人口理论方面的观点,是为了明晰现行政策制订和评估的理论依据,以便我们持有理智的态度。因为各种理论毕竟是理论,它们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和客观环境,经过实践的检验后已经清楚地表明,人口主张的提出,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都带有客观环境和历史背景制约下的局限性,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置人口理论于不顾,但也不能片面地对某种理论产生迷信,一定要结合客观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人口及政策的变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及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这是国家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规定.具体生育政策则是由各省制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虽有区别,但简而言之是“一个半”政策,即一般夫妇只能生一个,而诸如农村夫妇第一胎是女儿、夫妻双方是独生子女、第一孩是非遗传的病残儿童等特殊情况,才能经批准生育二孩。

根据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的规定,只有符合以下几种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

才可以申请才育二胎,具体中国计划生育二胎新政策如下:

(一)只有一个子女,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

劳动力的;

(二)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

(三)婚后五年以上不育,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四)再婚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

(五)从边疆调入本市工作的少数民族职工,调入前经当地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

(六)兄弟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均系农村居民,只有一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又只生育一个子女,其他兄弟不收养他人子女的;

(七)男性农村居民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书面表示自愿赡养老人的(女方家姐妹数人只照顾一人);

(八)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一方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深山区长期居住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女孩,生活有实际困难的,另外,有其他特殊情形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需经市计划生

育行政部门批准,依照中国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不少于四年,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二十八周岁,第十九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农业人口,下同),已生育一个女孩的,但一方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职工或一方从事工商业一年以上以及双方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年以上的除外;

(三)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四)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只适用于姐妹中一人);

(五)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六)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七)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八)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九)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十)已生育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童鉴定机构确诊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为了保证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贯彻,从而达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生育政策在基层强有力地得到推行。首先是自上而下的约束性制度得以确立,即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等,从省级政府一直到行政村(居)和各企事业单位,每一级都有计生考核的具体目标。其次是避孕节育方法、意外妊娠补救措施的大力推行,计生系统形象地概括为“一环二扎三引产”,这些措施在实际推行中非常严厉,对抑制人口数量增长十分有效。 三、对现行生育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人口结构遭遇困境。建国以来我国的生育计划经历了由完全放开→适度节制→计划生育的过程,人为的产生了1949-1957年、1963-1970年和1980-1987年的三波婴儿潮。这三波婴儿潮拉动了自80年开始的30年人口红利,但也带来了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两大困境:①人口红利拐点陡峭化。首先,劳动力供给由于1990年开始的新生儿锐减大幅下滑;1950-1970年第一、二次婴儿潮的人逐渐步入退休年龄。劳动人口将“入不敷出”,拐点可能在2014年。②老龄化加速。未来20年中国老年化进入“加速陡峭坡”,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接近30%。

四、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的具体建议

(一)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控制

(二)生育政策需要城乡统一

(三)全国范围内普遍准许生育二胎

五、结论

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安全的压力或者说巨大挑战日益显现出来,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领域,我国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结构面临的

重大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男女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少儿人口绝对数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人口红利”出现挑战等,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突出矛盾;另外还有人口素质不高,啃老族涌现、独生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依我看,现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已经完成,必须利用这一契机,认真扎实而不是遮遮掩掩地对我国的现行生育政策开展政策评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9月3日经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第1版。

3、张维庆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

4、XX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浙江省XX县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内部资料),2002年5月。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文件。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文件。

9、《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社会热点问题有哪些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24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