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艾青诗选读后感1000

时间:2017-02-27 06:06:0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艾青诗歌读后感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这首诗妙处多多。诗文开篇点题——“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作者要写春,主要是写“龙华的挑花”。接下来就自然的导出挑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是在“血点斑斑夜间”,是在“没有星光”“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的夜间。诠释了黑夜,文笔突然回转,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诗文至此,做好了铺垫,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真正的主旨,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为舐吮了年轻人的热血,才得以”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才得以”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这里提到的斑斑血迹,既明指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又暗喻芬芳满目的桃花,这些桃花和蓓蕾带来的理想结果——“江南处处是春了”,但是“春从何处来?”——“来自郊外的墓窟”,末两句其实凝结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极具精神震撼力。

一个时代当然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作为现实主义大师,拥有“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美誉的艾青,他的诗歌艺术就在于立足于现实而高于社会,起于现实而终于理智,他的作品大多都篆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等等,这首《春》也不例外。在诗中,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龙华的春天,其实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实就是龙华

的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春天,这样的春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的春天也是悲壮而刻骨铭心的;接着,他又用“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况。作者字字惜春,其实是字字惜人,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的春。这里的春是一种象征,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灵魂以及作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种象征,春其实就是烈士血。对于处在光明的春天中的我们读到此诗时理应明白“春”所蕴涵的深意,从而想到我们应该对烈士们或为烈士们做些什么。

此外,这首诗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它的谴词造句,在诗中,每一个名词经过作者的“匠心”经营都具备了特定的含义,和当下的一些现代诗歌不同,这首诗中找不到多余累赘的形容词;在造句方面,全文多处运用了结构相似的造型,但一点也不闲罗嗦,像“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三个“经过”摆在一起,读起来有很好的层次感??对于这些,就不多说了。

当然,一首好诗,有作者的创作智慧,也有读者的阅读智慧,艾青老前辈早已把《春》创作完整,至于能读出什么味,读出什么感受和智慧,就全在于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读者了。

篇二:读艾青诗歌有感

读艾青诗歌有感

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艾青早期的诗歌,以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不可侵犯而英勇斗争。由于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所表现的内容要高度概括集中,在表达上,要求有饱满强烈的感情和丰富飞腾的想象,因而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可使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所谓意象,就是能寄托出某点感觉的事物、景色,是经过了主观再创造的形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由此可见,诗的形象化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描写,也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感受。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阅读艾青早期诗歌中,我发现,艾青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当丰富,就是说,他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手法对生活作真实的再现,所摄取的物象品种多,表现的范围广,象征的东西丰富。譬如一九三七年初的作品《太阳》一诗有这样几句:“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就是一种光明来临的具体化感觉,它暗示着光明时代的到来那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作为《太阳》起点的《春》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春来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大家知道,龙华是蒋介石在上海屠杀革命者的刑场,那里淤积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诗,激起了诗情,展开他的艺术构思,采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向我们启示:龙华的桃花是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的,那些深黑的夜是“血斑点点”的,那些也里“没有星光”、“刮着风”,人们“听着寡妇的咽泣”。烈士的殷红的鲜血爆开了龙华桃树上的蓓蕾,孕育了江南的春天。这一从“墓窟”中走来的春,是诗人透过暗夜与血迹对象征自由、胜利的春天的呼唤,是诗人生活信念的结晶。再如《死地》里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绝望里;临终时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这就是以大地作象征的形象,刻画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绝望的情绪。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全诗多处运用意象表现某些感觉的事物景色,给人以情景交融的感觉境界。在诗中,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大堰河与“我”的特殊关系后,引入了对大堰河的回忆,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几个意象分别以坟墓、瓦菲、荒园、石椅这些

物象的直观表现烘托出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世的感念。我们知道,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被寄养在一位贫苦的农妇家中,直到5岁才回到自己家中,这使他从小就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农民联系在一起。因而,当他在这天清晨,透过监狱的窗口看到了漫天的大雪,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家乡,也想起了曾经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过他而今已埋进了“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的保姆——大堰河。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融入了诗人的情与感,经过艾青的主观再创造,使我们读起他的诗,感受到艾青笔下的意象描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实了。

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抒发深沉忧郁的感情,使抒情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充分体现了艾青独到的艺术特色。五四启蒙时代的郭沫若,他的诗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抒发感情,但他的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物,表现的意象,大都被人化和神化了,借以直抒胸臆地表现自我感情。这与艾青将意象与情与感交融、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与艾青同一时代的臧克家,他的诗执着于现实,取材于现实,他比较注重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情绪的直接发泄,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的画面构成意象时,更倾向于单纯写实。

艾青诗歌意象的外延丰富多彩是与其内涵的深刻相一致的。同样是写太阳、春天、黎明、夜晚,同样是写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艾青能够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其诗歌在艺术与思想内容方面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例如在《雪落在中国是土地上》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再如《乞丐》一诗,为了表现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至于沦为乞丐的惨状,对乞丐的神态和一些特征性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刻画:“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种饥饿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时使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旧中国黑暗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篇三:读《繁星.春水》艾青诗选有感

读《繁星.春水》诗选有感

艾小乔

(成都七中万达初2017级5班)

