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冬儿姑娘主要内容

时间:2017-02-24 06:13: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文章一般以时间(事情的发展)为顺序来记叙。

●记叙的详略:所谓详略指文章的取材、组材的详细与简略的问题。记叙的详略由文章的主题而定,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来具体叙述,即“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即“略写”

●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应由此体会作者充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揭示的整体意义。

●记叙文的主旨:包含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两方面,一般用“通过??表现??”的格式概括表达。 1、忆读书

文中的好句子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柳州风骨 ,长吉清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红楼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课外延伸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作家与作品:

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长篇小说 明代 吴承恩

《红楼梦》长篇小说 清代 曹雪芹

②、其他:《聊斋志异》文言短篇集 清代 蒲松林

《荡寇志》 长篇小说 清代 俞万春

《精忠说岳》长篇小说 清代 钱彩

《封神榜》长篇小说 明代许仲琳

《茶花女遗事》又名《茶花女》长篇小说法国 小仲马

课文涉及到的诗词

《满江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作者与作品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2.主要内容:《忆读书》课文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展开,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可从四个方面来看:⑴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⑵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⑶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⑷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课文结构:《忆读书》全文为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读书好。这一部分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发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⑵能扩大知识面。 ⑶对写作有帮助。

⑷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二部分:多读书。涉猎古今中外。

第三部分:读好书。要会比较挑选。

4.考点梳理:

1.根据提示,从文中归纳有关作品。

①作者喜欢读的作品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红楼梦》。

②作者不喜欢读的作品有:《荡寇志》、《精忠说岳》。

2.作者为什么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冰心认为读书能感染人、陶冶人的性情,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提高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素养。

3.根据下列要点,举出作者读书得到好处的例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盛衰的滋味。

②读书扩大知识面。

读《水浒传》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读外国小说,“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提高品德修养。

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4.从作者的读书的经历和感受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甲:我觉得首先要培养读书的兴趣,做到多读书,广泛涉猎,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 乙:我认为我们从小就要用心读书的习惯,学会品味和鉴赏文学作品。

丙:读书不可毫无目的的去读,也不是什么书都拿来读,而应有所选择和比较。总之,我们要做到如作者所说,多读书,读好书。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1.作者与作品

①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幽默讽刺作家。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2.主要内容: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

叔叔外出,让“我”编一期周报,“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讽刺和《汉尼巴尔周报》对立的一家报纸编辑希金斯,这件事写得很详细,文章标题、插图内容及“我”当时的心理状态,都有交你。第二件事情,是撰文讽刺两位名人,概述,一笔带过。第三件事是讽刺新来的外乡人——一个雇工裁缝,起因、经过,甚至原文都写出来了。三件事情,两详一略,疏密有致,重点突出。“我”的这次尝试,产生了很大反响,文章一一道来,使我们从而面了解到作者语言的讽刺力量,读来妙趣横生。 3.课文结构:

课文按作者所记内容的因果联系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⑴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⑶给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脚注。

第二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⑴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⑵使报纸销量大增。

⑶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3、山中避雨

1.作者与作品: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2.主要内容:《山中避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3.课文结构:

《山中避雨》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4.考点梳理:

1.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主线,品读全文,说说本文通过音乐引起了人们情绪上的哪些变化? 甲生:作者最初因游山遇雨而觉得扫兴,感受到“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后来和大家齐声歌唱,品尝到音乐的趣味;最后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

乙生:两个女孩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2.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从文中将对比的地方找出来,说说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思路:对比手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抑此而扬彼,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本文中的对比及作用主要表现为:·作者把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对比,突出“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突出音乐可以使人和谐相处。·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将胡琴和其他乐器比较,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使“乐以教和”这一古语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重点品析】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4、风筝

1.作者与作品: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主要内容:

《风筝》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3.课文结构:

《风筝》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

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4.考点梳理:

1. 联系全文,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作品最后一段的理解。

最后一段又回到现实中的北京冬季。"故乡的春天"指的是空中的风筝,因此,第一句实际上就如同说"故乡春天天空中常见的风筝又在这北京的天空中了,这既引起"我"对很久以前的儿时的回忆,而这回忆却又带给我无限懊悔而终使人感到悲哀,这悲哀之所以"无可把握"是因为"我虽清楚了产生这种悲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可偏又苦于无法改变。

后面一句大意是说:"我不如不看这春天的标志--风筝,躲到严冬中去,以求能摆脱风筝事件所造成的无限懊悔的心情折磨。但是,酿成风筝事件的封建思想,在北洋这阀统治下的现实生活中还十分猖獗,势力强大,令人生寒。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孩子们仍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 2.“我”对风筝十分“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

①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②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制作的风筝。

3.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这件事看,小兄弟具有什么可贵素质?

