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太原晋祠公园

时间:2017-03-07 07:40:3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小鸡太原市晋祠公园规划设计

太原市晋祠公园规划设计

摘要

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地增长和扩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用地紧张、交通堵塞、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这就给人们生产、生活、交往和居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活动与休憩的场所,在城市中具有多种价值,如生态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等。

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的加快,风景园林设计师一方面要跳出园林的范畴,关注更大范围的风景整治,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园林在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加深对场地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的认识,以营造的自然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自然,地域特色

现代城市公园的特征在于保护场地的自然肌理并保存前人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避免符号化表现手法带来的人工造作痕迹。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令人流连忘返。是因为有了若干的美好景致使人驻足,早园说到底就是造景。造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园林的艺术品质。园林设计,要为游人提供一个美的环境,创造一种意境,给游人一种精神享受。园林设计者,常将山林、水体、建筑、地面、声响、天象等因素位素材,巧运匠心、反复推敲。组织成为优美的园林,此种美景的设计过程,成为造景。园林造景是园林绿地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既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有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园林中的景,是指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地或经人工创造的,以能引起人的美感为特征的那样一种供作游息欣赏的空间环境。晋祠公园设计强调各景区的内在特色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呼应关系,景点以景观秩序与文化情结的创作题材构成,各景区布局注重现代景观理论的综合应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规模向游人展示一个全新的以2500年庆典为主题的生态文化休憩公园,在体现都市文化的基础上,突出景观情节的视觉空间与展示空间。

1景观元素

场地内现有的景观元素主要体现在丘陵(山)、水网(水)、农田(田)三个方面。由于长期不尽合理的利用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使得各景观元素的质量大大下降,之间的联系也被粗暴的切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合理再现并有机组织场地中已有的景观元素,是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基本要求。

1.1丘陵资源

公园用地以低丘山地为主,面积约23 hm2。相对完整的山形、和缓起伏的山势,以及由山脊、山谷、坡地、台地等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空间,为公园空间的营造、与园外相互借景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园设计可充分利用丘陵地貌作为空间骨架,形成以山地为特色的景观类型,并借助公园建设改变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群落单一的现有不足。

1.2水系资源

充沛的降水、丰富的水源,以及溪流、池塘、水洼等形成公园用地内多样的水景形态。原本用作农田灌溉的中心水库水质优良,为营造公园提供了基础。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完善的公园水系,既能形成灵动的公园气氛,也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水系的循环利用与水质的改善、维护应作为公园设计优先考虑的技术措施。

2设计理念

恢复自然风貌:恢复地貌、植被和水体的自然特征,以此作为公园的空间骨架,展示当地的第一自然特征保留田园风光:田园风光作为第二自然景观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营造一片乡野景色;结合历史文化:前两者构成了公园景观的基调,在此基础上融入以展示当地人先前的生活方式和历代名人的文化遗产,亦即由园林文化为主体的第三自然景观。

融人城市生活:城市化进程不应割裂场地本身与自然、历史的联系,而应该在城市化区域保留一片自然与乡村构成的历史文化遗迹。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存,又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节省工程造价: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能力进行造园,是降低工程造价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水体的回收净化与循环利用。

便于养护管理:因地制宜的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不仅能够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且使公园的养护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未来的公园养护管理应充分利用当地经验丰富的失地农民,降低养护管理成本,共建和谐社会。

3设计重点

随着近年国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面貌也是日新月异。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在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误区。在晋祠公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细致分析了这些误区,避免出现观念上的错误,并以设计的语汇对误区进行纠正。

3.1水系

现今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园设计中面对水系处理时,常见的误区是忽视原有水系的生态和行洪功能,片面强调视觉效果导致机械的将河道裁弯取直,在驳岸改造过程出于简化处理的考虑,使用直立式砖砌驳岸取代原有的自然缓坡驳岸。这一方面抹煞了滨水植物从浮水、挺水、湿生、草甸、灌木、乔木逐步变化的自然植被群落关系,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河流的截面积,增加了行洪的隐患。出于展现自然景观的目的,晋祠公园规划方案将场地内原有水系的石砌驳岸改造为自然式驳岸,并连通周边零散的水体环绕园区。这是带来了两个问题:为了实现全园水流自然循环,使用引水渠连通外围水体和中心水库是否可行。驳岸改造后是否影响原有水系行洪泄洪上的功能。园内现状水系由自主水系和西面的汾河组成。汾河流向为自东向南。连通水系环绕园区旨在有效的收集地表径流补充水源,并形成公园与城市问的软隔

离带。

因此,规划方案增加了两段水系,同时开挖辫状枯水河槽,形成河网地、河湾地和支水系,增加河水与周边土壤、地下水的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复兴河道。(图1:水系规划图)环园水系流至公园东北角需要使用设施将水翻山提回至水库以实现水系循环。设计中通过人力水车、风力水车、引水槽结合电泵解决翻山的高差(约为15 m)。跨度较大的地方使用电泵将水抽入引水槽流人高一级水体。跨度小的地方结合使用人力水车和风力水车,这些设施一方面为公园平添几分朴素的田园风貌,一方面人力水车也为园内游人提供了体验农耕生活的机会。复兴的河道在不改变河道截流量的前提下,使河道自然化。增加湿生植物,并建立洪泛区,适应不同高差的水位变化。增加水中生态岛,促进河道两侧的植被生长。丰富的植被可以拦截部分泥沙,吸收水体的氮磷等富营养物,增强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同时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3.2植被

