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改革创新是时代主题

时间:2017-02-26 06:10:2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改革创新与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与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与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与时代精神

主讲:侯惠勤、沈壮海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点击率最高、最为妇孺皆知的词汇之一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时期的精神象征,成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我们今天就围绕着“改革创新”这一核心词,谈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之一的时代精神问题。(背景字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侯:首先我想说,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大字字幕:中华民族具有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几千年血脉不断、文明不衰、生机勃发,必然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访美时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背景: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的片段)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十分丰厚的,但追根溯源集中表达于《周易》上的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发展成了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后者发展成了以人为本、团结和谐、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人文道德精神。这两种精神各有侧重,却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就是“自立立人”的关系。

沈:的确如此。一个民族越是自尊自重自立,就越是胸襟开阔,敢于揭己之短、善于学人之长,能够在广泛吸纳各种文化营养丰富自身的同时推动各种文明的繁荣灿烂,从而对人类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应当说,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之一。周恩来曾经讲:“我们的民族从来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我们吸收了印度文化和朝鲜、越南、蒙古、日本的文化,也吸收了西欧的文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如果仔细地考察中国文化

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动态特征,相当勇敢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因素,至少在文化的很多层面,追求流行、时新,与此同时毫不犹豫地抛弃旧有的模式。”正是在这种传统推动下,我国不仅以著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活版印刷、指南针、火药)、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伟大创造闻名于世(相关影视资料叠印),不仅以诸子百家思想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而且以不断变革创新的实践彪炳人类变法自强的制度创新史。(背景:“商鞅变法”-社会综合变革、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胡服骑射”-重大军事变革;“开科取士”(科举制)-最早的文官制度)

主持人:但是中国确实也有过长期的社会停滞,尤其近代以来的落伍,使得一些人对于中华文明发生怀疑,甚至直截了当地宣判其死刑。比如1988年播出的《河殇》就认为,以黄河为象征的古老的内陆型中华文明已经失去活力,必须转向海洋型的西方文明,否则中国将没有前途。二位怎么看?

侯:这个问题的陷阱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假问题,把事情说成似乎是中国文化传统有无其固有的缺陷、是否需要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的问题。实际上,当西方列强敲开了没落清王朝的闭关大门,被惊醒的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求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出路,“放眼看世界”、“批判孔家店”是这一努力的基本轨迹。因此,要不要正视自身文化传统的弱点,要不要向西方文明学习,这根本不是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根本的分歧在于,中华文明是一个已经濒临解体和灭绝的僵死文明,还是一个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的鲜活文明。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就出现了是“拿来主义”还是“全盘西化”之辨,决定了向西方学什么、如何学?我们认为,中华文明没有走向没落毁灭,中华民族能够自主创新振兴。正如所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是有这种灵魂的。(背景:《周易》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商汤的沐浴之盘刻着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有为讲的“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梁启超大声疾呼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等名句叠印)

沈:从改革创新的视角看,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路之争,是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改革创新的问题。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改革创新。(大字字幕: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创新)我认为,真正的改革创新必须具备三个要件:一是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是自主创新,是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如果改革创新的结果是丧失自我,那就不叫改革创新,而叫自我毁灭;二是首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的特征,尽管它必然要学习借鉴别人,但其成果却必然不与任何已有成果相雷同,因此,“全盘西化”即使行得通,那也不叫改

革创新,而叫生搬硬套、拙劣模仿;三是先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顺乎文明之潮流、体现时代之脉动、展示历史之未来,因而能够独领风骚、影响深远,如果只是历史回声的共振、甚至是历史沉渣的泛起,那就不是改革创新,而是复辟倒退。(背景字幕: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自主性、首创性、先进性)

主持人:二位的发言很有启发性。把争论的前提定位在如何从整体上判断中华文明的活力,这一厘清很重要,而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上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视角也很新颖,我感兴趣的是,二位能否把这一比较更加具体化呢?(大字字幕:从改革创新的视角看近代中国的历史道路)

