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蒋兆和人物画

时间:2017-02-22 07:47: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风采的时代之人物画

风采的时代之人物画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现代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此时,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屺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

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

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

今天我们来欣赏风采的时代之现代人物画,第一位代表人物蒋兆和,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现代人物画家,是现代卓爷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任南京国立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这是他的《一篮春色卖遍人间》,1948年创作的一幅人物画精品,也是其解放前表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力作之一。作品寓意深刻,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手法和笔墨,将一个在贫苦生活中对未来前途充满憧憬、渴望的少女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少女,面部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寥寥数笔,单线勾出少女的侧面形象。线条或虚或实,以西画素描的方法,结合中国山水画的皴染方法,画出面部的透视和结构关系。画家对眼、鼻、嘴等部位的刻画十分精细到位。这幅画的规格是比较小的,一尺多一点点。但是在2011年的时候,由北京东方艺都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新春艺术品拍卖会上也拍出两万七的价格,相当于两万块左右一平尺。

这是他的《流民图》,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激起了画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愤之情,经过长期酝酿,1942年开始动笔,历时一年才完成。蒋先生谈这张创作时说,他那时流寓北京,独身一人,条件较艰难,筹措作画费用已是不易,为了瞒过敌人的眼睛,不得不一小幅一小幅分散着画,最后合成六尺高、八丈多长的巨幅。作品展览不到一天,就被勒令禁止,还遭到变相没收的命运。此图原作后半部分已遗失,只留有黑白照片。画面众多人物接近真人大小,画家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流民景象,让人看后深受感染、震动。在技法上,蒋先生吸收了西洋画的一些手法,使人物更逼真、真实,但又毫不勉强、僵硬,而是融和中西。介于这样的一个艺术价值,广东保利拍卖行有限公司的2005广州冬季拍卖会上这幅画其中的一个片段拍得成交价十五万四千元。

就吸收西画幅度之大,将素描感和传统笔墨的结合之完美,并使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思想深度、表现力度、视感效果得到充实强化,进而有着新的完整性的表现是蒋兆和的重大贡献。

第二位代表人物黄胄,字映斋,1925年3月出生于河北蠡县,是中国知名当代画家、社会活动家、收藏家,曾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及北京炎黄艺术馆馆长。黄胄善于画新疆人物、动物,人民生活,与风景之美。黄胄独创性地将速写融入中国画,开启了全新的人物画笔墨范式,拓展了中国画艺术语言。黄胄一生受赵望云、韩乐然、司徒乔、徐悲鸿四位恩师影响。刚好是西、北、南、东四个不同地域的老师从各方面给了他不同的营养,转益多师让他开拓了视野。

这幅是黄胄的《爹去打老蒋》描绘了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参军即将分别的场景。是他二十

岁时作品,他的题材都是比较生活化的感觉。画面左侧是一位年轻的妇女和两个孩子,怀抱的孩子用手指着旁边正要跨上战马的父亲,父亲则满是关爱地回头望着孩子和妻子。画中的战马矫健、有力,战马后侧蹲坐着的狗悠闲地吐着舌头,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画中四个人物、两只动物,都极为真实、生动,没有丝毫的造作和虚夸,能让人真切地体味到这个家庭的朴实和纯真。这幅作品被选入第一届全国美览,受到美术界的好评,更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由此也成了黄胄的成名之作。

《庆丰收》,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西北边疆维吾尔族群众在丰收之后载歌载舞的场景。画家熟悉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对维吾尔族的舞蹈了如指掌,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画家不以一笔一画的技术得失为重,敢于重叠堆砌,全力去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注重人物的神情动势,注重形象美的塑造。画家用笔随心所欲,线上覆线,一次勾过,再勾一次,笔下的运动、思维的痕迹皆留存画面,这种速写式的画法反而令人有新鲜感。这幅画看着热闹,单其实他仍然是一副规格比较小的作品,6平尺左右,比较小,在2003年的时候在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成交价是165万元。

其实黄胄的很多作品在拍卖会上成交价都是非常可观的,像这幅北京保利03年秋拍拍出的巨幅画《欢腾的草原》就是以一亿两千八百八十万成交的。这幅画绘制于1981年,表现的是新疆柯尔克孜族人民正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马上角力”的活动场面,画面描绘了七位女性人物、九条牧羊犬、七十多匹骏马,如此众多的表现对象,画幅尺寸达到惊人的46平尺。就是这幅画呢让黄胄成为了继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吴冠中之后又一位过亿元的现当代画家。

