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香港回归部队进港

时间:2017-03-05 06:06:0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

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典型的殖民式统治,香港是殖民地吗?

一、 香港于哪一年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被迫和祖国分离

1839年至1841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英国海军的查理·义律与满清大臣琦善谈判后签订穿鼻草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义律根据协议,于1841年1月20日登陆及占领香港岛。但清政府认为琦善无权割地而不承认穿鼻草约,并将琦善革职。而当英国政府收到穿鼻草约的消息后,亦对条约中无提及开放通商而大为不满,于是改派砵甸乍为全权代表到中国。之后战事扩大,英军先后攻占厦门、宁波、上海、镇江,抵达南京下关。清政府于是令耆英于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自此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

1856年至1858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在1860年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上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再割让给英国。当时的清廷已经是日薄西山,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英国政府在以香港的防卫需要更大纵深为理由,向清政府从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龙界限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这些地方后来成为现在的新九龙、新界,以及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租借为期九十九年,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12时届满。

二、 英国在香港是怎样实行典型的殖民式统治的?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1843年6月26日,英国利用《南京条约》换文生效的时机宣布香港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派璞鼎查为首届香港总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香港总督,又称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担负最高首长职责的人。按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诰》的规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皇的全权代表。港督之下设立四个系统,构成港英统治政权:(1)咨询性质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为首的行政机构,(3)以首席按察司为首的司法机构,(4)受命于英国国防部的驻港英军。此外,还设立一个"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辅助港督行使职权的两个重要机构。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员,还包括: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等。驻港英军,是英国维护对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英国自强占香港以来,在香港一直保持着一支数量相对稳定的军队,约有一万人,包括陆、海、空三个军种。源于英国的法律与司法体制,是英国对香港实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国除了从政治上实行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外,还从经济上确保英资财团在香港的特权地位。英资财团是指以香港为基地的英国资本财团,主要有汇丰财团、太古财团、怡和财团等。英资财团大都创业早,长期插足香港经济,与港英政府关系密切,对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如英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拥有发行港币的特权;英国大东

电报局通过它附属的香港大东电报和香港电话公司,独占了香港对外通讯和全市电话、电讯服务;英资的地产公司拥有香港大批地产物业等。这正如香港民间所说的:"实际统治香港的是马会、怡和、汇丰和港督府。"英国的殖民统治,使整个香港社会充满着殖民主义的色彩。

三、 香港在回归中国之前是殖民地吗?

读新中国历史,发现在谈到香港的历史时,很多官方文章都称香港不能称“殖民地”,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典型的殖民式统治,但这并不等于香港就是殖民地。因为,通常意义上的殖民地主要是指因外国统治、管辖而丧失了主权的国家,是要使其获得独立的问题。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中国要对被占领的领土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所以,殖民地概念不适用于香港。

1843年,维多利亚女王颁布《英王制诰》,开宗明义地宣布,设“香港殖民地”,隶属于英国殖民地部。那个时代,英属殖民地很多,按情况不同,分为3种模式:一为军事基地,总督全权管治,不设行政局和立法局;二为植根白人区,英国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的殖民地皆属此类,设总督,总督下面设行政局和立法局,议员由选举产生;三为亚洲殖民地,总督下设行政局和立法局,议员由英国委任,叫“直辖殖民地”,按照《英王制诰》规定,香港是“直辖殖民地”。

从其实际作用看,香港不是殖民地。英国殖民地部大臣曾给首任港督璞鼎查写信,明确指示说,占领香港不是为了殖民,而是为了在东亚的外交、商业、军事目的。从那时起,英国也并未把太多的英国人殖民香港,他们只是控制和利用香港,使之成为英商拓展对华贸易的前哨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后不久,当时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于1972年3月8日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因此,不应列入反殖宣言中适用的殖民地地区的名单之内。”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于同年6月15日通过决议,向联大建议从上述的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中国政府在港澳问题上的立场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支持。同年11月8日,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了有关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上除去的决议。

首先关于殖民地的概念: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器,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殖民地不仅有国家,也有作为某国一部分的“地区”,证明香港不是殖民地的论据之一,至于说“使其获得独立的问题”这和殖民地的毫无关

系,而更象是一个政治表述。殖民地独立不独立,两码事。其次,承认一个地区被进行了殖民统治,但这个地区不能被称为“殖民地”。

1972年,中英建交前夜,黄华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地化委员会主席,强调香港不是殖民地,是被英军强占的中国领土,解决香港问题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在联大表决之前,周恩来通告英国客人,“新界”租约期满时,中英必须就香港问题谈判,从中国拿走的领土必须归还。第27届联大,确认中国对香港拥有主权,并在殖民地名单中删除了香港,由此排除了让香港像新加坡那样独立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国际势力插手香港或对解决香港问题实行国际共管的可能性。