侯:从最为直观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以殖民主义的方式侵略中国,一方面引发了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救国热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军事和文化的双重手段,力图根本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绝望、麻木以致俯首帖耳。应该说,它们的图谋不可能真正得逞,但也为“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制造了大麻烦。方志敏在他的遗作《可爱的中国》中对此有深刻的描述。(《可爱的中国》及方志敏画面,画外音读出书中的文字:有些人简直没有一点民族自信心,认为中国是沉沦于万丈之深渊,永不能自拔,在帝国主义面前,中国渺小到象一个初出世的婴孩!)不难看出,如果说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入侵之初,主张“全盘西化”者中可能还有真理的追求者的话,那么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殖民主义文化心态的扩张,“全盘西化”不仅在精神上是懦夫、胆小鬼,而且在思想上也是毫无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懒汉、应声虫。反过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解放的先锋,而且是最具浩然正气和思想活力的改革创新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就是这种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背景: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中共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的确立、中共十六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大字字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是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沈:一般地说,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它决定了推进这一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必然具有无比突出的改革创新性;特殊地说,中国更是在各种客观历史条件几乎不具备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每走出一步都必然凝聚着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创造性,都是“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我们以毛泽东思想为例。它是在两个学习受挫之后成功开创前所未有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两个学习受挫指的是,第一向西方学习走旧式资本主义民主革命道路受挫,(背景: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失败)第二简单套用苏俄“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道路受挫。原因都在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太弱小,民主力量也相对弱小,而反民主的敌对势力却特别强大(三座大山),世界上现有的革新变法模式均不适用。

主持人:你讲得很有道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就在于把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国情、世界政治经济走向以及种种主观条件所作的科学把握,对于民族生存发展问题进行重新的定位,才使得看来毫无希望的民族有了出路,有了生机活力。侯教授能在这方面给我们再谈谈吗?(大字字幕:创新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侯:这个“结合”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学问大得很。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的高度和眼界,而中国实际则是中国现实历史的具体阶段,由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因而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结合就要寻找“结合点”。正是通过“结合点”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统一起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可以说有“四大发现”:第一,发现中国工人阶级,它是中国具体历史阶段的世界性因素,既有各国工人阶级的一般特点,又有其中国特有的性质和组成;第二,发现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虽然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对象等仍属于民主革命范畴,但革命的领导力量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其前途是社会主义。第三,发现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它既体现了现代历史条件下城市的中心地位,又体现了中国具体历史发展的水平。第四,发现了确保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即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既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要求,也反映了中国革命实际的特殊要求。这些伟大的创新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而且孕育了体现中国历史具体发展阶段要求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背景资料: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延安精神-“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沈: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形成的这种改革创新精神,就是一种革命精神,它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改革开放精神完全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集中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革命的实践和改革的实践对立起来不仅在政治上有害,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通。(对“告别革命”、“暴力社会主义”论调批判)实际上,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我们民族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风貌,迅速地转化为新中国、新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谱写出和平建设年代的时代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旧貌换新颜”。资料表明:1949年,我国国民人均收入仅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但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就达到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77.5%,人均收入一举超过亚洲人均水平,与印度基本持平。(“甩掉贫油国帽子”的大庆石油会战和“王铁人”精神,改变世代缺水贫困面貌的河南林县“红旗渠”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主持人:但是,有人认为,毛泽东经历了其晚年的失误,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经历了个人迷信盛行、形而上学猖獗的年代,怎么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培育当代中国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推动力呢?

侯:问题的根本在于,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属于探索中的失误,是出于真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而结果事与愿违的一个悲剧,是违背毛泽东本人意愿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一种偏离,它与固守既得利益而窒息社会活力、造就思想僵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尽管“十年内乱”使我国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没变,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没变,因而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历史主动性和革命首创精神,整个社会依然保持着生机活力,而一旦党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蕴藏在社会中的巨大活力就会更加炽热地迸发出来。所以,邓小平在1978年所做的事情,首先是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毛泽东破题的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出来。用薄一波的话,这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因此,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而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的不同时期不断地发扬光大。

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弘扬。(大字字幕:改革开放充分体现和弘扬了时代精神)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面对的历史任务不仅是结束“文革”,拨正中国社会主义航船的航向,而且要面对正在逐渐显露出来的新的时代特征,这就是后来邓小平概括的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冷战”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中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竞争的重点。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并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的新挑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明确回答的时代新课题有: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前提的角度,解决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识和解决中国现阶段基本矛盾,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问题,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识和遵循现代经济规律,解决中国现阶段经济健康发展和持久活力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解决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生机活力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解决党的思想路线和精神状态问题,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是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弘扬的时期,伟大的、波澜壮阔的创新事物层出不穷,谱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伟画卷。(从农村“联产承包”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经济特区”的试验及其成就、“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等画面)

篇二:改革创新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关键在于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了充分论述,其中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愈益频繁、国与国之间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密切的时代,是一个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也是一个以改革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发轫于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及其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更加明显。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紧密相关,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调整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

可以说,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大势所趋。任何政党,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畏葸不前,无视时代潮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就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这正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坚持与时俱进、具有远见卓识的反映。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更好地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正

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回过头来看,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史,一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的创新史。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强大战斗力。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已经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在于它开辟了一条引领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毫无疑问,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光辉前景同样在于改革创新。