黄胄是20世纪在中国开时代先锋的绘画艺术大师,起了全新的中国人物画笔墨范式,将其带入了一个时代的高峰,他在名族和名族生活情景中以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诗意作为关注对象,以充满现场感的生动记录和淋漓激荡的速写画风舞荡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神经,深刻影响了几代美术工作者。

第三位代表人物是一名女性

这是他比较著名的一幅画,《人民和总理》,是周思聪在1978 年创作的,表现了1966年3月邢台地震后,总理第一时间赶去灾区视察慰问。为创作《人民和总理》,周

思聪深入灾区,画了大量速写,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幅作品中的人物众多,总理搀扶着一位白发的老妇人,周边围拢了许多乡亲,男女老少的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催人泪下。画面右上方题写着:俺们舍不得总理走,他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左下是防震棚的一角。构图上,这块三角形的空白,即使画面不显得拥挤,又更突出了人物群像的中心—总理的形象。此作获全国美展一等奖。现藏中国美术馆。 据说周思聪景仰蒋兆和先生,更曾受到蒋先生的指点,并多次为其画像。

这是其中的一幅。这幅画曾经出版在一些旧书本上面,曾经就有这幅画的那一页书,就被抢购过,价格在100元左右,可想而知原作品的价值。

第四位代表人物是刘文西,“我有一张13亿人都看过的作品。”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刘文西,我们现在用的5元,10元,50元,100元人民币上面的毛主席头像就是出自他之手。

这是刘文西水墨人物画《祖孙四代》,中国现代名画。 1962年创作,是他的一个代表作。画家以粗犷有力的笔墨塑造了陕北高原上祖孙四代的形象,以巧妙的构思寓意了四代人同土地的关系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当时可谓是极具创新意味与时代感的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其实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一样都是比较朴素和善良的,在2011年玉树地震的时候,时年77岁高龄的刘文西不顾身体不适,在陕西西安赈灾募捐现场创作了一副《陕北农民》,当场被人以35万元买走。

这是他的《黄土之子》,他画了《黄河子孙》一个系列,这是其中一幅,画中人物真真切切、朴朴素素、实实在在、自自然然,在朴拙亲切中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人性美,是具有思想含量、艺术质量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这个作品是在北京华夏传承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首场艺术品拍卖会拍卖的,成交价为1667.5万,其实他的作品成交价都在千万以上基本,高一点的达四千多万。

其实判断一位艺术家能否在美术史上留下一席之地,是否受藏家欢迎主要有四个方面:功力、创新、审美、知名度。我们可以分析,这几位艺术大师都具备这四个条件。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以其开拓性广、风格多样、时代感强、表现力新的多元发展格局,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已经从传统进入现代,从现代融入了生活。谢谢。

篇二:关于水墨人物画的思考

读蒋兆和先生水墨人物画的思考

记得本科时接触水墨人物的时候对蒋兆和先生了解并不多,可能他的画册比较难买,也可能是还没到一定程度所以读不懂他的画。研一确定我的研究方向是水墨人物后,也就开始尝试学习和研究传统水墨人物的发展和一些画家的理论等。先读蒋兆和先生,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站在了徐悲鸿的肩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蒋兆和先生在发展水墨人物的路上,每个阶段都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下面就根据我的认识简略阐述下:

在1936年左右,蒋兆和刚从油画转为水墨人物,算是一个尝试期,用线比较碎,画面带有较强的西方素描痕迹,即用墨染或皴出黑白关系,因此画面总体给人感觉是破碎、拙涩的,如《姑娘》《一个铜子一碗茶》等,这样的表现形式刚好把穷人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而后一直到1948左右,大概是蒋兆和的青年期,也是他水墨人物画的兴盛期。这段时间内的作品面部的刻画有所改变,以少量的皴擦替代了湿笔渲染;面部和衣服的线条开始讲究笔法用笔,画面看起来比较舒畅,如《一篮春色卖遍人间》、《啊Q像》、《小家碧玉》等。这一阶段的画面中对于写实面部的表现方法也逐步形成,蒋兆和先生将皴法用于表现人物结构的地方及略带一点明暗效果,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而丰富,骨法与皴法相得益彰,人物形象在具体的写实造型中透露出灵动的虚空。这种皱擦和写出的线条相协调,“完整的表现

