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济南大学优秀学位论文
济南大学优秀学位论文
试从杨绛散文的语言特色看其写作姿态
赵宁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 要:在当代中国文坛,杨绛先生是独特的。杨绛散文语言的自然质朴无华,没有华丽辞藻,不见刻意雕琢,行云流水般自然,但并非平淡无味,字里行间流动着淡雅清新的气韵,它不露痕迹,浑然天成。她独特的叙述视角、白描化语言、机智幽默以及轻松自然的人情味写就的散文,给了我们极大的阅读感,从中得出的低姿态写作方式更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杨绛作品语言,以其独特的创造,在现当代作家群中也是独树一帜。她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创造个性化语言的又一位高手。
关键词:语言特色;低姿态;白描;杨绛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orld, Mr. Yang Jiang is unique . The Yang Jiang's prose language one is simple naturally , there is no magnificent flowery language , disappear and chisel and carve sedulously, like being natural and smooth naturally, but insipid, flow simple and elegant fresh flavor between lines, it betrays nothing in expression and movements, likes nature itself . She unique narration visual angle,, drawing in brush style language , quick-witted humour and light natural human touch write prose right away, having given us the great sense of reading, the low posture writing way obtained from it should be what we recommend even more. Yang Jiang works language, with unique creation its , take the course of its own too in group in modern writer. She is another past master creating the individualized language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Low posture Drawing;in brush style;Yang Jiang
前 言
在当代中国文坛,杨绛先生是独特的,她淡泊而睿智,宁静而坚韧。她的创作更是独具特色。她创作的散文,一扫积弊,给沉闷的散文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称著当代文坛。杨绛散文语言的自然质朴无华,没有华丽辞藻,不见刻意雕琢,行云流水般自然,但并非平淡无味,字里行间流动着淡雅清新的气韵,它不露痕迹,浑然天成,这就是杨绛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杨绛的这种独特性,大体上,研究者对于杨绛文学创作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杨绛的作品风格进行总结和归纳,认为其中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和幽默意味,这一类的论文在研究杨绛的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占了大部分的篇章;另一方面,就是对杨绛作品中所体现
的哲学精神给予分析,认为她身上具有睿智和超脱的智慧,她的写作是一种智者的写作,具有智性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者们几乎一致认可杨绛在文学方面的独特贡献和价值。
一 “透过窗子看世界”叙述视角
在杨绛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陈述时,采取了极为平静沉着的叙述语气,有人说这是一种“如是我闻”的气派,不动声色地把自己藏在作品后面。那么,进行这种旁观式的记述,首先就要选取一个可以产生这种方式的视角,既要活灵活现地再现世间百态,又要将主体置身于事外。杨绛的办法是:找到了一种“透过窗子看世界”的特殊方式。这使得忠实记述成为可能,在主体不出现评论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了对真实的追求。对于作家来讲,需要高超的艺术功力才能掌握好这个尺度和距离,杨绛以其学贯中西的文学功底,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文学宝藏里汲取了养分,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述视角。即把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搬到读者眼前,让他们自行表演,自己却隐藏在作品的后面,不作主观评价。她作为一个观察者,一直保持着一种置身于事外的态度,冷静客观地让人物本身向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她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1]