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或:具有创造精神)。 4.词语“精神的虐杀”的含义是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5.“我”做了错事,二十年后向小兄弟提起,小兄弟是什么感受?“我”有没有“补过”呢?

成年之后,弟弟对此事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宽恕。对此,作者的心因感动而沉重,后悔不已,深深自责。

6.作者在文中写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快乐成长的表现,玩物未必丧志,游戏可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技能。

7.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矛盾。

8.《风筝》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的段落,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在内容上作用相同吗? 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开头由北京的春天写起,写了北京春天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引起对故乡的“风筝时节”的回忆,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奠定了怀念的感情基调。结尾一段是对风筝事件的总结,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与此同时,字里行间里表明了自己深深的自责。

忆读书

①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

篇二:知识要点

四 课文主要内容

《龙的传人》先叙述了中国人与龙的密切关系,再写龙是什么和人们赋予龙的象征含义,最后点明了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的原因。文章开头点题,结尾扣题,首尾呼应,前后连贯一致。文章充满了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课文通过龙与中国人的密切关系、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丰富意义的描述,抒发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和自豪。

《大人们这样说》诗歌紧紧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的深刻含义:龙象征着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

《叶公好龙》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常常用来讽刺那些只是口头上喜欢某种事物,言行却不一致的人。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对其还有畏惧情绪的行为。全文可分为两部分:前三句叙述故事,最后一句议论。

第二单元

1、《神奇的书》作者:[美国] 狄金森 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女诗人。 主题: 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

书的美丽。

相关知识:这是一首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的诗。

其特点: 在形式上打破传统,突破意象,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前奏。 知识点的理解: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因为输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一页诗扉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真谛;书能 让我们变成精神上的富翁,可以在书的王国遨游;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 的美丽”。

2、《忆读书》作者:冰心 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主要作品

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系列和《晚晴集》等;小说集《超人》和《冬儿姑娘》等;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等。

主题:课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她一生所读的大量的篇目。重点向我们

介绍了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书的好处,告诉我们“读书好,

多读书,读好书”。

名句及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犹药草,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作品及作者:

.《荡寇志》 余万春 / 《茶花女》 小仲马

《水浒传》 施耐庵 / 《红楼梦》 曹雪芹

《聊斋志异》 蒲松龄 /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满江红》 岳飞 /《声声慢》李易安

名篇佳作知识:

《声声慢》中佳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聊斋志异》在文中的佳句:“柳州风骨,长吉清子”

《红楼梦》文中佳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知识点的理解:

冰心的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你是否做到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少年时代特别热爱读书,不但读了许多书,而且读好书,挑着读、选

着读,从中悟出了读书的好处。

3、《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英国]尤安·艾肯曾获英国《卫报》小说奖。 主题:本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较的手法阐明了“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观

点,具体地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

抒发了作者对书的热爱之情。

作者为什么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

因为在作者的心中,读书宛如品味一道经精美的菜肴,宛如与朋友交谈, 宛如与亲人见面,令人回味无穷。“逢读书时,你就走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

一个人的心灵中,倾听另外一个人的心声。在这个时候,你就开动了自己的脑

筋,这是世界上顶有趣的事。”所以,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

4、《我的长生果》 作者:叶文玲 是中国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了的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

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

等。

主题: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了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和作文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启发我们,要把醉心读书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

献你一束花

一、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为一名在比赛中失败的女体操运

动员鲜花的故事。

二、 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说明了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赞美了人与

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1、机场服务员为什么向失败者献花?

答:因为机场服务人员认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失败和胜利对于一个人同等重要。应该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鲜花呈现送给凯旋的英雄,是对成功者的祝贺;鲜花献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是对失败者的鼓励,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努力”都应得到尊重。所以机场服务人员向失败者献花,并且用真诚的语言、感人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一道理。

2、你认为鲜花应该献给什么样的人?

鲜花可以献给为国争光的英雄,想给呕心沥血的教师;献给为子女成长操劳的家长??

3、体会文章插叙的作用。

两次不同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同时通过对比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微笑西班牙民歌

一、 主要内容

这首哲理诗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淳朴、真实的语言2114,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个表情——微笑,从不同方面写了对微笑的看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真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

二、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善良人性的呼唤。

1诗人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怎样理解?

