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祠堂承诺书
关于重新修建律坪村傅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全体傅氏子弟们:
始祖傅氏公祖明朝初年,始祖从山前迁入律坪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
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二世矣。始祖一系傅氏后代,现大多定居樟树市吴城乡律坪傅家村。可
谓祖德广远,佑我傅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明清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傅氏宗祠,塑
像立碑,置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傅氏之文脉。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
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傅氏祠堂于文革动乱年月几番蒙受损毁
加上八年前的一场大火,已是苦不堪言。幸好04年我族傅林儒先生慷慨解囊自费将前厅修建,
现又全部倒塌,数十年来,傅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
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
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上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
楚明确。祖国各地,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
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
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
世?身为傅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
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
跃献计出力。 2013年冬至,重建傅氏祖祠再次提到傅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
的民主协商, “傅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
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
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向外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
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
使用。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傅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修傅氏宗祠领导小组
2014年2月17日篇二: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
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
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
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
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
乐不绝。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
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
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文革动乱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
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
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
俱兴。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文革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近年来,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
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
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 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
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
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
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
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
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
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2009年春节,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
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管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
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子孙孝则祖祠兴,祖祠兴则宗族荣。祠堂是宗族团结和力量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重建管
氏祖祠上敬祖宗,下贻子孙,既神圣、庄重、光荣,又艰巨、艰难、艰苦。祠堂是全族之圣
殿,修祠安祖靠大家,必须充分动员和凝聚我们全体族人的力量和智慧方可毕其功。改革开
放以来,依靠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祖宗的荫庇,耕耘于祖宗故地及战斗在天南海北各条战线上
的管姓子弟,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勇于开拓,奋力拼搏,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不仅处
处家业兴旺奔小康,而且还涌现了一批社会公认的创业成功人士。这是我们重修祖祠的力量
和底气,是我们管氏的台柱和脊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管氏后人都在问:“我是谁?