《回忆我的父亲》里写到:抗战时期,一家人颠沛流离,作者从国外回来,却发现母亲已经病逝,“在公墓的礼堂上,看到的只是漆得乌光锃亮的棺材。”此时并没有出现一般作品中常见的失去亲人后肝肠寸断、号啕大哭的描述,而是:“我们姐妹只能隔着棺木抚摸,各用小手绢把棺上每一点灰尘都拂拭干净。”[2]这种节制的感情格外细致而悱恻,同样,在追忆自己最怜爱的小妹妹杨必时,写到她在文革时期的死,也只是轻描淡写道:“有一晚,她一觉睡去,没有再醒过
[3]来。”还有,杨绛的女婿王得一在文革中被迫害跳楼惨死,这样令人悲愤的事情杨绛却也只是这样写道:“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4]悲哀感好似空谷回音,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面对历史的谬误,杨绛先生以人的理性为参照,戏谑地、调侃地略去了沉哀落寞,保留了温暖的、有趣的、有价值、有回味的片段。杨绛先生的诙谐是她一贯风格的自然流露,非为取巧。即便回忆自己的三姑母——被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痛骂的女校长杨荫榆,杨绛先生也仅仅是把她当作平常人来写她平常的一面,不含政治的倾向,只是以一个晚辈的视角来写她的长辈:三姑母为小孩子们“舞剑”,并非小说中的一片剑光,不见人影,令小孩子失望??作者不事夸张铺陈,只于平静客观中求趣味。
不用激烈的言辞去写个人感情不代表内心就并无波澜,正如一位美国学者在评论杨绛的《干校六记》时所言:“作品中的事情令人激动,但作者叙述的声音极其平静,因为她找到了写作的基调”。[5]这种写作的基调实质上就是对于矛盾的处理方式,不是任由情感如洪水般倾泄,而是用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使尖锐的矛盾冲突钝化。与之相对应的也就是杨绛作品中语言的运用方式。
二 白描化语言
杨绛在运用语言方面的技巧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有人用“一语天然万古新” [6]来形容她,平和自然,温婉简约都是她的语言特色。她对于世界通常是冷静观察,这种旁观者的角度使她语言的态度也尽量保持一种中立,画外音
的缺失使她笔下的对话格外重要,很多对话逼真地运用了人物口语,力求真实。
杨绛散文的语言干脆利索,朴素、直白以短句构成长篇。在记人状物叙事中,她惯用冷静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的轮廓。她采用独特的方式叙述。几次写别,一次比一次痛苦,作者只是客观冷静地如实写来,不带任何主观的色彩。就是写看到埋葬自杀青年的场景也只是站在远处冷静地观望,透过这些白描,字里行间给予人的却是强烈的震撼。其内充沛的情感却需要在留白中细加体会揣摩。杨绛刻意地创造一种距离来观察人生,她通过客观简洁的叙事传递她“看”到的真实人生,而隐藏起自己的情感。这份感情要求同样在“看”的读者去丰富,去挖掘。杨绛的忆人散文很有分量,她所运用的资料是那些富有情趣的人与事,而将这些资料加以穿缀的则是作者的心灵。冷静的白描作为一种载体,在白描的留白中贯注了作者自然的觉悟,这就是杨绛散文辞浅意切的一个重要原因。杨绛的白描是冷静的。用来白描的语言大都是浅切、通俗的常用语,她有大智慧也有大知识,但在文中她没有张扬这份渊博,而是选择直白,这与她的人生态度也是有关的。杨绛对白描的成功运用,增强了文章话语的含蓄性和理解的多重性。
鲁迅曾将白描手法概括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7],这在杨绛的散文创作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她善于用白描的字句,用大量的笔触描写那些琐细的生活细节,写人状物细致入微,却不失之烦琐,并且往往切中要害、恰到好处。她的语言简洁流畅、质朴纯净,《干校六记》是回忆性散文,所忆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中许多辛酸离合,杨绛却鲜有描写“哀”和“怨”,即使必须涉及这类地方之处,也不加情感性的长篇铺叙,笔墨都极为简省,点到为止,表现了一种冷静难得的分寸感。字句和意象常似不经意写出,却又妥帖自然。
杨绛对于白描手法的钟爱,在创作生涯的后期尤为明显。这也和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经历过整个风云动荡的二十世纪的各种变迁,她对于人生世事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同样地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表现手法也已臻化境。她很自然地就对虚夸、浮躁、雕饰等等不成熟的表现看不入眼,不觉得内容的抒情化和语言的诗化有什么了不起,也就很自然地要以最朴素的手段去表现最实在的东西,采用白描的写法和多写叙事散文就是很可以理解的了。同样,因为经历过也思考过人生,所以在选取素材时她就把人生中真正最有价值的东西挑拣出来,而表现的时候也就认为人生是实实在在的一件事,没有必要再去添加什么,也没有必要对什么事情大惊小怪。这些通通都构成了杨绛散淡于世外的低姿态态度。
《回忆我的父亲》中,作者写奔父丧回家,见家中搭丧棚的情景,不由想起自己结婚、三姐结婚及此屋落成时的盛况。古人讲以乐静写哀,更增其哀,但作者并未铺陈当年盛况,亦未渲染此时哀情,只一句“我现在回想,盛衰的交替,也就是那么一刹那,我算是亲眼看见了”[8],便止笔不再赘述。感情有节制、有分寸。
