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国民党抗战老兵

时间:2017-03-02 06:06:4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抗战老兵

陈允瑞,93岁,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头顶上扔过炸弹

人物简介

陈允瑞,93岁,贵州人。毕业于国民党某空军学校轰炸飞行科,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的头顶上扔过炸弹。民国34年,陈允瑞去美国受训。1945年9月,他在一次夜航训练时遭遇发动机故障,被严重烧伤,在美国治疗了39个月。他的脸、手、耳朵、鼻子都做过整形,手留下了终身残疾。

生平经历

今年93岁的陈允瑞住在贵阳市瑞金南路深巷里一座老旧民宅的二层。这栋旧楼的采光不好,于是陈允瑞给家里的客厅装了两个灯,一个节能灯、一个日光灯;平时,他和老伴只开节能灯,只有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们才打开日光灯。 七·七事变后,当时读高中的陈允瑞在贵阳报考民国空军士官学校第拾二期,步入从军报国之途。那时考核非常严格,入学时合格的学生有350余名,经过入伍训练、初级飞行训练后,只剩下130名,到毕业时只有105名,其中轰炸飞行科46名、驱逐飞行科59名。飞行50个小时完成初级合格,再经过中级、高级飞行合格后准予毕业。陈允瑞毕业于轰炸飞行科,

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的头顶上

扔过炸弹。

服役到民国34年,陈允瑞去美国受训,按照当时的飞行时间记录,他飞过1000多个小时。当时和他同去的同学共有23人,在美国他们接受了B-25轰炸机的驾驶培训(1942年,美国就是使用16架B-25轰炸机在日本东京投下几十枚炸弹)。 1945年9月,在一次夜航训练时,陈允瑞驾驶的飞机左侧发动机出现故障,迫降时起落架过低,发动机起火,机上的副驾驶员受伤死亡;陈允瑞则严重烧伤,在美国治疗了39个月。他的脸、手、耳朵、鼻子都做过整形,手留下了终身残疾。

回国后不久,祖国解放。陈允瑞到哈尔滨航校任教官,上世纪50年代回到贵阳,在学校里任代课老师、之后又下过工厂。文化大革命时,因为身份问题,他受到不小的打击,文革后,他到贵阳师范学校当老师,由于记录在册的工作时间短,他的退休工资很低,现在只有每月1440元,他的老伴则没有收入。

退休后,他有时会在家里给邻里孩子们教英语,赚点钱补贴家用;现在,他家客厅的墙上还挂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漂亮的英文板书。但最近几年由于听力衰退,他已经不能再给孩子们上课了。

何克孝,103岁,黑石关一战全歼日军数百人

人物简介

何克孝今年已103岁高龄。12岁那年,家里把他送到贵阳读初中。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贵州省保安处军事教导队一期学习班,从此开了军旅生涯。1936年,他曾在一次缴匪战斗中惊险逃生。

生平经历

与成年后的风雨坎坷相比,何克孝觉得,他的童年算是幸福的。出生在毕节县(今毕节市)岔河镇农家的何克孝作为家中长子,深得父母喜爱。虽然与当时很多农村孩子一样,他长到八九岁都没有穿过鞋子,但饭还是能够吃饱。 12岁那年,家里把何克孝送到贵阳读初中。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贵州省保安处军事教导队一期学习班,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1936年,何克孝在习水负责城防工作。一次缴匪战斗中,由于力量悬殊,队伍里只剩下何克孝及一个通讯员、一个号兵。他们蹲在土坑里,没有子弹,眼看着对方越来越近。“对方看到了我的军装,可能知道我算是个‘官’,要抓活的,否则几十个人开枪,我们早被打成马蜂窝了。”何克孝说,当时他想,完了,这回被抓住了。这时号兵突然说,不能等死啊,还是逃吧!他和通讯员提着何克孝,出了土坑,勉强跑了一小段距离。这时,土匪也到了土坑旁,可是很奇怪,他们既不开枪,也不追击。就这样,何克孝三人奇迹般地逃生了,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那些人为何不开枪。 1938年,何克孝调到广西柳州,守卫军械库。那年六七月份,日本飞机来回九次轰炸,之后又投掷燃烧弹。“那时,我正端着碗准备吃饭,见飞机轰炸,我立即组织部下进行抵抗,并疏散老百姓。”老人说,阵地被夷为平地,他活了下来。1944年,何克孝跟随部队进驻贵州独山。在这里,发生了让老人终生难忘的一场战斗。他所在的部队与美军配合,在独山黑石关阻击日军,经过一夜奋战,全歼数百名日军。68年过去了,想起浴血奋战的那一夜,何克孝仍然激动。他说,有时,他还会想到那些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战友,尽管他们的样子已经有些模糊了。

