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2016诺贝尔奖屠呦呦

时间:2017-03-07 07:52:0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屠呦呦

附件

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推荐项目公示内容

姓名:屠呦呦

从事专业:中药学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受教育情况:

1951—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改称为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1959年,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1、屠呦呦创建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屠呦呦先从本草研究入手,收集整理了640首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等资料,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

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2、屠呦呦团队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后,屠呦呦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课题组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随后证明50~100mg/kg可使鼠疟原虫转阴。

屠呦呦团队率先对青蒿素做了临床试验。1973年秋,由中药所派人携带青蒿素单体赴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研究员进行了详

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

3、屠呦呦团队开创性的研发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

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 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为第一发明单位。1981年10月经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1986)第X-01号]——青蒿素。

鉴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颁奖词:“发现了青蒿素--—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6月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及青蒿素的贡献做出高度评价: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5年12月WHO报告,全球约有32亿人(占全世界总

人口近一半)面临疟疾风险。2015年全球共有2.14亿疟疾新病例,大约43.8万人死于疟疾。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得到广泛使用,对影响人的最流行也最致命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极为有效。至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中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附表候选人代表性成果

推荐单位意见:

屠呦呦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末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致力于青蒿素抗疟研究。受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她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解决了青蒿素提取的技术难题。在极端困难的科研条件下,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并以身试药,首次将青蒿素用于抗疟临床,证实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因其在青蒿素发现方面的成就,屠呦呦获得197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奖章。青蒿素还在1986年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

青蒿素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抗疟治疗耐药性难题,至今仍然是国际抗疟第一线用药,已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是对世界医药学所作的重要贡献,也对我国国防、援外、保障人口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及2015年度美国哈佛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鉴于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与药物研发方面的重要成就,特推荐屠呦呦申报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篇二:2016考研政治时政热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6考研政治时政热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建议考生统筹全局,在把握重要知识点的前提下,关注对某些特定知识点的预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资料图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2016年考研政治点睛班】万磊 在12月20日9:00—12:00,14:00—17:00行考前三小时模考,三小时预测。秒杀16考研政治马原、毛中特、史纲、时政考点。稳稳提分,你距离名校只差这六小时!

登录天猫,进入文都网校旗舰店,搜索课程“2016考研政治点睛班 万磊直播课 文都网校视频课程预测六套卷解析”

【2016年考研政治点睛班】蒋中挺 在12月22日9:00—12:00,14:00—17:00进行考前三小时模考,三小时预测。以热点捕捉考点,分分钟绝杀考研政治毛中特、思修、行策!正在火热报名中,名额有限,抓紧时间!

登录天猫,进入文都网校旗舰店,搜索课程“2016考研政治点睛班 文都网校蒋中挺考研预测模考网络视频直播课”

篇三:2000-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00-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以奖励其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及研究。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威廉·C·坎贝尔)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大村智)获奖。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奖,另外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2014年,美国科学家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May Britt Moser(梅-布莱特)和挪威科学家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

2013年,美国、德国3位科学家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12年,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长山中伸弥。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iPS: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这使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201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因此又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约有10%的夫妇有生育问题,而体外受精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至今,全球已有400多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后代。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artwell)、英国科学家保罗-诺斯(Paul 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以表彰三位科学家在有关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发现。这一发现找出了细胞循环控制出现缺陷时可能导致的染色体改变以及可能最终导致癌细胞的生成,因此这在研究癌症治疗方面开创了新的方向。

200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77岁的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75岁的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71岁的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送”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揭晓!获奖者为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奖励他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

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福冈,日本细胞生物学家,专攻细胞自噬作用。

细胞自噬这是细胞组分降解与再利用的基本过程,细胞能够消灭自身内部物质,方式是将其包裹进一个膜结构中,从而形成小型囊体并被输运至被称作“溶酶体”的回收机构进行分解。

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与自噬作用有关的关键基因。随后他开始致力于阐明酵母菌体内自噬作用的背后机制,并发现与之相似的复杂过程也同样存在于我们人类的细胞内。大隅良典的研究更新了我们关于细胞物质循环的旧有观点,他的研究开启了理解自噬作用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关键作用的崭新道路,如生物体对于饥饿的适应或者机体对于感染的反应。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自噬作用机制在一些类型的疾病,如癌症和神经疾病等病症中也发挥了作用。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威廉·C·坎贝尔)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大村智)获奖。其中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一半由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二人分享,他们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为其在治疗盘尾丝虫症和淋巴丝虫病(象皮病)方面作出的贡献。 屠呦呦:为其对治疗疟疾所做的贡献。