从杨绛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一定要华丽的字句才能够达到最强的艺术效果,如果已经准确地表达了要表达的东西。在这基础上添加过多的词藻往往就是堆砌了,效果是过犹不及的。杨绛行文中,很少有长句和诗化语言。在句式上也都是“老老实实”、严格规范,读起来非常简洁舒服。她很少抒情,鲜发议论,即便不得不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也都是点到为止,极其注意分寸。绝不靠语言文字去营造气氛,而是用情节来一点点精心构置作品的框架,点染出环境和意境,这种细腻在当今文坛上非常罕见,尤其是在散文创作上,我们见了太多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往往依靠华丽的语言文字来取巧,实则意义苍白。杨绛绝不这样,她的语言朴素而精练,又浑然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这两句李白的诗来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了。
仔细研读杨绛的作品,我们会看到,杨绛写人一般不轻易给笔下的人物做主观评价,不因自己与人物感情上的亲疏而拔高或贬抑,而是让事实说话,把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通过准确素朴的语言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使读者沉浸在人物形象基于真实可信而产生的美感之中。这个特点在《回忆我的姑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者的三姑母杨荫榆,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作者:“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 [9]但还是写了,写得比较客观,“为她留下一点比较真实的形象”。杨荫榆年轻时曾奋起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踏上个人奋斗的道路,先后也留学日本和美国。她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校长时,本想有所作为,无奈跟不上时代潮流,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结果被“打落水”,自此一蹶不振,过着独身生活,性格变得怪僻起来,心灵破碎,敏感而多虑。但她仍能洁身自好,正直处世,同情学生。日军侵占苏州后,她为了保护四邻,敢于挺身而出,与强敌抗争,结果为敌所害。作者真实记述了三姑母杨荫榆坎坷别扭的一生,既不溢美隐恶,也没有为其悲惨下场不平,是非曲直让事实说话,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缺陷、也有闪光点的杨荫榆形象。
同时还要看到杨绛的文章并非完全没有议论和抒情的成分,只是运用得极其谨慎得体。她在有些情况下也灵活运用其他修辞方式。但她有严格的标准,绝不轻易改变风格。当她所描述的事实与议论抒情之间有一种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发的议论与抒的情已经水到渠成的时候,才出现画龙点睛式的评语。而这时只需作者轻易一点,往往具有一种穿透的力量,能够起到升华的效果。在《回忆我的姑母》中,杨绛对三姑母杨荫榆作了种种回忆,都是客观陈述,据实回忆,只是在不经意间,才用了一句“我现在回头看,才了解我当时看到的是一个伤残的心灵” [10]。虽然只有这一句评论,却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回忆我的父亲》中,通篇几乎都是单纯写实性的回忆文字,只在一处有抒情:“但愿我的父母隐藏在灵岩山里早日化土,从此和山岩树木一起,安静地随着地球运转。” [11]把通篇怀念父母的感情全部抒发出来。
三 机智幽默的风格
杨绛的幽默以智者的宽容化解生活中的尴尬、无奈和悲伤。幽默是她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生命本色,因此她的幽默是体现在作品的整体上,通篇上下让你感到的是一种达观、透彻的轻松超脱。杨绛的幽默很少借助于文字上的机巧的安排,而主要采用白描写意等传统手法。她总是通过人物外部言行的逼真描摹,揭示其内在的性格,但又不满足于人物外部形态的简单再现,而是择其主要特征加以表现,笔触细致,而又留有余地,引人遐思。
“文革”可谓是对一代文人身心最严酷的摧残。“文革”结束后,人们不禁大放悲声,或激愤地控诉、或沉痛地哀思。“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恢复了文学说真话的现实主义传统,及时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杨绛先生所受迫害虽不是最深重的,却也未能幸免厄运。然而,她在回首“不堪回首”之时忘却了离乱挫折,只记取人间温暖。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这组文章中,为我们展示的是黑暗中的火花、寒冷中的温暖、艰难中的慰藉。即便人生之大冤大屈大辱,杨绛先生忆之,也以轻松、诙谐之语娓娓道来。《丙午丁未年纪事》之一《风狂雨骤》开篇:
一九六六年八月九日——也就是阴历丙午年的六月,我下班回家对默存说:
“我今天‘揪出来了’,你呢?”