新中国成立后,何克孝因为参加国民党的身份问题,在羊艾、金华、王武农场和监狱服刑了15年。出狱后,他在王武瓷厂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他居住在松花江路18号的一座民宅中。偶而,他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到贵阳市区的各个公园转转。天气好时,他也会爬爬山。何克孝经常上街买菜,很多菜贩认识他,都管他叫“何老伯”,周围人觉得,他不像103岁的人。人生百年,虽然几经浮沉,但风雨坎坷安然度过,现在儿女生活好,也孝顺,何克孝感到很知足。他说,“我这辈子,够意思了。”

丁西武,90岁,参加缅甸反击战,给日军毁灭性打击

人物简介

丁西武居住在水城县发耳乡新联村五组,今年90岁。他是原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1军22师66团炮兵连瞄准手,1943年参加过第二次反攻缅甸的战役。

生平经历

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东南亚疯狂扩张,缅甸成为同盟国与日本力争的战略要地,日军在占领缅甸首都仰光后,妄图切断当时国际对华援助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应英国政府要求,1942年2月,为了保卫中国唯一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赶赴缅甸作战。

当时年仅17岁的丁西武,在地主家放牛时被保长带人抓去当兵。1942年初,他被培养成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1军22师66团炮兵连瞄准手,从昆明巫家坝机场坐飞机到了印度丁江。在兰姆迦整训了近一年后,他编入新一军(后为新六军)22师66团炮兵连,他记得自己的师长叫廖耀湘(后为新六军军长),团长叫陈荣华。

22师是远征军中装备最精良、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王牌军。1943年10月,

第二次反攻缅甸战役打响,22师向缅北挺进,与新38师密切配合,两进野人山,占领了胡康河谷,攻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随后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鲜血的滇缅公路??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部队18师团以毁灭性的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

在缅甸的16个月里,丁西武三次负伤,至今,他的头部、脸部和腹部都有明显的疤痕。

抗战胜利后,丁西武被调往江南守长江防线,解放军胜利渡江后,他投诚参加解放军,后来又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复原回乡后,老人的所有参战证件在一场雨中被淋湿,他的母亲将证件拿到火上烘烤,结果不小心将证件掉进火堆,全部被烧毁。

现在,丁西武居住在水城县发耳乡新联村5组,他今年90岁。由于没有复退军人证明,他一直未能享受到相关抚恤,只能靠当地政府给的农村低保生活。如今老人的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贵州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们把自己捐赠的钱款委托当地干部,每月给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送去。

他们要求的,只是一个承认而已

七十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与日本侵略者的对抗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当这一页就要彻底翻过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这些仅存的个体,来竭力去还原一个硝烟和战火的年代。作为群体,远征军的脚印留在了金三角,留在了野人山,也留在了1945年回撤祖国的路上。作为个体,他们如今是普通甚至孤独的老人。

据新华网2010年9月3日报道,中国向在乡抗日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此次补助并不包括当时国民党军队里的士兵。而据关爱抗战老兵网的资料统计,这些国民党抗战老兵只享受普通老人100元到200元不等的最低保障金。目前他们的生活费用除了最低保障外,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救济。

从2005年开展活动至今,有越来越多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心人士自愿加入了“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这个完全依靠民间力量和志愿者良知簇拥的团队在贵州和云南两省共发现了126位国民党抗战老兵,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一些老兵已经离开人世。

另据其他民间志愿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能找到依然在世的抗战老兵有2000人左右。当年参加抗日战争以及中国远征军的国民党老兵们如今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老兵们浅浅地伴岁月归于尘土,而这段历史将留给后人们回味和珍藏,他们的历史,将随着这个群体的离开而永远地走进博物馆,而他们所要求的,只是一个承认而已。

李建华说,只要还有老兵活着,他们的寻访和帮助就不会停止。现在,他已经放弃了写书的念头;他觉得,老兵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当你向老兵伸出大拇指,对他说你是民族英雄时,他们能重拾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2015.5.21 电气自动化3141

薛韬 03

篇二: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

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

邵舍福口述汪岚整理

班级:国复142班学号:14837217

人物资料:姓名及出生年月:邵舍福(邵德富),男,1921年10月14日。浙江金华武义县白杨街道下邵村人,1939年腊月他代替已经结婚生子的哥哥邵李福被国民党抽壮丁走上抗日前线,时年18岁。邵舍福“高小”(小学)毕业,在国民革命军第28军62师184团3营9连当过上士文书,当时陶柳任师长,张选铭任连长。后被编入第88军,军长为方先觉。有“抗日英雄”的徽章。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邵舍福所在的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收编,思家心切的邵舍福选择了回家。