根在那里?”不少人回乡祭祖的同时,产生疑问,面对文明社会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时候,
我们的列祖列宗却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
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对先 人,子孙不孝!是我们的共同心声。祖德堪追想当年垂训贻谋原志在范围百世,云礽咸
集虽此日分支别派休忘了骨肉一家。因此,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使管氏族谱忠孝文明发扬光
大,我们倡议重建管氏祠堂。修建尚需资金,对此我们呼吁不论海内海外的管氏族人都要慷
慨解囊,为重修管氏祠堂,抢救族谱文明献一点孝心,进一份力量,同时企盼提供本支族谱
及与老族谱的接续资料。诸位同族子弟:照应子女可随时随地,孝敬父母可年年岁岁,修祠
安祖百年难遇,今生今世仅此一次而已。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和光荣使命。今天,我们正式向大家发出倡议:恳切希望官家咀所有管家子弟及在外子弟,
精神抖擞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热情踊跃参与建祠工作。有钱的
出钱,有力的出力,钱多的多出,力大的多使;不分高低穷富,不计均等得失,尽心倾力诚
孝。万众一心,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共同完成重建祖祠大业!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
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在网上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
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
使用。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
2009年3月1日 附: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略) 为了实现此夙愿,经我族祁东理事会讨论决定,向全体族人筹集重建祠堂续修族谱资金。
筹集方式如下:
一,筹集资金活动实行不分性别、自愿捐助、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 凡自愿捐助者不分男女均名登族谱,享受理事会成员待遇。 三,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500元、非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名登建祠石雕
功德榜,受后嗣敬仰。
四,直系家庭成员合计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理事会为其定制家谱一套;每人的捐助款
只能计算一次,不得重复累计。五,受国家级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10000元且品德优良、卓有建树者,理事会为其编撰
名人传记载入族谱、家谱;受省部级以上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5000元且品德优良、事业有
成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家谱。名人传记将制作成单行本在族人中发行,并作为
宣传教育的主要图文资料在祠堂内陈设。 六,捐助资金通过各房理事代受或直接存入理事会开设的建祠修谱专款专用银行帐户(开
户行:,帐号:;户名:),交款人保留交款收据备查。 七,凡我族人等请将入谱家庭成员姓名、字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时、身份关系、承嗣
状况、93年后已古人员生卒年月日时、各人捐款数额、住址及联系方式详细报各房理事登记
入册。符合登载名人传记者,提交个人或家庭主要业绩资料一份。 外地人员可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提交上述资料。来函请寄: 收;电子邮箱:
八,为保证续谱工作全面完整,有家属或近亲房居外地致理事会难以联络者,敬请转告
本倡议内容或代为登记、捐助。九,因祠堂基建拟定于2009年前捐助为感。 月中旬奠基开工,望各有意于奉献族事者在此之 管氏家族祁东理事会篇三:祠堂文
化的传承与保护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
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
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作为族人的后辈应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一、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
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
“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
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
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
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
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
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
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
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
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
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
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
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
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
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
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们安徽省的皖南山区――古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等
某些原因,大部分祠堂才得以保存,令人欣慰。
二、目前,县内留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
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人杰地灵,历史上
曾出现两位风云大人物,宋代包拯,清代李鸿章。文革之前,在肥东境内完好祠堂据不全统
计也有几十座,如石塘地区有黄氏祠堂、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