他说:“还没有,快了吧?”
果然三天后,他也“揪出来了”。
一个“揪字”,本是灾难临头,冤者却不急不慌道来,似乎早在预料之中,终于水落石出。而“‘揪出来的’算什么东西呢?还‘妾身未分明’”。作者以调侃之语讲述灾难,机智的幽默显然而见。
她写小趋,每次总陪着女主人等候钱钟书,“它远远看见默存从砖窑北面跑来,就迎向前去,跳呀、蹦呀、叫呀、拼命摇尾巴呀,还不足以表达它的欢心,特又饶上个打滚儿;打完一滚,又起来摇尾巴蹦跳,然后又就地打个滚儿。默存大概一辈子也没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描写和议论都生动新奇。她的一个同事常对她讲宝贝孙子迎接爷爷回来,欢呼跳跃之余,也要倒地打上个滚儿。杨绛说:“我也觉得孩子可爱,只是不敢把他的孙子和小趋相比。”在这种痛苦的境地她还能笑出声来很需要一些达观的态度,也许正是这达观的笑声更给予她身处逆境生活下去的信心。同时,这些笑,使她叙述的情绪与声调更平静,虽然写的事是那么辛酸令人激动,但以这种淡淡的幽默自嘲的笔调出之,这是杨绛独特的写作基调,很有点“流浪汉小说”叙述的味道。只不过杨绛的笑不是小癞子或布拉斯那种玩世不恭的笑,她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所以笑得明净,笑的蕴藉,笑的有橄榄式的回甘。” [12]
钱钟书跌跤,磕掉门牙,满口鲜血,本是令人惊慌之事,可是杨绛起笔写道:“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 [13]惊慌之情被“吻”字化淡,读者由吻字联想开去,也忍俊不禁。“三反”运动也称“洗澡运动”,大多知识分子忆起都愤愤然,但杨绛却这样写:“他(指钱钟书)洗了一个中盆澡,我洗了一个小盆澡,都一次通过。还有,有一天钟书和我和同校老师们排队,由一位党代表和我们一一握手说:‘党信任你’。我们都洗干净了。” [14]语言中全无愤然之气,而是充满调侃之意,排队握手的场面颇为滑稽,微露讽刺之意。内心的愤然之气被调侃和讽刺所驾驭,化为自嘲,引人发笑,可见作者的大家气度和审美机智。逃亡北师大时,“他(指钱钟书)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我不知轻重,戏称他为‘呼啸山庄’。” [15]人命关天,杨绛写此文时还心有余悸,但“呼啸山庄”的戏称贯穿此段,便多了诙谐的意味,焦虑之情也得到中和而不会太过。读《我们仨》,经常笑声不断,安宁的日子充满笑料,离乱的岁月也能幽默述之。她以达观和超脱的人生境界为依托,冶炼苦难,用人格力量和审美力量降伏苦难,使苦难升华,现实生活的悲化为艺术的喜,以平和的文风赢得愉悦的笑声。
四 轻松自然的人情味
杨绛的作品常使人会心发笑,聪明,俏皮,揶揄人物且不忘自嘲。下放干校时,在对自己命运力量的无奈和绝望中,她采取自我宽慰的态度,通过幽默诙谐的反讽和自嘲表现内心的情感,作品中处处可见作者富有人情味的幽默感。《凿井记劳》中写自己挖那块“硬得像风磨铜的地”,“费尽吃奶力气,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学圃记闲》中写作者和阿香种萝卜,私下商定只培养尖子,把草木灰全用来肥那些宝贝,到收获时,她“使足劲儿去拔,用力过猛,扑通跌坐地下,原来泥里只有几茎须须”,从来没见过这么扁的长萝卜!这种淡淡的幽默自嘲的笔调,正是杨绛独特的写作基调。下放之初,杨绛再见到默存时,他“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作者不说“我都不认识了”,而说“奇怪的是我还一见就认识”,这是满腔愤懑和怜爱交融而成的一句幽默话,将人生的苦味包孕于
篇二:后窗
悬念与科幻电影经典
之《后窗》
学号:
《后窗》窥视
此次电影选修课,再次收获多部经典电影。看完《沉默的羔羊》,我被其中的诸多细节的喻意折服;看完《盗梦空间》,走出教室的那一刻,忽然就生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世界仿佛间变得不真实了,庆幸的是这种感觉转迅即逝。然而,我不得不说的是《后窗》,希区柯克利用如此小的空间,却创作了如此富有张力的作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实在让人称道惊喜。
电影开始的经典镜头,男主对着对面楼窗户,简单的镜头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也呼应着电影的主题,主人公杰夫透过窗户看世界,反映了人类的窥视欲望。希区柯克把人的潜意识中的窥视欲引入到影片中来,这不仅拓宽了影片的表现空间,也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为了给窥视找到一个借口,他把男主人公设计成一个生性好动、敢于冒险而又折断了腿、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摄影记者。当影片开头的背景交待镜头一结束,斯泰拉太太刚走进杰夫的屋内就嚷道:“我警告过你了,偷窥是犯法的”这一句警告,就在杰夫和观众的心中掀起了偷窥犯法的心理波澜。因为影片本身就是从窥视者杰夫的主观视角来拍摄的,所以这种窥视的角色也就自然地延伸到了银幕外的观众身上,窥视者所看到的一切同时进入观众的视线,从而紧紧抓住观众的偷窥心理。希区就是这样从影片开始就将观众一同带入了偷窥者的行列,只是观众没意识到而已。当杰夫从长焦距镜头中窥视到推销员在收藏刀锯时,联想到深夜女人的尖叫声,凭着记者的新闻敏感,杰夫认为推销员有谋杀妻子的嫌疑。长焦距镜头的使用不仅使偷窥的性质更为严重,偷窥者的犯罪感心理压力也更大了,同时为了弄清谋杀的真相又不得不进一步偷窥。这样就构成了影片的一个心理张力,观众认同杰夫,迫切地想了解事实的真相,但他们像杰夫一样被固定在轮椅上而无能为力。到此,电影的叙事便发生了逆转,即判定推销员是否是凶手只是一个表面的情节链,而观众更为观注的是,在目前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尽快找到证据判定推销员有罪并拘捕他。