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是有特定语境的,港澳问题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而非像其他殖民地一样由该地区人民实行独立,所以“不应列入反殖宣言中适用的殖民地地区的名单之内。”但这句话也被简单地理解为“不列入殖民地名单”,而把“反殖宣言中适用的”这个定语给“简略”掉了。这样一来二去,被实行殖民统治的香港就再也不能被称为“殖民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在1965年12月5日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过一份公函《关于公证文件上不得写香港“殖民地”字样的函》文件。

四、 香港是在什么条件下回归的祖国?

一、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和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个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民族人民历年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二、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民族复兴,就是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住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只有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的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再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三、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定意志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人民同一切破坏中国统一的敌人做斗争,不断的推动实现祖国的统一的过程,毛泽东曾严厉的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是中国的内政。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不能收复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江泽民指出,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困难,无论敌对势力如何阻扰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的决心。

五、 回归祖国,大势所趋。

一、和平统一、一国俩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顺应民心,适时制定和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在五十年中,经历了“解放台湾”与“和平统一”两个时期。

解放台湾,从1949年到1954年,实行的是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从1955年后,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55年5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宣布:“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此后,毛泽东、周恩来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财政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从70年代初起,毛泽东、周恩来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不懈努力,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决定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而且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其要点有:(1)强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方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2)提出“我们寄希望于台湾1700万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3)提出首先通过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4)提出“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宣示,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政策(简称“九条”),其中提出:国家实行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国外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那个制度。不只是台湾问题,还有香港问题,大体上也是这几条”。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时说:“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一个代表团时,又进一步阐述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概念。他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这次谈话,标志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完整构想和它作为统一祖国的总方针的形成,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得到了人大代表的一致赞同,并被确定为统一祖国的一项国策。

这个构想包含了四个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这个大胆而求实的伟大构想,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开始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来的,但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的主权回归问题。它既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整个国家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尊重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照顾了各有关方面的利益。它的实施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二、和平统一、一国俩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篇二:香港回归有感1997

香港回归有感1997.10.26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是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香港——这个东方明珠回归祖国的日子。香港这个璀璨的明珠,曾经一个半世纪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历经沧桑,今天在这个值得永远记念的日子里,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的强大,也是世纪老人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成功,对以后澳门的回归和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世界上个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结决的方法。

香港问题,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事实:落后要挨打,甚者亡国。中国,一个泱泱大国,从一八四O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倍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曾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造纸术和制造火药的国家。但是就在造出的纸上签订了多少个屈辱和丧权的条约。中国造出的火药却给外国侵略者提供了侵略中国的条件,中国就如同一只绵羊,任人宰割,可悲又可叹。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同样也是一个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日子,这一天,曾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之所以签订这个条约,就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政府软弱腐败,给英国侵略者有机可趁。从此,中国一向闭关自守的封建大门被打开了,外国侵略者如蜂似的纷拥而来,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强迫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不甘忍辱的中国人民不愿外国侵略者的肆无忌惮地在中国

为所欲为,纷纷起来打击侵略者,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为全国抗击外来侵略树立了光辉榜样,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道路。

经过了无数次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九四九年推反了黑暗的旧社会,于同年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城楼上由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象睡醒的雄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趋上升,在九七年七月一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收回澳门,太湾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来的。

我们要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篇三:我看香港回归

我看香港回归

简介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上空飘扬了150多年的米字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则是中国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预示着150多年的殖民统治在7月1日这一天永远的画上了句号。香港,地处中国华南、珠江口东侧、频临南中国海,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是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内及昂船洲交与英国管治。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界新界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至此,香港离开祖国的怀抱整整有155年。终于,在7月1日这一天回家了。

影响

香港的顺利回归,得利于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坚持“一个原则”“一国两制”的胜利实施,实现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维护了祖国的和平与稳定。

从另一方面来看,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中国为首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来看,这两种制度是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实现的。而“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发展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从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不是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在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能够相安无事,和睦相处,说明了在同一个地球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的前景更加广阔。

香港历史命运是由中华名族150多年特殊遭遇的一个生动写照,彻底证明了“弱国无外交”而香港的回归间接的表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不仅洗刷了中国百年的耻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而且严重打击了法西斯国家的野心,为其他有主权之争或其他被统治名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促使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恢复自己的权利,使其他被统治的民族有了信心。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包括那些至今都未回归的地方,都会陆续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见证大国的崛起,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


香港回归部队进港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75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