从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视野来审视改革创新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党作为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领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工作唯有坚持与时俱进,党的建设唯有坚持改革创新,党才能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好地担当起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历史重任。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也是适应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变化、切实解决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已经成立86年,在全国执政58年。这使党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但承平日久,也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和脱离群众的倾向。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我们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大量增加,新老干部队伍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不断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使党的教育和管理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实践表明,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同时要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政党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新的

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推动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得到加强。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继续探索,继续创新,党的建设就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五)把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六)如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样,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也是我们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这里所说的改革创新,决不是要改变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也决不是要改掉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地位,改掉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这些根本的方面,不仅不能改变,而且必须结合新的实际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实践中长期坚持。我们所要改革的,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我们所要创新的,是党的具体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理念等等。通过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更好地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也就是说,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第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二,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第三,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第四,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关于这4条,我们在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七)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党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集中表达。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且明确指出,高举这面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鲜明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指针。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始阶段、需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的漫长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要紧紧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根本要求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全党坚定不移地沿着毛泽东同志开始探索的、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确保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本质。

(八)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是关系全局、决定全局的,也决定着党的建设的前途。在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政治保证。29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新的面貌和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的一条就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全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党的建设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首先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这些精辟论断,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很透彻、很深刻、很到位。应当明确,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部工作之中,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和行动中去。

(九)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在新时期,我们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和所处的新环境,都决定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这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相辅相成、完全一致的,应当把这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贯彻和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在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中更好地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种结合,要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全部工作中,贯彻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特别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从严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对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以此影响和推动整个党的建设,努力使党的生活既严格有序、步调一致,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十)在党的建设中坚持改革创新,不能满足于就党建抓党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篇三:新形势下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摘 要: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推进党的建设的强大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光辉前景同样在于改革创新。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十七大;改革创新精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富有实际成效。纵观党执政的60多年,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国情和党情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建设也相应地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此时,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执政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事变时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必须审时度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任务的变化,以改革的办法来破解党建工作中的难题,以创新的思路来探索解决党建新课题的途径,使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 (一)从世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国际环境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南北经济差距仍然很大,贫富悬殊未见好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仍然占优势,综合国力和各种力量的竞争较量更为激烈。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从国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从局部攻关到全面决战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一方面,激发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给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带来深刻变化。面对这些新变化,我们党如何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如何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快自身的发展。

(三)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在新形势、新趋势、新的竞争较量面前所担负的任务和党员队伍发生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员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如何建设一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我党自身建设的根本问题和百年大计。因此,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从客观上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证党经受住新的考验,真正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质就是促进党的自身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完善自己,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科学发展,使党的工作和党的自身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我们党的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是为了促进党的自身发展。只要在党的自身建设中抓住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本质,抓住了核心,就能实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目标。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说,就是要把它看做一个系统工程。就党的建设而言就是要同时注重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大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建设要相互承接、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共同发展。抓党的自身建设既要注意及时性,又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注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是要在全面认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基础上,努力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一,党的建设内涵要科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第二,党的建设制度要科学。邓小平反复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为制度是人们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政党作为一个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要保持正常运行,制度是最基本的保障。 第三,党的建设方法要科学。时过境迁,即使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象的变化、任务的转换,越来越不管用、不好用和不能用。党的建设要面对改革创新的实践,以改革创新的科学方法来应对,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建工作现代化实现党建工作现代化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党建现代化? 第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这支队伍成为党建工作现代化的骨干力量。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实现党的工作现代化的必备知识,党务工作者要自觉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党建工作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第二,要用现代科技设备武装党务部门。党的宣传、组织、纪检等职能部门都要配备现代科技设备。在党员教育方面,要增加现代化的宣传设施,充分运用录音、录相、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使党员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收到入耳、入脑的效果。 第三,要实现党务管理科学化。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来,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走出新路子。 五、以创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个决定的因素。”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决定党建工作的创新速度和质量,因此,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党务工作者必须做到:

第一,努力学习,掌握创新知识。知识贫乏就没有创新的基础,随着大批新兴科学的涌现,知识积累的速度明显加快,形势要求党务工作者自觉掌握新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真正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认真学习新兴科学知识。 第二,紧跟时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脑在各种新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思想和欲望。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起着统率、支配、强化、萌发的作用。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由创新意识的强弱决定的。明确党的自身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才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求真务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党务工作者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思维主要是指散发思维、多角思维、立体思维、求异思维。

对党建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多手段的思考,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四,努力实践,培养创新才干。实践出真知,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头脑内固有的,只能从长期的党建工作实践中来。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是我们增长创新才干的公式。 综上所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执政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新举措;以创新的思路来探索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新制度、新办法。从而促进党的科学发展,把党建设成为生机蓬勃,活力旺盛,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日益增强,永远站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前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有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3.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316-317.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7] 《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000年6月20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 习近平.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N].学习时报,2009-5-18。


改革创新是时代主题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08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