当地留传着一句顺口溜:“周冲祠堂一枝花,马士龙祠堂赛过它,大李集祠堂破猪圈,茆油坊
祠堂开饭店”。相比之下马士龙祠堂设计风格独特,胜过其他的祠堂。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
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
了,而马氏的马士龙宗祠保存较为完整。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为感念祖上恩德,乾隆甲戌年(1754年),马氏十三世孙郡庠生马
嘉谋决定修建该享堂,“共费两千余金”,13年后也就是乾隆丁亥年(1767年)才修成。据马
氏家谱记载,1800年、1910年、和1932年享堂曾三次大修。马氏宗祠虽历经240年余年风
风雨雨,却依旧雕梁画栋,气韵犹存。 祠堂是三进五开间,占地约有500多平方米,白墙青瓦,流檐翘角,既有徽派风格建筑
又有江淮地区建筑特点。木质正门上,享堂初建时所制的“马氏享堂”题匾高高悬挂,雕刻
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整个建筑为木质结构,精美的木雕
栩栩如生。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30余米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
迹,墙钉颗颗可见,东山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建造该享堂的
古人有消防意识,在享堂空旷的广场的右前方有一水塘,南约100米处还有一口约建于1480
年左右的古井,井口为花岗岩加工而成,古井的绳索拉痕竟深1厘米。享堂西侧还曾建有武
圣庙、迎水庵,可惜都先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动乱战火。瑞、曹锟、吴佩孚、张宗昌等交往甚厚,所以享堂里曾经悬挂由他们题写的牌匾,但由
于历史动荡,牌匾现已不知去向。后经村里几位老人回忆,他们无意中看到小学教室里的那
几块黑板,突然记起这好像就是那几块题匾。由于学校把题匾的反面油漆作为黑板挂在教室
中,由此才逃过文革那场破扫“四旧”的浩劫,八块题匾中有四块保存下来。它们分别是1767
年所置“马氏享堂”、裔孙马敦源所题的“功高望重”、曹锟所题的“泽流云福”和段祺瑞所
题的“本支百世”;而张宗昌、吴佩孚、当时曾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揖唐和当时任湖北省省长
的夏寿田所题匾已难寻踪迹。保存下来的题匾上至今仍可见到字体上的镀金。在随后不久,经过村民们的寻找,又发现被学校老师当垫脚用的石碑《祠堂碑记》和《祭
田碑记》,其中一块因碑面朝下,字迹竟完好清晰,另一块因长期垫脚已成了无字碑文。随后
又有新的发现,惊喜接连不断,文革中被藏在稻草堆中才免于一劫,有着240年多年历史。
可以反映清朝年间祭祀风俗的古物—“神主”牌位,被村民拿了出来;1880年、1916年、1948
年三个版本的原版家普出现了。村民们还取出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收藏价值的新四军的烈士证
书、由蒋介石颁发的国民党少校军医的退役证和十九世纪由毛笔书写在毛边纸上、可以反映
当时清朝民间田亩制度的《大公祠田种册》的原件。这些发现惊动了县、市、省文物管理部
门,他们特意派专业人士到村里拍摄照片归档。2008年,马氏马士龙祠堂(享堂)被肥东县
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西山驿昂集,小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宗祠大门八字门左右各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
门前的石碑上写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宗祠”。在这座小山村,经历200多
年风雨的昂氏宗祠记录了这个家族的传奇和荣光。昂集祠堂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所建,共三进四厢,面积达500平方米。据资料介绍,祠堂后堂曾有御赐匾额,题为“承
先启后”;中堂上有翰林院赠匾题为“亦叶蒙庥”;前堂上还有庐州府赠匾,题为“父子进士”。
但“承先启后” “亦叶蒙庥”等匾额在文革中被毁。据查有关资料,肥东的“父子进士”有史可查的有三对,一般人都熟知其中的包令仪与
包拯、李文安与李鸿章,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小小山村祠堂里也出了一对父子进士,
他们就是这座祠堂的主人――昂绍善、昂天曾父子。 关于昂绍善父子能够成为进士,当地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泉山作为凤凰山,所以山脚下
要出贵人,还有人说那是祖上积德。在昂氏的先祖中,有一位老太太邀请土地神来家吃饭,这位土地神很是感动,于是土地神承诺,只要老人的后人做到“黄鳝打鼓鱼上树,羊毛
落地野鸡飞”这些高难度的事情,就能让他们家族出贵人。而老太太的后人也着实有才,集
体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有一次发生在集市的纠纷中,一个赶集的人劝架时,把买来的黄鳝砸在了说书人的的鼓
上,成就“黄鳝打鼓”;拉架的时候,有人把用茅草串起的的一串鱼挂上树梢上,这样“鱼上
树”也就做到了;而“羊毛落地野鸡飞”则是穿着羊皮衣的人,把皮衣脱下来往地上一扔,
正好扔到了野鸡窝边,野鸡被吓得全飞走了。这样土地神的要求全都做到了,昂家就出了昂
绍善父子进士。这个民间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这一连串难度极高的小概率事作的发生也似
乎说明,古时考公务员,比现在还难,脑筋急转弯这一关很难通过。 事实上,昂氏父子飞黄腾达的原因,既和他们的聪明勤奋有关,也和当时的时势分不开。
昂绍善家庭贫困,自幼丧父,但聪颖过人,好读诗书。顺治八年(1651年)朝廷颁文选
贡,庐州府学选拨最好的贡生昂绍善到朝廷。但昂绍善能够官居内阁中书,这在清初满族官
员当政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初出现了“人才荒”。 顺治八年,顺治帝清除多尔衮同党,自己掌权,朝廷亟需“新鲜血液”补充,而昂绍善
从庐州府学入朝,与上层旧派无瓜葛,按现在说法就是“背景简单”没有后台,所以他被特
别恩准的皇帝身边,顺治十八年昂绍善在宫内教皇家子弟,康熙六年(1667年)考中进
士。而其儿子昂天曾在父亲教导下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了进士。
三、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措施如今,马氏宗祠、昂氏宗祠分别有多处开始出现残破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
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出资进行一次大的修缮,还祠堂本
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存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
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费,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
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分布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区乡村
