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时间:2017-02-25 07:06: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三)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无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个体的意向与其所处环境的限制之间能够得到良好平衡的精神状态。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现在,一般认为以下6个方面可作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2)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3)有健全的人格;(4)有健康的情绪;

(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有与社会协调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 。“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

2.5%。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有资料显示,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18000个咨询电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14个方面:交往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理想追求、宗教影响、法律保护、行为不良、心理严重障碍等。其中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其比例分别为40%、35%、25%左右。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

(一)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种现象:1、恐惧: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校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

据有关资料统计: 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使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据有关资料统计: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情感类问题

据有关资料统计: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

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 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四、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

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

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 “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家庭破裂,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调查中显示:“受到过骚扰”的初中占68%,高中占37%;“羡慕那些不用学习,而自由自在的人”初中占38%,高中占22%。

(三)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

1.学校教育的误区 —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

2.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初中213名同学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只占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却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学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42%,64%。.

3.学校教育管理因素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五、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4、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和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

6、兼顾对学生家长宣传和指导。

使亲子关系和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

篇二:大多数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论文题目:浅析大多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作者: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巴洞九年制学校 蒋雪珍 论问提要:

关键词:

一、厌学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极力推崇“读书无用论”,他们认为读书是浪费时间,不读书,去打工照样可以挣钱,而很多大学生还找不到工作,挣不了钱。部分学生则认为“我不想读书,都是父母的命令”,他们只是来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的,当然就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更不会努力学习了。

其次就是学习压力大,又有畏难情绪和懒惰情绪。遇到一点困难时,不喜欢想办法克服,更不喜欢花时间去解决,而是选择放弃。遇到的困难越多,放弃的就越多,久而久之到处都是困难,更无法克服了,只能放弃。

第三种情况就是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又欠佳,所以学习起来困难重重,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多,学习容量增大,就更困难了。时间一长就没了学习兴趣了干脆放弃。

解决方法:针对以上情况我做出如下对策

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充分挖掘 出学生潜在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并给他们提供相关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同

时不断的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成就动

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常鼓励学生,鞭策学生,让他们学会克服学习惰性,学会迎难而上。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要特别关爱,让他们及时补上知识,及时赶上大部队,对他们不放弃、不歧视,多鼓励,少批评。

多做社会调查,积累读书有益,不读书吃亏的列子,给学生做现实教育,纠正他们错误的观念。

二、逆反心理: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思想都处在朦朦胧胧的时期,对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对事情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正确理解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加之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所以普遍都任性、固执、为我独尊,这就不容易服从长辈的要求,爱唱反调,爱和老师、父母对着干。

解决方法:

给他们做青春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让他们认清自己。 多花时间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处理学生不粗暴、不武断。

多进行感恩教育、思想的教育、人际关系教育……

三、人际关系紧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包括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紧张等种类。

解决方法: 这类问题,我们应当意识到,主要和我们父母、老师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有关。为此,要帮助初中生解决这类问题,首先,父母 和老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其次,是从调整认知、建立新的人际交往习惯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采取措施帮助这些学生。在心理辅导中,要强调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明白到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同时,要从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入手,注意到改变中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应当保持一致,说到做到。

四、自我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 解决方法:1 、自我悦纳能力不足

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接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自我问题都是跟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在自我问题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学生的自我悦纳的能力。既包含了是欣赏自己优点,也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有些学生不愿意去欣赏、接纳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时也不愿

意去欣赏接纳他自己身上的不足。当他们讲到自己的优点时候,他总是用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点,他觉得别人夸奖他是有目的的,并不是因为他做得好。同学在一起比较的时候,他们更多看到的是,别的同学比他强的方面,他无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闪光的地方,无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优势的地方。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来看待自己呢?这与他们从小到大,他的父母,他的老师去评价他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关系。

2 、自我评价能力不足

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都有一套标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可以将他人的评价,括父母、同学、老师作为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

五、过度迷恋网络

过度迷恋网络与学生成绩、心理、情绪因素以及一些不良行为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迷恋网络的人较少。迷恋网络的学生焦虑的倾向比较明显 ,性格内向 ,有孤独感、感觉被其他学生孤立的学生更倾向于迷恋网络。有吸烟、吸毒、打架、赌博、观看色情信息、离家出走倾向、自杀倾向的学生对网络的迷恋程度明显高于一般的学生。

解决方法:

1、核心在于通过给予适当的支持 ,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积极

的行为方式以取代消极的迷恋行为。比如 ,可以打乱学生的网络使用时间表 ,如果学生喜欢在中午上网 ,那就在中午监督其午睡 ,让其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 ,从而打破其上网习惯。还可以请父母监督上网情况 ,用小闹钟等手段安排他准时下网 ,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2、让学生参加诸如互助小组、兴趣小组之类的团体。提高学生结交具有相类似背景的朋友的能力 ,从而减少对网络交往的依赖。比如 ,可以参加一些流行音乐的合唱团或歌友会 ,先在现实生活中 ,和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同学建立良好关系 ,再进一步发展其他的人际关系。