正在观众焦虑的时候,爱情的力量加入进来了。丽莎从原来反对杰夫偷窥到现在主动加入偷窥,并带动斯泰拉太太一同冒险去寻找推销员谋杀的罪证。杰夫深知,这样做窥视者被暴露的风险是很大的,杰夫曾多次关灯,把轮椅向后退,都是为了躲避这种风险,如果丽莎孤军深入找不到罪证其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到此,构成了影片的又一个心理张力:不进一步查找罪证,推销员无法定罪,如果深入虎穴又怕暴露自己。所以,影片的叙事重心再次发生逆转,观众对丽莎和杰夫的担心已经超过了对推销员杀人案的关心。
当丽莎翻窗进入推销员的家,虽然找到了证据,但她和杰夫的窥视者身份同时被暴露。警察带走了丽莎,推销员破门而入掐住杰夫的脖子并把他推到窗外的院子里。到此,窥视者与被窥视者的关系发生了逆转:窥视者成了被窥视者,追捕者成了被追捕者。这时,观众也从惊险与恐惧中清醒过来――窥视者罪有应得。这正是从希区柯克的道德观出发,所表现出影片的疗救性主题:“某人沉溺于某种不正常状态,自食其果,最终治愈了某种自身的弱点。”观众也在电影院里一同体验了这个难以启齿的过程,从而得到了心理疗救。
爱情是本片的另一个闪光点和思考点。影片的最后,当杰夫睡着了,他不能继续凝视的时候。丽莎放下了手里的那本侦探冒险小说,拿起了她真正想看的时尚芭莎杂志。这个细节
给人无限启迪和想象。或许,丽莎是因为爱杰夫而愿意放弃自己的爱好,但暂时未能完全放弃,所以偷偷看喜欢的杂志,她没有因为爱而放弃真实的自己;或许,她看小说只是为了满足杰夫的凝视,为了迎合杰夫对她女性形象的想象。她和《眩晕》中的朱迪其实是一样的,她们都是为了得到男性的爱,而把自己打造成男性窥视下的那个形象。观点多元,不一而论,这也与现实中的爱情相契合。
看完《后窗》,不禁想到了卞之琳的《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生活就像电影,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窥视与被窥视之中,但又有何妨,存在即合理,既然现实如此,我们何不坦荡胸襟,欣然面对,品味百态人生。电影有时就是我们的生活,它和文学一样,都是对人类生活最佳的解读方式,是绝佳的艺术,而艺术家,则是人类灵魂的终极工程师。
喜爱的电影排名:
1. 后窗
2. 盗梦空间
3. 肖申克的救赎
4. 沉默的羔羊
5. 七宗罪
6. 银翼杀手
7. 蓝丝绒
8. ET外星人
9. 星球大战之新的希望
篇三:“支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以《秦兵马俑》的教学为例
江苏新沂市桥口小学(221400) 胡秀娟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型为支援者、参与者。可是通过对众多课例的观察,这个要求还有待实践。出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的关注极少,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习得而非学习能力的习得,重结果而轻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以这样说,学生成为一个容器,离开了老师,学生便无法自己吸纳知识,成了被教师的落后教育模式绑架的“被学习者”。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可以运用“支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架式”学习方式,即在学习伊始就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框架和学习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熟稔之后,再撤去这些“支架”,放手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支架式”预习,让学生有章可循
预习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高年级教材的篇幅、选材及信息量涉猎广泛,要想达到课堂教学预设的目标,如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的感知与内化,思想内涵的提炼与升华,仅靠两到三个课时的集中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借助预习的手段将学习空间及时间向课前延伸。预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是,尽管我们深知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真实预习水平却不能让人满意,他们情愿写十分钟不动脑筋的作业,也不愿做一分钟的深刻思考。教师要以这种思维惰性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一份学习预案,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案:
