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教育社会学热点问题

时间:2017-03-04 06:08:2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教育学热点问题

根据收集资料和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教育热点问题无不外乎以下几个:

免费师范生问题

深刻解读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内涵,深化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影响研究,分析其对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启示,探索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和操作 制障碍,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深远意义。

一、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内涵的解读

(一)深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运行,其现实意义就是坚持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深化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强化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师教育的社会地位,吸引和调动全社会关注、关心、参与和奉献教师教育。为尊师重教的形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使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使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二)加大高素质师资培养力度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对教育的投人逐步加大,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新课标”指导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都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优质师资匮乏一直是导致农村教育滞后和低水平的一个“顽疾”,薄弱的教学条件已经成为农村儿童失学、转学、辍学的主要因素。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农村地区对高质量的优秀师资的需求量也快速增长。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从国家层面对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系的设计完善、配套政策的支持到位,不但有利于高师院校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一些体制障碍,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更有助于培养大批优秀中小学教师,为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部属师范大学的试点、经验的积累、制度的建立。将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

(三)强化教育家兴办教育的理念

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行。其中之意就是着眼于将“教育家办学”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一个举措。这些年来。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办学的经济思维、市场思维和利润思维有所存在,然而,违反教育规律,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现象应该得到纠正,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应该有所增强。政府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中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立志从教就是强调:育人是中心、教学是根本,要让教育回归公益性和长远性.回归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培养和造就大批教育专家,实现让教育家办教育的长远目标,使教育得以和谐持续高效发展。

(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

2l世纪,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为必要前提,因此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教育发展依赖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优先发展必然体现教师教育的优先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试行,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优先发展首先表现为对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运用公共财政对其进行重点优先扶持。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先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落后地区的人口素质。满足弱势群体受教育的需要,促进教育的平等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我们认为,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强化人的科学发展,着力提高国民精神和文化知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教师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力量,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启示

(一)凸显高师院校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意味着教师教育发展必须与基础教育的需求相结合。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始

终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及教育改革的成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行进一步凸显了高师院校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不断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前瞻性地看到未来社会发展对其自身功能、发展状态的要求和期望,坚持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继续高举师范的大旗,承担教师教育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

(二)加速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

国家实施示范性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推进了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型。随着教师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以培养基础教育的师资为目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明显的师范教育特色。是培养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应从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审视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要求,加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发挥教育的学科优势,加快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型。确保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基地的巩固发展,形成明显优势,产生不可替代性的效果。

(三)促进基础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区域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而师资均衡则是“均衡软要素”中最主要的一个要素,基础教育师资的优化配置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目前,在基础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中,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稳定吸引高水平师资难的问题,大批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现行就业政策和环境下,高水平教师又难以选择到边远农村艰苦学校任教,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行,着力于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水平,加强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应因势利导,在师资人才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从思想上、措施上注重加强为薄弱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力度,为逐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加快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显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切实转变。由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人尽可代的“教书匠”转化为现代的、技术含量高、不可替代的“教育家”;另一方面由传统的一次性师范教育转化为终生的教师职业教育。实施教师职前、职后的一体化教育,并以此形成制度,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以增强教师群体的育人效能。教师教育“学术型”的核心在于使教师成为知识的“源泉”,是“教育家”必备的素养;“师范型”的内涵重点是使教师具有依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施教手段与方式的能力,是“教育家”职业所特有的技能。地方高师院校面对新的发展动向和要求,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师资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提升高师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三、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措施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助推器。现代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教育公平包括人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平等。其重要内涵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排除先天不足因素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降低不平等的环境条件对学生的影响因素。教育部提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其重要目的就是在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同时,使教师教育相较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逐步改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状况。地方高师院校是师资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生力军,在地方高师院校推行该项政策,更有助于解决区域经济差异、城乡环境差异、校际条件差异等发展不均衡而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更具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二)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需要教育发展的支撑,而教育的持续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教育发展

中,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中华民族素质之所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所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系,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正如古代大教育家荀况所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师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要发展教师教育必须先行。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使处于较低经济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了受教育机会。满足了社会弱势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国家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母机”的地方高师院校理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培养高素质师资的现实需要