时代背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杭州、富阳相继失守,部队急需人员补充新鲜血液。

一、

邵舍福听力不好,先今交流需要用纸笔。据邵舍福说,他当兵是在国民党28军,具体职务是28军62师184团3营9连上士文书,连长是张选铭,师长是陶柳。后来,是在88军,军长是方先觉,抗战胜利后,从安徽安庆回家。

据资料介绍,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编制调整时,国民革命军28军隶属第10集团军,陶广任军长。下辖:第16师,章亮基任师长;第62师,陶柳任师长。该军整编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奉命在罗店以南、蕴藻浜、大场镇、广陈镇等地阻击日军。

在此次会战中,该军伤亡惨重,后撤至嘉兴地区休整补充。在此期间,该军新增编第192师,胡达任师长。1939年冬至1941年,该军先后参加了1939年的冬季攻势作战和1941年的第2次长沙会战。1942年初,该军隶属第23集团军时,第25军第52师改隶该军。同年5月至9月底,该军参加了浙赣路会战,奉命在浙赣路以北新登、建德、寿昌一带打击日军。此次会战后,该军驻守在安徽歙县整训。1945年9月,该军第62师改隶第88军,第70军第80师改隶该军。

邵舍福一家原本是本分的务农家庭,他能写会算,在上世纪30年代的武义已经算是个知识分子了。家庭的平静在1939年的一天被打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杭州、富阳相继失守,部队急需人员补充新鲜血液。当时,在武义一带,第一批、第二批年轻人去部队的时候,都像现在参军一样,戴红花去的。到了第三批的时候,就改成了抓壮丁形式。邵舍福的哥哥被部队抽了壮丁,要去抗击日军,邵舍福的哥哥已经结婚了,大嫂为此终日痛哭。这个时候身材消瘦的邵舍福站了出来:“让我代替大哥吧!我能行!”

邵舍福就这样加入了28军62师184团3营9连,奔赴了抗日战场。在经历了浙赣会战的种种惨烈战役,作为文书的邵舍福活了下来。“有一次在南昌打仗,我们的军队只有破烂的步枪,连炮火支援都没有。日军炮火漫山遍野地炸,当时我们只能用血肉之躯迎着炮火冲上去。有一颗炮弹就落在我的身边,可是却没有爆炸,我真是运气太好了。”

“我去的时候,只有18岁,个子小,部队还嫌我太小。”邵舍福老人说,“在江西南昌,我们经历了一次大仗。我是步兵,打大仗的时候,没有炮,部队真的是没办法打仗的。”“别人最怕的就是炮弹袭来,我不怕。有一次,一个这么大的炮弹就落在我身边,还好没有爆炸。“现在时代好啊,像我们那时候天上到处是飞机嗡嗡的声音,老百姓都缩着头不敢出门,一枚炮弹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过今天??”“那时候当兵条件十分艰苦,每月7块钱的生活费,其中2.5元是草鞋费。大冬天的雪已经快厚到膝盖,我们上身穿着棉袄,下身却是短裤、草鞋,脚冻得发黑,很多士兵都冻死了。”

“每次部队出任务前,老兵都会对新兵说‘不用怕,子弹长眼睛的’,这是当兵的‘土话’,用来鼓舞士气。听了这句话,我们就好像真的不怕了。”不然,我也回不来了。”老人用手比画着,说得很激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义旱情严重,水稻没法种,出去当兵的比较多。我们抽壮丁去的是比较少的,20多个人。我们一起去当兵的人,诸暨失守的时候,死了很多,后来在江西南昌、上饶两次战斗中,基本都被炸死了,到现在,和我这样的人可能就没有了。”

在部队里,邵舍福老人说,日本鬼子投降后,国民党部队克扣军饷越加厉害,下面的人非常可怜。由于部队保障不好,吃饭时,第一碗饭要盛浅一点,吃完就去盛第二碗饭,第二碗饭要盛得满满的,这样一来,就能比别人多吃一碗饭。冬天里,穿的还是自己打的草鞋。团里的另外两个文书都冻死了,我还好调去安徽,逃过一劫。”

老人说:“那些年的人和事,以前我还记在脑子里,可是后来我就特意忘却了,因为记着让人徒增烦恼。再说,70多年了,很多事情也都淡忘了。那些事情应该和后人多说说,让大家都明白。”

