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钱三强简介

时间:2017-03-07 07:51: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人物简介

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参加了波兰的力学会议、布鲁塞尔的国际力学会议。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戴着右派帽子的“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因5个月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中,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而成了备受打击的对象。于是清华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建议保留他的教授职位,但他那时已经没有上课的机会了。 划为右派之后,钱伟长被强制劳动改造,先做实验室助理,扫地劳动一年,其子女被禁止上大学。后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红卫兵阻挠其进行研究,他就趁晚上把窗户堵上,彻夜苦读。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直到1968年日本鹫津久一郎于《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一书中才提到类似理论,而直到1977年钦科维奇的《有限元法》一书中明确论述后才为人们所熟知。

1968年至1971年被下放到北京特殊钢厂炼钢车间劳动锻炼。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把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

[1]

恢复工作与平反

1972年,钱伟长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撤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

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篇二:中国物理学家简介

古代物理学家

墨翟 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沈括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 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郭守敬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唐、宋时,曹士等试作改变。《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所用的数据,个位数以下一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用百进位式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宋应星 我国古代物理知识大部分分散体现在各种技术过程的书籍中,《天工开

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此外,在《论气》中,宋应星深刻阐述了发声原因及波,他还指出太阳也在不断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谈天》)。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张衡 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赵友钦(1279~1368)宋元天算物理学家。著有科学著作《革象新书》。这本书有一篇名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狭缝。赵友钦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小孔成像规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现象。

现代物理学家

除了耳熟能详的像: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美籍华裔)、杨振宁等物理学家外,还有:

周海军: 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2000年获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2004年底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在生物聚合物领域,研究了DNA,RNA在外力场作用下的统计物理性质及结构相变,并提出了一个DNA弹性模型,在国际上取得了一些影响;研究了蜘蛛丝纤维的结构组织原理并提出了一个层次聚合物模型,该模型已引起国际一些实验同行的注意和兴趣。在仿生网络领域,研究了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发现了指数小于二分之五的标度不变网络的一些重要性质;提出了一种给网络划分社区结构的方法。在自旋玻璃领域,对有限连通自旋玻璃系统的低温性质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新的一个长程阻错序参量。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生物聚合物;仿生网络;自旋玻璃的统计物理,统计物理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何平:1998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2001在国家天文台作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至2004底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作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4月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聘为副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先后从事星系形成与演化的唯象模型与半解析模型的研究。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宇宙重子(或叫星系际介质)的分布与演化,与暗物质的关系,以及大尺度宇宙学的数值模拟等问题上。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并被多次引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尺度宇宙学的数值模拟,星系的形成及演化,星系际介质的分布与演化,以及弱引力透镜等等。

陈晓松: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后在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工作。1987年10月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于1992年6月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后从事博士后工作。1993年1月转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至1997年12月底,1998年至2000年5月任客座教授。1996年10月至2000年5月还担任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教授。2000年6月作为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被聘任为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在液体统计物理的研究中,首先从理论上确定离子—极性和离子—中性混合液体会出现退混合相变,还提出了一种可以精确地描述混合液体相变特性的方法,已被用来研究各种不同的混合液体。在有限系统临界现象的研究中,利用场论和重整化群方法,给出了各个普适类热力学量有限尺度标度函数的理论预言,并得到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证实。对于高于上临界维数有限系统,提出了一新理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理论预言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不符的难题。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1)相变理论;(2)场论重整化群;(3)有限系统临界现象;(4)临界动力学;(5)微重力下临界现象;(6)液氦超流相变;(7)液体的统计物理及相关的生物物理问题。 高怡泓 : 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于1994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1997年被聘为副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1)D0-branes的多体动力学;(2)M(atrix)理论描述黑洞的微观物理;(3)AdS/CFT对应的应用及其推广;(4)高维Yang-Mills场论中的瞬子和对偶性;(5)dielectric branes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涉及非交换时空和模糊流形的量子场论、全息性原理、宇宙学常数的弦理论起源等。

马建平 : 1982年7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大学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和天文系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作博士后,1989年11月在德国海德堡DESY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11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92年4月至1998年6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物理系任研究员(Reseach Fellow Grade B)。1998年入选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同年8月被聘为理论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粒子物理理论前沿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CP破坏,强相互作用及量子色动力学和应用,格点量子色动力学。