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这是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是要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保障。然而,由于地方高师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办学经费相对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尚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如果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也能享受到这项优惠政策,那么师范生免费教育将会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通过这一政策,吸引更多优秀高中毕业生就读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生源的质量将会明显提高,从而激励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更多地走向基层、走向农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同时也将促进地方高师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四、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问题

(一)态度认识问题:行动与等待相并存

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面对发展动向,是积极响应、有所作为,还是翘首旁观、被动等待,这是地方政府以及高师院校当前普遍存在的两种态度。无论哪种态度都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性,关键在于如何去认识和把握这项政策的前瞻性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既然中央政府已经在高师教育发展导向上做出了示范性策略,地方政府在对待高师院校的发展问题上应该重视和深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影响和作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的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主动地开展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有的地区已在推广试行计划招收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加快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步骤问题:试行与推广相联系

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解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需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然而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成熟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渐进发展过程。相关的制度需要逐步完善,运行的机制需要逐步健全。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应该采取“重点示范、逐步推广”的策略,首选一至二所地方高师院校进行改革试点,在试行中不断寻求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为全面推广积累实践经验和奠定基础。

(三)实施效能问题:入口与出口相配套

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要发挥最大的效能。需要对师范生的人口与出口同时把关,这是该项政策得以长久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在以往师范教育体系中,曾对师范生实施了保护性政策,使其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今天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重新提出,势必对地方高师院校的生源发生重大影响,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所促进。但是,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摊、实行缴费上学的大背景中,师范生免费教育并非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师范生免费的老路。因为社会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择业的要求、事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必须面对这一政策具体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智的分析。在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时,从过去实践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来看,只是对入口的把关还不够,还应正确解决师范生入学时的专业选择和毕业时就业选择的问题。按照培养高水平教师、教育专家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另外,还要重视高等师范免费教育毕业生的出口问题。正确处理免费教育与责任义务的关系。使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通过具体措施真正实现三个目的:一是让一些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可以选择接受免费师范教育,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二是吸引一些优秀学生选择师范教育,提高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关注;三是解决好当前广大

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尤其是高水平师资匮乏的问题。

(四)经费筹措问题:统筹与分担相结合

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必须要有经费的保障。才能得到真正落实与贯彻执行。由于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的教育经费一直处于相对比较严重的短缺状态,尤其是对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推行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经费问题更加突出。长期以来,在教育经费划拨方面,地方高师院校与部属高师院校相比差异性存在(在同地区与重点综合性大学相比也低)。因此,在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在资金投入方面,需要制定合理的师范生免费教育资金的统筹与分担制度。针对不同地区和发展规模,采取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划拨经费的方式,解决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资金问题。

(五)长效机制问题:现实与长远相兼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推行。目的是培养千百万优秀教师,保障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相对较弱,教育事业的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时,既要着力于解决当前师资短缺及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地方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一方面应大力培养大批高水平的新教师,另一方面要提高广大在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地方教师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先行做好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体现长远要求的教师教育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教师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地方高师院校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建议

(一)建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财政分担制度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同时也规定“中央财政对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给予一定的支持。”由此可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所需经费有中央财政负责。中央此项政策意在“示范性”。并体现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们认为,地方高师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央财政也应安排相应比例的专项资金通过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给试行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地方高师院校,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政策的倾斜。

(二)设立地方政府教师教育专项基金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行,是有条件约束的;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仍难以保证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资不产生工作流动。即便师范生培养和服务合同有严格的服务期限制及相应的惩罚条款,但如果工作流动的收益高于成本,违约仍是可能的。为保证这一群体能够积极主动地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事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职业的待遇问题,尤其是艰苦的农村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制度安排层面,建议地方政府建立教师教育专项基金。针对不同地区的工作环境条件,分步骤、分类型推行教龄累进工资制度并对到艰苦地区从教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费用。另外,针对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编制和经费较为短缺的现实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对免费师范毕业生设置周转编制和统筹工资,保障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落实。同时教师教育专项基金面向社会捐赠开放,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投入师范生的免费教育。

