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

时间:2017-02-23 06:33:5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陕西省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城镇化率达到53.9%

社会民生呈现新亮点,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4.2%,医改经验被誉为中国的“陕西样本”。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移民搬迁使174.7万群众搬进新居。生态建设获得新进展,五年完成造林2294万亩、保护恢复湿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改革开放汇聚新动力,西安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3.4%,累计引进外资17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10.5%。 实践证明,“十二五”是陕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的五年,是全面改革不断深化、外向型经济实现突破的五年,是民生社会事业显著改善、人民福祉不断提升的五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陕西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结构调整进入倒逼阶段,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尚未有效形成;科教优势发挥不够充分,创新潜能释放不足,军民融合程度较低;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趋紧,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剧;要素市场有待完善,市场主体活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全面小康短板不少,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改善需提升质量,农民增收亟待提速。

第二章发展环境

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全球贸易增长乏力,TPP和TTIP设置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征。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从全省看,陕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势能潜能加速释放,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发展短板仍未有效突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繁重。

必须坚持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五大发展新理念,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聚焦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提振发展信心,矢志追赶超越,努力推动陕西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确保与全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新局面。

第四章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5%和45%。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45%以上,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外向度达到15%以上,富裕陕西建设提高到新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0%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20万人。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物价指数保持稳定,和谐陕西建设迈上新的境界。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现代化。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法治陕西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8%。政府管理运行水平明显提升,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省级重大文化项目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陕西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超过45%,治污降霾取得显著成效,关中、陕北、陕南优良天数分别达到275天、290天和295天以上,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美丽陕西建设展现新的景象。

第二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速释放新需求,努力创造新供给,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第五章推进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

第一节推动管理创新

系统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攻方向,以资本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力争在军民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创新中心。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创新评价和考核制度,推广“延长模式”。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激发创新活力。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完善工研院运行体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办法。

第二节加强科技创新

强化知识创新。加强管理、信息与通讯、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学科建设,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品牌学科和精品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及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可能产生颠覆性突破的重点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增强技术创新。依托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工程,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100个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和创新型企业来陕设立研发机构,鼓励省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机构建立科技合作机制。

第三节强化产业创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拓展产业链,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实现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创新重大专项,在智能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民用客机/货机、无人机、增材制造、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及应用、DMTO(煤制烯烃)、生物育种、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取得突破及示范应用,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自旋磁存储等前沿技术研究,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第六章加强军民融合创新

建设军民融合四大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级经开区兵器工业基地、国家级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四大基地(园区),培育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军工电子等产业集群。

推进军工企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支持军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发展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鼓励省属国有企业、政府性基金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组建航空、卫星等混合所有制公司。加快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试点。

推动军民资源开放共享。深化和扩大“民参军”,组建10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培育发

篇二: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 目 录

规划背景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存在问题 第三章 发展环境

总体要求

第四章 指导思想 第五章 基本原则 第六章 发展目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七章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第八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第九章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十章 合理引导城镇体系发展 第十一章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二章 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

第十三章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十四章 加强住房体系建设 第十五章 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1 —

第十六章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十七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

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八篇

— 2 —

第十八章 改革人口管理制度 第十九章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十章 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和融资机制第二十一章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二十二章 推进行政区划管理创新

规划实施

第二十三章 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第二十四章 推进国际国内合作 第二十五章 开展试点示范 第二十六章 健全完善监测考核体系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和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旨在进一步明确我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篇 规划背景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四化同步”, 积极稳妥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近年来,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

— 3 —

(一)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城镇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38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931.15万人。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7.24%,提高到2013年的51.31%,年均增加1.7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41个百分点。

图 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变化(%)

(二)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与2005年相比,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分别增加了2个和6个;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646.91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646.55平方公里,增加了60.7%。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镇群加速崛起,榆林、宝鸡、汉中3个大城市和铜川等6个中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35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加快推进,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全面启动。

(三)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实现县城以上城镇全覆盖,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

