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两弹一星是什么

时间:2017-03-01 06:15: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两弹一星”精神

(一)课标分析: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本课阐述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经过,显示了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它不仅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令中华民族骄傲的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培育和发扬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开拓进取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的最后一个课题。这一节的内容在本课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新中国的成长中,有阳光,有雨雪。在这曲折的经历中,涌现出许多为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他们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铁人精神”。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本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九年级五班学生,本班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极为感兴趣,而且部分同学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喜欢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2.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浅显;且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悬殊很大。

3.学生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课本的知识点。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表现,了解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钱学森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2.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2)讲述模范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是否应该研制核武器的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置疑,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表现。

难点:理解“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并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六)教学方式

本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教学用具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自制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胸有成竹

学生课前准备方案:把全班同学分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小组。以及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并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做小组成果汇报发言。

【设计意图】搜集、整理资料,感受英雄事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放映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导语】这首激昂的旋律,伴随着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今天,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中,感受“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艰辛与辉煌,品味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精神大餐。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习情趣。

(三)师生互动,环环相扣

第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展示】原子弹、氢弹(核弹)、导弹的图片。导弹小组收集的资料。

【出示材料】1958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天,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核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

【思考】什么是“两弹一星”?

【叙述】1960年10月中旬,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在钱学森亲自参与并直接领导下,我国第一枚仿制型的“东风一号”导弹研制成功了。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为华夏文明谱写了新的篇章。

2.【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展示】原子弹小组收集的资料。

【思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震撼视觉、听觉的图片和录象,是否触动了你的心灵?你想说什么?

【叙述】石破天惊!震撼寰宇!中国骄傲!民族自豪!

3.【展示】氢弹小组、卫星小组收集的资料。

【叙述】就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三年(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三年之后(1970年),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这种尖端技术的国家。

4.【转承】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39年后的同一天,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和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

【承上启下】回眸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一次次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第二、解读“两弹一星”故事,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课件展示】有关图片。

【学生活动】讲述有关“两弹一星”的故事。

【思考】这些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从中你得到哪些收益?

【师生互动】窥一斑见全貌,从“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们深深感受到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夫妻树──“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大公无私的精神”!

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大力协同,开拓创新的精神”!酒泉烈士陵园──“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原子弹与眼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

……

这些故事感人肺腑,这种精神永驻人间。请同学们概述“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的体现。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精心准备的故事演讲到教师充满感情的叙述,强烈地感染和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有感要发,精神得到升华。

【承上启下】伟大的人物,成就伟大的事业,平凡的人物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默默的奉献,造就的是惊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历程!

第三、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

【学生活动】由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小组来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思考:“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种精神过时吗?

【课件展示】有关图片

【叙述】靠“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使我国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设计意图】从故事中感动,在欣赏后感知,在行动中实践。

(四)知识探究,思维拓展

【课件展示】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而核武器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你认为我们有没有必要研制它?

【学生活动】小小辩论赛。

【总结】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思维的空间,时间给学生。

(五)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开心词典(四选一)

1.“两弹一星”是指( )

A.原子弹、核弹、人造卫星 B.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C.导弹、核弹、人造卫星D.氢弹、核弹、人造卫星

2.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建立卓越功勋的科学家是( )

①钱学森 ②钱三强 ③焦裕禄 ④邓稼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

A.1964年 B.1965年 C.1962年 D.1963年

4.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

A.三 B.五 C.四 D.六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共和国的成长中,出现的模范人物不包括( )

A.扬利伟 B.李四光 C.焦裕禄 D.雷锋

小小史学家

材料: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所有中华儿女骄傲的日子。上午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着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进入预定轨道,就在那一刻,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

请回答:

①载人飞船的名称是什么?

②中国航天第一人是谁?

③概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研制过程,形成的民族精神?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积累升华

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建立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较好实现了由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设想。对于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讨论归纳,教师着重强调,学生书写巩固,几个环节,已较好掌握和突破。并且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教育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本课补充内容较多,因此还应该注意对课堂时间的调控。

篇二:两弹简介

“两弹城”简介

1964年,中央决定将原子弹研制基地迁往内地。经过选址和几年的建设,于1970年初,813部队从青海省海晏县搬迁到梓潼,成立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其中研究院的院部(院机关)、学校、医院、矿办(物质商贸部)、交通运输处、科研院所(5、6、9、10、11、12所)等大部分机构入住梓潼。1983年9月,按照国家规划要求,九院开始逐步向绵阳科学城搬迁,更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992年搬迁结束。

在梓潼的22年中,两弹之父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19位院士及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和国防科技工作者们,受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重托,在梓潼研制完善了“两弹”。22年来,“九院人”凭着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以惊人毅力、勇气和智慧,在研制“两弹”的过程中孕育出了以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内容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现保留下来的九院院部机关、学校、医院旧址共占地800余亩,其中院部机关留存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防空战备洞和以“两弹之父”邓稼先为首的院士旧居、将军楼、情报大楼、图书馆、通讯大楼等建筑167栋以及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李鹏总

理等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碑林71座。整个院机关房屋及周边外貌环境保存完整,被当代人称之为“两弹城”。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弹城”的保护工作,已将“两弹城”申报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县决定将其打造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