(三)设立高师院校师范生专项奖学金

高师院校是承担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师范生免费教育资源供给的具体执行者。培养师资是高师院校的本质属性,免费培养师资政策的实施,就必然要求:一方面,国家及政府在对高师院校现有财政拨款的基础上需要专项支付高师院校用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费用;另一方面,高师院校也要相应设立免费师范生奖学金和奖教金制度。既关注人口的培养过程,对品学兼优的师范生给予奖励;又要重视出口的有效性,师范生免

费教育政策的执行应该是针对去需要而又难以吸引到师资的地区从教的毕业生。通过氛围营造和政策导向,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高中生报考师范专业,促进免费教育师范毕业生自愿到艰苦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使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落在实处。

(四)建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保障机制

为保证师范生免费教育“有学生愿意报考、报考后愿意学习、毕业后愿意去需要的地方、去地方教书能有保障”,应考虑建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保障机制。具体而言,师范生免费教育实行以国家政策性拨款为保障,借助“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机制。政府接高校核定的合同性就业学生数,拨付经费,高校、银行与学生签订助学借款合同,学生就学期间,按合同享受免费教育,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免费师范生与就业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履行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五)建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评估体系

良好的愿望必须考虑可行性,正确的决策必须具有操作性。再好的政策,必须执行才可能产生效益,地方政府及高师院校可以借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制定地方政府和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执行办法。比较详细地规定具体的执行高校、师范生免费的范围、免费师范生录取的来源及毕业去向、免费师范生服务的年限及再发展的条件等。教育部在200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试点,引导各地建立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的新机制。”为此,就必须建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评估体系,以检验和评估该政策执行的效益。在实践中不断推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措施,促进发展教师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

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

一、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 教育机会的不公,教育过程的不公,教育结果的不公;

2. 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3. 城乡差别: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

4. 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5. 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二、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

1.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2. 中央财政过多用于高等教育,而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

3. 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失衡;

4. 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

5. 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6. 缺乏有效的管理、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使民办教育举步维艰。

三、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

1. 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

2. 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3.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4. 坚决限制和缩小教育差距;

篇二:教育热点问题

袁贵仁谈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2011年,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正在逐渐深入涉及敏感、牵系复杂的攻坚地带。

2012年两会前夕,记者就一些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进行了专访。

切实遏止择校乱象、破解减负难题

记者:当前,一些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城镇“大班额”问题比较严重,中小学生的书包依然沉重,如何解决?

袁贵仁:一段时期以来,义务教育资源在校际、地区间的不平衡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教育规划纲要》已给出了标本兼治的明确路径。2011年,教育部分别与2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主要任务。不少省份还进一步与地市或县市区签署协议。一年多来,各地通过大力改造薄弱学校,严格执行就近入学规定,统筹教学和人事管理,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把更多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要继续通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校长教师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等方式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水平。要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具体办法,出台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政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同时,要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建立学生课

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还要争取家长及社会的共识和支持,真正把孩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减下来。

合力治理中小学教辅混乱及乱收费问题

记者:中小学教辅材料混乱及乱收费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饱受诟病的问题,教育部正在采取哪些切实措施,扭转这个局面?

袁贵仁:近年来,七部门组成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各省设立相应机构,建立健全规范办学、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等8项制度,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有力格局。从2011年8月起,将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与标准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主动向社会公开。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严格禁止任课教师以任何形式进行收费性补课,对中小学违规办补习班等问题,实行监测点动态管理。据七部门治理办信访统计,反映义务教育阶段有偿补课及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信访数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以来,教育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辅材料散滥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认真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找出了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症结,提出了治理教辅材料问题的基本思路,即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分类管理,强化评议;以省为主,因地制宜;分工合作,综合治理。并将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记者:2011年,教育部宣告启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进展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何部署?