文化和古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宝贵中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一些乡
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
甚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
修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
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1、建立古祠堂长效保护与管理机制。上级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每年对现存
的祠堂进行一次调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保护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种物品要逐件登记造
册,做到有图片和文字记载,有编号,有专人保管,方便人们的查阅。2、建立看管与居住配套制度。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古
祠堂、或是那些古民居、古屋类的建筑最怕的就是无人居住,因为长期不住人,不透光线,
屋内潮湿,对屋内和设施有较大的朽蚀作用。没人住的房子会因缺乏人的照看而缩短寿命,
篇二:宗祠
古建祠堂宗祠设计-仿古祠堂方案效果
祠堂功能:家族圣殿,那高悬的牌匾、林立的楹联,叙说着多少官宦重臣、爱国名将、学者名流、能工巧匠的功业,浓缩了多少忠于国事、至纯尽孝的传奇故事。族亲的血脉在流淌,祠堂的人文之光熠熠闪耀,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祠堂,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祠堂风水:宗祠的定点动土,看重地块前后山脉来龙,左右溪流的奔腾走势。一块山水大气,阴阳平衡,明堂开阔,进退有余之地就是建祠的宝地。正是“背倚苍翠葱郁陡山,门前流水丰硕良田”。
祠堂构思:从祠堂建筑群来看,整个氏祠堂面阔五间,为砖木结构,为三进两庑式及一进数重的形式,前、中、后三重建筑之间,有庭院相隔,廊庑相连,祠堂内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确分工,形成前有牌楼、中有大厅、后有深院的空间序列。整个建筑高大宽阔、气宇轩昂之门第可让后人在视觉上从繁复中品味出许多精致与有趣的细节,以及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追求。
篇三:祠堂建设相关资料
关于祠堂建设的相关资料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建设提要
一、禮儀
礼仪动作是人类传递交往规则的肢体语言。
礼仪仪式是表情达意的仪式语言。
传家用礼,传国用礼,传民族用礼,传文化用礼。礼在祠堂宗庙,生信自礼。
二、祠堂
祠堂是安置祖先靈位的處所。或稱家廟,或稱祠堂,或稱祖廟,北方南方,中國國外,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
三、基本禮儀動作
拜祖先用再拜叩首禮,敬長、初相見用一拜禮,交往用拱手禮。
四、祠堂禮儀活動
人生大禮:懷子禮、接子禮、命名禮、進學禮、成童禮、成人禮、婚禮、榮禮、喪禮、祭禮。
節日禮儀:春節期間之接祖、祭祖、送祖,重陽節敬老,四季祭祀等。
五、祠堂其它活動
個人、家庭祭祖,社區慶典,禮樂文化活動,社區議事決事,誦講儒學經典,調解紛爭。
六、祠堂司禮(传礼师)
主持禮儀
講誦經典
調解紛爭
祠堂教化事務
傳禮
七、祠堂委員會
由礼權(儒家司禮)、產權(投資創辦人)、治權(行政人)代表,組成管理委員會,行使祠堂教化功能。
八、祠堂建設
家庭祠堂:家庭單獨建設祠堂,自立始祖。家庭單獨建設,立建設者為“始祖”。逐渐吸收申請者進入,安置牌位,發展成一家為主的社會祠堂。
同姓祠堂:同姓原有祠堂,立同一始祖,再分列各家之祖。同姓集資建設。逐渐吸收申請者進入,安置牌位,發展成一姓为主的社會祠堂。
社區祠堂:社區公共祠堂,由政府出資建設。該社區居民,皆可進入安置祖先牌位。
上兩為私立祠堂,下一為公立祠堂。
祠堂皆由具備資格之司禮主持。
祠堂建有社林,社林歸祠堂管理。
九、祠堂規制
議事堂(殿)、先祖堂(殿)、牌位堂(殿)、陳列室、書譜樓。
建设属于祠堂的社林。
十、牌位
家庭立祖先牌位于堂,按辈分高低排列,立三世祖,三世昭,三世穆。父昭母穆。父居左昭位,母居右穆位。
祠堂牌位按卒年月排列,不分年龄大小,除家庭祭祀外,祠堂公同祭祀。
十一、禮器
禮樂祭祀陳列所用之器物。
十二、社林、社廟、國廟
私立祠堂、同姓祠堂、社区祠堂,同时建社林,先人安置在公共社林。
村級以上社區祠堂建社林,社林由政府建設。
縣市立社廟,供奉當地先賢。
國廟分立各地,省管祭祀。
皆由具備資格之司禮主持。
十三、司禮(传礼师)之產生
由授禮產生。
家族或社區長老經推選培訓,由儒家學府授予資格,主持當地祠堂禮儀。
祠堂司禮為傳禮師。可以傳禮給祠堂,產生新的司禮。可以傳禮給民眾,信守禮儀人倫。
注 (1)建家庭祠堂
有德有才者,自己生前或死后,建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祠堂,自己被立为祠堂始祖。子孙牌位顺次而列。如李嘉诚可以建起“李嘉诚祠堂”,立李嘉诚为始祖,子子孙孙延续而列。祠堂接受申请,安置其他家庭的祖先牌位。
(2)立始祖。家族祠堂立共祖为始祖。今人牌位进入,每家再立始祖,以后子孙牌位顺次而列。如“陈氏祠堂”是老祠堂,立宋朝陈尚书为始祖。今陈姓各家进入,进入者立自己家的祖父或曾祖父为始祖,子子孙孙延续而列。某人孝敬父母,把父母牌位安置在祠堂,立为自己家的始祖,数十百年后,子孙相序,蔚为大观。
(3)建设社区公共祠堂。村社筹措,国家支持资金,建设社区公共祠堂。
(4)如何在家里立牌位。家庭子女辈为父母辈立牌位,父母去世,子女在父母“五七”日立牌位,牌位同时有父母之上代,未立者同时立上代。父母牌位左右立,祖父母、外祖父母,立于父母位之上。母系姓氏变而父系姓氏不变。家庭牌位按代排位,祠堂牌位按进入时间排位。
(5)祠堂立祠礼。祠堂建设完成,祠堂举行立祠礼,首次公同祭祀祖先。表明该祠堂正式开祠。祠堂立祠礼聘请儒家礼仪师立祠。或由辅导该祠堂的上祠礼仪师主持。立祠程序有:读告、立祠、献祭、读祭、行礼、分食。该祠堂主持礼仪师、投资建设人、村社行政领导,分别担任初献、亚献、三献之职。
(6)上祠、下祠。先期恢复的祠堂,辅导其它祠堂恢复,辅导祠堂称“上祠”,被辅导祠堂称“下祠”。
(7)上师、下师。儒家礼仪师传授礼仪,传授者称“上师”,师承者称“下师”。
前言
最近跟家里联系,母亲说族人正准备修建祠堂。而且周围乡镇很多地方都准备修。祠堂这建筑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久远,没什么 印象。问母亲,建成什么样子?母亲说,就是村里庙的样子。祠堂没见过,新修的庙宇倒是去过几次,很简陋的房子,供着几尊菩萨和村人向善的心。但就建筑美观 和实用角度来看,这些房子还不如农村白瓷砖,红屋顶的批量生产房。我想,我们论坛有大批热心农村建设的设计师,而农村对宗祠建设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何不 借这个机会,论坛举行一个祠堂设计大赛,将现代的设计和传统的中华文化相结合,打造一个经典的中国建筑。
《祠堂牌匾内容》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79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爱一个人的情话
- 下一篇:汽车摆件放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