当前不少城市进行建设时忽视乡土树种、乡土地被植物,而对大树移栽、洋花洋草,逆境栽植、反季节植树这些立竿见影的做法情有独钟。殊不知这些建设手法本身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而且造成资源(如灌溉用水)的严重浪费。最终导致城市植被的地域特色缺失,植物指示性混乱,养护成本大大增加,且成活率下降。

公园方案设计对于植被规划始终以太原主要植物名录嘲为基础,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强调植物形成的空间尺度感,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特色和整体景观效果。具有特色的植物类型有:水生植物:水生、湿生植物能净化水质、改善景观,促进河流再自然化;并为水生昆虫、鸟类、鱼类等提供繁衍和栖息的环境;水田的复式耕作植物: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率,形成富有江南特色的“桑基稻田”;旱田的轮作、多季节观赏植物:利用植物生长季节的不同,进行旱田的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形成富有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色。

3.3山体

场地内部分山体被城市道路切割、山体表面植被退化。设计方案通过以下措施恢复山体原有的生机。首先保护现有的山体地形不再继续被破坏,其次通过补植树木修复山体景观。沿等高线的纹理进行种植设计,并以山顶为端点,留出若干透景线作为园内各个节点之间的视觉通道,这在总平面图上也有明显体现。山体种植的这种韵律,可以为公园景观建立一种均一的风格。

3.4农田

城市建设大量侵占农田的案例一直以来屡见不鲜。近年来尤为突出的是,凝聚着人类智慧、最为生态有效的湿地——水田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正被迅速的破坏。种植面积由1997年的24万hm2多锐减到2006年的11万hm2,并潜伏着巨大的生态隐患。长此以往,人类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田园牧歌般的景色。通过对场地周边和内部的分析,规划方案试图在场地内保留了一片农田,希望它四季都能展现给游人良好的田园景观,因此需要采用适宜的作物进行轮作耕种。参考当地县志,最终选定种植油菜、水稻、冬小麦。轮作使农田焕发

生机,兼顾了农田的生产功能和景观作用。

3.5农庄和农民

当今的城市建设对场地内的农庄大多统一拆除、迁至远郊。一方面抹杀了场地内历史、文化风貌,另一方面农民离开世世代代耕种的农田去往一个新的环境生活,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调整,更多生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改变,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的。农民离开了土地,他们的生计成为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也需要综合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通盘考虑。规划方案建议公园养护管理聘用当地经验丰富的失地农民。一方面解决原居民的就业问题,降低养护管理成本。以上五个方面是城市建设误区的较为典型的体现。在当今城市化的脚步无法减缓的前提下,建设城市新区和城市公园尤其需要风景园林设计师在对场地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合理保护、正确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建设。一方面要跳出园林的范畴,关注更大范围的风景整治,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园林在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加深对场地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的认识,以营造的自然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汲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成功的作品,应该是在保护场地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去营造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环境。

4景观格局

设计方案将公园的景观格局提炼为为“一轴;两环;山、水、田相依”。“一轴”是以客站建筑为起点,以站前广场为序曲,以台地广场为高潮,延伸至田园景区的序列型景观轴线,将交通集散、旅客候车、交流聚会和观光休闲等功能相结合,在客站前形成开敞深远的空间效果。通过渐进的设计手法形成从人工广场景观到自然丘陵景观的逐渐过渡,将公园景色引至客站建筑物前,使旅客一出车站就对公园景色留下深刻印象。“两环”是指环绕公园主体部分的“蓝环”和“绿环”。“蓝环”是由“辫状”溪流组成的河床地带,它自然曲折、依山环绕,将全园水系串联起来,形成充满自然活力的溪流景区;“绿环”是沿着溪流内外侧设置的两条环型园路,结合典型的河床植物种植,形成环绕全园的主要游线。“蓝环”与“绿环”相结合,将公园主体与周边的各类建筑相分隔,以利形成静谧的公园氛围和便于管理的开放式公园格局。“山、水、田相依”是指以自然山体为骨架,将丘陵、水库、池塘、水洼、台地、梯田等景观斑块融于一体的各个景区,是游人开展各类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图2:总平面图)

5景区设计

全园根据各个地块的位置、功能、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在分区规划上划分为广场、花岛、梯田、水泊、溪流、山林六大景区,并结合一系列景点的布局,形成内容丰富、景色多变、适宜不同人群、不同季节活动、观光、休闲、运动等需求的公园游览区。(图3:景区布局图)

5.1台地花卉园

本区根据园地形变化较大的特点,平面用流线形变化的多层仿生挡土墙,把地面处理成

篇二:晋祠,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晋祠的名气很大,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更因为初中一篇名为《晋祠》的课文让我们都都知道晋祠,“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所以若干年后,当我匆匆经过太原时,也绝不错过晋祠一游的机会。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公里,是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国的宗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序列完整的孤例。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朝开国皇帝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晋祠”本为“晋王祠”,49年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至今 去晋祠看什么,除了课文中说的“山、树、水”三美外,更有难老泉、侍女像、周柏唐槐“晋祠三绝”,鱼沼飞梁、圣母殿、献殿“晋祠三宝”,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

金代的大钟、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桥、

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看晋祠,就像看一部两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去山西旅游,不可错过晋祠

去晋祠看什么,“晋祠三绝”

:难老泉、侍女像、周柏唐槐,“晋祠三宝”:鱼沼飞梁、圣母殿、献殿,还有历朝历代的精美建筑等

晋祠博物馆前新建了大片的晋祠公园,从公园入口走到博物馆正门也要二十分钟左右,如果一路游玩照相

时间更长,公园是免费的,但真正的精华是在收门票的晋祠博物馆内

晋祠公园都是人造新建,虽说没什么历史价值,但景色也不错


太原晋祠公园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98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