二、

邵舍福当过文书,那时候,一个团有三个文书。“日本鬼子投降那年,我负责登记,看到那场景真的可怕,日本鬼子尸体堆积的血水都超过了我的膝部。”他说,当时南京街头并没有什么人,在一个仓库里集中了很多投降的日本兵,收缴的武器堆成一堆,敌人们没有了之前的飞扬跋扈都老老实实呆着,非常“听话”。邵舍福在收缴敌人武器的时候,还悄悄塞了张纸条给日本兵,上面写着:你们为什么要来中国杀死我的同胞?不久后他得到回复:我们是奉天皇命令,没有办法。回忆起这件事,老人总有点遗憾,“早知道那时候把纸条留下来,如今也好做个纪念。”面对这个质问,战俘里有人显然能看懂汉字,他们相互交头接耳商量了一下,一名干瘦的战俘鞠躬后回答:“我们是奉天皇的命令来的,我们也没办法。”

这个回答,让邵舍福久久无法释怀。他也在问自己,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死了这么多人,流了这么多血,战争实在是太让人绝望了。

战后邵舍福回到了武义老家,这个问题却一直在他心里,直到他遇到了妻子徐秀桂。

三、

徐秀桂今年88岁,14岁时外出放牛割草,意外受到了日军细菌战的侵害,17岁时右脚烂了起来。为了给徐秀桂看病,她的亲人也是想尽办法。老人回忆,有一次,长辈背着她武义县城看病,还没轮到就诊,日军的飞机就开始了轰炸,长辈是背着她逃出县城的。

在长辈的撮合下,徐秀桂与邵舍福缔结了姻缘。邵舍福在婚后,对徐秀桂的右脚格外上心。他非常想治好妻子的烂脚病。

上世纪90年代,听说医学有了很大进步,已经能缓解这种病了,邵舍福就骑着三轮车带着妻子四处求医,一直到最近,妻子的烂脚病总算有所缓解了。对于当年的疑问,邵舍福在和妻子的美满生活中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

邵舍福说,“为什么要打这样残酷的战争,为什么日本人要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来杀我们老百姓?”这些疑问在邵舍福的脑海里翻滚。70年后的今天,在武义县下邵村一户农舍里,95岁的邵舍福躺在床上,看着身旁同样躺着的妻子徐秀桂。徐秀桂那被细菌战腐蚀的右脚让他忍不住要流泪。

“我那时候觉得打仗很苦很残酷,但看到妻子的右腿我就明白了,那些牺牲都是值得的。我们的老百姓当时受了那么多的苦,我上战场就是为了保护这些亲人啊!我们虽然衣衫褴褛,武器简陋,但保家卫国义不容辞,我站出来是为了保护亲人们再也别受这种苦!”

四、

老人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生活得都挺不错,儿子、女儿对老人很好,孙子辈的也很孝顺,特别是大孙子邵国琪,一直在代父母照顾爷爷奶奶。

“爷爷平时最喜欢的就是有人来家里玩,他可以和人家一直聊下去。小时候,我们就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邵国琪说,“爷爷跟我们说得最多的是,他从来没有对不起共产党,在回家前,国共内战的时候,战斗中,他总是朝天放枪,没有把枪口对准过同胞。”

退伍后,选择回家的邵舍福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回家就好。回家之前,在徐州火车站,解放军发过一张证件,证明是抗日战士,证件就笔记本大小。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为了逃过批斗,他把所有能证明自己是国民党兵的物件都毁掉了,最后只留下了一个装子弹的行李箱。如今,邵舍福还保存着这箱子,里面放着书。子弹箱,是邵舍福退伍至今保存下来的唯一物件。看着箱子,他有些激动,“打战打到最后日本人投降,我们的枪支已经不多了,枪的背带是用稻杆绑的,枪栓因为生锈拉都拉不开。现在国家变强大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

“我能够活到现在,真的很幸运,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保留下来,更不知道尸骨落在何方。”老人一再提到,一起抽壮丁去的有20多个人,他们牺牲后,很多人在族谱上都没有名字,骨灰也没有拿回来。原因是前些年在做族谱时,有人认为,这些人是被国民党抽壮丁去的,不应该进族谱。为此,在做谱时,邵舍福就提出异议,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所幸的是,如今,这种思想早已成为过去。

五、

晚年生活

邵舍福肯吃苦,喜欢帮助别人,从不与人发生争吵。早些年,只要村里人家有红事白事,老人都很乐意为大家写对联,并且分文不收。他还经常义务清扫村子道路,不求任何回报。邵舍福有一块县政府颁发的“健康老人”奖牌,他一直引以为豪并将它珍藏起来。

现在,邵舍福已是95岁高龄,头发花白,形体枯瘦,满脸的老年斑,生活根本无法自理。老人家耳朵听不见,好在视力还不错,家人们一般通过用粉笔写字与他进行交流。“90岁时父亲都还能下地劳作种油菜,之后由于年老体弱一直卧床,前不久还因为肺炎住院了。”邵长法说。邵舍福的妻子徐秀桂今年8岁,前年她不小心摔进沟里导致手脚骨折。一个不大的房间,两位老人各躺在一张床上,由儿女轮流照顾。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前,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为邵舍福送来400元慰问金及冬衣、围巾、挂历等物品。如今社会上关注抗战老兵的人越来越多,这让邵舍福和他的家人们感到欣慰。