初读《繁星.春水》,感觉有些深邃、零碎和执坳,似乎有几分道理却难以理解。它没有《小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性鞭鞑的引人入胜,没有《心灵鸡汤》的感人肺腑、深入骨髓的人生哲理的交流与共鸣,没有《意林》的意境深远和内容广博,也不曾有《三国演义》的权谋、《水浒》的江湖、《西游记》的玄幻和《红楼梦》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作者的孤寂和对人性与万物的怜爱、温情。正如开篇写到的那样:“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感觉作者就象一个遨游太空的独行者,在喃喃自语,在执着着自己理想的追求并渴望着同行者。

在这里,我说些什么呢?不想说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如“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或者像“常人的批评和断定,好像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着月明”。因为我不想让太深邃的句子带给我豆蔻年华些许的忧伤。不想说作者对自由渴望,如那“渔娃!可知道人羡慕你?终身的生涯,是在万顷柔波之上。”也不想说作者对理想的苦苦思索,如那“指点我罢, 我的朋友!我是横海的燕,要寻觅隔水的窝巢。”我只想说说作者浓浓的对家乡、对家人的爱。

《繁星.春水》最突出的应该是爱的呼唤吧!他深深的呼唤着“人类啊,相爱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他充满着爱的关怀,对小孩子,怕玫瑰伤了手,“你可以进我的园,你不要摘我的花”。是作者吝啬吗?不,是提醒你“看玫瑰的刺儿,刺伤了你的手。”你是否和我一样感受了作者博爱的情怀和悯天惜人的细腻爱心呢?

作者的思乡之情是那样的真实和静谧。“故乡的海波里!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磐石,现在也怎样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深怕故乡忘记了自己,深深的担忧着。“儿时的朋友:海波啊,山影啊,灿烂的晚霞呵,悲壮的喇叭呵;我们如今是疏远了么?”作者何曾想过否,走得出故乡的小路,走不出故乡的挂牵,因为那里有最爱你的人!心怀故乡的人,故乡永远就是你最温柔的梦乡!在《大堰河——我的保姆》里,作者尽情地抒发着自己对家乡、故土和亲人们的紧紧的依偎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的,多年以后,作者曾经深爱的这片土地仍然爱得他是如此的深沉,因为,他的精神和爱已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血液!

现在我们生活优越了,有事没事还爱挑三拣四,还在挑食,还在无理取闹?是否知道家是什么呢?“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作者给出了家的最重要的爱的港湾的定义。作者对亲人深深的呼唤着、呐喊着、念想着、牵挂着!作者每一个称呼后都有一个“呵”,让你能感觉到他对亲人的那份真切、真挚、急切而又热烈的情感。作者深深的爱着父亲,爱着父亲的爱,爱着父亲的海和佩刀。“父亲呵!出来坐在月明里,我要听你说你的海”, “父亲呵,我怎样的爱你,也怎样爱你的海。”“我愿我的心,像你的佩刀,这般的寒生秋水。”这是作者与父亲精神层面的紧密依偎。作者深爱着弟弟,有事无事都喜欢和弟弟叨唠。“弟弟呵!似乎我不应勉强着憨嬉的你,来平分我孤寂的时间。”作者叨唠的不是天南地北,不是海阔天空,是一份比桃花潭水还深的兄弟情谊!“弟弟!且喜又相见了,我回忆中的你,哪能这般的清晰?”做梦都看到弟弟了,让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对弟弟的浓浓的思念!作者最深爱的是母亲了。“母亲呵!乳娘不应讴弄脆弱的我,谁最初的开了我心宫里悲哀之门呢?你拭干我现在的微笑中的泪珠罢,楼外丐妇求乞的悲声,将我的心从睡梦中重重的敲碎了!她将我的母亲带去了,母亲不在摇篮边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出世界的虚空啊!”母亲从小就是我们最信赖的依靠!作者每每触景生情,看到春光就忧恍若有母爱般的温暖。“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惓了烦了恼了都会思念母亲。“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母亲呵!我只要归依你心处的湖山,容我抛弃罢!” 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时刻挂怀。作者没有苹果、小米和ipad, 当然也没有微信、微博和QQ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折一只小小的纸船,让小船随流水带去儿女的祝福和思念!。“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的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伤归去。”作者的一生,是沐浴着如山伟岸的父爱、如海厚重的母爱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

然而,“到如今酒阑人散,苦雨孤灯的晚上,只添我凄清的回忆呵!”再伟大的天才,也弹唱不出作者思念亲人的悽楚之情!再曼妙的语句,也描写不出作者的哀伤!

同样的,我们也有深爱着我们的父母,我们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是否明白现在我们安逸的学习环境是父母血汗凝成的?在离别或回家时,是否应该给父母一个紧紧的拥抱?我们走得出父母的视野,却走不出父母爱的牵盼!不管我们读的是网班、实验班或平行班,在父母的心里,我们永远是最棒的孩子,因为他们坚信我们会越来越棒的!我们要象作者一样,在爱的海洋中远航,同样,要以爱回报亲人和社会,传递爱、奉献爱,让世间充满爱!我们不做“小时代”,要做有爱心的一代!

(再牛的百度,也搜索不出我的感悟。)


艾青诗选读后感1000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17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