出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的形象”。对于对象头部以外的笔墨处理,蒋兆和先生则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浓淡、曲直、断续等的变化,表现出了人体各部的软硬、厚薄、前后、转折等等不同的感觉。所用线形沉着而有力,呈现一种拙涩感,具有中国画笔墨自身的表现性和形式美感。并且,大片用墨或淡色渲染的衣物,处处见笔,笔与笔之间不时留下的笔痕和飞白,使得墨色在表现形质的同时有着更切合于苦难对象身份的体现。相较于面部的笔墨意味,这里看似疏放的用笔,有着超越于形象自身的精神性体现。而这样的表现手法也一直体现在蒋兆和先生表现穷苦人民在那些水深火热般的生活画面中。这一时期的《流民图》可以说是蒋兆和先生艺术创作盛期的代表作,虽然从它的创作到展出以及后面的政治纠纷等都给蒋兆和带来很多麻烦,但他的诞生也非偶然。他的油画创作《黄包车夫的家庭》也就从一开始表明了他创作的立场,因此在后面的水墨创作中也着力表现人生悲剧、揭露战争的倾向,也就有《流民图》产生的必然性。它的一出现震撼了国民的心里,唤醒了大家麻木的心灵,使侵略者感到害怕而强行撤展。不管从这幅作品的创作动机还是表现技法等,都体现了无与伦比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根据书上简短的文字及图片,蒋兆和先生在构思《流民图》时也费了不少功夫。首先因为前期的一些作品都难以表现画家心中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便开始寻思创作一组表现穷人的大画。开始有这个想法后便到一些沦陷区观察人民的生活状态,我想画家应该默记了许多动态;而后开始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绘制草图;再次是寻找理想的模特进行创作。从一张创作中的图片貌似

看出画家对画面中每一个形象的动态、神态都很讲究,先一个个形象解决了然后再组合起来再调整。这需要一个画家持续保持那种创作的激情,一股锲而不舍的创作毅力,尽管遇到生活很拮据的时候也不曾放弃过。想想我们现在一张创作磨洋工也几个月能完成,快的就更不用说了,也许是我们花的心思还不够,画面还打动不了观众。

大概是1949年开始,这一时期是蒋兆和先生绘画内容的转变期。新中国的成立、战争的结束、安定且和平生活的来临,使得蒋兆和先生的画面开始表现积极向上的情绪,对未来美好生活无限憧憬的愿望。这段时期的蒋兆和已到中年时期,画面的处理基本上沿袭了青年时期的手法又稍有不同,不同之处我认为是开始用不同的墨色表现不用的对象,开始捕捉自己身边的一些生活片段来表现美好的生活,如《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喂鸡》、《稚》等。如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赞美。好景不长,蒋兆和先生陷入了“文革”的政治纠纷中,使他中断了几年没有进行人物写生和创作,“文革”后的他临近晚年已无力进行写生只能通过历史人物来表现自己的满腔热血及爱国情怀。

总的来说,在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画方面,蒋兆和先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在画中表现下层人物的艰苦,形成“满纸穷相”。“正如刘墨所言,从蒋兆和开始,中国艺术能够直接面对痛苦而惨淡的人生了。”受到徐悲鸿的指点,蒋兆和先生汲取西画有用因素来发展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继续发展徐悲鸿开创的改革中国写意人物画之路。蒋兆和

运用国画的笔墨纸色,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丰富的线条树立形象的骨干,又吸收山水画的技法,附以皴擦和墨法以充实人物的结构,既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规律,又融入了西画素描表现体积和结构之长。蒋兆和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吸收西洋艺术的科学成分,融中西艺术于一炉,而使国画人物的表现技法有了创造性的发展。陈传席曾说,“徐悲鸿用严谨的线条勾勒出轮廓,其后,人体的凹凸、明暗以及各组织结构处,均用水墨画素描。然而,徐悲鸿素描本来很精致,用水墨画素描,又十分谨慎小心,故严谨精确有余,生动潇洒不足。但徐悲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以素描为基础,改革发展中国画,而蒋兆和便在这条道路上发展。…和徐悲鸿的素描式国画人物相比,蒋兆和的人物画严谨不及,而生动过之。” 《中国名画家全集·蒋兆和》一书看了三四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每次欣赏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作我都很兴奋,因为每次都能从不同的方面获得一些知识。当然像王子武、杨之光、周思聪、卢沉、方增先等这些画家我也很喜欢,这些画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蒋兆和先生的影响。我喜欢这一派画家通过简单而又丰富的线条,辅之皴擦染等传统技法(有些是借鉴了山水画的技法,有些是融合了大写意花鸟的酣畅淋漓)表现即写实又写意的写意人物画。虽然现在出现各种玩实验水墨进行写意人物创作的,但我相信如果没有前辈们的探索,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再好的实验水墨人物都只是在玩技法,并没有内涵。写意人物这条路不好走,但是我喜欢,所以我会继续努力走下去。 2014020812 张丹妮 2015年2月11