让家长明白孩子可能具有强烈的迷恋倾向 ,减少对网络迷恋者的责备。建议家长和孩子之间多就孩子的迷恋网络原因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 ,家长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感受 ,与孩子一起外出度假或帮助孩子培养一些新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爱好。

3、让过度迷恋网络的学生和自己或家长 ,在协商的前提下 ,共同制定行为契约 ,主动接受外界的监督 ,以达到摆脱迷恋的目的。

此外 ,班主任还应帮助学生区分真实与虚拟的世界 ,建立时间意识 ,了解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引导学生接受自己 ,订目标作出努力。

篇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学习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干预建议

一、主要表现

1、学习方法不良

表现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计划性,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低下。

2、出现学习疲劳

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心理现象。

3、厌学情绪严重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直至最终辍学流失。

4、.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考前高度紧张焦虑,日常生活受较大影响,考试时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出现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等,甚至伴随躯体反应,如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昏等。

二、干预建议

1、增强学习责任感

教师可通过心理讲座或团体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涯规划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责任感,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2、增强学习成就感

教师应注意体会积极关注的内涵,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用多元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其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找到学生的上进点和积极因素,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努力中获得成功体验。

3、增强自我效能感

教师可以为缺乏信心的学生安排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使其获得成功机会,同时学习迁移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采用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还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学习。

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干预建议

一、主要表现

1、退缩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过分担心、紧张,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不愿或不敢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退缩、孤僻,人际交往受到较大局限。严重者可表现出社交恐怖。

2、自傲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自高自大,自傲强势。不善体察对方情绪,移情

能力较差。往往自觉人际关系良好,或是自觉人际关系不佳但不愿或不善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

3、异性交往心理

由于性生理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接触和了解,但可能在与异性交往中行为不当,或过于压抑或过于放任。

二、干预建议

1、调整认知观念

人际交往中的退缩心理与自傲心理,往往与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缺乏正确认知有关。教师在辅导中应注意帮助学生端正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既不过度退缩,也不过于自傲。

2、培养交往技能

有些人际交往问题是由于个体缺乏交往技能而产生的。教师可通过自信训练、敏感性训练、拒绝训练等帮助学生了解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改善人际关系。

3、指导两性交往

教师可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开设性别心理教育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性别认识。此外,举办适合中学生的两性交往团体活动,如教跳交谊舞、集体舞,进行小组拓展训练等,为学生开展公开的两性交往提供平台。另外,引导学生妥善处理青春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挫折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干预建议

一、主要表现

1、环境适应

表现为不能顺利适应新环境,在升学、就业等转折关口不能有效调适自己,在较长时期内仍无法积极主动适应,并由此给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带来影响。

2、学业挫折适应

有些青少年相对缺乏心理弹性,不能理性面对自己偶尔的失败,无法接纳自己暂时的落后或退步,由此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全面否定自我。或因自己擅长的学业领域没有充分表现,而感到苦恼烦闷。

3、情感挫折适应

青少年闭锁性与开放性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一方面感到和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大家似乎各忙各的,一方面又格外看重自己的知心至交,一旦友谊出现问题,很容易感到情感受挫,产生悲观失望、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体验。

4、自我发展适应

由于在人际交往、学习方面遇到困惑,甚或是不能接纳自己在青春期所发生的面相、外形的变化,部分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在自我概念、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体验等方面不能有机整合,甚至发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二、干预建议

1、端正自我认知

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自我认知,通过“我是谁”等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充分全面认识自我,建立完整和谐的自我概念,纠正自我偏差。

特别关注部分自我意识发展较早、较快的学生,避免学生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指导情绪疏泄

教师应通过心理讲座等教给学生疏泄情绪的具体方法,如调整认知,转换视角,利用音乐、活动等形式疏导情绪,善于将挫折转换为动力等。

3、增强心理弹性

教师可通过认知改变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还可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看待和应对挫折,主动随环境变化调整自我,增强适应能力。

意志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干预建议

一、主要表现

1、从众心理

表现为人云亦云,缺乏主见,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或团体影响,盲目地追求流行标准,轻率地改变行为的方向。

2、倔强固执

表现为脾气倔强,固执己见,不善于听取他人合理意见或建议,自以为是,行为偏执。

3、冒失冲动

表现为懒于思考,贸然抉择,草率行事,轻举妄动,不分析主、客观条件,不考虑行为后果。

4、缺乏坚持性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00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