袁贵仁: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正在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深入研究和论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等改革涉及的重要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升学问题涉及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情况十分复杂,需要通盘考虑。今年要推动各地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就读。

牢固构建校园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记者:校园安全事件、校车事故时有发生,引起了家长的焦虑和社会的关注,如何才能构建起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袁贵仁:近三年中央投入280亿元,地方各级政府投入2000多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3亿多平方米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投入40亿元加强学校“三防”建设,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教育部正在全力配合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的法规和方案,同时,要求学校切实加强安全教育,配合家长选择、设计学生上下学的交通路线和交通方式,有校车的学校建立校车安全

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针对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中小学布局调整而导致的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我们要求各地要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对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不予撤并。对已经调整的农村学校,加大资助力度,解决好学生寄宿生活的条件,特别要防止因此造成学生辍学。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要加强师资配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传送优质教育资源,辅助以光盘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今后农村学校撤并调整方案必须向群众公示,充分听取民意。

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工作

一、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把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二、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法制宣传教育。

四、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篇三: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质量30条”)在贯彻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有哪些总要求?

答:一是稳定规模。今后要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二是优化结构。通过调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使各学科、各层次、各类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促进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整体水平。三是强化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扶需、扶特,克服同质化倾向。各类高校要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注重创新。鼓励地方和高校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教育管理的创新。

问:系统部署和推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主要落实在哪些工作上?

答:一是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深化本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评估作为国家监控高等教育质量重要手段的作用。二是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加大省级统筹力度。三是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完善教师的分类管理。四是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

问:国家层面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还需要出台哪些政策形成合力?

答:要进一步推动各地各高校出台省级、校级配套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共同提高质量、监督质量、保障质量的合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好各方面力量,整体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水平。各高校要切实履行好质量建设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质量,及时推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内部管理要全面服务于提高教育质量,落实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发挥好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将加强监督指导,对贯彻“高教质量30条”进行专项检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答记者问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急需构建一个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充满活力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急需构建一个

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充满活力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主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如何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一是转变建设理念。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改革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向以学位授予单位为主转变,充分发挥学位授予单位作为质量第一主体的作用,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形成质量保证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强整体设计。进一步明确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在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各司其职,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系统规划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三是坚持重心下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心下移到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也要将质量保证的重心下移到各院系和导师,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和导师的活力。四是鼓励特色发展。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同时,突出对学位授予单位争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引导。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强化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特色发展。五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增强导师、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引导学位授予单位营造体现自身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多质量主体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积极有效、“五位一体”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问: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加强质量监督?

答:一是制订质量基本要求。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制订《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学位授予单位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提供依据,为导师培养学生提供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质量监督提供标准。二是开展必要的质量监督。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法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学位论文抽检等质量检查工作,健全不合格学位授权点强制退出机制,保证研究生教育基本质量。三是建立质量信息平台。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工作,加大质量信息公开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客观参与质量监督,形成质量预警机制,促进培养单位质量自律。四是加强资源配置与质量的衔接。建立研究生教育绩效拨款制度,加强财政拨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衔接,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鼓励学位授予单位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自主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五是加强区域统筹。进一步转变职能,在质量保证重心下移的同时,加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研究生教育质量统筹监管的力度。

问:《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发挥什么作用?

答:《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从学科前沿、社会需求、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与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在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时必须达到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也为学位授予单位开展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留有空间。各学位授予单位可在《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体现本单位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博士硕士学位基本标准。

问:如何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答: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评估工作采取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诊断式评估和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相结合、以自我诊断式评估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估工作每6年进行一轮,其中:前5年为自我评估阶段,由学位授予单位统筹考虑、自主确定评估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或专业资格认证,第6年为随机抽评阶段,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各单位完成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委托相关学术组织或社会机构,按比例、分类进行抽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结果,分别做出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的处理决定。问:如何实施学位论文抽检?

答:学位论文抽检是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学位论文抽检是在总结以往抽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设计。论文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抽检比例为10%左右,抽检论文从国家图书馆直接调取;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军队学位委员会负责组织,抽检比例为5%左右。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将反馈学位授予单位,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形式公布。学位授予单位将专家评议意见作为导师招生资格确定、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抽检结果将作为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权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记者 宗河)


教育社会学热点问题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64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