篇三: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第三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与方法

■ 以形写神

示例作品一:《洛神赋图》

1. 基本信息:东晋,顾恺之(346~407),绢本,全卷27.1厘米×572.8厘米。

2. 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画面中,紫色伞下站立的就是曹植,他表情肃穆,双眼凝望着水面,仿佛见到了思念已久、变成洛水女神的甄氏。远处凌波而来的洛水女神,衣带飘逸,婉约动人。

3. 构图:顾恺之在这幅长卷的构图上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各种情景。画中以人物为中心,安排了各个场景,有分、有连、有起、有伏,洛神多次反复地以不同姿态出现,给人以飘浮、游离不定之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给人一种不断的“运动感”。

4. 用线:顾恺之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用线紧动、连绵,如春蚕吐丝,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

5. 设色:简雅、清丽。

6. 绘画特色:该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画家顾恺之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诗情画意,相映生辉。整幅画面清晰地体现出东晋时期的绘画特色。

7. 教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该作品长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可采用分组分段赏析法进行局部欣赏,然后全班交流。

示例作品二:《历代帝王图》

1. 基本信息:唐代,阎立本(601~673),绢本,全卷51.3厘米×531厘

米。

2. 画面内容:画中刻画了历史上汉代至隋代13位帝王的形象。这13位帝王按历史顺序依次是:前汉昭帝刘弗陵、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照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3. 构图: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

4. 设色:受佛教艺术的影响,该画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

5. 绘画特色: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猥琐庸腐之态。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的态度十分鲜明。

6. 教法建议:比较赏析。通过对人物画《历代帝王图》中人物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画家特别注意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来表现他们的内心状态与性格特征,同时在构图上用侍从衬托帝王的高大,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通过人物比例的高大来显示人物社会地位的表现手法。

■ 再现场景

示例作品:《韩熙载夜宴图》

1. 基本信息:五代,南唐, 顾闳中(约910~980),绢本,28.7厘米×335.5 厘米。

2. 画面内容:这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全卷分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五段。

3. 构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

4. 绘画特色:该作品构图严谨精妙,用笔挺拔劲秀,用线遒劲流畅,设色浓重丰富,人物造型生动传神,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杰作。

5. 教法建议

(1)比较分析:通过观察主与客的不同表情,分析主、客的不同心理;观

察对比韩熙载在五个不同场景中的脸部表情,解析韩熙载的内心矛盾。

(2)设疑探究赏析:这幅作品还涉及家具、音乐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效和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品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作品内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 表达感受

示例作品:《泼墨仙人图》

1. 基本信息: 南宋, 梁楷,纸本,48.7厘米×27.7厘米。

2. 画面内容:画中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睛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3. 用笔:与传统的工笔描绘不同,该画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

4. 用墨:大片泼墨,浑重而清秀、粗犷而含蓄。

5. 绘画特色:笔简神具、自然潇洒,人物表情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仙人超凡脱俗又不失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6. 教法建议: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元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等。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可从美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和墨色的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 隐喻现实

示例作品:《九方皋》

1. 基本信息:现代,徐悲鸿(1895-1953),351厘米×138厘米。

2. 画面内容:该画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微举着头,腰板硬实,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地查看眼前这匹不同凡响的骏马??那匹黑色雌马因为遇见知己而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蹄子跃跃欲试。九方皋身后的两个无赖,不懂马的好坏却盛气凌人,他们可卑的气势反衬出九方皋的沉着、镇定与豁达。

3. 取材背景:中国画《九方皋》是画家七易其稿之作。作品取材于民间故

事《九方皋相马》。春秋时期,善于相马的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带马来复命,却说不出马的雌雄、颜色,伯乐却赞叹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的内在精神与品质,秦穆公牵来一试,果然是天下少有。

4. 绘画特色:《九方皋》代表了20 世纪初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首先是意境真实,气息高古;其次是构图布局主次、虚实相得益彰;再者,人与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质朴。

5. 教法建议:《女娲补天图》《九方皋》两幅作品均取材于传说故事,画家均借画喻情。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通过交流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

■ 见证历史

示例作品:《开国大典》

1. 基本信息:油画,董希文(1914~1973)。

2. 绘画内容: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3. 色彩:鲜艳明快。蓝天、白云、红灯、红柱,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4. 表现技法:运用了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同时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5. 艺术特色: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6. 教法建议: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宏伟壮阔的场面,


蒋兆和人物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64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