身份证是一个人身份的证明,诗人们必需的证件,在这里作者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说明人在生活中需要微笑。

礼物

一、作者:丁一珊

二、主要内容

这是一片感情及其真挚的记叙文。课文以“礼物”——一辆自行车为线索,写了父亲疼爱女儿的,女儿体贴父亲的事情。

三、中心思想

本文赞美了这种纯洁无瑕的世间真情。

奇怪的圣诞包

一、作者:何紫

二、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给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选择圣诞礼物的故事。

三、中心思想

本文反映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表达了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第四单元

1、《用目光倾听》作者:金波 原名王金波。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主题:本文是一首儿童诗歌,是一首十四行诗。通过妈妈的话展现出妈妈对孩

子的关爱,妈妈的教导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表现出母爱的伟大。同时也

用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

相关知识: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

其特点: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押韵,富于音乐效果。

知识点的理解:

“倾听”,意思是仔细听。“用目光倾听”就是在与别人交流、听别人说话的 时候要望着对方。因为“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只有“用目光倾听”才能表达出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因为“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2、《信任》 作者:[美国] 盖尔.布兰克

主题:课文写了“我”和丈夫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林,自己摘桃子,自觉肤浅

的故事。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抒发了被人信任的喜悦之情。

1)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

从情节上看,这个告示把人们印象果园,让人们自己动手采摘丰硕的果 实;实质上,它把人们引向了互相信任的崇高境界。在这里,人们“得到 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2)桃园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是对狗和猫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形象。正是由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把大黄狗训练得如此盛情,如此善解人意,如此乖巧,如此信任这些陌生人。在主人的训练下,大花猫也旁若无人地躺在钱箱旁。桃园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的美好品质,通过对猫和狗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3、《修鞋姑娘》

主题:本为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

到地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美好品质。

1)“我”寻找修鞋姑娘的原因:第一,“我”去修鞋,一位修鞋姑娘热情周到地

为“我”服务,起初“我”猜疑她,但她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为“我”修鞋,“我”寻找她是为了还钱她的三角钱。第二,“我”被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深深感动了,寻找她不仅仅是为了还欠下的三角钱,同时要送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承诺。

2)文中“我”对修鞋姑娘的态度变化正是对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

灵的赞扬。词语有:怀疑、不放心、决计、决不还价、蒙上了一片阴影、断定、窘极了、紧张、尴尬、想尽快摆脱、期待、纳闷、惭愧、保证。

4、《九色鹿》作者:田海燕

篇三: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冬儿姑娘》

韶 关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题 目: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比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冬儿姑娘》

学生姓名:

学 号:

二级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冯敏华 12106011063 外语学院 英语2012级3班 曾畅怀讲师起止时间: 2015年9月—2016年5月

(教务处制表)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and Lassie Dong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错误!未指定书签。

by

Minhua Feng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at

Shaoguan University

April 2, 2016

诚 信 声 明

我,冯敏华,郑重声明:除了参考文献所标明引用的资料和内容之外,本论文中不包含有任何已经被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所接受的学位或学历论文资料,也不包含有其他任何人已经正式出版的资料内容。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签字:冯敏华

日期:2016 年3月2日

Declaration of Academic Integrity

I, Minhua Feng错误!未指定书签。, the undersigned, hereby declare that this dissertation does not contain any material which has been accepted for the award of any other degree or diploma in an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at,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and belief, this dissertation does not contain any material previously published or written by another person, except when due reference is made in the text of the dissertation. I am fully aware of the legal consequences of this statement.

Signed: Minhua Feng

Date: April 2, 2016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比分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冬儿姑娘》

摘要: 本文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冬儿姑娘》为分析文本,结合女性主义批判理论对两位女主人公进行比较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其不同的个性以及女性主义影响下女性意识的觉悟。

笔者认为斯蒂芬?茨威格塑造的陌生女人与冰心塑造的冬儿姑娘反映了不同的女性意识,因此,对此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作品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对两位女主人公进行分析比较,首先是陌生女人对于爱情与生活的消极被动,再是冬儿姑娘的坚强勇敢,在她身上显现出了值得广大女性学习的精神。

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的比较分析,笔者意在探讨研究其身上的女性主义精神,以两位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以及结局,表达对男女两性和谐的殷切愿望以及以及为现代女性勇于追求平等的权利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女性主义; 爱; 主动; 理性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and Lassie Dong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Abstract: The thesis attempt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an unknown woman and Donger girl----heroines in the two novels A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and Lassie Donger through analytic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help of feminism, aiming at analysis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emale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eminism.

The writer considers that Stefan Zeig and BingXin ’s creation of the two images the unknown woman and Donger girl is of different reflection in feminism thought, thus the comparative of the two charact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discussion of both the theory and the work.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 first is the unknown woman passive submission and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ove and life, the second part is describe Donger’s positive resistanc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which set an example to thousands of women,

The writer intends to study and explore feminist spirit of the unknown woman and Donger girl reflected in the two novels vi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 from their destinies, sufferance and the endings, as a wake up call to the modern and express the ardent hope for gender harmony in the society.

Key words: feminism; love; active; reason


冬儿姑娘主要内容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83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