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屠呦呦获奖感言感想

时间:2017-03-05 06:12: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 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

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篇二: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 新华网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1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央视记者 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3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

4

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

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

5

篇三:屠呦呦获奖感言含义

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

刘崇顺

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昨晚在家里接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科协等相关方面负责人的祝贺,也向外界表达了她的获奖感言。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此次再获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把获奖的荣誉归于集体,归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传统中医药事业,态度谦逊而又诚恳。据悉,屠呦呦曾因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却仍然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不禁让我们更加敬佩。

由屠呦呦联想到莫言,2012年12月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是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也可以称作获奖感言。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的讲述风趣幽默、富于哲理,打动了许多现场的听众及此后通过媒介获悉了演讲内容的人。

莫言的领奖演讲与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可以说是大异其趣。也许这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广而言之也可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巨大差异。

莫言在领奖演讲将文学和科学作了比较,他用俏皮的口吻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当被问及缘何不谈论“政治问题”时,莫言的回答是:“政治问题由政治家回答。我的回答会误导,所以我不回答。但我的小说里有政治,你们可以在我的小说里发现非常丰富的政治。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会发现文学远远要比政治美好。政治教人打架、勾心斗角。文学教人恋爱。很多不会恋爱的人读了文学会恋爱了。所以我建议多读教人恋爱的文学,少读教人打架的政治。”

科学的使命是求取真知,其本质是对客观世界作出事实判断。与科学相比,文学是意识形态,与政治有着更加密切的关联,文学更多地与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因素相勾连,见仁见智,很难有普遍认同的统一标准。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和价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历来存在许多争议。认识科学与文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两种诺贝尔奖项的真正意义。篇二: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篇三: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 新华网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1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央视记者 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3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

4

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

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

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


屠呦呦获奖感言感想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79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