[口述者简介]邵舍福,1921年生,原抗战老兵,现居武义下邵村

[整理者简介]汪岚,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商学分院国复142班学生

另附照片五张:

篇三:学者谈二战最大奇观:国军抗战老兵竟无战争抚恤金

学者谈二战最大奇观:国军抗战老兵竟无战争抚恤金

2013年08月28日 14:55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方军

核心提示:我一直说:“二战最大的奇观,就是在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国军抗战将士没有获得国家荣誉。没有获得为国家参战的丝毫战争抚恤金。”

(滇西抗战纪念馆开馆仪式 作者供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方军供稿

一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历史意义

分布于中国各地的抗战博物馆我都去过。相对而言,最贴近历史、还原真相、不为党派服务的战争纪念馆,就是滇西抗战纪念馆。

有一段历史,不容篡改。滇西抗战自始至终没有八路军、新四军、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身影。其实,中国人民在哪个地域、是谁领导的抗日,都是光荣的,伟大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作为战争爆发地域的战争博物馆真实、如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史实。

滇西抗战开始标志: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

滇西抗战结束标志:1945年1月27日与缅北远征部队在边境芒友会师。

在被侵华日军占领的两年零八个月的峥嵘岁月里,保山先后惨死平民9万余人;民工牺牲2.46万人;房屋被毁2.8万间。

滇西战役是从反攻开始计算,(于1944年5月,策应我驻印军缅北作战,兵分两翼,大举反攻。)历时八个月零十六天,共歼日军二万二千六百多人,我军伤亡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余人。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六万将士,一面筑路,一面进攻缅北之敌,亦大获全胜。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盟军胜利会师于缅境芒友。滇缅、中印公路胜利打通。

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国人深受鼓舞,盟国为之振奋。滇西人民功不可没。仅保山地区就出动支前民工二十多万人,修公路,建机场,筑工事,运军粮、送弹药、抬担架,牺牲民工二万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县就补充兵员二万多名,贡献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万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出动骡马一百一十九万多工日,驮牛三十二万多工日。死亡牛马五千九百多头,供应军粮大米三千五百八十万公斤,马料四百四十五万公斤,猪牛肉二十三万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资不计其数。

滇西抗战纪念馆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这在逐渐进步的中国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大好事。全国有很多战争博物馆,他们的馆藏、展览内容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形势下。各种馆展往往使得海峡两岸政见不一、心气不同。但是,中国的历史需要用真实的事实、史实来传承。这样,作为具有5000年文化的中国才不会愧对历史、不愧对子孙。

战后68年,大敌当前。中国人应该拿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精神共同御敌。

二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现实意义

据中央电台台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今天在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讲话时,出人意料地没有反省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也没有提及“不战誓言”。今天是日本第68个终战纪念日,日本政府于东京都千代田区的日本武道馆举行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

我1984年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工作。后来,又去日本大使馆领事部工作。再去日本国学习。我试想,如果日本国的战争博物馆是仅仅为日本一党派服务的战争历史纪念馆的话,我将是多么的高兴。凡是为一党服务的博物馆、政治体制,都是不堪一击的。

很可惜,日本没有这样的战争博物馆。

滇西抗战纪念馆开馆当天,就是日本投降纪念日。这一天,日本首相讲话。我认为,他的讲话是一种潜在的“战争动员令”。日本人在面临掠夺他国领土、领海时,从来是表现出团结一致的。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是,日本国海洋面积辽阔。钓鱼岛是中国面向大洋的出海口,只要占领了钓鱼岛及其海域,中国海洋面积将缩至近海领域。

安倍的讲话代表多数日本国民的心声。

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第68个纪念日,安倍晋三首相在悼念日本310万战死者的仪式上致辞,没有对日本过去的军事侵略给多国人民尤其是亚洲国家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悔意。他也没有承诺“绝不再战”。

在8月15日的致辞中,安倍说:“我们如今享受的和平和繁荣是以你们的牺牲为基础的,你们在思念亲爱的妻儿、祈祷留在身后的父母幸福和企盼家乡的山峦河畔郁郁葱葱的时候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时刻不会忘记这一切。”

同样是战后68年,扪心自问、纵观我们广袤的国土。二战最大的奇观竟然发生在我们中国的大地上,国军抗战将士竟然没有国家荣誉,只有老百姓制作、发放的“为国抗击日寇光荣”的证章。尽管如此,这些幸存的抗战老兵还是如获至宝。这样的军队怎么才有战斗力呢?怎么才有高昂的斗志呢?战争的事实是:侵华日军在华战死不到50万人,伤百万人。而我们中华民族,死伤3500万人!其中,国军抗战将士牺牲321万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牺牲50万人。

