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春节关于历史性质的游记

时间:2017-03-08 13:56:5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春节的历史和传统

春节的历史和传统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呢!有许多古老的习俗。

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

春节的时间在岁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时候,岁首的时间不一样。夏朝的岁首是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是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农历十一月初一,秦是农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重新把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同时采用“太初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新年”。此外,还称其为“正旦”、“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采用阳历纪年,并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这样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称呼。其实,春节这个名称古已有之,是专指立春而言的。自从民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以后,就不再把立春叫春节了。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

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

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 ",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

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也拜年的习俗,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

篇二:2011春节游记

2011年春节游记

2011年春节受朋友之约,一家三口利用春节假期前往广州、珠海等地游玩。

第一天:

大年初二(2月4日)早5:00起床,5:50出发前往首都机场,8:30起飞12点左右到达广州白云机场,大庆的朋友前来接机。广州的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气候湿润,满眼郁郁葱葱,道路两旁的树木种类与北方的完全不同,甚至在一些高大的树木上还开满紫色的小花,这让我们这些在北京生活的人,一下子从光秃秃的冬季转眼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季,转变太快,感觉很兴奋。

在广州酒家用中餐,嗯!很好吃,尤其是叉烧肉,美味!

还有,所有的饭店(酒店)大堂都会摆上一大盆造型各异的金桔盆栽,寓意是“大吉大利”,树上还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下午安排参观广州野生动物园,门票很贵啊(每人180*5,150/车=1050元)。可能是看的多了,没觉得有什么新奇的,比北京动物园的动物种类少多了,白虎很多很漂亮,力争很兴奋,这是他爱看的。

晚上安排夜游珠江。因为刚开完亚运会的缘故,珠江两岸被灯光装饰的分外美丽妖娆,照了很多照片,北京要是也有这么一条横贯京城的大河就好了。

广州的交通:可能是受假期的影响,路上车不是很多,没有遭遇堵车,广州用高架桥、单行线来解决交通问题,给人的感觉到处绕圈,

不像北京的路大多是笔直的,正南正北,初来广州真不敢驾车,找不到路啊!游玩珠江要登广州电视塔,看到电视塔就在眼前,可是开车转来转去,绕了好多圈圈才到塔下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一看到排队的人流,顿时丧失了游玩的兴趣,可是看到陪同的人那么热情,也不好驳人家面子,耐心得到排队,将近40分钟后终于登上的塔顶。因为是晚上,时间又紧,而且很累了,兴趣不大。广州的夜景还是不错,可是塔外环绕的密集的柱子很挡视线,不像中央电视塔那么视野开阔。给我的感觉当北京人也很有优势,见多识广,不想小地方来的人看见什么都惊讶,这点从我儿子身上就能看出来,动物园、电视塔对他来说北京看多了缺少吸引力,夜游珠江到一半就回船舱玩手机了。

第二天:

大年初三,上午安排逛街购物,在广州最具人气的购物街感受广州的年味,街景、雕塑、小吃、热带水果、繁华的商铺、热闹的人群,真的是过年热闹!我喜欢。岩岩和我一样喜欢美食小吃,萝卜牛杂汤、章鱼小丸子、猪红汤,还有新鲜的菠萝蜜。

陈家祠,这个景点本不在日程安排当中,这是路过随性而来,但是真的很令人惊喜,精美的建筑艺术令人称奇。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

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下午开车前往珠海,预计在珠海呆两天,期间安排去一趟澳门。 到珠海后,大庆的朋友王平借了一辆车给我们用,晚上用过晚餐后驱车1个小时去泡温泉,每位138元真的不贵,还有免费的饮料和小吃水果,不错。回到酒店都12点多了,真感到挺累的。 第三天

大年初四,上午我们选了参观“农科奇观”,感受一下大自然、农业栽培的成果。想不到这个地方居然有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来过,可能是来看航展或是路过到澳门吧,谁知道呢,反正还不错。我见到了今生为止看到的长在地上,还连着瓜秧的大南瓜,大的直径有60-70cm一个人抱不过来,而且是满地都是,惊奇!鲜榨甘蔗汁很甜,好喝,北京没见过。

中午,吃了地道的珠海海鲜大餐,4个人花了1700多元,真贵,可那还需要等位子呢。烤生蚝没有我想像的好吃,新鲜椰汁还不错,每扎38元很实惠。

下午终于要去澳门了,很可惜力争不能跟我们同行,就我和岩岩和大庆三人。先在拱北口岸与商铺们兑换港币,100元兑换118元港币,这才体会到人民币升值真好啊!因为没打算去赌,就兑换了1000港币,如果购物,刷银联卡就行了。

通过中国、澳门海关,排了两次队,感觉人真多,而且是内地前往澳门的人多,通关用了近一小时。来时听人介绍“威尼斯人”非常值得一去,出关后就直奔“威尼斯人”免费大巴。

澳门“威尼斯人”度假酒店——亚洲的“拉斯维加斯”, 澳门威尼斯人是一个集美食、佳酿、购物、住宿、娱乐及商务于一身的大型综合度假村。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拥有3,000间豪华套房、92,900平方米的大运河购物中心、可容纳15,000个座位的路氹金光大道®金光综艺馆?、111,484平方米的会议场馆,以及富特色的ZA?A?剧院,

篇三:春节手抄报 春节的历史

小学作文手抄报四年级作文 范文家导语:春节的历史手抄报是一张年味十足的春节手抄报,大红灯笼,长长的鞭炮把春节的喜气洋洋的齐恩点燃了,春节就是这样的欢乐的节日,关于春节的历史我们可以到春节的历史手抄报中去了解一下。


春节关于历史性质的游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170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