史华林 : 1992年毕业于国防科大应用物理系,1995年获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原子核物理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特拉华大学巴托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底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先后从事相对论核多体,凝聚态及统计物理的研究,最近几年主要从事稀薄原子气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He3-He4混合物量子小液滴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国际该领域专家的认可,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并被多次引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原子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相关问题以及生物系统中的物理问题。

覃绍京 : 1995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后,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2006年任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前些年曾对一维强关联系统

做过一系列工作,发展并利用数值重整化群研究强关联系统。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物理理论,正致力于强关联模型数值计算与分析。 杨金民: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1988年于河南师大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河南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并在河南师大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199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和Iowa州立大学合作研究,1998-2000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作JSPS博士后,2003-2004在日本东北大学作JSPS访问教授。2000年3月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国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并开始指导博士生,04年和06年获中科院优秀导师奖,06年获中科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04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主要从事粒子物理中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研究,特别是超对称物理的研究。对顶夸克和黑格斯粒子过程中的新物理和超对称物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通过对撞机上的各种物理过程洞察新物理现象的可能性,为在对撞机上进一步检验标准模型并探索新物理作理论上的预言。另外对超对称理论在宇宙学中的应用也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超对称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数产生机制的研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50篇发表于美国的Phys.Rev.D),论文已被很多理论学家和国际大实验组引用1000余次。2000年回国以来,带领自己的学生活跃于超对称等新物理研究的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详细研究了超对称所受目前实验的限制以及在未来对撞机上的现象,预言了黑格斯粒子在超对称Seesaw模型中的质量,发现超对称在黑格斯过程、顶夸克过程及B衰变过程中有大的量子效应,并且结合宇宙观测实验WMAP对超对称暗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发表在Phys.Rev.Lett、Phys.Rev.D(Rapid Communications)和Nucl.Phys.B 等国际权威刊物上,被同行知名专家重点地引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及展望:目前主要研究跟对撞机LHC/ILC及宇宙学相关的超对称等物理。围绕世界上正在运行和即将运行的对撞机实验,探索与顶夸克及黑格斯粒子有关的新物理,系统研究超对称在对撞机上的现象,探索在对撞机上发现超对称的可能性。同时,对其它新物理(如Little Higgs模型、Technicolor理论等)也开展研究,密切跟踪国际高能物理的最新进展。

虞跃 : 1982年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11月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2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3年后先后在英国Warick大学和美国Utah大学工作三年多,1996年9月回国。1998年1月被聘为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早期曾在规范场理论、弦理论、几何量子化和拓扑量子场论方面发表了近30篇论文,1992年以后主要集中在凝聚态理论研究上。1998年获中国博士后“国氏奖”,1999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物理理论,主要包括:物质的拓扑相和拓扑量子计算以及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系统中的实现;非阿贝尔和阿贝尔分数量子统计;光格子上冷原子系统的物理性质;一些新的强关联物理系统和高温超导机理相关的模型研究。已在这些方面共发表了五十余篇论文。同时,也从事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的一些量子场论问题的研究。

周善贵 : 1992年和1995年在吉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7月至2004年4月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工作,2004年5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8年至2001年多次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访问;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德国海德堡马普核物理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过去的主要工作:曾经在原子物理(电子-离子共振复合)、原子核物理(高自旋态和超形变核等极端条件下的核结构、奇特核结构)以及强子物理(光锥QCD与强子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目前研究方向为理论核物理,主要进行奇特核结构以及超重元素性质与合成方面的研究。

罗洪刚: 199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99年至2003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被聘为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发展并应用运动方程方法研究强关联电子系统性质;发展时间相关的密度矩阵重正化群算法;提出描述单杂质安德森模型的统一的Fano共振理论;提出描述电子型掺杂高温超导体的两带模型,并解释了相关的实验现象;分析了高温超导体正常态的标度行为,揭示了c-轴电阻反常的物理根源。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强关联电子系统,高温超导理论,模型的数值计算等。

??

中国的物理学家并有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后继泛人,实际上我国物理学家仍然具有很强大的队伍。

篇三: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2017年评选“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物名单及其事迹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猎鹰”

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师昌绪:光耀人间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朱晓晖:最孝女儿

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

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张纪清:大爱深沉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陇海大院:爱意满园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0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08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3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肖卿福:不惧麻风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赵久富:心有清泉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陶艳波:同桌妈妈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

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钱三强简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04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