中国人在战后的68年里,一直充斥着内战、内斗。耗损了无数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日本人敢于和中国人叫板不是偶然的。国与国的领土、领海之争只有实力来说话。

纵观世界历史,凡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国家,为少数人服务的军队,为少数人服务的历史,都是不堪一击、充满悲哀的。

只是可惜,几个世纪以来,日本人在对外侵略、扩张时,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一个团结的国家、一个团结的民族、一个团结的军队,将是多么充满战斗力的军队。--尽管他是丑恶的。

就在日本人为了争夺领海空前团结的时候,我国西南边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诞生了。

滇西抗战是具有独特性质的战争,第一,全部是国军抗战将士参加的,全歼日寇的战争。第二,抗战时期,云南全境存在的是无多党派领导的军队。换句话说:只有国军抗战将士。

滇西抗战纪念馆如实地反映了历史,传达了滇西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心声。

这,就是滇西抗战纪念馆的现实意义。

三 参加滇西抗战纪念馆开幕式的重要人物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之际,又一座战争纪念馆在滇西抗战的发生地腾冲诞生了。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纪念日。就在这一天,滇西抗战纪念馆开馆仪式在腾冲举行。

中国一天一天在强大,战争的警钟一天一天在敲响,震耳欲聋、动人心魄。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出席仪式并为纪念馆揭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仪式上致词并为纪念馆揭牌。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主持仪式,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曹建方出席,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致词。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云南省委主委杨保建,副省长、民建云南省委主委高峰,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云南省委主委罗黎辉出席。

参加滇西抗战纪念馆落成仪式的有不少国军后代。著名抗日将领郑洞国将军后裔、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出席仪式并致词,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卫立煌将军之孙卫修阳,郑庭笈将军之子郑心校和部分抗战老兵代表出席仪式。

从台湾专程赶来的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对纪念馆的建成表示祝贺。

蒋孝严说,68年前,包括远征军将士在内的无数中国军民为捍卫民族的尊严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在抗战中,云南是大后方,也是最前线,滇西抗战对整个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浓墨重彩地纪念和宣传。如今,腾冲、云南乃至整个中国大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两岸各界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努力,交流往来日趋频繁,经贸合作更加密切,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希望两岸各界民众都能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共同推动民族的振兴。

云南省宣传部长赵金说,在历时3年的滇西抗战里,英勇顽强的滇西人民与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官兵、爱国华人华侨一道并肩战斗,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辉煌一页,有必要铭记这段历史,启迪后人,警钟长鸣。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建成,对缅怀英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抗战胜利68年的今天,还有活着的战争亲历者,这不能不说是最令人欣慰的。

上面的照片,是中国远征军老兵代表、88岁高龄的卢彩文在仪式上发言。

卢彩文老兵说,滇西抗战纪念馆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得以建成,作为一名亲历抗战的幸存老兵,感到由衷的感动。这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抗日将士伟大功绩的肯定,是对幸存老兵及远征军家属的真诚安慰。国家、社会各界对抗战老兵的关心、关注,让他们感受到了尊敬和荣誉,他和战友们对此深表感谢。

民革中央的郑建邦说,中国远征军出征印缅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其悲壮而惨烈的一页。两次出征缅甸,滇西人民浴血奋战,全线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在强敌面前表现了卓越的战斗勇气和高度的牺牲精神。中国远征军滇西纪念馆铭记了远征军将士及滇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必将在弘扬抗战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纪念馆内的部分模样

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腾冲县城西南叠水河畔,国殇墓园的东侧,占地22亩,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由主展馆、库房、纪念广场、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等组成,馆藏各类抗战文物8.7万件,展出文物12000件,图片1500张。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展馆分成7个展厅,同时展出1.2万件抗战文物。

走进展厅,一个金色的巨大雕像首先出现,雕像的主角,是一位当地居民、一位远征军士兵和一名美国士兵,象征着民众后勤保障、军队后勤保障和盟军强大支援这3股力量,是滇西抗战胜利的基础。而在雕像旁边,则是中国远征军使用过的各式各样的头盔,嵌满了四周的墙。我问过段生馗,他收藏的钢盔有多少?段生馗答:可以武装一个团的士兵。这些钢盔有英军的、美军的、侵华日军的、德军(式)的、国军的。

