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时间:2017-03-03 06:07:1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

四川理工学院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题目: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影响因素分析

小组成员:段 娟、毛红萍、费小利、

王源媛、彭碧珍、易 杨

专业班级:2012级统计学2班

指导老师:林旭东

四川理工学院理学院

二O一 四 年十二月

引言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

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强劲增长。“在众多的统计指标中,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贴近民情,反应民生,不仅成为各地交通事故或工伤赔偿、低收入家庭保障补贴等法规或政策执行的参照标准;而且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将其作为民生改善测评的重要指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预测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为更好地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做贡献。

摘要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消费品市场容量、购买力水平,以及经济发

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了解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小组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深入探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有效措施,以利于全国实现经济长远发展。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目 录

一、文献综述.............................................................................................................................5

二、问题的提出.........................................................................................................................5

三、收集数据.............................................................................................................................6

3.1数据综述..............................................................................................................................6

3.2数据的收集..........................................................................................................................6

四、建立模型.............................................................................................................................8

4.1模型设定..............................................................................................................................8

4.2模型估计..............................................................................................................................8

五、多重共线性的检验.............................................................................................................9

六、模型的修正.......................................................................................................................10

6.1多重共线性的修正............................................................................................................10

6.2自相关性的检验................................................................................................................ 11

6.3异方差检验........................................................................................................................12

6.4模型的解释........................................................................................................................12

七、参考文献...........................................................................................................................13

附录:.......................................................................................................................................14

一、文献综述

(一)模型的经济理论阐述

通过研究经济学家对影响因素的选取并且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决定研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总收入等的关系。这里的城镇人均总收入是指城镇居民的劳动收入以及其他的非劳动收入,但其中不包括政府的补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即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通常由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部份组成。

可支配收入是全面反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经济增长快,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多,为收入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居民手中可支配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收入增加,需求的增加又可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认为家庭人口总数、平均每户人口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成反比。家庭人口数越多,在同等收入的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少;而就业人口数、平均每户就业人口数、人均总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成正比关系的。就业人口数、总收入越多,在同样的家庭人口数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

可以另作假说为,平均每户就业人口数越多,则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工作的人口数多则总收入越多,因此人均能分配到的收入就越多;而如果没有收入,认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是有的。

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利用自身资源及对外的机会,逐渐摆脱贫困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健繁荣,我国人均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当下的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让人民的幸福指数增加。通过对1990-2012年的数据分析,我们试图找到有益于国家、人民的可能性方式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篇二:山东省2014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

山东省2014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 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2元/年(注:用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法庭辩论结束时计算山东省范围内人身损害案件城镇户籍受害人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2元/年(注:用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法庭辩论结束时计算山东省范围内人身损害案件农村户籍受害人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

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323元/年(注:用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法庭辩论结束时计算山东省范围内人身损害案件城镇户籍被扶养人生活费);

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962元/年(注:用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法庭辩论结束时计算山东省范围内人身损害案件农村户籍被扶养人生活费)。

篇三:研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

研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关系

一、研究的目的

本案例分析根据1985年~201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在预测2016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提高。随着消费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因此,政府在制定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考虑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鼓励消费,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模型设定

表1 1985—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

为分析1985—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的关系,作下图

所示的散点图。

图1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散点图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为分析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的数量规律性,可以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Yi=β1+β2Xi+u

三、估计参数

一.T检验

Eviews的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回归结果

① 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写为:

^

Yi?184.5959?0.780645Xi

(41.10880)(0.004281) t=(4.490423) (182.3403)

R=0.999159R(修正值)=0.999129 F=33247.99 n=30 ② 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5% t?(n-2)=2.048 ]

2

2

??tSE(??)??????tSE(??)]?1?? P[?2?222?2

^^

=P(0.780645—2.048*0.004281 ??2?0.780645+2.048*0.004281)

=P(0.7719 ??2?0.7894) =95%

二异方差检验

三序列相关性检验

四、模型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

所估计的参数β1= 184.5959,β2=0.780645,说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可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提高0.780645元。

2、 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 ① 拟合优度的度量:

由表2中可以看到,案例中可决系数为0.999159,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9129,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人均消费性支出”的绝对部分差异作出了解释。

② 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

针对H0:?1=0和H0:?2=0,由表2中还可以看出,估计的回归系数β1的标准误差和

?)=41.10880,t(??)= 4.490423;β2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 t值分别为:SE(?11

?)=0.004281,t(??)= 182.3403。取?=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2=30-2=28的临SE(?22

?)= 4.490423>t(28)=2.048,所以拒绝H:?=0;因为界值t0.025(28)=2.048。因为t(?0.025011?)= 182.3403>t(28)=2.048,所以拒绝H:?=0。这表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t(?0.025022

人均消费性支出确有显著影响。

五、回归预测

将年份1980—2009,扩展为1980—2010,因此区间改为1980—2010。 取Xf=22000,为了作区间预测,取?=0.05。

表3 X和Y的描述统计结果

①Yf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YF=YF?tα2σ。通过作回归分析^

^

?=17358.79。并且得到X和Y的描述统计结果: 得到Yf

由表3的数据可以计算出:

?x

2

i

2

??(xi?x)??x(n?1)?4954.3662?(30?1)?711826531.4

(Xf?X)2?(22000?5883.657)2?259736511.7

当Xf=22000时,将相关数据代入计算得到:

17358.79?2.048?146.258717358.79?163.98544。当2010年Xf=22000时,Yf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17194.804,17522.775)元。

?②Yf个别值置信度95%

的预测区间为:YF?YF?t?2 当Xf=22000时,代入数据得:

17358.79?2.048?17358.79?354.1926。当2010年Xf=22000时,Yf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17004.597,17712.982)元。

图3 预测值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57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