篇三:两弹一星元勋

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1999 年 9 月 1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 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钱学森(1911 年 12 月 11 日—2009 年 10 月 31 日 11 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 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 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 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 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 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 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 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 5 年于 1955 年才回到祖国. 1955 年 10 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 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 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 年 4 月 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 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 主席.1991 年 10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 章. 2009 年 10 月 31 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 98 岁.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郭永怀(Yung-huai Kuo,1909 年 4 月 4 日-1968 年 12 月 5 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妻子是李佩. 1909 年 4 月 4 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1935 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9 年考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 留学名额,1940 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41 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可 压缩流体力学,1945 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1946 年起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受钱学森 之邀,1956 年 10 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57 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年聘为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 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是科技工

作的领导人和组织实施者.1958 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化学物 理系主任. 1960 年 5 月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 年 2 月改为第九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在中 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 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68 年 12 月 5 日,郭永怀从青海省执行任务返回北京时,在飞至北京上空约 400 米高度时飞机突然 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郭和同机警卫当场丧生.在清理飞机遗骸时,人们发现郭永怀和他的警卫紧抱在一 起,两人身体之间紧夹着刚刚获得的氢弹试验数据. 1982 年 12 月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永怀文集》.1985 年补授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9 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该奖章于 2003 年 9 月 18 日由其妻子李佩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陈芳允(1916 年 4 月 3 日-2000 年 4 月 29 日),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陈芳允 1934 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 年抗战期间毕业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1945 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1948 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 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第 26 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1964 年至 1965 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 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提出并于 1980 年参与完成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 主要设备,获 1985 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 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 步一等奖.1999 年 9 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大珩等共 23 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6 年 3 月,他与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 成了 863 计划. 陈芳允与合作者于 1983 年提出"双星定位系统"的设想.2000 年 10 月后随着几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 的相继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得以实现,并同时具备定位与通讯功能,标志着中国开始拥有自主的卫星 导航系统[1].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王大珩(1915 年 2 月 26 日-),生于江苏吴县.光学专家.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 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 等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高科技 863 计划的主要 倡导者. 1915 年 2 月 26 日 生于江苏省吴县.中学时代就读于礼贤书院. 1936 年 1938 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考取第六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技术光学专业组学习,获硕士学位. 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系,从事研究工作. 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实验部物理师. 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56 年前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研究员,所长.1938—1940 年 1941—1942 年 1942—1948 年 1949—1951 年 1952—1983 年 1955 年获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79—1983 年 1979—1991 年 1983—1994 年 1983—1987 年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1986 年 3 月 与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一起写信给邓小平,提出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导致 863 计 划得以启动. 1986—1991 年 1986—1992 年 1994 年 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 年 9 月 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共 23 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钱三强(1913 年 10 月 16 日-1992 年 6 月 28 日),原名钱秉穹,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 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1]. 钱三强浙江湖州人,其父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三强 1913 年 10 月 16 日出生于浙 江绍兴.1936 年钱三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短期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后, 1937 年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博士学位,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弗里德里克约里奥-居里.自 此期间,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46 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Hei de Parville) 物理学奖金. 1948 年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计 划局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作为原子能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地制定者,对 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晚年的钱三强,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1992 年逝世.1999 年,他被追授了由 515 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其贡献.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邓稼先(1924 年 6 月 25 日-1986 年 7 月 29 日)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中国共产党员,第 12 届中共中央委员. 1945 年毕

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 年 10 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 1950 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 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第 12 届中共中央委员.1986 年因长期受辐射伤害,身患癌症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 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 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 选定技术途径.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 年获全国 劳动模范称号,1987 年和 1989 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研究了原子弹,氢弹的理论方案,并亲自参与了核武器的实验. 在 1999 年被追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王淦昌(1907 年 5 月 28 日-1998 年 12 月 10 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枫塘湾,逝于北京.核物 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被中国政 府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 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等五位物理学界前辈,设立了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 王淦昌物理学奖,其中王淦昌物理奖授予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1924 年 上海浦东中学毕业,1925 年 8 月,考入清华大学. 1929 年 6 月 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0 年 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莉泽迈 特纳,1934 年获博士学位. 1934 年 至 1936 年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 年至 1947 年 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47 年至 1949 年 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1951 年至 1961 年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 1962 年 以后从事核科学的国防应用研究,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1964 年 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 1982 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 年 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 年 3 月 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写信给邓小平,提出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促成 863 计 划. 1998 年 12 月 10 日 在北京去世,享年 91 岁. 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彭桓武(1915 年 10 月 6 日-2007 年 2

月 28 日),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之一. 彭桓武祖籍湖北麻城, 1915 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35 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 1937 年 7 月抗战爆发后,辗转赴云南大学理化系执教.1938 年,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资格,赴英国 爱丁堡大学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指导下工作.分别于 1940 年和 1945 年在爱丁堡大学获 得哲学和科学博士学位. 1941 年,彭桓武在玻恩的推荐下赴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工作,1941 年 8 月至 1943 年 7 月期间, 彭桓武和海特勒(en:Walter Heitler),J.Hamilton 合作研究宇宙线,发展了 HHP 理论.1945 年,彭桓武 与玻恩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8 年,彭桓武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47 年,彭桓武辗转回到中国,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曾参与 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还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高 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并在 1978 年到 1983 年期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彭桓武 1982 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 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并在 1999 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纪念他对中国核物理做 出的贡献,第 48798 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Penghuanwu" 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程开甲(1918 年 8 月 3 日-),江苏省吴江市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 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为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研究 生.1948 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 年回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 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1999 年获中国政府授予的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请你永远记住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周光召(1929 年 5 月 15 日-),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九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 央委员. 1951 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4 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1957 年 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61 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 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60 年代初 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 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


两弹一星是什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40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