纪念馆的第一个展厅--抗战后方。这里展出了南洋机工支援滇西抗战,云南各族民众支援滇缅公路的修建等。

特别是滇缅公路的修建,前面是数个栩栩如生的蜡像,有的在勘测路线,有的在开凿山体。而远处,顺着公路延伸的方向,用油画描绘出忙碌的云南人民。

第二个部分--御敌前线,展出了远征军使用过的水壶,以及和当地的土著居民交往的史料和文物。在第三部分,怒江对峙中,有被炸毁怒江桥的雕塑,也有美军小吉普、飞机的起落架等。在绝地反击部分,除了远征军使用的机枪等,还有远征军攻陷腾冲时的应景雕塑,仿佛可以置身当年的战斗之中。

在逐寇出境部分,中印公路的开通、日本战败投降的签字场景栩栩如生。而在最后一个部分祈愿和平中,一杆枪和一把刀,倒插在一堆手榴弹之中,组成的V字形,既象征了胜利,也象征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和平到来。

新开馆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除了每周一闭馆调整之外,在每周二到周日,都将对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来这里,不仅可以在7个展厅中看到当年抗战的枪支弹药等1.2万件实物,在纪念馆西侧看到镌刻有103141名远征军名字的名录墙,还可以移步国殇墓园拜祭长眠这里的民族英雄们。

我在滇西抗战纪念馆又见到了我采访过的远征军少校军医李植先生。我采访他时,他回忆腾冲战役:“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最后攻城开始了!老百姓、父老乡亲、大姑娘、小媳妇们迎着枪林弹雨都在远征军后面齐声高喊:……”

“--中国军队万岁!消灭日寇!--中国军队万岁!消灭日寇!”

“很多伤员抬下来,包扎之后,抱着枪,爬,也要再爬回战场上去!拦都拦不住!”

“这些军人们说:1937年年底的,我们撤退到长江对岸,遥望南京狼烟四起,我们都跪在地上失声痛哭!--对不起呀!乡亲们!--对不起呀!长江!--对不起呀!南京!这次,你们让我爬上去!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无尽的悲伤,你们让我回到战场!”

“乡亲们为争夺抬伤员的机会,甚至互相下跪!”

“解放后,我们留在腾冲的国军抗战将士们都不敢说话,怕人说我们串联。”

我去少校李植家去采访时,他家鲜花盛开,芬芳四溢,高朋满座。

我再去时,他们家大门紧闭,一派凋零。乡亲们说:“李植少校走了……。”

五 滇西抗战纪念馆奠基人段生馗的下场

腾冲是我国西南边陲的文化之乡,朱德的恩师李根源、抗日县长张问德等无数仁人志士都成长在腾冲这块充满着中国文化的沃土里。

腾冲盛产文化人、腾冲盛产刚正不阿的仁人志士、腾冲盛产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抗战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他段生馗就是这样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人物。但是,他现在的命运很是悲惨。

段生馗今年48岁,原职务是腾冲农业银行的副会长。从33年前,他开始自费收集流落于民间的滇西抗战三军物品。哪三军呢?--侵华日军,--盟军美军,--中国远征军。

几十年来,段生馗倾其所有、呕心沥血、肝脑涂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落成,没有段生馗先生几十年的努力不可能建成。

我1999年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部的工作人员,开始在滇西抗战地区采访。那时,我就认识了腾冲农业银行的副行长段生馗先生。为了征集文物,他甚至贷款。我去滇西采访几十次,每每见到他的自己的生活捉襟见肘、朝不保夕,心中就像刀割一样痛。

我每一次见段生馗,他都请我在门口的小饭馆吃饭。他一直笑着说:“你是客人!”现在想起来,我真想抽我自己的嘴巴!哪里有让穷人请吃饭的道理哟!对不起呦!段生馗!

段生馗走火入魔收集历史文物,让夫人也跟着清贫生活。夫人提及就一脑门子怨气和仇恨。我每一次迈入段生馗贫寒的家门,就不知道怎么劝解段夫人的愤怒和失望。他的夫人已经彻底丧失信心。您想想:一个神经病!几十年如一日!谁受得了!谁忍得起?

我要是她,立马找一个大号擀面杖,照他屁股一脚,踹出家门;顺手扔出被子卷,大吼一声:“--你和文物过去吧!--滚!!”

为了征集文物,段生馗多次去缅甸旧战场。两次,差一点为此判刑入狱。

一次,缅甸军人抓住“走私废旧军火的中国人段生馗”,把他投入大牢。

判处徒刑的审判档口,段生馗被五花大绑地扔在审判桌前。被殴打得浑身是伤的段生馗百口莫辩,只等审判。

只见审判官使劲一拍桌子,大声喝道:“--段生馗!你好大胆!你雇佣缅甸农民,从淤泥里挖出日军埋了几十年的坦克车!你意欲何为?”

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段生馗好生奇怪?异国他乡,怎么有缅甸军方的师长大人认识我呢?