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提高,垃圾污水处理、公园绿地等生态环

— 4 —

境设施逐步改善,城乡住房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建成了一大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延安形成了“城镇依托型、产业支撑型、企业带动型、移民安臵型”城乡统筹发展思路,逐步建立延安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一体化体系。杨凌等地在土地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临潼区、高陵县、神木县、平利县等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不同发展模式,为全省小城镇和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

第二章 存在问题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5 —

篇三: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发改环资83号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财政厅

陕发改环资〔2011〕83号

关于印发《2011年陕西省节能技术改造

财政奖励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各扩权试点县

(市)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省管县经济发展局、财政局:

为确保完成2011年节能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节能工作的

总体要求,今年继续加大投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不断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现将《2011年陕西省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申报指南》

印发你们,请按要求组织项目单位准备项目资料并对项目进行初审,按时汇总上

报。

联系人及电话:

省发展改革委环资处 马宏生 029-87291537

电子邮箱:sxfgwhzc@126.com

省财政厅经建处 李平产 029-87623356

电子邮箱:lipc@sf.gov.cn

附件:2011年陕西省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申报指南

二○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主题词:节能 奖励 项目 申报

抄送:省工信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统计局、省政府机关

事务管理局,省属有关企业。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

室 2011年1月19日印发

共印60份

附件:

2011年陕西省节能技术改造

财政奖励项目申报指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节能工作的总体要求,继续实施以

技术运用、项目带动的节能战略,加快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能

源效率水平,确保年度及“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现就组织申报2011

年省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项目范围

节能方面,主要包括:余热余压利用、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

能、能量系统优化、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改造项目,重大节能

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重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筑节能(节能

建材)示范工程,公共机构节能项目。

循环经济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

目和列入省“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全省重点建设项目,以粉煤灰、工业副产

品石膏、尾矿利用、废旧材料等大宗固体废弃物为主的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筑

垃圾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选项范围见附件1)。

二、选项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主体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项目不得申报。

(二)节能技术先进、效果明显。项目以采用国家推广的三批115项重点节能技术为主,年节能达到2000吨标准煤以上,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项目在行业内或某一地区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对节能减排工作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四)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承担项目的企业具有适度的经济规模,近三年经济效益较好,企业银行信用等级AA以上,资产负债率60%以下,项目资本金落实,企业净资产不低于所承担项目总投资。

(五)投资规模较大。项目总投资原则上不低于2000万元。

(六)项目前期工作扎实。项目配套条件好,前期工作基本落实。列入省统计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及已开工的节能技改项目优先。

(七)已获得省级其它专项资金支持的同一内容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已获中省资金支持未完工项目企业不得申报。企业具备完善的能源计量、统计和管理体系,能够核定项目节能量。

(八)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项目,需将项目合同能源管理文本原件装订在申请报告中。

三、申报材料和要求

(一)项目申报材料应包括:1、项目申报承诺表(附件2)。2、企业基本情况表和项目基本情况表(附件3、4)。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项目核准或备案批复文件、环保部门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土地预审意见(需新增的土地)。

5、项目实施前用能状况,拟采用的节能技术及项目节能量测算和监测方法。6、自筹资金证明。7、合同能源管理文本。

(二)各市区发改委对企业资金申请报告规范性、真实性进行初审。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具备乙级以上资质单位编写。

四、申报程序和时间

(一)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网站发布《申报指南》,面向全省公开征集项目。

(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项目材料由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联合行文上报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并附《2011年陕西省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汇总表》(附件5)。

(三)扩权县和省管县发改局、财政局可将本辖区内项目直接报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同时抄送项目所在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四)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所征集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进入项目库,并在网站上进行公示。

(五)项目申报材料一式5份(纸质和电子版,其中,纸质报省级3份,市、县发改部门各1份)及项目申报文件于2011年4月25日前上报,逾期不再受理。

附件:1、选项范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xls

附件:2、项目申报承诺表;3、企业基本情况表;4、项目基本情况表;5、项目汇总表.xls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80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