威廉·C·坎贝尔生于1930年,1952年本科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195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取得博士学位。从1957年到1990年,他在默克医疗研究所任职,1984年起担任默克医疗研究所研发部高级科学家兼主任。目前,他是新泽西州德鲁大学的荣誉退休研究员。

大村智是日本公民,1935年生于日本,1968年取得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1970年取得东京理科学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75年到2007年,他任教于日本北里大学,现已从北里大学荣誉退休。

屠呦呦是中国公民,1930年生于中国,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65年起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她于2011年获得了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威廉·C·坎贝尔以及大村智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一种名为Avermectin(阿维菌素)的新型药物,其是一种衍生物,可以降低河盲症(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可以高效抵御其它寄生虫病;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则发现了Artemisinin(青蒿素),这种药物可以明显降低疟疾病人的死亡率。上述两种研究发现都为人类抵御严重的寄生虫病带来了极大希望,为成千上百万人抵御寄生虫病及改善机体健康带来帮助。

研究者大村智是日本的一位微生物学家,主要致力于分离天然产物,他对一种生活在土壤中名为链霉菌属进行了重点研究,这种链霉菌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制剂(包括195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赛尔曼·A·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1888-1973

)发现的链霉素),大村智利用大规模空的培养和

特性分析,从土壤样本中成功分离除了一种新型的链霉菌,并且在实验室实现了这种链霉菌的成功培养。

研究者威廉·C·坎贝尔是一位在美国工作的致力于寄生虫研究的科学家,其获得了大村智的链霉菌培养基,并且放大了这种链霉菌的效力;威廉·C·坎贝尔指出,一种来自链霉菌培养基中的特殊组分可以有效抵御家养和农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感染,研究者将这种生物活性制剂进行了提纯,并且命名为阿维菌素,对其进行一定的化学修饰就可以变成一种名为伊维菌素(Ivermectin)的高效化合物了,伊维菌素(Ivermectin)在人类和动物试验中均可以高效杀灭大量寄生虫,总的来讲,科学家大村智和威廉·C·坎贝尔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抵御寄生虫疾病的新型药物带来的希望。

传统治疗疟疾的药物为氯喹和奎宁,但治疗效率越来越低,截至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努力根除疟疾的想法失败了,随后疟疾感染不断增加,就在此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转向寻找传统中药来开发抵御疟疾感染的新型疗法;通过对大量中草药进行大规模筛选以及在疟疾感染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一种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物质表现出了巨大潜力,然而所得到的结果在一致性上却出现了问题。为此屠呦呦重新查阅古代资料并且修改了方法,最终发现了一种提取青蒿素(青蒿提取物)的新方法,她首次发现了这种名为青蒿素的化合物,实验证明青蒿素可有效抵御寄生虫感染,在感染动物和人类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May Britt Moser(梅-布莱特);以及挪威科学家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

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

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

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如何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为何当我们在下次重复同样的路线时能够迅速查找到这些信息,我们在大脑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存储的?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发现了大脑内的定位系统,一种大脑中内置的“GPS”,它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行实现定位,揭示了高等认知能力的细胞层面机制。

1971年,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发现了构成这一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他在大脑一个名叫“海马体”的区域发现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当实验小鼠在房间内的某一特定位置时其中一部分这样的细胞总是显示激活状态。而当小鼠在房间内的其他位置时,另外一些细胞则显示激活状态。奥基夫认为这些是“位置细胞”,它们构成了小鼠对所在房间的地图。

30多年后,在2005年,May-Britt Moser和Edvard Moser夫妇发现大脑定位机制的另外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他们识别出另外一种神经细胞,他们将其称之为“网格细胞”,这些细胞产生一种坐标体系,从而让精确定位与路径搜寻成为可能。他们随后进行的研究揭示了位置细胞以及网格细胞是如何让定位与导航成为可能的。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解开细胞如何组织其运输系统之谜的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组织自身运输系统的奥秘。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在生产并输出分子,例如胰岛素被细


2016诺贝尔奖屠呦呦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04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