被五花大绑的段生馗勉强抬起头来一看,乐了。原来是初中的同学!这小子!原来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十几年不见了,怎么突然在缅甸国当了地方武装的师长?!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段生馗一笑,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血和泥,就从鼻孔中涌出来了……。

我十年前,曾经在北京的报纸上写过《段生馗和他的收藏》,向公众介绍他。

我还曾经在其他文稿中这样记录他:

段生馗,男,汉族,腾冲县人,中共党员,生于1965年。

中国农业银行腾冲支行副行长、纪委书记,滇缅抗战博物馆馆长,云南省保山市政协委员,云南省文博研究员,腾冲县收藏协会会长。

从小对抗日战争遗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发生在六十年前家乡的灾难有了深刻的理解。初时对战争遗物的收藏只是兴趣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意识有了重大提高,特别是参加工作之后,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在民间收集、整理二战遗物,数次深入原始森林探险,几十次涉足缅甸印度寻踪。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迄今为止共收藏了滇缅抗战遗物二万多件(不含日军军票及照片26万件),并在2005年7月7日与和顺柏联旅游公开发公司合作,在原远征军司令部旧址上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反映正面战场的民间抗战博物馆。

在二万件藏品中,共有日军遗物8100件,远征军遗物6400多件,盟军遗物730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抗日县长张问德的红藤手杖。该手杖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所赠,老县长曾拄着这根手杖八次翻越高黎贡山,它也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撑,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飞行员的血幅。这是中国航空委员会配发给来华志愿航空队的标志,便于中国人救助他们,是飞虎队老兵康普顿赠送,目前存世仅有三块;日军的细菌弹,是国内目前仅发现的日军细菌武器。

段生馗应该是对中国文化、抗战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这和他生在滇西抗战的主要战场腾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41年12月23日中英签署“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而滇西抗战的主要战场,就是龙陵、松山、腾冲等地。

最后,我想说一说段生馗的下场。

侵华日军从1931年9·18事变占领东北,到1945年9月9日在南京签字投降止。日寇一直大力宣传:“--大东亚共荣,--抗日没有好下场。”

从9·18事变距离今天有82年了,从日本投降距离今日68年了,日本鬼子的宣传还一直暗暗地起着作用。

我一直说:“二战最大的奇观,就是在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国军抗战将士没有获得国家荣誉。没有获得为国家参战的丝毫战争抚恤金。”

--这是要写入源远流长、浩瀚沧桑的中国历史画卷的。

段生馗也是一样,以他收藏的文物而构建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建成了。可是,段生馗既不是“顾问”,也不是“名誉馆长”。也不是“名誉讲解员”,--他狗屁都不是!

因为段生馗一心二用,他早就不是腾冲农业银行的副行长了。但是,农业银行还“很人道主义”地发他生活费,每月800元人民币。

滇西抗战纪念馆落成了,段生馗为了生存,就要回腾冲农业银行上班了。据说,副行长的工作已经不胜任了。有新人走马上任。但是,当个信贷员还是可以的。

段生馗如果是名誉馆长,我认为是最好的。中央电视台采访段生馗数次,每一次,他都是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段生馗今年48岁,他还可以在滇西抗战纪念馆讲解20年!全国无数的观众会因为“名誉馆长”段生馗绘声绘色、充满激情的讲解,而到腾冲去。

我一直在想:京剧如果没有了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会怎么样?

我一直在想:当年的北京大学,如果没有蔡元培先生会怎么样?

我一直在想:苹果如果没有了乔布斯会怎么样?

我一直在想:协和医院的妇科,如果没有了林巧稚会怎么样?

滇西抗战如果没有精通中文、了解中国国情的史迪威将军会怎么样?

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如果没有豪情万丈、蔑视日寇的陈纳德将军会怎么样?

我们家门口,有个“门钉肉饼”的张厨师,没有他,就没有门庭若市、熙熙融融。

北京双桥有个老太太正骨高超,号称“一脚踢”,全国患者慕名而来。据说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因为闪了腰,久病不愈,邓大姐在人搀扶下来见双桥老太太。双桥老太手指门外,说:“你认识他吗?”在邓大姐转身一瞧的空档,双桥老太太抬脚就是一踹。

举座震惊!--你敢踹邓大姐!

谁知,邓颖超异常兴奋地大叫:“好啦!好啦!”

如今,105岁的双桥老太太已经谢世。双桥正骨病院也开始衰败。

我们这边有个修鞋的王瘸子,什么样臃肿的鞋经过他锥子扎、锤子砸后都变得灵巧、纤细、光鲜、亮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原来没有对象,现在,不是被人追,就是追别人!

……,……。

也许,少了谁地球都转。那么,就让段生馗回农业银行数钱去吧。


国民党抗战老兵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47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