(1)认识课后的所有生字,做到不借助音节也能认读,并使用工具书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出感情;(3)画出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或句子,并进行批注;(4)从写作方法来看,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在查阅各种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这样的预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预习的主线和范例,学生既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也逐渐内化了预习的方法,有章可循。
二、“支架式”阅读,让学生有线可抓
阅读感悟,在众多的课堂中流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毫无裨益。教师需要精简教学预设,从整体着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思考,衍生出主线式的话题。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当学生汇报交流了预习成果之后,教师可对重点段落的学习进行提示:(1)课文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的?你能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吗?(2)课文的谋篇方式给了你什么启示?(3)读了整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这样搭建整体支架,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明确学习同类型文章的思路,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整体布局,给学生梳理出清晰的框架,再遇到同类型的文章时,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了。
课文是个性化的,当然也要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才能将课文学得更透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各种指导性支架,如《秦兵马俑》一文的特色是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兵马俑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方法,你觉得效果一样吗?”在对比中,学生领悟到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展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必不可少;通过辨证的剖析,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支架式”拓展,让学生有法可用
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的提升,为他们的学习打开一扇窗,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加人文底蕴,使他们透过窗子看世界,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
支架式拓展,在课堂上主要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留白,在留白处做文章,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如学生了解了众多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之后,教师可提问“兵马俑还会有怎样的神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的语言模式刻画出自己心中的兵马俑。另外,课文的构段方式也可以生长出拓展点,如“学习课文总分式的结构,介绍一处景点”等。 在课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迁移式的创作。如学完《秦兵马俑》后,教师可以展示丰富的秦兵马俑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哪些秦兵马俑的知识,使他们继续关注相关知识,使学习有持续力。
当然,我们还是应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这样,在他们的心中,语文才是有趣的。
学生掌握预习之道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放权给学生,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主导自己的学习,让学习方案更完善,更适合自己,更利于执行。
《透过窗子看世界》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16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龙口作文培训
- 下一篇:医院清产核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